[試題] 101-1 顏厥安 法學緒論 期末考

看板NTU-Exam作者 (全形句點是完美的象徵。)時間11年前 (2013/01/09 19:59),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課程名稱︰法學緒論 課程性質︰法律系選修兼通識 課程教師︰顏厥安 開課學院:法律學院 開課系所︰法律學系 考試日期(年月日)︰2013/1/8 考試時限(分鐘):120分鐘 是否需發放獎勵金:是 (如未明確表示,則不予發放) 試題 : 考試時間兩小時,除了法典以外不得參閱其他資料 一、選擇題(70%) 1.歐洲大陸各國的法律就影響層面而言,影響最大者應是以下哪一個共同的始祖? (A)希臘法 (B)普魯士法典 (C)羅馬法 (D)拿破崙法典 2.以下何者為大陸法系的特色? ①重視成文法. ②擁有陪審團制度 ③傳統上以民法為核心 ④公法的一致性來自於共同的 思想背景 ⑤重視判例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3.普通法系發源於以下哪個國家: (A)德國 (B)法國 (C)義大利 (D)英國 4.下列何者不是普通法系的特色: (A)民法以債法為重點 (B)法源以判例法為主 (C)程序法優位 (D)又稱海洋法系 5.世界上第一個發展出違憲審查(judicial review)的國家為: (A)英國 (B)美國 (C)德國 (D)法國 6.關於美國法與英國法的比較何者為非 (A)美國建立了三權分立制度 (B)英國有著強烈的法律唯實論傳統 (C)大憲章發源於英國 ,但英國並無成文憲法 (D)美國各邦與各州都有成文憲法. 7.關於中華法系的論述,何者為非: (A)強調禮先刑後,法律為最後手段 (B)儒家和法家都是中華法系重要思想來源 (C)沒有 獨立出來的法院 (D)明確區分公、私法的適用範圍 8.下列關於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論述何者為非: (A)與信賴保護原則密切相關 (B)僅在民法與刑法有重要地位 (C)大法官釋字605號揭示 了不真正溯及的原則 (D)用以限制國家權力的擴張 9.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普通法系在我國常被稱作英美法系或海洋法系。(B)普通法系中多半使用英文為法庭語 言。(C)普通法系的法源不包括成文法。(D)普通法系通常會包括獨立之證據法。 10.下列何者非「法效力」的基本意義? (A)偶發性 (B)拘束性 (C)義務性 (D)規範性 11.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法律效力」由形式而言,原指法律「有效」,亦即法律有適用之餘地。(B)「法律效 力」由實質面觀察,則指實然層面上的「實效」,也就是有作用。(C)法律如果有效,代 表我們即有絕對服從的義務。(D)論及實效,通常以法律有效為前提。 12.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指法律之效力不溯及於該法律發生效力以前所發生之事件。 (B)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不僅為法律適用之原則,更是對立法上的絕對限制。(C)考量社會 公共利益或為適應時代之需要,立法者仍有權制定有溯及效力之法律。(D)立法者制定有 溯及效力之法律時,應注意不得侵害人民之既得權益。 13.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法律效力包含了「有效」及「實效」的雙重意義。(B)依Kelsen的理論,法律秩序的形 成原於層級性的序列結構。(C)「法律有效」係指實然層面被遵行之程度。(D)法律不僅能 施行於國家領域之內,亦得施行於國家領域之外。 14.下列何者為司法實務中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之例外? (A)人民預見法律將有所變更。(B)現行法律規定有不清楚或紊亂之現象,立法者欲藉由溯 及性法律加以整理或清除。(C)溯及性法律係為達成極為重要之公益上目的,且其重要性 高於法安定性之要求。(D)以上皆是。 15.「由經濟社會關係及法律狀態去考察立法者的出發點,探討條文的真意所在」這樣的 法律解釋方法較近似於下列何種法律解釋種類? (A)文義解釋 (B)論理解釋 (C)比較法解釋 (D)歷史解釋 16.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解釋法律條文,使其意義清楚,是適用法律的必要工作。(B)立法者於立法之際即可準 確、完整地看清事實,故法律條文之內容不會發生歧義。(C)透過解釋使條文清楚易懂或 意義明確,則適用法律之人不必再費精神去補充法律或將法律具體化。(D)在實務上,解 決民事法律關係時,法律解釋可發揮的空間很大。 17.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解釋是法律適用的第一步工作。(B)文義解釋是指依語言文字可能之表達方式,掌握條 文之字面意義。(C)文義解釋有其極限。(D)文義解釋僅是語法和文字學的工作,不須顧及 一般人和專業人的語言習慣之不同。 18.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體系解釋是由法律條文之目的,解釋條文意義之解釋方法。(B)立法者當時的考量,以 及法律條文可適用於那些案列,都是歷史解釋的內容。(C)比較外國立法例或外國判決或 學說而為解釋之方法稱比較法解釋。(D)目的解釋有整合各種解釋方法之功能。 19.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法規範不完全時可以補充的方法使之完全。(B)法律補充在法律適用的次序上先於解釋 。(C)法律補充以法規範存在但不完全為前提。(D)法規範不完全,通稱為法規範有「漏洞 」 20.對於以下概念的敘述,何者錯誤? (A)「馬英九總統是權利主體」,這是「權利主體」的經驗指涉對象。