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乾製程中不同的棚板溫度對乾燥度的影響

看板NCHU-PP87作者 (不下棋 勿擾)時間17年前 (2007/05/04 14:5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g8VpQZXfucJ:www.ceci.org.tw/book/69/69bk6.htm+%E7%9C%9F%E7%A9%BApump%E6%8A%BD%E6%B0%A3%E8%A8%88%E7%AE%97&hl=zh-TW&ct=clnk&cd=11&gl=tw 摘要 在製藥與生物技術產業使用之凍乾 ( 冷凍真空乾燥 ) 設備製程中,除了預凍凍結溫度與 真空度外,製程中棚板溫度的控制,將影響其凍乾物之乾燥程度與乾燥後之外觀,本文以 凍乾 20% 食鹽水溶液對其樣品進行真空乾燥,初級乾燥中棚板溫度為 20℃ 、 10℃ 、 0℃ 、 -10℃ 與 -20℃ ,藉以探討在不同棚板溫度下對樣品溫度、壓力與乾燥程度之 變化。從實驗結果得知,當棚板溫度低且越接近樣品溫度時,所得到的乾燥度越佳,其外 觀更完整,以棚板 -20℃ 下之 20% 食鹽水溶液,失水率可達 82% ,乾燥後外型較完整 並呈現質地綿密塊狀乾燥物。乾燥過程中架設低溫量測計與真空壓力計,分析凍乾樣品之 抽氣過程及其壓力及溫度變化,並對乾燥後的產品進行包括凍結溫度、抽氣速率、終極壓 力及產品的含水量等量測,並利用微觀測系統以動態即時的方式觀測產品凍乾過程的形狀 變化,以作為後續實驗研製之修正與參考。 壹、 前言 近年來生物科技已為世界先進國家所重視,並已被視為本世紀的主流產業,其涵蓋的範圍 相當廣泛,例如生物製藥、生物晶片、血幹細胞移植、動植物細胞基因保存、生命繁殖延 續、基因密碼研究等,並且包含農業、食品、醫藥、能源及器材等方面都與生物科技息息 相關。這些產品皆需要乾燥以延長保存期限或生命週期,並避免因受潮或水氣影響品質, 但一般乾燥方法都必須在 0℃ 以上或更高的溫度下方可進行,且一般乾燥後的產品都是 體積縮小、質地變硬,有些物質還會發生氧化,容易揮發的成分都會損失掉,甚至熱敏性 的物質如蛋白質、維生素會發生變性,造成微生物失去生物活力,且乾燥後的物質不易在 水中溶解等現象 ‧ 在冷凍真空乾燥過程中,因腔體內壓力始終低於大氣壓力,其氣體分子數少、密度低、含 氧量低,對於容易氧化變質的物料或藥品、食品、農產品和生物製品有消毒滅菌作用,所 以可減少物料感染細菌的機會或抑制某些細菌生長,而在多樣的乾燥法當中,以冷凍真空 乾燥法的效果最好,所製程出產品的品質為最佳,不管其色澤和風味都比一般的乾燥法更 優質,且乾燥時間最短。 貳、 冷凍真空乾燥 冷凍真空乾燥過程有低溫凍結、低溫低壓抽氣以及脫附過程三種程序,其低溫冷凍系統分 為兩組,一組是供應給預凍使用,另一組是供應給冷凝器使用,主要是利用二元壓縮循環 系統 (Cascade system) ,供應的最低溫度可達 -85℃ ;而真空系統是利用乾式真空幫 浦 (Dry vacuum pump) 進行抽氣,以達到無油氣污染的優點;脫附過程是利用一組循環 水槽加熱系統,以提供棚板熱源來輔助產品達到快速乾燥的方式。