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保險之我見

看板NCCU98_FM作者 (jamit)時間16年前 (2008/08/29 19:59),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前陣子整理一些自己對保險的想法,剛好版上的弟兄們對保險應該有所瞭解 或有所專精,所以就野人獻曝,請大家給我觀念上的指正或其他想法囉 ------------------------------------------------------------------- 前言 首先,我只談人壽保險,因此下文中所有涉及保險一詞、以及牽涉到有關保險的觀念、想 法,都只針對人壽保險來談。另外,本文會推導出定期險優於終身險的結論,對於那些強 烈擁護終身險產品的人而言,我完完全全可以理解他們的怒火,因為在看到擁護終身險產 品的人的論點同時,我身上所冒出的熊熊烈燄,絲毫不下於前者。 為什麼要保險? 保險的終極意義,就是「分散風險」。有人說,這是將被保險人的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 身上。但一個更精確的說法與背後的運作方式是,藉由保險公司的中介,利用保險公司所 開發、設計的保險商品,透過眾多購買該商品被保險人的群體集合,來達到個別被保險人 的風險,能有效分散到眾多被保險人身上,以達到個體風險的移轉、群體風險的分攤。 對大多數人而言,一開頭就提出「分散風險」這個概念,似乎有點流於口號、帶點抽象與 模糊感,而不那麼具體,而那也是因為「風險」本身,就是牽涉到「不確定性」,因此要 好好探究保險觀念,且讓我們轉換成另一種更明確的角度來觀察。我們都知道,買保險的 最終用途,就是獲得「保險給付」,換句話說,即使每個人對於自己「風險」或「不確定 性」的標的、容忍度、願意付出的代價等都不同,進而形成每個人所最終選擇的保險商品 彼此互異,但可以相當確定的是,每個人對於購買保險商品這碼事,最在意的並不是業務 員的噓寒問暖、或年節禮金的發放,最在意的終究還是保險給付,更白話一點,就是金錢 的補償。 由此可見,購買保險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被保險人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對價關係-一種付 出vs.取得金錢的關係:被保險人支付一定的金錢,依約在一定條件成立之下,取得保險 公司所給付的金錢。那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更具體地探討,為什麼取得金錢的補償,是一件 相當重要的事情?為什麼當一定條件成立之下,特別是這條件通常是指被保險人處於一種 身體機能狀況極度惡劣的情況下,取得金錢的補償,顯得非常重要? 據此,我們可以歸納出,會形成上述這種對金錢補償極度需求的可能原因,最主要來自於 下列兩點: 1. 被保險人擔負著經濟責任:當被保險人肩負著收入來源的經濟責任,不管其背後的收 入來源仰靠者,是自己一人(單身族)、抑或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小、前有貸款、後有債 務,簡單地說,當被保險人在一定條件成立之下,可能造成未來收入的中斷,並進而造成 生活的困頓、經濟的窘境,則這個風險的存在,將導致被保險人對於金錢補償的極度需求 。 2. 被保險人將消耗大量的金錢資產:被保險人不一定肩負著收入來源的經濟責任,但卻 可能因為一定條件成立之下,將對不論是來自個人累積或家庭積蓄的財富資產,造成龐大 的支出壓力,進而造成未來資產的萎縮、甚或債務連生的困境,則這個風險的存在,同樣 導致被保險人對金錢補償的極度需求。 是的,除了這兩點可能,立基於「分散風險」這個保險終極意義上,所推導出被保險人對 於保險需求,或更明確一點,對於金錢補償需求的最基本原因,就是這兩點可能。當然, 很多的雜音開始此起彼落,例如:嘿,我買保險可是因為它能帶給我固定的年金報酬。或 是:不一定喔,透過保險,我可以有效轉移財產給受益人。又或是其他不同的情緒:那怎 麼行,養這個孩子花了我多少錢,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沒買個保險不就虧大了……。