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轉錄][新聞] 台灣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中)

看板NCCU98_FM作者 (...)時間16年前 (2008/01/07 21:5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Stock 看板] 作者: yongqing (yongqing) 看板: Stock 標題: [轉錄][新聞] 台灣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中) 時間: Mon Jan 7 19:26:39 2008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作者: mahabharata (還好啦 你乖一點就不累)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台灣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中) 時間: Mon Jan 7 18:29:52 2008 陳慧玲/外稿 2008/01/03 http://myurl.com.tw/rd4s  台灣製造業已不單是一個行業,台灣製造業是一種優勢的製造文化,一種生活型態。 製造業的本質是瑣碎、細緻、謹慎、耐煩;也因為是一種文化,所以不會被輕易取代。 台灣製造業的精神是:「拼擠榨趕」。業績是拼出來的,利潤是擠出來的,績效是榨 出來的,產品是趕出來的。台灣製造業員工過的是「煎煮炒炸」的命運,就是拼搏、 彈性、短視、悲情。 我常常不是用產業的觀點來看製造業,因為製造業是一種文化、生活型態,我曾有一 個客戶,改換跑道到另一個產業去,他到那個產業之後,還是回到台灣來找人幫他生 產,因為他在全球其他地方找不到像台灣一樣的代工製造資源,這樣一個優勢強勢的 製造業,應當非常風光才對呀! 台灣製造業已是一種文化 「拼擠榨趕」的精神+「煎煮炒炸」的生活 但事實卻不然,我們每天都要擔心小細節會不會出錯、每天都在想有沒有幾分幾釐的 降價空間,我們有千億元的營收規模,但我們的主管每天都在想還能不能再降個1分、 2分,製造業無法讓你大開大闔,也不是很羅曼蒂克,更不是讓你覺得江山如此多嬌、 引英雄競折腰去逐鹿中原的產業,它只是一個幕後的產業,沒有明星、才子、佳人, 而是很瑣碎、細緻、要能耐煩。 很多人會擔心,台灣製造業很多都跑到大陸去,我們會不會很快被取代,我認為,除 非我們要放棄,否則不是那麼輕易就被取代,因為製造業是一種文化、生活型態,要 有安靜的心,要能耐煩,要有很謹慎、很細心的管理階層才能做得起來。 如果有其他公司想要投入製造業型態的產業,像是大陸要做半導體廠,就要來台灣挖 人,就像是中國古時候官場上存在的「紹興師爺」一樣,哪一個一發表出任成為哪個 縣官,就要到紹興找個師爺,好幫他掌管錢糧刑名一樣,哪一個國家想搞製造,就是 要來台灣尋覓製造業人才,找一個紹興師爺。 製造業是一種文化,不是典章制度,典章制度還可以模仿抄襲,但如果是文化、是生 活型態,那就沒辦法抄襲。那麼製造業的文化是什麼?我歸納出來就是拼、擠、榨、 趕。我們過的日子是,若拿到訂單就是100億,沒有就是0,在100億與0之間,你要不 要去拼?所有的業績都是拼出來的。業界流傳一個笑話,有一家台灣大廠的老闆為了 爭取訂單,想盡辦法去探聽到大客戶來台灣的班機時間,親自到機場去迎接他,但一 到機場,發現跟著大客戶一起下飛機走出來的,卻是對手公司的董事長!業績就是這 樣拼出來的,就是這樣競爭出來的,無所不用其極。在100億元與0之間,你還會去顧 慮到倫理?會不會無所不用其極討好客戶呢?會不會有第二攤呢? 我們的利潤都是擠出來的,大家都知道價格下降很快,我隨便舉個例子,1年前LCD面 板1.5吋的報價接近5美元,昨天已經變成2.5美元,我們的利潤就是這樣掉法的,那 個速度真的就是叫跳樓,不會慢慢下降的,在這種狀況下要如何創造利潤呢?