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分享宋明理學分期

看板NDHU-dc99作者 (洋)時間15年前 (2009/04/16 22:2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宋明理學分期 一、 二系說 傳統的說法,是將宋明儒學區分為「理學」和「心學」兩大系。 理學:1、以南宋朱子為中心,包括北宋周濂溪、張橫渠和二程,以朱子為及北宋儒學之 大成。 2、性即理→性理寓於心,為心所具,但性非心,心不即是理。 3、道問學。 心學:1、以陸象山為中心,包括明代王陽明,反對朱子之說,稱「陸王心學」。 2、心即理。 3、尊德性。 二、 二類三系說(牟宗三) 牟宗三認為二程思想上有本質上的不同,認為朱子只繼承程頤的思想。周、 張與程顥三人的思想為同一型態,可視為同一組;而繼承他們思想的,則是南宋胡五峰。 明末劉宗周則與胡五峰為同一型態。 可分二類三系: 1、 五峰蕺山系:先言客觀面的道體、性體,然後言主觀面的道德心體,以道德 心的活動,為天道的具體化。「以心著性」是此系的特徵。 (1) 胡五峰消化北宋四家,大體是以張橫渠的「盡心成性」的觀念為主。通過周濂溪、張 橫渠了解「心體」、「性體」和「道體」。 (2) 逆覺(覺本心,或視仁為工夫的關鍵)。道體→即存有即活動 (3) 先心性分設,主張「盡心成性」,先講道體,再講性體,然後內返,講心體。最後還 是心性合一,主心即理。(較陸王心學多出一循環) 2、 象山陽明系:不言客觀面的天道天理,而直下認為道德的本心即是理,即是 天道。本心良知雖是人的主體,同時亦是道物而不遺、生天生地的天道。此系雖其入路與 周、張、大程及五峰等不同,一是從客而主,一是從主而客,但其實是可以相通的,是同 一個圈圈的兩個往來。 (1) 陸象山直承孟子。 (2) 逆覺(覺本心,或視仁為工夫的關鍵)。道體→即存有即活動。 (3) 心即是性,心體即是性體,且同時即道體。 3、 伊川朱子系:此系以前被視為正宗,牟宗三認為其是「別子為宗」。朱子並不 能恰當理解孔、孟及《易傳》、《中庸》的思想。朱子言道體,是只存有而活動的理,心 是氣,無本心義。言工夫,是由持敬涵養以使心平靜專一,由心之虛靈格物以窮理。 (1) 朱子繼承伊川。 (2) 順取(即物而窮其理)。道體→只存有而不活動。 (3) 心理分設,心與理為二。 三、 一系三型說(勞思光) 勞思光認為可視宋明儒為依整體,把宋明儒的種種差異,安排在一整個過 程中。認為宋明儒排除漢儒傳統、外在佛教,整個宋明儒學的發展,是步步回歸孔孟之學 的過程。分為三階段: 1、 天道觀:周濂溪、張橫渠。混合形上學及宇宙論以建立哲學體系,以之說明 道德。 2、 本性論:二程。言性即理,即以本性論以建立哲學理論。以一形上的共同之 理為價值的根源。 ◎南宋朱子,則是綜合北宋周、張、二程諸家,並不能代表一新階段。 3、心性論:陸象山、王陽明。象山立「心即理」之說,是宋明儒學中首次肯定「主體性 」。王陽明言致良知,建立一心性論系統,故勞氏認為,以回歸孔孟為方向的儒學運動, 至王陽明宣告完成。 ◎ 勞思光認為周、張、二程以宇宙論、本性論說明道德價值,而不知價值根源於自覺心 ,是需要商榷的。 ◎ 宋儒的宇宙論、形上學是對存在界做道德價值的解釋,而不是以形上學作為價值的基 礎。陸王雖重心,但心是無限心,即是天道,可見宋明儒的心性論與天道論是相通不隔的 。 四、 三系說 氣學(唯物論):周濂溪、張橫渠 理學(客觀唯心論):二程、朱子 心學(主觀唯心論):陸王 ◎ 至王船山又為氣學,且為集大成。 ◎ 張橫渠、王船山固然重氣,但並非唯物論。 五、 四系說 氣學:張橫渠。針對隋唐盛行的佛道崇尚虛空的學說,提出虛空即氣,氣為 宇宙的終極實在,以從根本上打擊佛老,為儒家學說建立一種宇宙論的論證。 數學:邵雍。進一步研究實在的宇宙過程和歷史過程的規律性,從而較氣學 進了一步。但數學致力尋找宇宙、社會演進規律的努力未能擺脫像數學的神秘色彩,「數 」最多僅能反映宇宙歷史演化中興衰的週期,無法真正揭示世界的規律性。 理學:程朱。將這些倫理規則上升為宇宙本體和普遍規律,吸收、結合氣學、 數學的重要成分,使儒學具有更為堅實的本體論基礎。但是,忽視人作為道德實踐主體的 能動性。 心學:陸王。反對理學的實踐論,認為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主體,其自身就決 定道德法則,突出了道德實踐中的主體性原則。 有點忘記這是否為老師講義 我覺得還算簡單清楚 祝 各位考試順利 柏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96.94
文章代碼(AID): #19vpyfe7 (NDHU-dc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