可以 這麼說,這些不同的意見,都是導因於對「保險」的意義,參雜入許多原本不屬於「分散 風險」基本精神的額外功能,諸如投資、保本、遺產規劃等不同心理需求所導致。當你心 境沉明地以「分散風險」作為唯一出發點,來思索對保險需求的主要原因,將會發現,不 脫上述兩點歸納:來自於對未來收入的中斷,以及來自於對現有資產的侵蝕、甚或未來債 務的產生的恐懼。 定期型vs.終身型保險商品比較與結論 我們暫且先離題,把焦點移至保險公司與其商品上。對於保險公司作為個人風險移轉的中 介,設計出風險移轉的機制(商品),扮演對個人風險分擔的重要角色,可說是意義重大 。然而,保險公司終究不是慈善機構,企業要能持續獲利,才能維持運作,因而衍生出大 量的保險商品,來滿足那些對「保險」意義附加各種額外功能需求的客戶。這些琳瑯滿目 的保險商品中,對保險公司而言,有賺錢的、也有不那麼賺錢(或賠錢)的。我們現在拿 兩類產品做比較:定期醫療險vs.終身醫療險。而我也必須事先申明,對於定期壽險與終 身壽險的比較,優劣實在如此顯而易見、比較運算過程實在過於簡單,因此我就不比較了 。 我拿國※人壽的健康終身醫療保險與新住院醫療保險兩個商品來比較,前者是終身醫療險 ,後者是實支實付型定期醫療險。在詳細比較契約條款後,雖然醫療保障利益與項目不至 於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呈現互有優劣、大同小異的情形,因此在考量可比較性的情況下, 我以下面四個方案來檢視定期醫療險vs.終身醫療險: 情境:男30歲 選擇方案: a.終身醫療計畫10:住院醫療日額1000元,繳費20年,每年11280元。 b.終身醫療計畫30:住院醫療日額3000元,繳費20年,每年33840元。 c.終身醫療計畫10:住院醫療日額1000元,繳費20年,每年11280元,且20年後再加保一 次終身醫療計畫10。 d.定期醫療計畫10:換算住院醫療日額1250元,每5年續保一次,持續繳費至75歲。 條件設定: - 每年通貨膨脹率2%。 - 定期醫療險每五年續保時,依續保年齡區間與當時通貨膨脹係數,雙重調高保費金額。 - 終身醫療加保時,依加保年齡與當時通貨膨脹係數,雙重調高保費金額。 - 每年自行醫療準備金分別按3%、5%、7%之名目利率設算報酬。 我想我就省略繁瑣單調的數值運算,直接把結果提供出來,以下金額完全換算為30歲投保 之初的貨幣價值: 1.住院日額1000元之終身醫療險,於64歲時日額減少至500元,總給附上限剩75萬41元; 75歲時日額減少至402元,總給附上限剩60萬3231元,總繳保費15萬1822元。 2.住院日額3000元之終身醫療險,於64歲時日額減少至1500元,總給附上限剩225萬124 元;75歲時日額減少至1206元,總給附上限剩180萬9692元,總繳保費45萬5467元。 3.住院日額1000元之終身醫療險,採階段性加保的結果,於64歲時日額維持1000元,總 給附上限150萬元;75歲時日額減少至804元,總給附上限剩120萬6461元,總繳保費48萬 3553元。 4.如採定期醫療,以換算住院日額1250元且階段性續保,至75歲為止,維持日額1155元 ,總繳保費33萬5121元。 5.若將20年間,終身醫療住院日額3000元與定期醫療之每期保費差額,自行投資作為醫 療準備金,則20年後、55歲時所累積之準備金(視設算名目報酬率為3%、5%、7%不同水準 )將達77~124萬元,或現值52~83萬元;若該單筆資金持續投資,於75歲時將達到167~ 720萬元,或現值67~289萬元。 一個更直觀的結果呈現是這樣的: http://photo.xuite.net/jamit/2460884/1.jpg
因此,可以簡單獲得的結論是: 1.越年輕投保終身醫療險雖然保費越低、越便宜,但在人生末期最需要醫療保障時,卻 幾乎無法提供實質的保障效果,因其住院日額與總給附上限過低。 2.要達到醫療保障目的,唯有透過定期醫療險,以階段性續保方式持續調整醫療保障的 金額。而在保費節省的情況下另行籌措自行醫療準備金,甚至能在20年後加買高計畫數的 終身醫療險。 3.如果一定要投保終身醫療險,盡量在投保之初、所得允許範圍內選擇最高保額之計畫 ,而非後續階段性加購終身醫療險。 以總繳保費的觀點而言,住院日額1000元之終身醫療險(15萬1822元)<定期醫療-以換算 住院日額1250元並階段性續保(33萬5121元)<住院日額3000元之終身醫療險(45萬5467元) <住院日額1000元之終身醫療險並階段性加保(48萬3553元)。