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當代思潮與國際議題期末報告內容

看板NTHU_IIS作者 (小宇宙)時間14年前 (2009/12/11 17:1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當代思潮與國際議題 期末報告 規則: 1. 請選擇其中一題作答 2. 可繳交文字(影像/聲音)檔案或書寫,歡迎拼貼(最大全開壁報紙) 如果是power point,請交附有完整注釋的原始檔 3. 基本上A4大小兩頁以上(約2000字,12級字,標楷,1.5 行距) ,圖加文約四頁以上 (基本上一張圖附圖說抵100字); 其他形式之作品不在字數限制之內 4. 請註明資料與理論來源與出處,含任何網路資料 正式學術論文不接受網路作為佐證資料,如wiki百科;本作業歡迎任何網路資料,並歡迎 寫下或拼貼任何網路內容,寫下(或剪下)你的完整網路搜尋路徑者加分 形式: 1. 先完整寫下你所選的題目(在最上方),然後依據你的論點下個大小標題 ,標題下面為姓名與系所年級,並貼上一張可辨識的相片(這很重要) 最後是email address (很重要,因為我批注之後會回傳,如果你需要留下作品原件,請 留下住址,不必回郵,我會寄回還你) ;以上為封面頁,之後為本文 2. 風格形式不拘,請發揮想像力,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聲音;可以是論說文,抒情文, 日記,攝影集,圖文拼貼,影片,或詩詞 3. 於本文最後或附件,請寫下你的搜尋路徑 (含網路,與任何實體與無形的資料搜尋路 徑);本部份至少一頁 評分標準 1. 必須有你自己的論點與理解 (論點未必是贊成或不贊成,對或錯,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此部份應為文章的主要部份 ) 2. 資料與舉例 資料之蒐集為必要,但是secondary;延伸的舉例可以支援論點,才是的主要部份;同樣 的資訊可以是資料蒐集也可以是延伸舉例,前者只是資訊,後者是論點,前者不加分,後 者才加分,請注意 3. 提供完整而有邏輯的搜尋路徑,讀者可以follow你的路徑者加分。 搜尋路徑可以是網路搜尋,blog,網路論壇,書目,或者到過的地方,地址地點, google map等等都可以 4. 舉台灣的議題為例者,加分 題目 *以下題目,只是問題,請以不同形式與主題內容或舉例,來回答所問的問題,未必要直 接回答以下問題 (例如,用幾個國際關係為例來回答,用攝影集回答環境問題,或用實際的行動或日記遊 記回答問題,用一些網路蒐集的歷程證明資訊社會該如何?等等) 1. 國際局勢 (背景)911事件之後,美國的霸權地位備受挑戰,中國在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開始舉足 輕重,其他的國家如印度與東歐中南美等國,從經濟而政治,也開始在國際局勢中競逐; 國際NGO與美國國內,呼籲在中東之外,要注意非洲的局勢與議題。 但另一方面,WTO已經底定,而區域或國家間的經濟整合與談判,卻在沒有鎂光燈的關注 下,悄悄進行。 (題目)請舉例並說明,當今的世界局勢,正往統合的趨勢,還是更加的分裂;而你認為 統合的局勢或多元的國際局勢,會是一個比較和平的世界局勢? (思辯提示): 冷戰時期的兩大陣營,是二元分裂也是統合,在兩大強權下各自統合,世界沒有大的戰事 ,各自有各自的國際規則,國與國間競和,有一定的默契,因為擦槍走火將有不可收拾的 後果。 冷戰後的多元國際局勢,歐盟及區域整合逐漸成形,恐怖主義卻沒有一定的規則,國際間 敵友界限模糊,小區域中族群間的衝突與殺戮,維和介入更加困難 統合卻有差異問題難解,多元卻群雄爭霸,哪一種才能帶來更為和平的局勢? 2. 