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轉錄][真實故事]兩個男人的"20年婚姻"

看板NCTU-BLG作者 (Alick)時間13年前 (2010/10/31 00:50),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gay 看板 #1CoxGdnw ] 作者: yellowsnake (千年之戀) 看板: gay 標題: [轉錄][真實故事]兩個男人的"20年婚姻" 時間: Sat Oct 30 13:58:57 2010 標題是這個故事的主軸,這篇故事是大陸四川成都的 兩個男同志的故事,我覺得他們在1980年代能夠建立 這樣的情感真的很令人感動,對我來說這樣的故事對 於我們同志來說或許更是重要,因為我覺得他們對自 己的認同以及堅持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以下故事轉貼自大陸的網路媒體南方網: ======================================= 兩個男人的20年“婚姻” 2005-09-29 14:19:02 南方周末記者 南香紅 南方網訊李蜀仁和孫慶生是兩個年屆五十的男人。 到今年他們整整在一起生活了20年, 他們把在一起的生活稱為“婚姻”。   沒有法律承認這種“婚姻”,這種“婚姻”也不能公之於眾,20年來,他們基本上過 著隱形人生活:在眾人眼裡,他們是大老闆和二老闆,兩個事業有成的商人,而對於他們 自己來說,他們是一對恩愛“夫妻”。   “結婚”20年,他們決定慶祝一下。 和他們走過的5年、10年、15年“結婚”紀念日 一樣,這種慶祝只能在“圈子”裡進行。   “天長地久有沒有”,成都同性戀者之間傳遞的一份內部刊物《同心》以此為標題盛 讚他們20年的愛情,美譽他們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讚譽他們婚姻的還有李蜀仁和孫慶生的家人,李蜀仁85歲的老母親,60歲的大姐,還 有孫慶生的父母家人。 “就是娶個婆娘也不一定這麼好。”李蜀仁85歲的老母說。   為了紀念“結婚”20年,他們專門照了相。 照片上兩個人都穿著唐裝,李的唐裝是 青色的,孫的唐裝是大紅的,李坐著,挺直著身板,顯得硬朗而健康,孫站在李的身後, 笑容可掬。 從任何角度來看,這都是一對夫妻的標準照,甚至從他們的眼神裡,竟然可 以看出“夫妻相”,——長久相守讓兩人越來越相像。   但是這種照片還不能去專門的照相館裡照,成都關愛小組的成員承擔了這一任務。   20年前這對男人自製了“結婚證”,指天發誓,今後兩個人將彼此的生命放在一起。 “現在看來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我們白頭偕老。”    “不一樣的男孩   陰影長在心裡了,眼睛總是瞟來瞟去,賊溜溜地觀察每一個人的表情,終於他頂不住 壓力,找了一個女孩”耍朋友“去了,他要證明給大家看:我很正常,我對女人感興趣。   李蜀仁說他曾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男孩子,調皮,打架,喜歡一切冒險的事。 和李蜀 仁一個院子長大的呂光美說,李蜀仁常常被母親拿了竹竿子打得滿院子跑。 “性子野得 很”的李蜀仁和別的男孩有一點不同,就是在青春萌動的時候,他腦子裡幻想的“全部是 男人的身體,只要是去找女孩的事,一幫男孩興奮得一哄而上,我就躲得遠遠的,一點興 趣都沒有”。   而孫慶生的性情和李蜀仁完全不同。 從小他就是一個漂亮、羞澀而內向的男孩,女 孩喜歡的事情他最為精通,踢毽子、跳繩常常是女孩紛紛敗下陣來,最後他還留在場上。 在大學裡,因為舞跳得好,他成為學校舞蹈隊的成員。 一張30年前的黑白照片留下了他 跳舞的情景:一個大眼睛的男孩,全身充滿韻律,四肢張開,好像要飛起來一樣。   兩個男孩的第一次性經歷都是和男人發生的,都是在看電影時結束了童貞。   李蜀仁說他這一生從來沒有對女性有過性衝動。 他認為他的“毛病”是娘肚子裡帶 來的,並且堅信這一生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能改變,除非將他的肉身化了,投胎重做。   