進行完初級乾燥過程後 續進行二級乾燥過程,二級乾燥過程最主要的目的為除盡產品中所殘留的水份,經過初級 乾燥過程後,產品中的水份已被除掉 80~90 ﹪,而二級乾燥主要目的就是除盡產品中剩 餘的 10~20 ﹪,但須注意的是提高的溫度不可超越藥品的極限溫度,通常溫度設定約接 近產品的極限溫度,假設產品的極限溫度為 30℃ ,我們將棚板的溫度設在 30℃ ,當產 品的溫度接近棚板的極限溫度時,則二級乾燥過程結束,整個乾燥過程到達終點。圖 1 為冷凍真空乾燥過程進行時的溫度、壓力、隨時間變化之曲線圖。 參、 實驗方法 與步驟 以 20% 食鹽水溶液進行乾燥試驗,改變溶液初級乾燥之棚板溫度以 20℃ 、 10℃ 、 0 ℃ 、 -10℃ 及 -20℃ ;在二次乾燥棚板溫度皆加熱至 40℃ ,當棚板溫度接近樣品溫 度,二次乾燥結束,腔體壓力洩放至大氣,則乾燥過程之程序完成,再將樣品拿出,量測 其重量並計算失水率與乾燥度,進而分析乾燥過程中溫度與壓力之關係及影響。 本實驗取樣品 20% 食鹽水溶液進行冷凍真空乾燥試驗,將 10m l 玻璃瓶大小裝入 1g 20% 葡萄糖溶液及兩組溫度感測器 ( 如圖 2 所示 ) 。首先利用真空膠帶固定兩組溫度 感測器,一組量測樣品中間溫度,另一組量測樣品底部溫度,將兩樣品玻璃瓶放置到冷凍 庫預凍。樣品須預先放入冷凍櫃中以 -80℃ 進行預凍,經過至少五小時,並確定溶液內 部凍實後方能進行實驗。在本實驗中每次同時放入兩瓶樣品,其中一瓶內凍有溫度感測器 ,另一瓶則為觀測使用。在實驗開始時,先在棚板上塗上一層導熱膏,再將玻璃瓶平放固 定;使用導熱膏目的係為使玻璃瓶底部能受熱均勻分布,避免玻璃瓶底部受熱面溫差過大 。預凍後的樣品放置於真空腔體中進行抽氣,腔體的壓力持續一直抽至製程終極壓力,而 初級乾燥階段分別將棚板溫度以 20℃ 、 10℃ 、 0℃ 、 -10℃ 及 -20℃ 進行試驗, 當棚板溫度接近樣品溫度時,初級乾燥過程結束,觀測在不同溫度下之棚板溫度,對樣品 進行乾燥時真空壓力、溫度與乾燥程度的相互影響與關係;在二次乾燥過程中,文獻中並 無明確提及,但建議採用棚板加熱至 40℃ 來進行,當棚板溫度接近於樣品溫度時,整個 乾燥程序則完成。表 1 為凍乾過程中主要設備運轉程序,圖 3 為真空乾燥實驗步驟流程 圖。實驗過程中 架設低溫量測計、真空壓力計,分析凍乾樣品之抽氣過程,其真空壓力 及溫度變化,對乾燥後的樣品進行包括凍結溫度、製程終極壓力、樣品的含水量等量測與 紀錄;此外,也使用微觀測方式以動態即時錄影紀錄產品凍乾過程的形狀變化,以作為下 次凍乾試驗時製程壓力與溫度的修正參考。 在本實驗中為避免誤差值過大,其含水率計 算值取其兩瓶樣品平均值計算之。而乾燥後的樣品量測計算其含水率計算方式為: 預凍後的樣品快速放置腔體中,開始進行抽氣,由於玻璃瓶為低溫狀態,所以玻璃瓶壁面 與大氣短暫接觸,表面會有霧氣形成,當壓力開始下降時,壁面的霧氣會先被帶走,玻璃 瓶漸漸呈現清澈透明狀,此時樣品表面會有一條水位線,此水位線會隨真空度的增加而慢 慢下降,直到玻璃瓶底端,這期間的樣品溫度因冰直接昇華成氣態,將樣品的熱量帶走, 造成樣品的溫度會有下降的趨勢。當水位線到達底部後,樣品的溫度才開始有上升的現象 ,這是因為樣品開始吸收棚板的熱源進行乾燥,當樣品溫度等於棚板溫度,初級乾燥過程 才算結束。進行二級乾燥時,棚板溫度設定至 40℃ ,提供的熱源是將剩餘少量的水份進 行最後的乾燥,腔體中的壓力也會降低,真空度升高,二級乾燥初期壓力會因冰的昇華而 出現短暫震盪,當樣品溫度等於 40℃ 時則二次乾燥結束。