人權,民主與自由 (背景) 中國的人權議題仍是世界觀注的焦點,從申奧一切為和諧,到美國總統歐巴瑪訪中前夕, 監禁關注毒奶事件的推動人士,封鎖四川西藏等區域,言論自由,媒體管制等等。 在台灣,交通罰單數量為世界之冠,司法完全違背偵查不公開原則,嫌疑犯完全暴露在媒 體之下,完全沒有隱私權,台灣部落格協會開會員大會,警方登門關切,集會遊行仍需要 申請。 兩岸即將進行更密切的談判,簽署協議。 (問題- 請擇一回答) 2-1. 請問在這樣的局勢下,你認為人權議題是否應放在兩岸的政治與經濟關係下權衡思 考? (思辯:如果兩岸經濟的統合是無法避免的趨勢,但又不能無視於中國的民主與人權問題 ;請問兩岸關係該如何展開,經濟與政治真的可以完全分開來看嗎?) 2-2. 請問你認為台灣的人權問題該如何推動? (思辯:民主不等於人權? 民主選舉顯然無法代表與解決人權及自由的問題,已經歷經政黨的兩次輪替,而基本的人 權問題卻不見任何制衡與改革的力量,人權律師擔任法務部長,司法人權卻反而退步;許 多的司法與基本的社會人權維護,都已明顯違憲,卻不見任何力量反正,連提出問題的人 都很少 修法嗎?沒有人認為台灣有人權問題! 從教育嗎?教科書是政黨輪替啊! NGO嗎?人權組織都關心國際議題去了! 請問你認為台灣的人權問題,政治問題該如何解決?) 3. 環保,能源與農業 (背景) 電影裡2012年是世界的末日,大洪水將至。 人口繼續成長,耕地減少,工業發展的不平衡等等問題,使得地球的環境面臨許多不平衡 ,導致氣候異常變遷,天然資源將面臨短缺,糧食不足或不均,工業密集地區環境破壞。 在此同時,環境主義與運動,卻有幾個不同的趨勢; 第一,保守與宗教化,宗教式的神祕化環境議題,回復過去並回歸原始的保守意識形態, 與道德化的訴求 第二,平庸的政治化解決方案,企圖依賴政治的協商,國家與經濟的力量,來解決環境的 問題 第三,個人化而微觀化的觀點,僅將環境問題放在個人日常生活或微觀的角度,企圖解決 問題,吃有機,騎腳踏車… (問題) 請問你認為環境問題與運動該如何推動與解決?該回到雞犬相聞的舊社會,還是運用科技 的發展,用科技來解決環保問題嗎? (思辯) 科技的發展讓人類文明更為精緻與方便,你相不相信可以運用科技來解決環境問題,例如 更有效率的能源運用,來解決能源與污染問題,基因改造來解決糧食短缺? 還是,根本上人類的科技發展與自然的平衡是相違背的? 或者,如何解決工業發展與消費不均等的問題?窮國在生產,而大國在消費怎麼辦?叫工 業生產國停止污染,還是較富有國家停止消費呢? 環境的問題與運動,站在哪個立足點與認識論上,會關係到如何推動環境的運動,你的立 足點和認識論在哪裡?) 4. 資訊社會 (背景) 胡晴舫:不讀新聞只看新聞的年代 壹傳媒推出蘋果動新聞,動畫模擬新聞現場,腥羶暴力穿透視網膜直逼大腦,再度挑戰眾 人神經底線。 作者:胡晴舫  出處:Web Only 社會能承受多少屍體與裸體,答案可能會令你驚訝。現今世上,人人都愛「看」新聞, 而不再「讀」新聞。若暫時不論道德,動新聞的出現,不僅關乎單家傳媒的新聞風格,仍 跟媒體搏收視率有關,跟廣告業績有關;其實,根本跟媒體產業的未來發展有關。媒體還 能怎麼走下去,新聞還能如何呈現,也許該更大膽問,究竟還需不需要專業新聞媒體。 網路出現後,新聞媒體面臨空前挑戰。網路瓦解了主流媒體對新聞的壟斷與操控,不但新 聞詮釋權交付閱聽人手中,更讓市民也當記者,報導自己的新聞。 依賴文字的平面媒體早已兵敗如山倒。需要養最多人、印刷成本最高的報紙紛現財務危機 ,美國論壇報集團申請破產保護,紐約時報出售股權,華盛頓郵報宣 布關閉一堆駐外單 位,地方性報紙幾乎死光,全國性報紙則不斷併購、變賣資產、大幅裁員以求短暫自保。 香港的黎智英與澳洲的梅鐸克都是媒體奇人,全球媒體一 片不景氣,唯有他們的傳媒集 團一枝獨秀,其共通點便是旗下媒體專爆名人八卦,追求聳動標題。即使如此,梅鐸克日 前仍公開聲討網路搜尋引擎如谷歌 (Google),批其為新聞盜竊者,不付一毛錢便把他 們辛苦生產的新聞免費放上網路。 