孫慶生不能肯定,如果他的第一次是和一個女性,他是否會成為“另一種人”,他可 以肯定的是,自從有了第一次,他的性取向就變得非常地確定。   但是那是上個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們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痛苦欲死。   “半夜醒來枕頭常常是濕的,就是在夢中也想不通自己為什麼是這種人。”   這種人在那個年代被看成是不男不女的人妖,是怪物。   “你得強裝笑臉言不由衷戴著面俱生活。”   最大的痛苦不僅是這些,最主要的是搞不懂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李蜀仁偷偷地去找過醫生,醫生說是他的“世界觀有了問題”,建議平時加強世界觀 的改造,多進行體育活動,將注意力轉移到運動上來。 孫慶生直到上大學的時候才查到了“同性戀”這個詞:“由於男子或女子的某一方的不愉 快而孕育的孩子,容易出現性傾向問題”,這個讓他匪夷所思的說法並沒有解決他的困惑 :自己是不是個妖怪;自己是不是得了一種病;這種病是不是可以改掉或者治好;自己將 來怎么生活……   1980年代初李蜀仁和孫慶生各自生活在成都和重慶。 李在一家工廠,是頂替父親才 從下鄉的知青變成工人的;孫在讀大學,因為考上了大學才離開鄉下。 那時候他們都27 歲了,在各自不同的城市經歷著相同的煎熬。   孫在大學裡戀愛了,是一個男孩,學校學生會的主席,大學裡的公眾人物。 “我們 之間好像有磁鐵似的,很'微妙',不知怎麼心就相通了。”   但是兩個人同時都變了,陰影長在心裡了,眼睛總是瞟來瞟去,賊溜溜地觀察每一個 人的表情,終於他頂不住壓力,找了一個女孩“耍朋友”去了,他要證明給大家看:我很 正常,我對女人感興趣。實際上他根本不碰女孩一下,女孩假裝和他比個子臉都快貼著臉了,他心裡明鏡似的 ,但就是不能擁抱她。   “我們劇烈地吵架,我痛苦地用頭撞樹,整夜地哭,想死。”   飄飄 成都人對同性戀者有一個形像有趣的稱呼:“飄飄”,將同性戀活動的地方稱為:“飄場 ”。   李蜀仁對此的解釋是:同性戀者就像“浮萍”,一方面是活動場所的漂浮不定,一方 面是心裡的飄的感覺。   孫慶生大學畢業以後到了成都一所中學教書。   兩個人接觸,你喜歡別人,別人可能不喜歡你;別人喜歡你,你可能又不喜歡他。 交往長的,維持幾個月,短的,就一次兩次。 “那是一種魔鬼般的不可扼制的誘惑,知 道那個不能幹,但就是抑制不了自己,罵自己和畜生一樣,恨自己受性的驅使。”李蜀仁 說,“分手,傷害,傷口都留在心裡。時間長了,覺得在這個圈子裡沒有真感情。”   在李蜀仁母親的眼裡,這個二兒子是個惹事生非不安定的傢伙,高興了東遊西逛整天 不回家,不高興了睡在床上幾天不起來。 可他也是最被看重的孩子,三個男孩裡他長得 最健壯,另兩個男孩先後結婚生下的都是女孩,傳香火的重任非這個二兒子莫屬,所以父 母像搞轟炸似的介紹對象,逼著他結婚。 可他多漂亮的女娃見都不肯見,逼急了就說要 自殺。 “他衝著我媽媽喊叫:'你咋的把我生成這樣子嘛',我們一直都不明白這句話是 啥意思,媽媽把他生成啥樣子了,不是好好的嘛,一個人高馬大的大男子漢,這句話就像 是一個謎語,我們一家人猜了20年才搞明白。”李蜀仁的大姐說。   “我們這些人的眼神都是一樣的,飄飄的,很茫然的。”李蜀仁說。   “飄泊夠了,好沒意思。”孫慶生說。   “有一次在浴室裡,看到一個年齡大的男人靠近一個年輕的,結果被那年輕人一耳光 摑在臉上,我當時心都寒了,我們這些人老了怎麼辦?”   你的歡樂悲傷總得有人說,你得有人分擔,你得有寄託,“這一點上我們這樣的人和 男女之間絕對是一樣一樣的,而這種情感是父母兄弟之情所不能替補的。 ”   李蜀仁和孫慶生都在心裡生出一種渴望:找一個男人,託付終身。   定情 一本書救了孫慶生。 那是一本從香港影印過來的書,白色的封面,沒有書名,也沒有作 者的名字,繁體字,用紅的筆、黑的筆劃滿了道道圈圈,從插圖和文字一下就能看出這是 一本嚴肅的介紹同性戀的書。 這本書不知通過什麼渠道流傳到了成都。   