也因此,很多擁護終身型商 品的人,其堅信終身醫療險比定期醫療險來得更值得購買的兩大原因:1.長期保費繳下來 ,定期醫療險反而總繳保費會更多。2.定期醫療險只能保障到75歲,不如終身醫療險可以 保障到臨終。藉由本例中所得到的總繳保費與住院日額現值的分析可以知道,上述兩個原 因其實「不完全成立」,由本例可知,定期醫療險的總繳保費成本,是介於終身醫療險中 最低計畫數與最高計畫數之間;此外,定期醫療險目前只保障到75歲,乃是參考國人生命 經驗表所訂之標準,隨著人均壽命提高、保險商品法規限制的鬆綁,未來定期醫療險一樣 能保障到更高年齡。最後,終身醫療險的終極迷思-保障終身,在納入通貨膨脹的貨幣價 值衰減效果後,顯然經不起考驗。 讓我們再用一個更極端的例子來做比較。 情境:女0歲 選擇方案: e.終身醫療計畫10:住院醫療日額1000元,繳費20年,每年7460元。 f.終身醫療計畫30:住院醫療日額3000元,繳費20年,每年22380元。 g.終身醫療計畫10:住院醫療日額1000元,繳費20年,且餘生視住院醫療日額的衰減程 度陸續加保終身醫療計畫10,總計再加保2次。 h.定期醫療計畫10:換算住院醫療日額1250元,每5年續保一次,持續繳費至75歲。 條件設定:同前一例子。 同樣地,我直接把設算結果提供出來,以下金額完全換算為0歲投保之初的貨幣價值: 1.住院日額1000元之終身醫療險,於35歲時日額減少至500元,給附上限剩75萬41元;70 歲時日額減少至250元,給附上限剩37萬5041元,總繳保費10萬407元。 2.住院日額3000元之終身醫療險,於35歲時日額減少至1500元,給附上限剩225萬124元 ;70歲時日額減少至750元,給附上限剩112萬5124元,總繳保費30萬1222元。 3.住院日額1000元之終身醫療險,採階段性加保的結果,從55歲開始至人生末期為止, 其醫療保障的水準與一開始即投保住院日額3000元之終身醫療險效力相同,總繳保費44萬 715元。 4.如採定期醫療,以換算住院日額1250元且階段性續保,至75歲為止,維持日額1155元 ,總繳保費40萬7527元。 5.若將20年間,終身醫療住院日額3000元與定期醫療之每期保費差額,自行投資作為醫 療準備金,則20年後、21歲時所累積之準備金(視設算名目報酬率為3%、5%、7%不同水準 )將達51~81萬元,或現值33~53萬元,若將該筆資金持續投資,於75歲時將達到259萬 ~3358萬,或現值57~745萬元。 一個更直觀的結果呈現是這樣的: http://photo.xuite.net/jamit/2460884/2.jpg
更棒的是,我們在前一例子中所獲得的結論,可以完全適用在第二個例子上,因此我就不 厭其煩地重新複製貼上一次: 1.越年輕投保終身醫療險雖然保費越低、越便宜,但在人生末期最需要醫療保障時,卻 幾乎無法提供任何保障效果,因其住院日額與總給附上限過低(而在本例中,由於投保時 點距離人生末期遠達七、八十年,因而保險給付承受通貨膨脹的衰減效果更為強烈)。 2.要達到醫療保障目的,唯有透過定期醫療險,以階段性續保方式持續調整醫療保障的 金額。而在保費節省的情況下另行籌措自行醫療準備金,甚至能在20年後加買一個高計畫 數的終身醫療險。 3.如果一定要投保終身醫療險,盡量在投保之初、所得允許範圍內選擇最高保額之計畫 ,而非後續階段性加購終身醫療險。 保險?投資? 我們就此結束關於數字的討論,回歸觀念的溝通。事實上,保險商品的設計,呈現出一種 很基本的商業運作邏輯與成本價格概念,那就是:你要保險公司做多少事,就要有心理準 備付出多少代價。保單要紅利分配?保額要增值?保費要連結基金投資?期滿要保障年金 收益?很好,當大眾開始跳脫所謂「分散風險」的保險終極精神,而將保險目的添加「還 本」、甚至「獲利」的元素,為的就是希望自己繳那麼多保費,不要白繳了的心態時,間 接就把這些多重功能要求、多樣風險評估的責任賦予保險公司,於是保險商品設計的結構 越複雜、不確定性越高、成本自然越高,並最終反應在價格上,由消費者買單。 當一個人開始擁有固定收入、逐漸累積財富資產、並隨著人生階段的經歷而背負不同程度 的人生責任時,固然會對收入來源的驟然中斷、財富資產的不斷侵蝕、人生責任無法繼續 負荷而存有莫名的恐懼,自然衍生出對分散風險、對保險商品的需求。然而,一個人的可 支配所得是有限的,在每個月固定的生活開銷、貸款償還支付外,所剩餘的可運用資金, 既能拿來做投資,也可用來做保險。