你就只 有去擠,我們的績效也都是趕出來、榨出來的,我如果在晚上7點就離開辦公室,就 會覺得有罪惡感,就覺得對不起太太、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國家社會、對不起所有 人,怎麼可以這麼早下班?我們的績效就是這樣被榨出來的。我們的產品也都是趕出 來的,常常是一邊除錯,另一邊已經在生產線上生產,這是我們整個製造業的精神, 就是在拼擠榨趕下形成的製造業文化。 在這種狀況下,我們每天過得是什麼日子呢?是「煎煮炒炸」的日子,每天都在拼 搏,每天都有上戰場的感覺,上個月為了趕出貨,我們才拼得半死,分班二十四小 時趕趕趕,兩岸三地每天電話都打個不停。我有一個業務主管告訴我,他有一天接 到客戶20通以上的電話來催貨的記錄,每天都像上戰場一樣,我們是非常有彈性的, 客戶要什麼,我們通通給,為的就是要有單子,拿到單子之後,再來想辦法,我們就 自己盡全力彈性調整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台灣人的英文名字 製造業最高境界的彈性展現  我在製造業裏面很多年,我感覺到台灣製造業最高境界的彈性顯現,就是台灣製造 業中每個重要的人物都有個英文名字,我叫David,你知道施振榮先生叫Stan、Terry 郭就是郭台銘先生、林百里先生叫Barry、緯創的林憲銘先生叫Simon、光寶的宋董叫 Raymond,華宇的李森田先生就叫Stephen,我常常有個疑問,為什麼我們會是這樣子? 你有沒有聽過日本Sony的社長叫Frank?他一定是一個日本名字,你有沒聽過韓國三 星的社長叫David?有沒有聽過印度人取一個什麼奇怪的英文名字?一定是叫Rahul什 麼的,甚至連大陸企業也是如此,你有沒聽過大陸企業的領導人出來會自己報上英文 名字的,很少見到吧! 但為什麼獨獨台灣製造業,每個人都有一個英文名字。我有一個很重要的幹部,他姓 陳,英文名字叫Bill,有天我的一個親戚告訴我,他認識一個陳某某在我們公司工作,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他是誰,直到告訴我他的英文名字,我才恍然大悟,喔!是Bill啊!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企業文化,這就是終極高度彈性的顯現,讓我們的客戶容易稱 呼、很容易記得我們,用盡一切方法,用盡一切的彈性,甚至改變自己的名字,就是 要讓你的客戶認識你,讓你的客戶與你產生很好的互動,然後願意給你單子。在這樣 的情況下,我們又怎能看得很長遠呢?我們一定是短視的,我們不可能規畫3年後的 事情,我們通常擔心的是下個月、或下一季的訂單,或者在3個季度之後的設計產品 是否符合客戶的需求。 我們與客戶的關係是不對稱的,客戶下單,然後我們一堆人一起競爭訂單,這就是不 平衡的關係。因為這樣不平衡的關係,我們的員工過的日子是很悲情的,被客戶罵個 30分鐘是常有的事情,是我們整個製造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到底成就了什麼東西?我們贏得了青樓薄倖名,也失去了不 少。 我們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產業,徐志摩說的,數大便是美。我們形成了一個全球舉足輕 重的產業。但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互相競爭呢?你降個1塊美元、他降個2塊美元, 就是這樣一直降下來,現實面就是這樣。我曾經突發奇想,既然台灣NB具有全球舉足 輕重的地位,我們何不來組一個NB合作社,像是產油國組成的OPEC一樣來決定價格, 誰敢不乖,我們就不出貨給他們、或是提高價錢。台灣NB產業就具有這樣舉足輕重的 地位,為什麼我們不這樣做?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立一個像青果合作社一樣的組織,可 以控制價格、控制市場?