他第一次獲得了有關同性戀的知識,他明白了自己是一種特殊性取向的人,並且這種 性取向是終身的,不能通過醫學的手段進行改變。 他第一次知道世界其他國家也有像他 這樣的人。 從十五六歲到30歲,他用了近15年的痛苦與折磨才確定:自己是一個同性戀 者。   “一天深夜,一個陌生人咚咚地敲門,一進門他就說他是一個同性戀,說自己不想活 了,但聽說我這裡有一本書,想死之前看一看。”圈子裡的消息傳得特別快,但被人找上 門來孫慶生還是吃了一驚。 這本影印書在圈子裡流傳,每流傳一個人,書上就多一些道 道圈圈。   孫慶生至今還保留著這本書。 看過書之後,他在圈子裡求證:同性戀應該選擇怎樣 的生活。 應不應該和異性結婚。 和異性結婚的人有沒有改變性取向的。 結婚的人是不 是幸福的。   “我看到聽到了一個個悲哀傷感的故事,結婚,離婚,再結婚,再離婚,最後出家做 了僧人,就是做了僧人還是改變不了。我打定主意決不選擇和異性結婚。”   就在這時,一個深愛孫慶生的女同事因為對孫的失望從學校出走,這在學校引起軒然 大波,學校領導找他談話,讓他對姑娘負責,孫說,我連她的手都沒拉一下,負什麼責?   就在承受著內心和社會雙重擠壓的時候,1985年秋天的一個下午,在成都著名的“飄 場”——勞動文化宮的水池邊,孫慶生看到了李蜀仁。   “我們一見鍾情。”“我假裝要抽煙,湊上前去說:'借個火',實際上我身上是有火 的,他沒有將燃著的煙遞給我,而是很鄭重地從包裡掏出火重新給我點上。”   李蜀仁對孫慶生的評價是性格溫順,溫文爾雅,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孫慶生欣賞李 蜀仁隨和中帶點邋遢,性格剛烈,敢作敢為,有頭腦不莽撞。   “這是一種緣分,1000個里都不會有一對。”激情過去之後,是兩人精神的契合。 “你有喜悅想第一個告訴他,他有悲傷想說給你聽,那是一種甜蜜的感覺。”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對將來的打算上一拍即合。 “當時我說出了上半句,他馬上說出 了下半句,就是託付終生,白頭偕老,一生一世在一起生活。”   這種想法在當時無異於離經叛道,在他們所知的同性戀圈子裡,沒有人以這樣的方式 生活過。   “我最佩服的是李蜀仁的勇氣。他完全是靠自己的思考和對自由生活的渴望而萌生出 這個想法的。他這麼想,就這麼做,在我們認識他一個月後,他就帶我住進了他的家裡。 ”   當然,孫住進李家的大雜院是以“戰友”的身份。 但是,這個住著20戶人家、吃飯 時都端著碗在院裡、每家每戶都沒有隱私的大院裡的人們很快就嗅到了什麼。   “兩個大男人住在一起,出雙入對的,大家都感到奇怪,背後指指點點,當面又不好 說什麼,畢竟是幾十年的老鄰居了嘛。”李的鄰居呂先生說。    “結婚” 1986年春暖花開的時候,他們為自己的婚姻舉行了一整套複雜的程序。   先是選了一個日子,一個是3月6日出生,一個是3月27日出生,“結婚”的日子就選 在中間。   他們走進了照相館,照了一張兩寸的黑白半身“結婚照”,一個坐得高點,一個矮點 ,兩個人的頭緊挨在一起。 當然,這樣的照片以“戰友”的名義進行。   他們花70元打了一輛出租車,70元是孫慶生兩個月的工資,到沱江邊的朝陽湖,李蜀 仁曾經下鄉的地方,舉著拳頭對蒼天發誓。   在他們的影集裡,還珍藏著當年的照片,那是請出租司機拍下的,照片上洋溢著1980 年代的時髦氣息。 一座塔下,兩人靠得很近,李蜀仁燙著捲髮,夾克衫,孫慶生穿著西 裝,打一條大紅色的領帶,喇叭口的褲子。   “有甜蜜,有喜悅,更多的是悲壯。沒有人這樣,也不知道有什麼樣的命運在等著, 但我們認為這樣是對的,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起碼我們沒有去害那些無辜的女孩。”   李蜀仁沒敢將這次行動告訴家人,孫慶生寫信告訴了妹妹——6個兄妹中和他最親近 的一個。 他寫道:我本來不想走這條路,但上天安排我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很孤獨,也 很寂寞。   妹妹回信: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理解你,因為我們的血管裡流著相同的血。 