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相聲重生的機緣/馮翊綱

看板NCCUCrosTalk作者 (我只想單純的生活)時間16年前 (2008/06/18 10:2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瓦舍小品》相聲重生的機緣 【馮翊綱】 1949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移來台灣,隨之遷徙來台的各省人士,或暫居,或滯留,或以 此為家,安身立命,透過飲食、節慶、儀典、語音、娛樂等各種方式,延續了大陸生活內 容,也聊慰思鄉之情。 相聲,清朝末年發源自北京,原是街頭藝人謀生技藝,1930年代逐漸轉變成市民娛樂,重 視內涵與創意的作品產生,更隨著標準國語的推行,北平口音占了政策上的優勢,從華北 而全國,快速成為全民娛樂。 1950到1980年間,也由於政府大力在台灣推行國語,比起其他各種表演藝術類型,相聲也 占了便宜……當然這麼說不盡公平,魏龍豪、吳兆南若不傑出,相聲也風光不起來。 雖然在傳媒、政策上占了優勢,但我們不可以不承認:台灣本地方言的日常使用者,仍然 是最大多數。相聲在傳播上的成功,並不必然等於在文化上的落實成效。相聲語言雖然重 「質」,但從台灣總體語言樣式的「量」上來看,卻仍然處於邊緣地帶。 逐漸,政治與社會氣氛中,本土意識抬頭,相聲這種典型的「外來」藝術型態,更顯特殊 ;特殊,就是主體之外的最佳實證。 1985年,賴聲川的作品《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為相聲敲開了大門,引領這項傳承百年 的街頭藝術,正式跨進精緻藝術的領域;精緻化,就是更加邊緣化。 然而妙的是:相聲從此成為一項普及度頗高的市民娛樂,凡是能夠演出相聲節目的個人、 團體,甚至參考相聲技巧而開設的電視節目或主持風格,都獲得了明顯的成功,相聲的影 音光碟,在盜版嚴重、氣氛低迷的市場上,也能異軍突起,獲致可觀利潤。引領風潮的《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甚至是發行那年,台灣有聲出版市場的總冠軍! 台灣的全民教育奏效!深化的國民義務教育,使一般人有判斷、思考及選擇的能力,甚至 「有品味」,篩選通俗或更優雅的娛樂內容,摒除粗鄙庸俗,這樣一來,使得原本來自社 會底層的相聲受到考驗,許多「原汁原味」的段目,太土、太俗的,或者過度依賴北平方 言,不夠「國語化」的,容易遭到淘汰,電視提供娛樂的涵蓋面越來越大,相聲有全面消 失的危機。但是,相聲正因為隨著全民教育而特殊化、精緻化、藝術化,乃至邊緣化,反 而得到了好處,造就了重生的機緣。 我的體會,只有一句話:相聲從何而生?知道就好,絕不可忘了我們面對的是台灣觀眾。 【2008/06/10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0.132.4 ※ 編輯: micpai 來自: 163.20.132.4 (06/18 10:27)
文章代碼(AID): #18M79H49 (NCCUCros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