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文化裡的邊緣人

看板NCCU00_LawLt作者 (你挺我挺你)時間22年前 (2002/01/29 00:1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刻背】ꄊ 作者:黃錦樹 出版:麥田出版 頁數:三八三頁 定價:三OO元 類別:小說 評論:劉建基(政大英語系教授) 黃錦樹出身學院,嫻熟小說成規、流派,對敘事策略有高度自覺,且能操控自如,是 文壇少數能右手寫小說,左手寫批評能手。借用渥厄(Patricia Waugh)的話,黃錦樹的作 品在「陌生」(the unfamiliar)與「熟悉」(the familiar)、創新與傳統間維持平衡,쐊蘊藏後設思考與對話空間。 《刻背》這本小說集在形式、技巧上雖力求突破,然而並非像「即興藝術」(aleatt- ory art)那樣,一味蔑視傳統文學成規、強調作品整體的隨意性。小說的題材大多以荒 誕戲謔的筆觸,呈現華裔族群的離散命運與認同困境的寫實面貌,並以諷世憤世的姿態, 嘲弄政治、文化現象。 台灣與南洋同屬華人移民社會,經歷殖民統治與政治壓迫,擁有相似的文化背景。〈 開往中國的慢船〉、〈未竟之渡〉彰顯出南洋華人對「中國」的複雜情感,並呈現與台灣 人民同樣的身分認同(原鄉/異域)困境;〈大河之聲〉、〈刻背〉、〈天國的後門〉對文 化、政治的嘲諷,亦頗能引發台灣讀者對政治社會的聯想與歷史共鳴;〈雞公〉、〈老虎 屎與萬字票〉夾雜閩南方言且與台灣雷同的南洋鄉土題材,更是令讀者備感親切,作者的 馬華身分對台灣讀者而言,似乎沒有時空隔閡。 〈大河之聲〉、〈刻背〉等作品的內容光怪陸離、荒誕不經,且將「醜怪寫實」(gr- otesque realism)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作者借用的「諧擬」(parody)的方式,注入 「黑色幽默」(black humor)與嘉年華(carnival)的歡樂氣氛,大力嘲諷當代文化現象。 〈刻背〉中福先生以華人苦力的背部作為創作的材料,刻上一些歪七扭八的中文字,自以 為突破了中文書寫的侷限,自成一家風骨。這似乎在影射當代離奇的「實驗藝術」現象; 許多標新立異的實驗藝術,只是流於空泛的形式顛覆,忽略了創作本身的深層意涵。 〈大河之聲〉中,馬華文學作家茅巴駕鶴西歸,政商媒體戮力吹捧,推銷茅巴的文學 成就,奉之為文壇的「泰斗」,利用作家之死各取所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黃錦樹利用 滿身銅臭味卻被尊為「文壇祭酒」的烏炭,巧妙地點出政商名流所塑造出的祭酒/泰斗等 頭銜,不過是一種「符號」意義的生產、再製與操弄。此外,烏炭謀殺作家並將其屍體製 成標本,當作珍品典藏,似乎是影射;有些「作家」不過是出版商利用傳媒製造的「活商 品」。烏炭的角色實是對「作家商品化」的深沉反諷。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傳統中國對祖先及故土的堅定信仰深植華人心 中,令其不願被同化為「番仔」。〈阿拉的旨意中〉,僅管主角被迫永居馬來人的「黑煙 之島」,結婚生子,甚至成為島上的回教導師,卻不斷搜羅島上的華人遺跡,並在斷碑刻 上漢字,用以辨別自己是中國人。他所畏懼的其實不是死亡,而是死亡時的身分。終其一 生,主角可謂戴著「黑松谷帽」(songkok)修菩薩道,堅拒被同化為馬來人。他所面對的 認同問題,實際上就是廣大南洋華人在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間擺盪的縮影。然而,正因為 這種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華人始終被當地政府與人民視為「非我族類」,是故每當國家出 現危機,政府就會如〈槁〉中再三地呼籲華人效忠國家。「我本將心託明月,奈何明月照 溝渠」,華人所遙望的「祖國」,卻指責他們背祖宗廬墓,出洋謀利,並視之為「天朝棄 民」而概不聞問。 在〈補遺〉中,耄耋老人低吟著清代黃景仁的〈綺懷詩〉。「似此星辰非昨夜」,遙 望的故國早已非遙望的故國;「為誰風露立中宵」,風木之思,故國之悲又是為何而興? 詩中的兒女之思,恐怕不是風燭殘年老人真正的喟嘆。望美人兮天一方,莽莽神州,不知 是故鄉還是他鄉? 原鄉之夢的追尋,就如政治「訴求」一片漆黑,無人聞問。(目次上的〈訴求〉在書 頁上作者以無內容的黑色呈現)。「開往中國的慢船」終究是「末竟之渡」! 茫茫南洋,杳杳神京,南洋華人究竟鄉關何處?「似此星辰非昨夜,誰為風露立中宵 」!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中國時報15版 -- 河流包容那些人,流呀流地。 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遠藤周作‧《深河》 -- ┌┌┌┌ Origin: 小魚的紫色花園 <fpg.twbbs.org> 140.112.200.214 ───┐┐┐┐