我相 信你說的都是真的。 寄上100元錢,作為你們結婚的禮物。   “我捧著信大哭一場,這是我們收到的惟一禮物和惟一的祝福。”   舉行過“結婚儀式”之後,李蜀仁帶著孫慶生和自己母親、大姐一家人到北京、西安 做了一次旅行。 表面是一家人的出行,暗中是兩個新婚人的蜜月。 李的大姐記得很清楚 ,在華山拜神之後,弟弟抽了一簽,是“下下”簽,上面寫著“天崩地裂,天打五雷轟” ,求山上的道士解簽,道士看過之後變色,堅辭不肯。   “我當時也有點害怕,但我還是相信自己是對的。下山之後我就把我和孫慶生之間的 事告訴了大姐。”李蜀仁說。   李家大姐真有點五雷轟頂的感覺,第一反應是弟弟不要是得了什麼病了。   大姐告訴母親,母親說,不可能,你看兩個男人喉頭都大大的,怎麼會嘛!   李家父母是老實巴交的人,父親信佛,長期吃齋,母親胸前吊著一個袋子,一隻手總 是藏在袋子裡,捻著裡面的佛珠,捻一個珠子念一句佛。 讓他們接受這樣的事,不容易 。   不要再逼他結婚了,只要他們不犯法,他們想怎麼過就怎麼過吧。   再說了弟弟連個工作都沒有,人家孫慶生還是大學生、中學老師呢,過一天算一天吧 。 這是李家大姐勸父母的話。   雖然心不甘情不願,父母還是為他們騰出一間平房。 大姐從心疼弟弟的角度接受了 這個事實,另外的姊妹兄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和李蜀仁疏遠。 不管怎樣,兩個男人開 始了他們的“婚姻生活”。   創業 孫慶生曾表示,自己一個月有四五十元的工資,兩個人生活足夠了。 李蜀仁斷然拒絕: 你等著,我會打拼出來的。   前幾年,李蜀仁因為偷渡香港失敗還被開除了公職,認識孫慶生的時候是個今天偷偷 賣點水果、明天賣點雜貨的遊民,常常身無分文。   有一天李蜀仁和孫慶生商量,到成都郊區廢品收購站淘些舊書來賣,然後他騎了自行 車到垃圾堆裡去扒。   “晚上回來的時候,一個自行車上馱著三五個大塑料編織袋,人變得小鬼一樣,整個 臉上都是泥土,只露著眼睛和牙齒。”李蜀仁的母親心疼地說。   母親說,自從和孫慶生在一起,這個“野”兒子就變了,變得連眼神都溫順了,突然 之間就不那麼慌慌張張的了,不再和父母大吵大鬧,知道對父母好了。   李蜀仁說,不知怎麼的,自從有了“家”之後,心裡突然就生出了一種責任感,這種 責任感讓人心裡踏實——就是為了對方,必須好好生活,不能為所欲為了。   兩個人將收回來的舊書分了類,政治的、文學的、考試複習資料等等,在成都最繁華 的春熙路擺了個地攤。   “我記得第一次出門擺攤時的情景,書放在一個四輪車上,準備推到市場上去,我從 蜀仁手裡搶過了車子,說,這歷史性的第一步我來幫你推出。”   那時候的書便宜,三五元一本,舊書以半價銷售,第一天拿出去的是20元收來的書, 一售而空。   他們太興奮了,晚上兩個人把角角分分的錢攤在床上,頭對著頭一張一張地數過,發 現手裡的錢變成了60元! 李蜀仁半夜跑去大姐家報喜。   “弟弟一見我就大喊:姐姐、姐姐,我們賺錢了,他那高興的樣子我永遠也忘不了。 ”今年已經60歲的大姐激動地回憶,“從此,他們就開始著迷一樣地賺錢! ”   那時,孫慶生在學校裡還有工作,上課時包裡裝著塑料紡織袋,一下課就直衝廢品站 。 “最甜蜜的回憶是兩個人在某個廢品站的不期而遇,那感覺就像是一場美麗的邂逅, 兩個人要高興好半天。”   他們在春熙路上擺了6年的地攤,為了長久地在一起,也為了擺脫學校壓抑的環境, 孫慶生不辭而別放棄了工作,和李分了地盤——將成都的所有廢品站劃分為二,一人跑一 半。 校長特意找到書攤,勸他回去,說“你可是我們學校惟一的大學本科學歷”。   兩人的行為在圈裡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每天擺攤的時候,總有一群“飄飄”遠遠地蹲 在對面看熱鬧,高一聲低一聲地喊:破爛有沒有得賣! 地攤上的兩人只裝聽不見。   生意好得出乎意料,也許是舊書迎合了1980年代對知識的渴望。 6年後,他們盤下了 一間6平方米的小店開始做圖書批發生意,經濟上的成功使他們能夠更多地承擔家族責任 。 李母沒想到的是,最終為她養老的是這個兒子。 