將腔體的前級閥關閉,停止乾 式幫浦抽氣,系統洩壓至大氣,將樣品取出後量測其重量,並計算失水率。圖 4 為冷凍 真空乾燥運用於製藥中之基本流程。 肆、 實驗結果 一、 棚板溫度 20 ℃ 初級乾燥階段 , 以 20℃ 的棚板溫度,觀測對樣品乾燥的影響,而二次乾燥採用加熱至 40℃ ,完成整個乾燥程序並紀錄溫度與壓力變化。凍乾後實驗結果得知,當棚板溫度為 20℃ 時,凍乾後樣品重量為 0.32g ,樣品的失水率為 68% 。圖 5 為初級乾燥棚板溫 度 20℃ 溫度與壓力變化曲線,其製程終極壓力為 27.0m Torr 。由圖 6 初級乾燥棚板 溫度 20℃ 凍乾過程中外觀變化發現,在凍乾於 60 分鐘後樣品有往上浮起現象,樣品表 面呈凹陷、不規則孔洞結晶狀,內部有少許孔洞。 二、 棚板溫度 10℃ 初級乾燥階段,以 10℃ 的棚板溫度,觀測對樣品乾燥的影響,而二次乾燥採用加熱至 40℃ ,完成整個乾燥程序並紀錄溫度與壓力變化。凍乾後實驗結果得知,當棚板溫度為 10℃ 時,凍乾後樣品重量為 0.31g ,樣品的失水率為 69% 。圖 7 為初級乾燥棚板溫 度 10℃ 溫度與壓力變化曲線,其製程終極壓力為 38.9m Torr 。由圖 8 初級乾燥棚板 溫度 10℃ 凍乾過程中外觀變化得知,當凍乾 60 分鐘時樣品的狀態同樣有整塊浮起的現 象,且因玻璃瓶溫度較高,接觸瓶身的樣品有回溶的現象,凍乾後的外觀呈現上下鼓起球 狀,表面為不規則孔洞結晶狀。 三、 棚板溫度 0℃ 初級乾燥階段,以 0℃ 的棚板溫度,觀測對樣品乾燥的影響,而二次乾燥採用加熱至 40 ℃ ,完成整個乾燥程序並紀錄溫度與壓力變化。凍乾後實驗結果得知,當棚板溫度為 0 ℃ 時,凍乾後樣品重量為 0.31g ,樣品的失水率為 69% 。圖 9 為初級乾燥棚板溫度 0 ℃ 溫度與壓力變化曲線,其製程終極壓力為 30.2m Torr 。由圖 10 為初級乾燥棚板溫 度 0℃ 凍乾過程中外觀變化發現,樣品在凍乾 30 分鐘後整個樣品浮起,凍乾後的外觀 呈膨脹突起結晶狀。 四、 棚板溫度 -10℃ 初級乾燥階段,以 -10℃ 的棚板溫度,觀測對樣品乾燥的影響,而二次乾燥採用加熱至 40℃ ,完成整個乾燥程序並紀錄溫度與壓力變化。凍乾後實驗結果得知,當棚板溫度為 -10℃ 時,凍乾後樣品重量為 0.29g ,樣品的失水率為 70% 。圖 11 為初級乾燥棚板 溫度 -10℃ 溫度與壓力變化曲線,其製程終極壓力為 35.6m Torr 。由圖 12 初級乾燥 棚板溫度 -10℃ 凍乾過程中外觀變化得知,樣品在 15 分鐘後有漸漸浮起往上提的現象 產生,與前一小節棚板溫度 0℃ 時不同於在整體外型無膨脹現象,並從照片發現在 15 分鐘時水氣由樣品左下方漸漸往上竄出一條通路,在 90 分鐘時右側也已經有一條通路產 生,凍乾後的樣品底部為往上凹之不規則結晶狀,樣品的表面則較為平整,並無隆起現象 。 五、 棚板溫度 -20℃ 初級乾燥階段,以 -20℃ 的棚板溫度,觀測對樣品乾燥的影響,而二次乾燥採用加熱至 40℃ ,來完成整個乾燥程序並紀錄溫度與壓力變化。凍乾後實驗結果得知,當棚板溫度 為 -20℃ 時,凍乾後樣品重量為 0.28g ,樣品的失水率為 72% 。