而在可運用資金總額固定的前提下,你投入多少錢在 保險上,自然就排擠多少錢可用於投資上。當你購入一個保險商品涉及到「終身、還本、 固定年金返還」等性質時,其實你買到的已經是一種金融商品,其保險的功能也僅只是它 的「附加項目」,而我們要知道,在理財規劃上,我們可接觸到的管道、可選擇的投資標 的是如此多樣化,這些商品,都遠比混雜了金融商品特性的保險商品,動機來得更明確、 標的來得更清晰,同時,成本也來得更低廉。我們也都知道,財富累積的最大秘訣,來自 於投資紀律、資產配置、與時間,在前兩個例子當中也清楚地顯示,將保費的差額自行投 資,以籌備醫療準備金,經過20年的等待,可以累積出多麼大的資產,特別是當我們身處 低利率時代,較之民國90年以前高預定利率時期所設計的保險商品,在終身型與定期型保 險商品的保費差異上,已較過往貴達三倍以上,因此,當你咬緊牙關負擔高昂保費、購買 一個號稱高保障的終身型保險商品時,無形中是否也喪失了20或30年後晉升最高所得級距 的入場卷? 總結 讓我們作一個總結,回歸我們先前所歸納得出,立基於分散風險這個保險終極意義上,所 推導出被保險人對於保險需求,或更明確一點,對於金錢補償需求的最基本原因,來自對 未來收入的中斷,以及來自於對現有資產的侵蝕、甚或未來債務的產生的恐懼。這份恐懼 ,是動態性的,這份風險,是會隨著時間的經過,伴隨著收入的穩定成長、現有資產的持 續累積、債務的不斷償還、到人生責任的逐漸減輕,而慢慢地減少,因而如同投資行為一 般,必須每隔一定時期,就要重新檢視自身風險程度的升降、保障範圍是否足夠,來進行 保單的調整。譬如說:一個人,55歲,職涯發展雖稱不上大富大貴,卻也穩定守成,家中 子女已逐漸脫離父母的經濟奧援,該負擔的貸款重擔也已逐漸解脫,辛勤工作二、三十年 ,資產少說也達1000萬,正處於財富累積大幅成長的時期,這時後還談論住院一天可以給 付三、五千元,或手術一次可以給付幾萬元,你想對前述這種擁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或 個人而言,這些醫療補償給付,可稱為「雪中送炭」、亦或僅只是「錦上添花」? 20年的人生可以經歷多少事,我們又能掌握多少?當我都還無法把握當下20年內能否從課 員升到課長,我又如何能有效掌握40年後身體機能的孱弱程度、健保醫療的給付高低、自 費病床的差額負擔、甚至醫療技術與藥品開發的進步導致沒有住院必要的可能,來合理評 估該選擇何種保障項目、何種保額水準的終身型醫療險產品呢? 因此,在貫徹分散風險的保險終極意義,並有效利用每分辛苦賺來之所得,面對保險商品 的選擇,請保握幾點原則: 1.永遠不要以「賺錢」的心態來看待保險商品,保險的本質不是追求獲利,為了追求獲 利所額外負擔的保費,市面上有更多金融商品更值得你去投資,讓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 資。 2.永遠不要以「賠錢」的心態來看待保險商品,保險的本質不是追求保本、還本,繳出 的每分錢不要因為最終沒有理賠而覺得白繳,而是要慶幸在這麼一段時間內,自己沒有遭 遇到任何重大風險事件、承受到龐大的金錢損失,同時更要覺得自己所繳的每分錢,因能 用於幫助其他需要金錢補償的人,而感到欣慰。 3.合約設計越單純、風險標的越明確的商品,就是好的保險商品,並呈現出「低保費、 高保障」的共通特色。對未來收入中斷的恐懼,可以透過定期壽險、意外險來分散風險。 來自於對現有資產侵蝕、甚或未來債務產生的恐懼,則可以透過納險範圍廣泛、理賠設限 低且上限高、醫療給付之原點的實支實付定期型醫療險來保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11.27

08/29 23:08, , 1F
哦哦,未看先推~~
08/29 23:08, 1F

08/29 23:09, , 2F
汪小弟回台中了,再找時間來細看~~~
08/29 23:09, 2F

08/31 15:07, , 3F
看完了,感謝傑米特用心分享阿!
08/31 15:07, 3F

08/31 15:09, , 4F
小弟好奇,這是要投稿的文章嗎... 起承轉合兼具XD
08/31 15:09, 4F

08/31 18:25, , 5F
沒有拉,只是一點感想,分享給大家
08/31 18:25, 5F
文章代碼(AID): #18j-IOiO (NCCU98_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