李蜀仁用賣廢書的錢,為母親買了一 套房子,請了保姆照顧她;家裡兄弟姐妹中下崗的、生病的也是他出面照應;侄甥一輩上 學、就業也是他出面打點;甚至照顧大雜院的鄰里。   事實上,這一家人和這一個大院的鄰居們接受他們大約用了10年時間。   出軌 激情過去之後,這對男人的“婚姻”也出現了“七年之癢”。   李有了新的性夥伴,開始不回家。 孫憤而出走。   “嫉妒、被騙、背叛的感覺,和一個被欺騙的女人的感受是一樣的。”   李蜀仁發現孫出走後立即連夜地找,找到後就求他回來。 他知道失去了孫慶生,他 再也不會有“家”了。 但他又會再次出軌。   不止是李蜀仁出軌,孫慶生也承認他也有過出軌,並且不止一次。   對於沒有任何法律約束的同性戀人來說,忠貞意味著什麼? 他們的理解是:“不把 真愛交給別的人”。 “當給對方造成傷害時,立即就剎車”是兩個人都在遵守的原則。 “家是紐帶,也是我們守護的底線。”   談到20年間感情的波折時,他們都認為同性之間維繫情感更不容易。 這個世界為異 性婚姻提供了無數的範本,從小孩子時社會就在向他們灌輸: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 生活。 但沒有一個範本提供給同性的。   “對異性婚姻來說,都是合的力量,父母親人家族的力量,法律道德的力量,還有異 性戀大多有孩子,孩子是維繫兩個人的堅強紐帶。但對我們來說,都是'分'的力量。”   同志圈子近年有了很多變化:社會環境更寬鬆了,成都有了10家同性戀酒吧,年輕一 代可以在相對公開的場合相聚,而公園裡、馬路邊的“飄場”變少了;年輕一代的困惑少 多了,更多人不再選擇和異性的婚姻,而是選擇同性長期的“準婚姻關係”。   但是同性戀者的情感困惑並沒有減少。 他們很難相守在一起,一周幾次的約會,使 大家在一起幾年都不能彼此習慣和包容對方。 “戀愛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李蜀仁 說。 “我們也會像異性婚姻一樣,會面臨性格的不和、理念的衝突或者世俗的壓力、情 感的淡漠等諸多問題。有一個關節點很難逾越,這就是從激情的愛轉化為親情。”   為了守護自己的婚姻,他們在1995年買了房子,離開了大雜院。 他們特地選擇了一 門一戶的樓房,並且選在了最高層。 他們還是過著隱身的生活。 新樓房住戶們不知道這 兩個男人的秘密;他們的商業客戶們不知道他們的另一面。   在戶口本上,李蜀仁是樓上那一套房子的戶主,他和兒子是成員;在另一單元的母親 的戶口本上,孫慶生是李蜀仁85歲老母的兒子,房子的產權是孫慶生的。   “我們給自己營建了一個小社會,這個小社會只有那些可以理解包容我們的人:雙方 的家族、個別的老同學、大雜院裡的部分鄰居,還有圈子裡的少數朋友。只有在這裡面, 我們的婚姻才是安全的。”   建這樣的小社會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們必須扮演好多種角色:遵紀守法的公民。 事業成功的商人。 溫和有禮的鄰居。 孝敬父母的兒子。 慷慨大度的兄弟。 互敬互愛的 “夫妻”。 還有,好父親。   兒子 在李蜀仁父親的力主下,他們收養了一個孩子。 孩子到他們家的時候只有12歲,現在已 經27歲了。 父親的本意是養兒防他們老,但後來孩子帶給他們的是做父親的體驗。   “我們一開始並不喜歡他,他打破了我們兩個人的生活。但現在看來父親當年是對的 。”李蜀仁說,“除了性取向之外,我們所有的情感需求都是和常人相同的。包括愛一個 孩子,做父母的渴望。”   兒子來的時候非常瘦小,常常有病,兩個男人便帶著他跑醫院,為他焦慮,為他心疼 。 孩子喜歡性格溫和的孫慶生,孫慶生也喜歡孩子。   這個孩子把李叫“二爸”,他是李的侄子,有血緣關係,把孫叫做“孫叔叔”。   孫叔叔照顧他的起居生活,幫助他學習英語,而二爸則在他的學業前途等大事上作決 定。 “我記得孫叔叔常常帶我上街買吃的,他很高,我總是緊緊扯著他的衣角。”   李蜀仁記得送兒子上高中時的情景,他擔心瘦小的兒子被同學打,一路上不停地叮囑 嘮叼著,等兒子進了學校的大門,他心裡一下子空了。   李蜀仁說,圈裡還有三對也收養了孩子,都是在孩子吃奶的時候抱來的,最大的已經 長到十四五歲了。 