台灣NB佔全球90%,真的是舉足輕重,如果我們不出貨,就 可能造成全球恐慌,NB是一個例子,手機也是。我們所生產的手機,每天要出貨到82 個國家、2,000個據點,如果我們一天不出貨,那邊馬上就會出狀況,這就叫全球舉 足輕重。我們今天的製造業就已具有全球舉足輕重的能力了。 製造如種田! 海島型經濟的台灣能一直做下去嗎? 但是,製造業的悲哀是,製造有如種田。以前台灣是以農業養工業,再用工業扶持 農業,走了30多年,卻發現製造業還是在種田,因為製造業與土地息息相關、很難 搬遷的,在大陸的工廠面積動輒幾平方公里,你搬得動嗎?做了30年才發現製造就 跟種田一樣,與土地是息息相關的,沒辦法輕易移動的,需要一拖拉庫的人才能做, 沒有人你根本做不起來。我們到大陸去,那麼多的生產,剛剛提到,我們要動用 3,000~到5,000萬的人,難道只是因為工資便宜嗎?不是,而是我們在台灣找不到人 力,難道要進口那麼多人力來台灣做嗎?如果我們還是維持3,000萬員工的需求,那 恐怕每一個人都要到線上去做作業員,才有辦法維持這樣一個代工製造的產業。 事實上,以代工製造業的型態來看,是比較適合大陸型地區的產業,因為代工製造業 需要很大的地。台灣有一家大型代工廠,他在大陸的某個廠佔地18平方公里、光是員 工的伙食一天就要殺1,000頭豬。這樣的產業難道真的有辦法在台灣成長嗎?真的有 辦法在台灣做生產嗎?基本上是非常困難的。現在大陸在改變聘僱合同,而且工資不 停的上漲,大陸的工資水準可能已經是越南的一倍以上,但我們有辦法離開嗎? 其實,製造與種田是差不多,都是守著一畝三分田,蠻安土重遷的。 近年來我們常常討論,我們應不應該西進?都說西進的結果是掏空台灣,使得台灣很 多人沒有工作做。但是,我們能夠不去大陸做生產嗎?因為製造業本來就是大陸型的 經濟,沒有那塊地、沒有那麼多人就不可能做的,如果在台灣做的話,我們一定要選 擇一些不同型式的產業,我想台灣是海島,應該比較適合發展海島型的經濟。 所以,我們今天若只是在乎1、2家廠商或是3、5家廠商,把他1、2個工廠搬到大陸去, 就可以掀起軒然大波,在島內這邊談那邊談,就說那1、2家廠商造成失業率提高,我 覺得,這是脫離產業的現實,因為台灣要有3,000多萬人,才能把這些產業移回來,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我想,這是我們台灣製造業目前實際的狀況,無關乎立場,無 關乎口水。 跳脫兩岸走向真實國際化 15世紀的荷蘭「全球掠奪」思維 那麼,未來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不管未來是什麼,政府其實很難指導產業應該要怎麼 做,事實上,現在的產業界,他們的人才、資源、國際化都很充足,他們很清楚下一 波最好的產品是什麼,我們不需要去幫他、帶領他們,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要走出真 實的國際化,不要把國際化與西進到大陸混成一談,我們是海島型經濟,光只會擔心 到大陸去,是一個思維的墮落,好像自己能經營大陸型經濟一樣,畢竟我們是個海島 型經濟的國家,所以我們必須走出去,用國際化的人才,就像那個光碟機讀取頭公司, 現在全部都是國際人才。 我希望提醒台灣的產業界與很多年輕人,特別要了解,今天台灣的人才,光跟大陸比 好了,我們的人才數量少,更悲哀的是,我們的人才素質也不見得比他們高,我必須 提醒大家這一點,大陸的人才是在百分之一裏面選出來的,都是很可觀的。我以前在 台大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助教,他後來出國讀書,之後他到了大陸微軟天才學院當領導, 多年之後,我在雜誌上讀到他的訪問稿,他告白說他選擇去大陸,就是因為大陸人才 非常多,在大陸可以帶動很多的創新,所以,我想提醒台灣很多人注意的是,其實我 們今天台灣的人才是不足的,而且素質不見得是那麼好的。我們必須要有國際化的思 維,一定要跳脫兩岸的思維。 