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獎誰最大 曼布克獎VS.柑橘獎

看板NCCU07_MAENG作者 (DC Blue)時間16年前 (2007/11/24 16:40),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成立於1968年的布克獎,向來是英語文壇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文學獎。不僅對文學創作 及全球閱讀風向具有指標性作用,布克獎對文學市場也有絕對的影響力,得獎作品往往洛 陽紙貴,連入圍作品的銷量也一路攀升。 布克獎對當代英文小說的影響毋庸置疑,但近年來,專門評選女作家小說的柑橘獎,卻有 並駕齊驅之勢。過去幾年來,柑橘小說獎日益受到重視,曾有批評者指出,曼布克獎在嚴 厲的挑戰之下腳步倉皇,已呈現出過於迎合市場的趨勢。曼布克獎與柑橘文學獎的互爭雄 長,成了近年來文化觀察者最關注的議題之一。 柑橘小說獎異軍突起 柑橘小說獎自1996年創設以來就鋒芒畢露,直到2002年以前,一直是不列顛獎金額度最高 的文學獎項。在巨額獎金(3萬英鎊,合約新台幣198萬元)和女性評審團的強力造勢之下 ,短短幾年間已和英國文學界行之有年的惠特比文學獎及布克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柑橘獎的崛起,讓布克獎及惠特比獎備感威脅,因此布克獎在2002年由曼集團接手,改名 為曼布克獎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獎金從原先的2萬英鎊提高到5萬英鎊(合約新台幣330萬 元),搶回了文壇盟主的頭銜。至於惠特比文學獎則逐年式微,直到新的金主出現,才在今 年初改名為科斯達文學獎(Costa Book Awards),並把年度最佳好書的獎金額度調整到 3萬英鎊,與柑橘獎等量齊觀。只不過,科斯達文學獎是以「從頭開始」的姿態出發,不像 曼布克獎是把原來的基礎發揚光大,所以科斯達文學獎是否能夠反敗為勝,恐怕還需要未 來幾年的持續觀察。  柑橘獎自立門戶獎女性 其實,柑橘獎的成立,完全是衝著90年代初期的布克獎和惠特比獎而來的。因為1991年的 布克獎決選名單中,連一位女作家都沒有,而在1992年的惠特比榜單裡雖有羅伯茲 (Michelle Roberts)和阿特金森(Kate Atkinson)兩位女作家,但媒體的焦點卻不在她 們的作品,而在她們的性別。此一現象引起了女性主義作家摩斯(Kate Mosse)的覺醒, 她認為要把性別的歧見排除於文學之外,最好的方式是根本排除性別的問題,從而倡議成 立一個專門鼓勵女作家的文學獎項。 摩斯的看法固然激發了反彈,也吸引了共鳴,尤其每年在英國出版的小說當中,七成以上 都出自女作家手筆,可是報章上的書評卻多為男作者的天下。這種明顯的不均衡使多位出 版商、經紀人和新聞記者對摩斯的提議熱切響應,而且基於文學獎通常都能對書籍的銷售 產生正面影響,他們相信這樣一個別出心裁的文學獎,不僅能促進女作家的銷量,也能提 高她們的曝光率,彌補媒體的失調現象。 正因為立場鮮明且立論有據,柑橘獎正式成立後,各大媒體皆不敢小覷,迅速造成風潮, 成功地將許多原先受到埋沒的女作家和作品推上了國際舞台。例如1997年的得主安?麥可 士花了10年時間完成《漂泊手記》,出版後只售出1000本,而且連一篇書評也未見報。柑 橘獎的肯定,使本書搖身一變成為暢銷書,迄今在全球已售出1500萬冊。2003年的瑪丁以 抨擊黑奴制度為主題的《財產》奪魁,瑪丁寫作已久但始終沒沒無聞,她在柑橘獎奪冠之 後,受到法國出版界的注意,進而在法國也獲得了大獎。再如2005年的絲薇佛,同樣是勤 懇筆耕而無人聞問的專業小說家,《凱文怎麼了?》曾遭30家出版社退稿,最後總算獲得 小型獨立出版社Serpent’s Tail的青睞,這本「校園槍殺小說」得獎之後,絲薇佛立即 變得炙手可熱。 至於2004年得獎的《小島》,一般咸認是近兩年來最叫好又叫座的小說之一,以幽默而感 人的筆觸,講述二次大戰之後倫敦如何調適種族及文化融合的過程,得獎無數,但因柑橘 獎是本書獲得的第一個大獎,乃使柑橘獎予人以推波助瀾的印象。此外,今年柑橘獎的熱 門話題,是決選名單中以新秀作家的首部小說佔多數,其中包括郭小櫓的《簡明中英情人 辭典》,成為第一個入圍柑橘獎的中國女作家。雖然郭小櫓最後敗給了奈及利亞的阿蒂雀 ,不過同一期間英國市場上開始出現了其他中國女作家的英文小說,而且頗受好評,例如 吳凡的《二月花》(February Flowers)及嚴歌苓的《不速之客》(The Uninvited)等, 此一現象也見證了柑橘獎具有開風氣之先的見識與胸襟,而這正是一個文學獎是否具有領 導地位的指標。  