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症後群 (Stockholm Syndrome)

看板NCCU98_ITS作者 (翅膀)時間21年前 (2003/06/08 16:1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Stockholm or“ Hostage”Syndrome 暫譯為“人質”或“斯德哥爾摩”徵候群 此症狀在家庭暴力的論述裡被用來解釋受虐婦女的不理性思考過程而 無法離開施暴者的控制的理論之一. 然而最早此徵狀卻是來自於1973年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一場銀行強盜案, 銀行搶匪和數名人質在心理認知上的 雙向連結作用 (Bonded Bi-Directionally). 而這種和施暴者的聯結的行為 和心理過程也被視為一種生存者對於求生的對策. 民國 86 年的白曉燕 命案中, 游純瑜 宣稱遭暴力脅迫協助陳進興等人租屋藏匿並購置車輛. 游女最後以藏匿盜匪罪名遭判刑三年八個月, 綜觀來說, 游女的行為與 人質徵候群相類似. 1973年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Stockholm), 有3名女性和一名男性人質 被銀行搶匪劫持有6 天之久. 剛開始時搶匪用槍恐嚇及威脅人質. 接下來的幾天, 搶匪讓人質上廁所及四處走動. 這段期間人質和挾持者 開始交談並認識彼此, 人質和挾持者產生心理認知上的雙向連結. 在事件 結束後這些人質甚至去探視挾持者, 有兩名人質在訊問時幫挾持者辯護, 一名人質並在挾持者出獄後嫁給他. 在其它少數案例中, 有也有人質為 挾持者付保釋金, 或有情感上的關係和挾持她們的人. 這樣的心理雙向連結的產生, 對一位人質談判專家而言已不在是陌生 的情況. 而事實上, 人質談判專家也認為這樣的關係也將增加人質的生存機會. 斯德哥爾摩(或人質) 徵候群 (Stockholm or Hostage Syndrome) 特徵: ‧倖存者和施虐者是雙向的連結 (Bi-directionally Bonded) ‧倖存者強烈的感激對施虐者所釋出的些微善意 ‧倖存者自我否認對施虐者的暴行或無法理性意識到施虐者的暴行 ‧倖存者否認自我對施虐者的忿怒 ‧倖存者有高度的警覺對於施虐者的需求和盡其所能讓施虐者高興 ‧倖存者以施虐者的角度來看事情; 在此情況下倖存者可能不具有自我看法 ‧根據以上的特徵,倖存者將視外界營救人士 (例如: 警察和家人) 為 “壞人”, 而將施虐者視為“好人”而且會保護她 ‧倖存者將發現離開施虐者是件困難的事, 即使倖存者已被營救出來 ‧倖存者害怕施虐者將會回來報復或找到她, 即使施虐者已被逮捕或甚至死亡等等 ‧倖存者有創傷後壓力失調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的症狀產生 斯德哥爾摩(或人質)徵候群是一個人對生存的認知, 也是受虐者對生存的掙扎, 並非荒謬和異常的表徵. 然而在社會常理推斷下 (例如: “你有機會逃離卻 不離開, 你是共犯!” “離開施暴者就沒事了, 這麼簡單!”), 受虐者的權益 和將被漠視和剝奪, 毋論是在家庭暴力或人質的情況裡. -- 日本電影 太空遊俠 (金城武主演) 就是在闡述 Stockholm Syndrome 我到現在才發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9.149.95
文章代碼(AID): #-ul5RHV (NCCU98_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