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判論壇:「海角七號」的意義∕異議

看板NTNUMasCom99作者 (白晝的背後)時間15年前 (2008/11/17 21:35),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作者 camduck (camduck) 看板 camduck 標題 文化批判論壇:「海角七號」的意義∕異議 時間 Mon Nov 17 02:59:55 2008 ─────────────────────────────────────── 文化研究學會「文化批判論壇」 關於「海角七號」的意義∕異議:主體性的反思 時間:2008/11/22(六)下午2:00-5:00 地點:台師大綜合大樓505教室 主持人:李明璁(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 陳儒修(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 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詹偉雄(「數位時代」雙週刊總主筆、《美學的經濟》作者) 如果要票選2008年最顯著的文化事件,創下票房紀錄、引發熱烈評論、 並衍生大量商機的國片「海角七號」,毫無疑問將是首選之一。「海」 片熱潮到底只是又一波、宛如Hello Kitty或葡式蛋塔熱的狂熱從眾消 費?抑或在這樣的熱情觀影與密集討論中,有些集體性的記憶和想望被 投射或建構出來? 文化研究學會在此加入「海」片的討論,並非趕搭流行的末班車,而是 試著要在各式各樣的後文(post-texts)與互文(inter-texts)網絡 中,理出一條交織的軸線—「主體性」(subjectivity),來作為對此 熱潮的反思介入。 據此,本次論壇將討論以下三個議題: 一、「國民電影」主體性的浮現與爭議: 許多論者讚譽「海角七號」為台灣新一波「國民電影」及其「庶民美學 」設下典範,並藉此對照(甚或暗貶)1980年代以降「台灣新電影」重 藝術而輕票房的「小眾美學」。這樣的評比是否成立?我們該如何歷史 性∕結構性地來比較這個「美學的轉向」(如果有的話)?進一步要問 :「國民電影」主體意識的浮現,在近幾年台灣文化∕娛樂產業受制於 中國市場壓力的現實條件中,對本地創作者和閱聽人有何意義∕異議? 二、「海角七號」裡的主體再現與爭議: 在諸多關於「海」片的討論中,此類問題所引發爭議最為熱烈—從愛情 主軸中的性別互動、衝突場景或搞笑橋段裡的城鄉∕族群對話、乃至殖 民經驗上的台日情結(或許是一種「緣盡情未了」的情感結構)…等等 ,劇中各角色扮演及其「關係」鋪陳,到底泰半是「去主體性」的刻板 印象再現,抑或舉重若輕地、提供了現實世界裡主體間權力失衡一個反 轉(甚或和解)的契機? 三、青年觀眾及其網路社群的主體呈現: 從BBS 到部落格,各類虛擬社群在「海」片熱潮中,具有關鍵性的推波 助瀾力量。當傳統口耳相傳的「觀眾口碑」,透過網路成為無所不在的 行銷(後)文本,無怪乎這部電影的票房能逐漸加溫而至沸騰。進一步 思考:年輕人們的線上生活及其日常文化實作,對於幫助形塑所謂的「 國民電影」有何助益或衝突?而青年觀眾主體的呈現(諸如對片中角色 的認同論述與作為粉絲的文本再生產等),又有哪些面貌值得關注? ★ 無須報名,歡迎大家自由入座、參與討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05.80

11/18 01:06, , 1F
學妹借我轉班板唷 thanks~~~~
11/18 01:06, 1F

11/18 20:19, , 2F
請~
11/18 20:19, 2F
文章代碼(AID): #198NCg5p (NTNUMasCom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