他拿出影集,有一個漂亮極了的女孩,李蜀仁說,兩個爸爸把全部的 希望都寄託在她身上,讓她從小學習舞蹈,用心的程度比親生父母一點不差。   兒子13歲的時候,給自己重新取了名字,叫“磊”,李蜀仁說,好啊,你是上面的那 一塊石頭,我和你叔叔是下面的那兩塊,你要是不聽話,下面的兩塊就把你頂下來。   兒子上大學的時候,學校裡出了一個老師和學生同性戀的事,大家都在議論,小伙子 突然想到:自己家裡還有一對啊!   明白了一切的兒子並不說出來,他留心地觀察著兩個男人的生活,發現他們那麼默契 ,那種相互的感應只有長期在一起生活的人才有。   他們衣服、鞋子的號都是一樣的,從來不分彼此;他們的性格完全不同,但是那麼地 和諧。 二爸喜歡自由自在,因此他負責在外面進貨跑生意,叔叔性格細膩,負責守攤打 理店裡的事,幾千種商品在他的手下,擺放得整整齊齊。 他們從來不會為錢的事吵架, 兩人掙的錢都放在家裡,即使在二爸炒股賠掉幾十萬的時候,叔叔都沒有一句埋怨。   二爸給他父愛,嚴厲與原則,叔叔給他的是母愛,呵護與幫助。 在他深刻的記憶裡 ,是他和叔叔一起擺書亭賣報紙。 天快黑的時候,報紙賣不掉,叔叔就拿著報紙到人多 的天橋上高聲叫賣。 一個40多歲身材發胖的男人,當街叫賣報紙,很多人會拉不下面子 ,“但是我二爸和叔叔從來不虛榮,默默地吃苦。他們教給我很多東西。”   從事同性戀研究的張北川教授專門問過李的兒子:在這個家庭里長大,性取向會不會 受到影響。 得到的回答是:我愛女孩。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主要人物為化名)   聲音:   如果一對同性戀者要穩定關係堅持婚姻,需要什麼條件? 我們成都關愛小組討論過 ,第一是兩個人要相愛。 第二兩個人的生活目標和價值觀念要一致。 第三就是物質基礎 ,首先是房子,房子意味著相對自由的空間,不受外界的干涉。 然後就是社會環境,包 括父母,鄰居和社會關係,最後是自由職業不受拘束。 這對伴侶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同性 戀者按照自己的意願、積極面對生活。 選擇這樣的生活需要很大的勇氣,還需要處理各 種實際問題的技巧。 不要悲觀地去想一切都不可能,其實一切都是可能的。 有時不是自 由度不夠,而是我們不敢去想不敢去做。   ——成都關愛小組負責人王曉冬   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選擇過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權利決定未來和誰在一起,建立怎 樣的關係。 前提是自願、無傷。 無傷,每個人都不會因為另一個人的舉動而受到傷害; 自願,這是他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別人強加的。 比如,你堅信一對一的長時間 的伴侶模式是最好的,這很好,但是如果你想把這種方式強加給所有人,這不好。   實際上,同性戀者中有一大半人不管現狀如何,還是希望有一個人能夠分享內心的渴 望,不想孤單地吃飯、看電視、睡覺,異性戀者也無非如此。 對於願意締結一對一的長 時間的伴侶關係的人,社會應該提供一種制度性的保證。 同性戀者是社會的一分子和正 在作出貢獻的公民,為何要漠視他應該享有的公民權利呢? 當然這並不是要求每個同性 戀者都必須去結婚。 權利是可以放棄的。 但是當你想要的時候,它應該在那兒。   ——中英艾滋病性病防治合作項目專家江華   男同性戀者的多性伴主要是社會歧視的結果。 如果沒有大眾道德和主流輿論的支持 ,沒有婚姻制度和相關法律的保障和製約,一般男女肯定也以多性伴方式生活。   西方公共政策權威學者Cobb(2002年)指出:同性戀者通常要比異性戀者問題更多, 這是因為其家庭和社會對他們的態度使然,這正是要改變社會實踐而不是改變受害者個人 的一個理由。 如果社會給予同性婚姻和異性婚姻以同等的地位,某些現在只是由於社會 壓力而與異性結婚的人將可能轉而選擇同性婚姻。   ——青島大學醫學院教授張北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4.191.32.182

