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心得] 羽球反拍上手球 學習心得 修訂版

看板NDHU-Phy-Bm作者 (吐司)時間13年前 (2011/03/25 00:5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Badminton 看板 #1B7GJ9La ] 作者: webberhan (我要打十個 小時羽球) 看板: Badminton 標題: [心得] 羽球反拍上手球 學習心得 修訂版 時間: Mon Dec 7 21:36:06 2009 此修訂版增加和修改了一些細節 ----------------------------------- 羽毛球的每項技術都很深奧 但反拍上手球是最多人發問的一項技術 因為反拍上手球在所有運動項目中,算是相當獨特的動作 所以我們很難像在學正拍上手一樣從棒球投球或網球發球觸類旁通 我練習反拍上手球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經過許多摸索和許多高人指點, 累積了一點小心得 希望能拋磚引玉, 更希望各位前輩多多指教囉 我覺得練習反拍上手球要分成兩個階段: 固定式手腕發力練習和身體協調性練習 1. 固定式手腕發力練習 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掌握大家所謂的腕力 "腕力"對像我這種新手來說非常抽象 為何腕力是影響球速快慢的關鍵呢? 因為擊球後球速快慢的關鍵是在於拍面的速度 而拍面的速度主要決定於手腕旋轉帶動球拍前壓的速度 所謂的腕力大小就是旋轉手腕的力量強弱 要訓練手腕的旋轉速度,我建議使用手臂固定式擊球練習 因為如果一開始就用到手臂的力量,反而會難以體會如何用手腕發力 固定式擊球練習的方式如下: 身體背向對手 持反拍握法,即姆指頂住握把寬面,另外四指的指尖扣住另一面,掌心留空 手臂和兩邊肩膀呈水平一直線 手臂和球拍呈九十至一百度 球拍先朝後 小指和無名指是支點 姆指指尖則是施力點 姆指在下, 四指在上 球來時,姆指上頂,四指下壓, 以手腕為軸 旋轉小臂帶動球拍往前壓 拍面保持與來球垂直 以電風扇作比方 手臂就像傳動軸 球拍就像扇葉 體會球拍轉越快,球飛得越快越遠 如果用這種方式擊球連對方中場都打不到 就需另外加強手腕力道 加強手腕力道的方法如下: 將球拍套上拍面式拍套,用前述的方式揮空拍 最好是選擇中間有空洞的拍套,以避免拍面不正 不過光是如此 小臂的力量還是會不夠 可以在拍套或退役球拍上綁上光碟以訓練力量 而拍套可以增加風阻所以可幫助避免受傷 拍面兩面光碟數要相同 最好是差不多兩天加兩片 循序漸進,否則受傷就算了 不能打球 手癢是很難受的 這個練習也有額外的好處, 練了一陣子之後,你會發覺反手平抽和反手接殺球都會更有力量 當你可以很熟練、輕鬆地將球擊到至少對手中場的距離就可以進入下個階段 身體協調性練習 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借力,借身體之力 既然是叫作"借力",所以手腕的旋轉速度還是決定擊球速度的關鍵 因此,借身體其它部位的力量時,如果不能加強手腕的旋轉速度,那一都是白搭 而這也是像我這種新手常犯的錯誤 然而,"借力"對像我這種新手來說也同樣地非常抽象 我會把"借力"用物理學中所謂的慣性來解釋 以借"手臂"之力來說,當你用手臂將球拍從後往前揮時 會有"慣性"力量將球拍繼續往前推送, 而這個方向的力量對手腕旋轉來說剛好是切線方向 因此這股慣性力量就可以幫助手腕的旋轉 然而,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如何借最少的力量,讓手腕旋轉的最快 把原本會浪費的力量留給下一拍 借力的方法大致如下 右手臂水平拉至左肩 球拍指向天空 腰往右微微轉動 帶動右臂向右水平揮動 球拍順勢往後倒 等到手臂與兩肩呈一直線 小臂旋轉帶動球拍往前壓 利用上面的方法 等到練到八片光碟 應該至少可以打到五分之四球場之遠 --完-- -- Gil Grissom: Repeat after me. Silk, silk, silk. Nick Stokes: Silk, silk, silk. Gil Grissom: What do cows drink? Nick Stokes: Milk. Gil Grissom: Cows drink water. They produce mil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137.32.212

12/07 21:48,
看不太懂
12/07 21:48

12/07 21:57,
這種文章風格我叫它作由繁入簡
12/07 21:57

12/07 22:07,
基本上這不算是文章,只能算筆記...Orz
12/07 22:07

12/08 10:28,
有圖可能比較容易理解
12/08 10:2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36.27

03/25 01:16, , 1F
大家如果有看沒有懂!那就看他說明腕力跟借力的部分吧!
03/25 01:16, 1F
文章代碼(AID): #1DYtRD3c (NDHU-Phy-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