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歌的發展掘起與沒落

看板Music-WoW作者 (盧的。蓋依 終成明日星)時間18年前 (2006/09/04 00:4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share 看板] 作者: nbalook (GAY + Swift <-->Battier) 看板: share 標題: [文章] 民歌的發展掘起與沒落 時間: Wed Jul 12 01:36:10 2006 民歌的發展掘起與沒落 從1972年前後開始,楊弦、胡德夫、李雙澤等人開始在台北醞釀後來轟動全島的「現 代民歌」運動。1973年,楊弦在胡德夫的演唱會上發表了由餘光中的詩譜曲的《鄉愁 四韻》。1975年6月6日,以餘光中、徐志摩等詩人的詩為歌,楊弦與胡德夫在台北 中山紀念堂舉行「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成為校園民歌運動開始的標誌性事件;而 這次演唱會所推出的9首歌曲均被收錄進楊弦於同年出版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 中,這張專輯也標誌著民歌運動的正式開端,民歌時代由此正式開始。 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大學動物學院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歸台的青年畫家 李雙澤跳上台大聲質問:「為什麼唱的都是西洋作品?我們自己的作品在哪裡?」李雙澤 向觀眾席投擲可樂瓶,並激憤地大喊「唱自己的歌」。台下的大學生立刻吶喊,贊同的聲 音喊成一片。這就是著名的「淡江事件」,李雙澤代表所有熱愛音樂並且極富社會責任感 的年輕人,喊出了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最為有力的聲音。 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集》雖然得到了大眾的肯定,同時也受到了許多衛道士的責難。當 時各大報刊與高校紛紛討論這種被楊弦冠以「中國現代民歌」之名的音樂所引發的風潮, 有守舊者甚至指出:這種歌既不中國也不現代,更不是民歌。對於社會上的種種指責,楊 弦並不在意,在接下來的《西出陽關》等專輯中,他依舊保持了被人們指責為「不中國、 不現代、不民歌」的個人音樂風格。楊弦的作品不僅在大學校園流傳,也波及到社會各階 層,他對推動校園民歌運動風潮居功至偉,因此日後他才當之無愧地被人譽為「現代民歌 之父」。 金韻獎」與校園民歌運動全盛時期 對於70年代的民歌運動而言,楊弦、胡德夫、李雙澤等人無疑起到了不可取代的啟蒙作 用,但真正使得民歌在社會大眾中蔚然成風傳唱風行的,還要歸功於1977年—198 0年連續舉辦了4屆的「金韻獎」民歌歌唱比賽「金韻獎」以大學生為對象,參賽曲目 全部為原創,提倡清純質樸的風格。 1977年,台灣的文化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展開了一場鄉土文學的論戰,另一件 便是開始舉辦第一屆「金韻獎」歌唱比賽。1977年第一屆「金韻獎」由新格唱片公司 在台北舉辦,隨著「金韻獎」的不斷深入人心,一時湧現出了齊豫、李建復、馬宜中、邰 肇玫、王新蓮、鄭怡、鄭華娟等校園民歌運動的代表人物。校園民歌在70年代逐漸深入 到了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這一過程中,唱片公司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最為 突出的就是新格和海山兩家唱片公司,在台灣流行音樂發展史上,便有「新格派」與「海 山派」之說。 在新格的陣營中,齊豫與李建復的名字也許是最令人回味的。齊豫1978年自「金韻獎 」大賽脫穎而出後,立即被新格招至旗下。1979年,她推出了個人的首張專輯《橄欖 樹》,表現出與市場流行截然不同的藝術氣息。而專輯的製作人李泰祥亦是流行樂壇上的 「獨樹異幟」,他與齊豫的合作,在民歌時代創造出一種截然不同的曲風。 1980年,李建復在新格旗下所推出的首張專輯《龍的傳人》,把新格的發展推向了一 個頂峰。1979年底,由於中美建交,加之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台灣當局 急切地尋找一種方式來安撫社會上一片緊張的氣氛。 除了上面提到的齊豫和李建復外,包美聖的《包美聖之歌》、王海玲的《偈》、楊芳儀、 徐曉菁的《楊芳儀/徐曉菁重唱專輯》、王夢麟的《獻給父親》等新格推出的專輯,均是 校園民歌運動中極為重要的專輯作品。另外,施孝榮、鄭怡、馬宜中、王新蓮、木吉他合 唱團等也均出現在新格的合輯中,新格當之無愧地在當時領導著民歌前行的方向。 海山唱片在民歌運動中的作用雖然遠不如新格強大,但它在那個時代中也起著極為重要的 作用。「海山派」最為重要的人物就是由他們一手捧紅的女歌手蔡琴。早在專輯《出塞曲 》推出前,她的作品《恰似你的溫柔》就早已在樂壇上深植人心。「海山派」的另一位重 要人物是在民歌時代極為著名的創作型歌手葉佳修,由他填詞、作曲、主唱的首張個人專 輯《葉佳修》,在校園民歌時代首開流行樂壇全能派歌手先河。   校園民歌運動的結束與延展 1982年,台灣在社會文化方面最大的事件便是羅大佑第一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的 出版,《之乎者也》被評價為「在台灣國語流行樂壇投下的一顆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 ,普遍的觀點是,羅大佑和《之乎者也》這顆「原子彈」的引爆,終結了轟動一時的校園 民歌時代(關於羅大佑在校園民歌運動中的地位以及他與這場文化運動的關係,由於篇幅 所限在此不加贅述,本報將在日後作進一步探討)。但也有持不同觀點者,認為校園民歌 運動的結束,應該是在1987年、1988年前後,樂壇上此時同時湧現出了王傑、趙 傳、鄭智化、陳升、張雨生、伍思凱、黃舒駿等一大批優秀歌手,台灣樂壇也由此步入流 行音樂的鼎盛時期。 ============================================================================= 當年的民歌結束的頗可惜 但沒話說 因為是敗在流行性音樂實力歌手的興起 時過境遷 現在流行樂以偏於表面或美式R&B 或 Rap的炒作 更令人感嘆民歌時代的結束和無法延續 現在大學生也無民歌時期的那股創造力跟文藝底子 民歌只是後繼無人 它的美好以至無法延續 只能懷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07/12 01:40,
借轉~
07/12 01:40

07/12 02:49,
PUSH
07/12 02:49

07/12 03:28,
民歌不死,只是凋零...
07/12 03:28

07/12 08:07,
民歌很贊...而且很溫暖
07/12 08:07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68.177.126 ※ 編輯: nbalook 來自: 219.68.177.126 (09/05 13:13)
文章代碼(AID): #14-mQGQ9 (Music-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