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中時] 三少四壯集--張小虹:斷章取義

看板NCCU06_EA作者 (yolei)時間17年前 (2007/04/09 12:3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作者: yopoyopo (裙子裡的手) 看板: AAAAAAAA 標題: [中時] 三少四壯集--張小虹:斷章取義 時間: Mon Apr 9 12:21:49 2007 三少四壯集 斷章取義 張小虹  (20070404) 曾聽好友講起她在美國知名建築公司工作時的一段往事。有回公司裡要辦電腦繪圖的 工作坊,好玩又有趣,但她卻不在名單之上。她找到公司主管,探問是否也可以加入學習 ,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們需要保護一些優秀的設計頭腦,不受電腦影響。姑且不論這是拐 個彎的讚美還是軟釘子,這個回答卻充分展現了該公司的一種睿智、一種遠見,一種在電 腦繪圖年代中對設計精英/基因差異的堅持。 倒是最近一兩年開始用PowerPoint準備演講,才真正感覺到電腦軟體設計對思考方式 的可能形塑力量。原本用來凸顯數據圖表的PowerPoint簡報系統,以單張投影片組合而成 ,結構本身傾向網狀散點的跳躍思考,描繪重於分析,圖表優於文字。以前常常喜歡把演 講稿,當成論文稿的初步大綱,演練完一場演講後,論文的主要架構也就胸有成竹了。但 現在可慘,只要是用PowerPoint準備出來的演講,從頭到尾洋洋灑灑講完一遍後,思路與 論點依舊七零八落,幾乎不能繼續發展成論文,這才驚覺五顏六色有如彩繪指甲般有趣的 PowerPoint,極有可能是有毒素的,會將思考片斷化、零碎化、影像化。 直到現在才真正了解,不僅未完成的論文無法用PowerPoint來構思,就連已完成的論 文,也無法用PowerPoint來拆解。每回在學術場域看到人文學者使用PowerPoint發表論文 時(包括我自己),總是覺察到一種適應不良的異常尷尬。人文學者使用PowerPoint的問 題,不在於技巧是否嫻熟、設計是否眩目,而在於嘮叨重複,耳朵裡聽一遍,眼睛裡還要 看一遍,更在於不懂得「斷章取義」,總是弄出一堆「剪不斷理還亂」的文字牽拖。最常 見的是為了維持文字敘述的完整性,而將整段整段文字,直接搬移到投影片上,於是密密 麻麻一堆10級以下的文字,造成視覺閱讀上的重大障礙。 這種不知切割、不知取捨、不知剪裁的毛病,或許有可能來自個別人文學者的過度自 戀(字戀),但真正的問題,恐怕還是在於強調「提綱挈領」的PowerPoint與人文思考的 模式,有本質上的歧異性而無法和平共存。人文研究著重文字敘事所導引出的思考過程, 而此過程的綿密連續性,與文字交織,無法用分條表列的簡報系統輕易切割。我們當然可 以一言以蔽之,說出論文的中心主旨,問題意識,研究方法,結論或發現,但人文研究真 正迷人的地方,不在於這些結論,而在於推向這些結論過程中,思考與語言文字的繁複交 織,時有奇花異果的美麗綻放。人文思考層次的細密,不在於是否能用一二三四點來分別 表列,而在於精細鋪展一如何構連到二,二如何辯證到三,三如何轉進到四的文字細節, 皺褶處就是上帝或魔鬼、地獄抑天堂的躲藏。 在新批評掛帥的年代,文學研究中流行的術語是「改寫的謬誤」(the heresy of paraphrase),聲稱切切不可為了便於理解,就將韻文或詩「改寫」成散文,因為「改寫 」所造成的文字轉換,將徹底破壞原有韻文或詩的語言結構,「改寫」過後面目全非。而 在今日電子科技主導的年代,或許人文學者應該創造一個新名詞,叫做「權力光點的謬誤 」(the heresy of PowerPoint),來反擊這股e化浪潮。用來作簡報的PowerPoint,不 是用來鋪展文字細節、放大思考皺褶的,而是以空間切割時間,以影像取代敘事,讓所有 的歷時軸都成為共時軸的假象。從第一張投影片始,至最後一張投影片終,PowerPoint沒 有真正敘事的動量,PowerPoint沒有時間推移過程中的思想轉動,PowerPoint甚至清除了 學術肉身的面部表情。 廣告詞說得曼妙,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使用PowerPoint後才明瞭,科技也始終改寫人 性。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61.57.133.2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108.36 ※ 編輯: Yolei 來自: 140.119.108.36 (04/09 12:35) ※ 編輯: Yolei 來自: 140.119.108.36 (04/09 12:35)
文章代碼(AID): #166S9gVa (NCCU06_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