(B)「法人」是「權 利主體」的下位概念。(C)「得享受權利、負擔義務的主體」這是對於「權利主體」的「 描述面」。(D) 「馬英九總統是權利主體」是「權利主體」,也是對「權利主體」概念的 「描述面」。 21.下列對於人文社會科學使用「概念」的敘述,何者正確? ①往往具有「類型」的特色。②是把概念視作「思維的指引性原則」來使用。③概念的使 用具有「界線清楚的絕對判準」,以利操作。④「類型」與「定義、指涉」的差別是一種 方法論上的差別。⑤假若使用「界線清楚的絕對判準」的概念,則在探討法學問題時,必 然要引入評價性與批判性的觀點。⑥有學者將「類型」稱為「詮釋性的概念」。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22.下列關於顏厥安老師對「概念的類型化」的看法,何者錯誤? (A) 法規範係作為公民彼此,以及公民與政府之間,有關於公權力如何運作,以 及私人權利義務關係如何形成的「溝通架構」。(B)從「溝通架構」這個看法中,吾人可 知法律之「解釋與適用」並非法律當中之字詞的意義問題,因為單純意義的指涉,不創造 法的義務。而是在一個特定的溝通架構下,透過某種論證與程序,產生了具備合理可接受 性的法律義務。 (C)這個「溝通架構」當中,必定包含許多實質的法律原則。論證與程序 都要援引運用這些原則。(D) 任何一個單一的法律義務,都是建立在「溝通架構」的基礎 之上,而不是一個或一些規範的「解釋適用」。也因此,「解釋適用」是一種應該盡量迴 避的法學方法。 23.意義是 “ideas”;”ideas” 是 “mental representations”(心靈再現)或者” mental activities”。試問下列哪個詞彙並無「心靈再現」? (A)「或者」 (B)「吳敦義先生」 (C)「購買晚餐」 (D)「法學院教室」 24.承上題,有的詞彙可以有心靈再現,但是我們即使不擁有這個再現,我們仍然可以掌 握其意義。試問下列何者即為適例? (A)「吳敦義先生」(B)「iPhone第九代」(C)「臺大法學院教室」(D)「米老鼠米奇」 25.下列關於「意義」的敘述,何者錯誤? (A) 意義與「意指」或「指涉」的關係完全一致。 (B) 另有一種偏向於 pragmatics 或 心理學的看法,認為「意義」是符號能激起(或應該激起)聽者(讀者)特定心靈活動的 「作用」。 (C) 有一種理論認為,「符號」(或表達 expression)與「意義」是同一種 「東西」的「凝固性」與「流動性」不同表現。 (D) 在「凝固性」與「流動性」這兩類 基本型態的「互變」過程中,社會關係/結構才得以「呈現」或「再現」(represent)。同 樣的,「法律」也是如此。 26.對於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正義理論的「反思均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 下列何者的敘述最為準確? (A)當所有人處於無知時,就會選擇最為正義的道德原則。 (B)自己的政治信念,將會與 自己其他的信念完全融貫一致。 (C)每個人對於自己歸屬的政治社群有著強烈的責任感。 (D)每個人都將取得自己的機會平等。 27.法律分析有靜態要素與動態要素,下列何者全部屬於靜態要素? ①主體 ②客體 ③標的 ④事實行為 ⑤偵查行為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8.對於法學論證的性質,下列何者為非? (A)是一種涉及重要公共價值評價的規範證立。 (B)就是涉及「道德」的論證。 (C) 其實 就是指法學方法論中的「評價作用」。 (D) 法律這種「道德」的論證就是一種對於個人 私德、品格的「評價作用」。 二、簡答題(30%) 請將答案於試題紙空白處作答,背面亦可書寫 記得每個答案都要附上你的理由,但簡述即可 1. 請閱讀以下文字:「阿宅甲男被公主乙女劈腿,甲男怒不可遏,拿出珍藏已久的鋼蛋 模型刀往乙女刺去,但是刀子卻刺中了乙女剛買的十萬元LV包,之後警察就趕到現場。員 警A看了認為甲男心中意圖是要殺害乙女,應論處殺人未遂;員警B認為甲男心中意圖是要 傷害乙女,應論處傷害未遂;員警C認為甲男心中意圖毀損LV包,應論處毀損。」 (1)「法的論證」有歸納、演繹、溯因推斷、詮釋、證立,請問員警A、B、C三人對甲男心 中意圖的推測,所用的應該是何種論證方式?(2%) (2)承上,試評析這樣的論證方法本身可能有何問題?(8%) 2. 以大法官解釋釋字第666號為例,試評析是什麼地方的爭議讓這號大法官解釋的法律適 用變得艱難?(10%) 3. 下列文字摘取自大法官解釋釋字第649號之解釋理由書:「按憲法基本權利規定本即特 別著重弱勢者之保障,憲法第一百五十五條後段規定:『人民之老弱殘廢,無力生活,及 受非常災害者,國家應予以適當之扶助與救濟。』以及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七項規定: 「國家對於身心障礙者之保險與就醫、無障礙環境之建構、教育訓練與就業輔導及生活維 護與救助,應予保障,並扶助其自立與發展。」顯已揭櫫扶助弱勢之原則。職是,國家保 障視障者工作權確實具備重要公共利益,其優惠性差別待遇之目的合乎憲法相關規定之意 旨。」 (1) 試評析,「法的論證」有歸納、演繹、溯因推斷、詮釋、證立,這段文字之中大法官 用了哪些論證方法?(5%) (2) 法律的解釋有:文義解釋、歷史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合憲性法律解釋、比較 法解釋…幾種,試評析這段文字中大法官用了哪些解釋方法?(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230.165 ※ 編輯: sophia1993 來自: 220.136.230.165 (01/09 20:03)

01/09 20:08, , 1F
已收入法律系
01/09 20:08, 1F
文章代碼(AID): #1GxLkkq5 (NTU-Ex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