曼布克獎穩紮穩打 相較於柑橘獎的日受重視,曼布克獎是否真的就陣腳大亂呢?倒也不盡然,問題在於任何 文學獎都難免有爭議,值得探討的是這些爭議對文壇造成什麼影響?是否挑戰某些既成的 偏見?又是否使文學獎本身不斷思考未來的方向? 從柑橘獎成立到曼布克獎易名之前的5年間,比較受到質疑的布克得主,很巧合的都跟英 國當紅作家麥克伊溫(Ian McEwan)有關:1998年麥克伊溫的《阿姆斯特丹》得獎,但一 般認為此書既非當年最出色的小說,也不是麥克伊溫本人最傑出的作品,麥氏得獎,使布 克獎遭到媚俗之譏。2001年,彼得?凱瑞的《凱利幫》與麥克伊溫的《贖罪》(Atonement ;正中)同時上榜,《贖罪》不僅是當年坊間最暢銷的作品,打動了無數讀者,迄今更幾 乎已被視為麥克伊溫的代表作,可是當時的布克獎卻頒給了凱瑞。抨擊者指出,那是布克 獎因膽怯而做的妥協,不敢在短期間內為同一作者二度加冠。 上述非議並非無的放矢,不過曼布克獎卻也未因此而喪失自信。在2002年擴大規模之後, 除了將獎金提高了一倍半,也宣佈自2005年起,除了一年一屆的曼布克獎之外,還籌設每 兩年一度的曼布克國際文學獎,開放給全世界以英文發表小說的當代作家參賽,包括各種 英文翻譯的小說在內,得獎人可獨得6萬英鎊的獎金(合約新台幣396萬元),顯示了主辦 單位邁向全球英語小說市場的決心。曼布克國際文學獎迄今辦過兩屆,分別由阿爾巴尼亞 的卡德雷(Ismail Kadare)及奈及利亞的阿薛畢(Chinua Achebe)獲獎。 在此一全球化的野心之下,曼布克獎曾揚言要向「三P小說」正式 宣戰,以期突顯「世代 交替」的精神。所謂三P小說指的是「華而不實(pompous)、預示恫嚇(portentous)、 自命不凡(pretentious)」的大部頭作品,也就是傳統認為最具「布克冠軍相」的「嚴肅 」文學。2002年的奇幻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03年的諷刺小說《維農少年》,以 及2004年的同志小說《美的線條》,走的都不是孤芳自賞的路線,而具有親和的基調。雖 然不免有論者批評曼布克獎迎合市場,但曼布克獎似乎極力要尋找「高蹈」與「大眾化」 之間的平衡點。 從2005年起至今,每年曼布克獎的公佈還是會激起陣陣漣漪,但這兩年的議論焦點,和前 幾年恰又反其道而行。例如2005年的初選名單就已先讓媒體錯愕不已,紛紛為麥克伊溫的 《星期六》(Saturday;天培)、柯慈的《慢人》(Slow Man),以及魯西迪的《小丑沙 利馬》(Shalimar the Clown)名落孫山而抱屈。而當年最後由愛爾蘭小說家班維爾的《 海洋》獲獎,也讓觀察家大感訝異:連續幾年由故事性極強的作品封王,怎麼到了《海洋 》又恢復了「純文學」的風格?  新舊文學獎面對挑戰 今年的柑橘獎曾引發「新人VS老將」的議論,而曼布克獎則將焦點放在資深而未揚名的作 家身上,相當令人耳目一新。曼布克獎揭曉後,引來一片驚異聲,因為愛爾蘭女作家恩萊 特的家庭史詩小說《聚會》,原被認為是今年入圍者中最不顯眼的作品,但經過一番仔細 斟酌,許多專家終於承認,獎落恩萊特其實是曼布克委員良知的抉擇。 評審團主席戴維斯(Howard Davies)指出,《聚會》是一部具有震撼力且充滿憤怒的小說 ,本書或許不會使人一見鍾情,卻會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推敲戴維斯的弦外之音,便是 一般讀者可能會覺得《聚會》讀起來有點吃力,但他相信讀者一旦進入狀況,就會發現本 書並不難讀,而且會覺得小小的堅持值回票價。 曼布克獎的光環能夠改變讀者的閱讀習慣到什麼程度,或許有待推敲,不過辦文學獎的目 的究竟何在?柑橘獎的使命是提倡女性書寫,將遭受埋沒的女才子們帶到讀者眼前,曼布 克獎過去幾年來也同樣把一個又一個鮮為人知的資深作家引進大眾的視界,這兩個文學獎 能夠成功地達成獎項成立的初衷,激發英語小說創作的活力,應該是它們能在英國文壇呼 風喚雨最主要的因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3.210.227.42

11/24 16:41, , 1F
文出時報開卷版 蔡明燁(伯明罕報導)
11/24 16:41, 1F

11/25 10:04, , 2F
我推~~
11/25 10:04, 2F

11/25 12:13, , 3F
推一個
11/25 12:13, 3F
文章代碼(AID): #17H-E575 (NCCU07_MA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