標題: 異域文化裡的邊緣人 時間: Tue Jan 29 00:15:07 2002 【刻背】ꄊ 作者:黃錦樹 出版:麥田出版 頁數:三八三頁 定價:三OO元 類別:小說 評論:劉建基(政大英語系教授) 黃錦樹出身學院,嫻熟小說成規、流派,對敘事策略有高度自覺,且能操控自如,是 文壇少數能右手寫小說,左手寫批評能手。借用渥厄(Patricia Waugh)的話,黃錦樹的作 品在「陌生」(the unfamiliar)與「熟悉」(the familiar)、創新與傳統間維持平衡,쐊蘊藏後設思考與對話空間。 《刻背》這本小說集在形式、技巧上雖力求突破,然而並非像「即興藝術」(aleatt- ory art)那樣,一味蔑視傳統文學成規、強調作品整體的隨意性。小說的題材大多以荒 誕戲謔的筆觸,呈現華裔族群的離散命運與認同困境的寫實面貌,並以諷世憤世的姿態, 嘲弄政治、文化現象。 台灣與南洋同屬華人移民社會,經歷殖民統治與政治壓迫,擁有相似的文化背景。〈 開往中國的慢船〉、〈未竟之渡〉彰顯出南洋華人對「中國」的複雜情感,並呈現與台灣 人民同樣的身分認同(原鄉/異域)困境;〈大河之聲〉、〈刻背〉、〈天國的後門〉對文 化、政治的嘲諷,亦頗能引發台灣讀者對政治社會的聯想與歷史共鳴;〈雞公〉、〈老虎 屎與萬字票〉夾雜閩南方言且與台灣雷同的南洋鄉土題材,更是令讀者備感親切,作者的 馬華身分對台灣讀者而言,似乎沒有時空隔閡。 〈大河之聲〉、〈刻背〉等作品的內容光怪陸離、荒誕不經,且將「醜怪寫實」(gr- otesque realism)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作者借用的「諧擬」(parody)的方式,注入 「黑色幽默」(black humor)與嘉年華(carnival)的歡樂氣氛,大力嘲諷當代文化現象。 〈刻背〉中福先生以華人苦力的背部作為創作的材料,刻上一些歪七扭八的中文字,自以 為突破了中文書寫的侷限,自成一家風骨。這似乎在影射當代離奇的「實驗藝術」現象; 許多標新立異的實驗藝術,只是流於空泛的形式顛覆,忽略了創作本身的深層意涵。 〈大河之聲〉中,馬華文學作家茅巴駕鶴西歸,政商媒體戮力吹捧,推銷茅巴的文學 成就,奉之為文壇的「泰斗」,利用作家之死各取所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黃錦樹利用 滿身銅臭味卻被尊為「文壇祭酒」的烏炭,巧妙地點出政商名流所塑造出的祭酒/泰斗等 頭銜,不過是一種「符號」意義的生產、再製與操弄。此外,烏炭謀殺作家並將其屍體製 成標本,當作珍品典藏,似乎是影射;有些「作家」不過是出版商利用傳媒製造的「活商 品」。烏炭的角色實是對「作家商品化」的深沉反諷。 「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傳統中國對祖先及故土的堅定信仰深植華人心 中,令其不願被同化為「番仔」。〈阿拉的旨意中〉,僅管主角被迫永居馬來人的「黑煙 之島」,結婚生子,甚至成為島上的回教導師,卻不斷搜羅島上的華人遺跡,並在斷碑刻 上漢字,用以辨別自己是中國人。他所畏懼的其實不是死亡,而是死亡時的身分。終其一 生,主角可謂戴著「黑松谷帽」(songkok)修菩薩道,堅拒被同化為馬來人。他所面對的 認同問題,實際上就是廣大南洋華人在中華文化與馬來文化間擺盪的縮影。然而,正因為 這種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華人始終被當地政府與人民視為「非我族類」,是故每當國家出 現危機,政府就會如〈槁〉中再三地呼籲華人效忠國家。「我本將心託明月,奈何明月照 溝渠」,華人所遙望的「祖國」,卻指責他們背祖宗廬墓,出洋謀利,並視之為「天朝棄 民」而概不聞問。 在〈補遺〉中,耄耋老人低吟著清代黃景仁的〈綺懷詩〉。「似此星辰非昨夜」,遙 望的故國早已非遙望的故國;「為誰風露立中宵」,風木之思,故國之悲又是為何而興? 詩中的兒女之思,恐怕不是風燭殘年老人真正的喟嘆。望美人兮天一方,莽莽神州,不知 是故鄉還是他鄉? 原鄉之夢的追尋,就如政治「訴求」一片漆黑,無人聞問。(目次上的〈訴求〉在書 頁上作者以無內容的黑色呈現)。「開往中國的慢船」終究是「末竟之渡」! 茫茫南洋,杳杳神京,南洋華人究竟鄉關何處?「似此星辰非昨夜,誰為風露立中宵 」!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中國時報15版 -- 河流包容那些人,流呀流地。 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遠藤周作‧《深河》 -- ┌┌┌┌ Origin: 小魚的紫色花園 <fpg.twbbs.org> 140.112.200.214 ───┐┐┐┐
因文章內容過長,因此無法取得中間部份內容。您可以登入 https://term.ptt.cc/ 查看完整內容。
文章代碼(AID): #yLNaC00 (NCCU00_Law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