由圖 13 為初級乾燥 棚板溫度 -20℃ 溫度與壓力變化曲線發現,其曲線比起前幾個實驗明顯平緩,隨著水氣 的昇華,壓力並無太大的震盪,僅在二次乾燥時有些微的上升,其製程終極壓力為 28.7m Torr 。圖 14 為初級乾燥棚板溫度 -20℃ 凍乾過程中外觀變化,圖中發現水位 線下降的速度比先前的試驗緩慢,且樣品並無浮起的現象,而凍乾後的外觀呈完整細緻粉 末塊狀,表面也較平整,並呈現緊實的塊狀。 伍、 結果分析 本文採用 20% 食鹽水溶液作為樣品試驗分析其棚板溫度對樣品乾燥程度之影響,由實 驗表 3 中發現當棚板溫度在 20℃ 失水率為 59% ,而 -20℃ 時失水率為最高達 88% , 製程終極壓力 29.5m Torr ;而 20% 食鹽水當棚板溫度為 -20℃ 時,樣品的失水率最高 為 72% ,製程終極壓力 28.7m Torr ;由此案例試驗得知,比對五組數據,明顯的發現 當棚板溫度越低,能得到越好的乾燥度與品質,失水率也有越高的趨勢。 當棚板溫度與樣品溫度溫差越大時,雖可供給樣品熱源使水份蒸發,但過多的熱量,卻會 對樣品造成回溶的現象,不能使樣品內部的冰直接昇華成氣態經由抽氣帶走,而是由冰回 溶成液態的水,在低壓下經由液態沸騰成氣態,因體積變大,而造成表面有氣泡的現象產 生,若溫差越大則現象越劇烈,加上因樣品的底部直接接觸棚板,熱源是由玻璃瓶底部往 上傳遞,抽氣時造成底部的水氣無法通過,樣品會有整塊浮起的現象,須經過一段時間等 玻璃瓶兩側周圍的樣品乾燥後,形成通道樣品方能繼續進行乾燥動作另一方面若預凍時未 能將樣品確實凍實,在低壓下抽氣時,也會有此現象產生。 由前一節圖 13 與圖 14 中得知當棚板溫度在 -20℃ 時,物品溫度上升較為平緩穩定, 供給的熱源接近昇華所需的量,所以得到較完整的形狀。反之,初級乾燥過程中棚板溫度 越高時,因樣品內部已有部分回溶現象,所以會因瞬間的昇華,帶走樣品的熱量,對樣品 本身的溫度會有所下降,然而此反覆動作會隨溫度越高而更頻繁,表面出現越多氣泡,此 現象會持續到樣品中水都被昇華出來後,才會越趨平緩。另外腔體中的壓力,也會隨水氣 的昇華而有所變動,如圖 15 與圖 16 所示,當腔體中的水氣越少時,壓力才會更趨平緩 。所以棚板的溫度越接近樣品溫度,其達到乾燥的程度也越佳、產品表面也越平整以及失 水率越高,加上若預凍的溫度越低,時間越長,所得到的效果也更好。 陸、 結語 藉由本實驗得知,在初級乾燥過程的棚板溫度應低於 -20℃ ,此溫度以下能得到較好的 乾燥度,失水率越高,在外觀上也較完整。並由實驗中使用動態即時錄影,詳細紀錄產品 凍乾過程的形狀變化過程,可提供未來使用在不同產品的凍乾製程中,加以修正或調整, 以找出最佳適合的製程模式。而市面上一般量產型凍乾機,使用油式幫浦,回壓時幫浦的 油氣易污染到樣品,本製程設備採用乾式真空幫浦,在性能上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加上回 壓時為乾燥空氣,對樣品能達到無污染而發生質變 -- 孤獨是卓越心靈的命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140.101
文章代碼(AID): #16EjXQiM (NCHU-PP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