我認為台灣應該要開始發展一套「全球掠奪」的思維。我以荷蘭為例,在15世紀到16 世紀之交,荷蘭雖然不是一個海島型國家,是自然資源非常有限的北歐小國家,但他 們透過稅制的修訂調整,鼓勵到海外去發展,在印尼成立了東印度公司,但東印度公 司所有的經濟行為跟荷蘭本土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從印尼開著船到台灣買鹿皮,再 跑到日本賣給日本人,再跑到中國買瓷器,再回到雅加達銷售回整個歐洲市場,整個 經濟行為都不是在荷蘭本地,都是在國際海域進行的商業活動,他們的重心不在荷蘭, 只是透過稅制法律的鼓勵,讓他們賺了錢還是帶回荷蘭。這是一個國際化的思維。海 島型國家沒有市場,缺乏資源,我們應該五湖四海去掠奪才對呀! 所以,我們的產業的成功,為什麼一定要要求企業的營運中心設在台灣?難道所有船 都跑到台灣才是最佳途徑嗎?所有的飛機要飛到台灣才是最佳的運送方式嗎?我覺得, 應該是我們的人要出去,是要到南美洲或印度或其他地方成立營運中心,我們現在面 對的現實是,我們不會是國際的營運中心,我們已喊了這麼多年,讓我們面對這個現 實,台灣不一定具備、或說還差一大截,成為亞太甚或全球營運中心的條件。摩托羅 拉的營運中心還是設在新加坡,而不是在台灣,現在可能更難,因為可能會跑到大陸 去;偉創力這樣的一個公司,他的營運中心也在新加坡,也不在台灣。我們有一些現 實面的問題,不是喊喊政治口號就會實現的。 所以,我想拋出一個議題,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國際化活動放在台灣這個島上來發生, 為什麼我們不能訓練我們的人到國外去。我們必須要有真的國際化的管理能力。我們 曾和Sony Ericsson做生意,我有很深的感觸,Sony Ericsson的總部在英國倫敦,研 發中心在瑞典,但管理主管很多都是日本人,這些日本主管的平均身高大概都在160多 公分左右,但瑞典人的平均身高可能是185公分,這些日本主管的英文也都還帶著濃濃 的日本腔,下午開會偶爾也看到有人打瞌睡,但為什麼他們能夠管理這樣高度國際化 的公司呢?我體會到,要做管理,不一定要英文嚇嚇叫才能管理外國公司,這些日本 主管多半都有多年國際管理經驗與訓練,在他們之前的工作經歷中,早已在日本以外 的國家流浪10年、20年了,上一個工作不是在匈牙利、阿拉巴馬、就是其他不同國家 的某些地區,這樣的國際化的管理能力,讓Sony已經不能稱為一個日本公司,而是一 個國際公司,Sony已經走過這條路,他已經變成一個國際公司,所以用的人才中, 5,000個員工中,恐怕不到100人是日本人,其他全都是歐洲人。 (本文為蘇元良先生受邀於蔚華科技價值經略論壇演講之內容,由蘇元良先生口述, 記者陳慧玲整理) 蘇元良/曾任教於台灣大學、交通大學,後出任工研院電通所副所長,1998年投身 台灣電子產業,實際參與大型代工製造公司之營運,現任華宇集團執行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02.47

01/07 18:35,
他呼籲台灣廠商簽署規章聯合壟斷 我認為很難辦到
01/07 18:35

01/07 18:38,
荷蘭不是北歐國家啦
01/07 18:38

01/07 19:24,
推一個....
01/07 19:24
-- 袈裟常被胭脂染 直掇時聞花粉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50.92.29

01/07 21:11,
那個故事是廣達林百里接機遇到郭台銘跟客戶走出來
01/07 21:11

01/07 21:11,
為何不產生聯盟,也許跟賽局理論有關...政府幫忙設立呢ꄠ
01/07 21:1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83.21
文章代碼(AID): #17WZ11ym (NCCU98_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