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張廣達教授的訪問(政大通識中心)

看板NCCU_print作者 (eva)時間14年前 (2009/11/16 21:2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通識中心記者吳韻萱報導】初見歷史系講座教授張廣達,一襲光潔襯衫與花白頭髮,十足 文人氣質,瘦小身軀讓襯衫顯得大了些。服務人員捎來茶水,教授滿布皺紋的臉舒展開笑 容,一邊雙手合十,一邊止不住欠身道謝,舉止隨和。問起教授的生命歷程,他一字一句 徐徐道來,像在課堂上為學生講故事,眼鏡後的雙眸溫和而專注。 張廣達教授,今年已滿78歲。他出生於中國大陸河北省,在北京成長。幼年在經歷過八年 日治時期,嘗過亡國奴的滋味。父親雖任教於大學,但收入僅供全家糊口。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發動珍珠港事變,1942年的北京遭逢饑荒,教授親眼見到人民 非餓即凍,非死即傷,當時僅11歲的他體會到亡國之痛,烽火無情。「在那種年月,父親 鼓勵我勤奮向學」,「即便在日治時期,我父親也讓我學英、日語,雖無力購書,他從學 校圖書館借了語法書來,我拿毛筆逐字抄錄。」 1949年,中共接管大陸政權,時年18歲的張教授考入燕京大學。1953年畢業於按蘇聯經驗 進行全國院系大「調整」之後的北京大學歷史系,留系工作。當時中共施行知識分子思想 改造政策,工作將近四年,擔任助教的張教授不慎因言獲罪,成為鬥爭對象,後被扣上右 派分子的帽子,那一年他26歲。 「我一個少不更事的年輕人,想不通為什麼只憑若干言論,就說我是資產階級右派分子, 逼著接受一系列罪名,成了階級敵人。」但是,教授的父親教他忍辱負重,指出集權制下 的事情,無理可辯。 經過此番代價極其沉重的磨練,他讀司馬遷《報任安書》,開始看懂這位史學家受腐刑後 的滿腹義憤;讀王陽明《瘞旅文》,對這位流放驛丞在憂患中的自我砥礪,心有戚戚焉。 「讀這些書對我太有激勵作用了,中國與西洋學問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聖賢鼓勵你在困 境中激發自己的潛能。」 此外,父親在治學態度、做人處事上也影響教授至深,「他教我與世無爭,但要自食其力 ,努力去掙。」這番話成了教授重要的生活信念。 在待罪改造的過程中,張教授歷經了六、七十年代所有政治運動,經常被短期和長期下放 農村、工廠勞動,前後達12餘年。 1978年,由於中共當局為右派「平反」而得恢復教職。然而,未及十年,他又因1989年天 安門六四事件而離開中國大陸。 流離海外20年期間,張教授曾在巴黎的高等師院、法蘭西學院、美國賓州大學等校執教, 並訪問歐美和日本等國多所學府和研究機構,去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身就是一部中國現代史,張廣達說,作為一位嚮往讀書的年輕人,其實自己根本不想參 與政治,卻在大陸備嘗無產階級專政下知識分子的艱辛,幾近40年。「經過從思想改造以 來歷次政治運動,居然幸得全身,作為倖存者,還沒有完全荒廢業務,我可以算得上少數 中的少數。」 捲起褲管,張廣達腿上布滿靜脈區張的血管,「在三面紅旗下,營養不良,還得做超負荷 的勞動,靜脈曲張都是那時留下來的。」中共大躍進造成饑荒期間,他下放昌平縣深山區 ,蕃薯梗葉,梨樹葉、杏樹葉都吃過。許多農民支撐不住長期饑餓,熬不過山區隆冬、天 亮前三、四點鐘的嚴寒而離開人間。幸而有些家裏的接濟,張教授每逢得到特准的短時間 「返家休整」,可以獲得苟延的喘息。 或許正是這樣一些折磨,教授慶幸自己消除了年輕時的虛驕浮躁,懂得做人的一些基本道 理,讀書因而更成為教授的職志。 自逆境走過,教授鼓勵現代學子對於未來所處環境或順或逆,都要有自覺,處境順不順利 都要奮發意志,順不驕,逆不餒。他認為,西方青年注重個人發展,對職場競爭力的自覺 ,比台灣青年來得更明確、更早。他鼓勵政大同學,「大三就可以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出 路,並從生活中培養職場實力」,同時強調責任感,「在學校的成績不代表一切,重要的 是事業有成之後,應有回饋社會的責任心。」 原文出自http://www.nccu.edu.tw/news/detail.php?news_id=126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90.3
文章代碼(AID): #1B0LArXA (NCCU_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