10/30 14:14,
圈內有這種情感很感人
10/30 14:14

10/30 15:02,
這篇文章應該解答了好多人的困惑呀!
10/30 15:02

10/30 15:17,
好好看的故事:)
10/30 15:17

10/30 15:54,
好令人嚮往
10/30 15:54

10/30 16:02,
很棒的文章
10/30 16:02

10/30 16:18,
大事這文章!寫的真的蠻讓人感動的!讚
10/30 16:18

10/30 16:45,
有看有推~
10/30 16:45

10/30 16:54,
兒子那段滿感人的,可是大陸用語真的很不習慣
10/30 16:54

10/30 17:54,
真羨慕~很感人~愛情生麵包~
10/30 17:54

10/30 17:57,
this makes me cry!
10/30 17:57

10/30 18:39,
真的很棒 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
10/30 18:39

10/30 18:56,
感覺好像在看小說..很吸引人..相當值得一看
10/30 18:56

10/30 19:04,
剛剛看完之後,有找到他們上大陸節目專訪的節目~
10/30 19:04

10/30 19:28,
值得一看的故事 應該出書
10/30 19:28

10/30 20:36,
加油!
10/30 20:36

10/30 21:39,
好感動 Q_Q
10/30 21:39

10/30 22:08,
XD
10/30 22:08

10/30 22:41,
這篇好感動 QWQ
10/30 22:41

10/30 23:53,
很久前曾在電視上看過相關訪問,他們的故事是一則啟示:)
10/30 23:53

10/31 00:07,
推!最佳典範
10/31 00:07

10/31 00:48,
我覺得這則故事真的能給我們很多啟發,包含最後的評論
10/31 00:48

10/31 00:50,
他們之間的感情真的是經得起考驗的,就像他們所說分開
10/31 00:5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56.12

10/31 07:50, , 1F
好感動,推一個
10/31 07:50, 1F

11/04 10:11, , 2F
很動人,真誠的筆調
11/04 10:11, 2F
文章代碼(AID): #1Cp4pQB3 (NCTU-B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