這就是新聞媒體的最大困境,閱聽大眾不再付費,資訊成為一種免費產品,每個人都期待 一個滑鼠按鍵的免錢動作就能知曉天下事。 以往,新聞媒體算是一種大型「公共機構」(Institution),負責生產並管理訊息,就 像學校老師代表了知識的傳播者與守門員,記者與編輯原 本是新聞的傳播者與守門員, 當閱聽人對一件事感到好奇,他倚賴媒體的記者與編輯為他追逐來源、整理資訊、甚至觀 點分析;他信任媒體,就像他信任小學教師一 樣。然而,就像我們長大之後,有機會聽 聞其他說法,往往發現老師並不一定是對的,網路雖然也是媒體,卻更像是校門外的花花 世界,那間更大的學校,資訊宛如 野花自由生長,呼吸新鮮資訊的大眾得以自我教育, 自行學習判斷。你我之間也能直接交換資訊,根本無需任何機構的經手或認可。 但是,網路卻不是唯一令專業媒體垂死掙扎的致命殺手。其實在電視新聞開始流行SNG 現場直播時,新聞媒體就只剩下「目擊證人」這點功能了。 今日的新聞世界,畫面是一切。 年過四十的人可能不明白社會如何走到這一步。然而,對一個出生時已有手機、網路與電 玩的孩子來說,透過畫面來認識世界卻自然不過。對他們來說,即使音樂也該配上畫面作 成音樂錄影帶,所以他們能「看」音樂。 在這裡,看見的已不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對決,更是一個人類敘述文化的斷代。我們的 年代變成一個個畫面,文字成了提示卡,點綴其中。周遭逐漸剩下語 言,不再有語文。 語言重溝通,語文重表達。溝通,只要彼此懂得意思即可,就像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進了 上海飯館,靠著簡單字彙和看圖索驥的菜單,也能跟服務 生溝通,點他想吃的素菜蒸餃 ,但如果他想要表達他對素菜蒸餃的思考,他就必須組合單字,織出完整文本。 昔日人們總是以為文字才能生產思想,但是,習慣畫面、少用語文的新生代可能會說,影 像也能製造學說,只要你懂得使用影像思考,用畫面敘說,震撼不會少於文字力量。蘋果 動新聞不過洞悉了現代人想要「看見」的慾望,滿足他們喜歡「看見」的習慣。 李維史陀過世的那周,人人感傷大師的消失代表了一個舊世紀的結束。的確,在這個年代 ,已不可能出現傳統定義的大師,除非他懂得用攝錄機,還要下對一個驚人標題,網民才 會點閱他的思想。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原文刊於20091127中國時報) (問題) 你贊不贊成這樣的論點?多元的資訊來源與形式有錯嗎? 當資訊來源更為多元,為了有商業的利基,標題與影像逐漸聳動與感官刺激;請問,當今 的資訊社會,多元的資訊來源,影像為主的敘事方式,你認為它的問題在哪裡?什麼才是 理想的資訊社會? (思辯) 只有文字才有思辯,只有文字才有價值嗎?影像必定膚淺嗎?網路都沒新聞,都沒有用的 資訊嗎?都是誇張的標題和聳動的畫面嗎? 文字一定深入嗎?過去的一堆垃圾書刊符- 勵志言情無病申吟等等,難道不都是文字嗎? 該禁動新聞嗎?用動畫有什麼錯呢?他違反真實嗎?有拍到畫面一定是真實嗎?動畫一定 是假的嗎? NCC指著在場記者說:動新聞不像你們,真的有在拍東西,請問,真的拍東西不會造假, 不會誇大嗎?還是因為只是無法判斷露幾點,沒有真的商品logo所以無法管,無法管所以 禁嗎? 動新聞其實在全世界引起討論,它可不可能成為新聞的另一種形式?如果新聞的責任是要 反應真實,動畫為什麼不可以? 多元的資訊來源,影像多媒體的敘事方式有什麼錯?難道要回到過去只有文字大量複製的 資訊,只有好萊塢電影的時代嗎? 那麼,多元的資訊,一定無法建立一個價值觀和對錯的社會嗎? 那理想的資訊社會該是怎麼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18.137
文章代碼(AID): #1B8WpAd2 (NTHU_I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