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百年雕塑─楊英風藝術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

看板MuseumStudy作者時間12年前 (2011/09/19 13:5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百年雕塑─楊英風藝術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 一、會議宗旨︰ 楊英風為當代知名臺灣雕塑家,其創作橫跨二次大戰戰後到二十世紀末,出版有二十餘冊藝術作品文集,舉辦海內外數十次展覽,並受邀在倫敦、東京等地舉行大型雕塑展,是臺灣戰後國際知名的重要藝術家之一。其景觀雕塑尤為臺灣公共藝術之先驅,影響深遠。2011建國百年,適逢歷時10年編纂之楊英風全集出版完成,為呼應此資料之貢獻,特此舉辦本研討會共襄盛舉,期透過國內外藝文界學者專家的研討及學術交流,深入迴響其雕塑藝術之成就及藝術家之風範。 二、會議時間︰100年10月28、29日(週五、六) 三、會議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大樓二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四、會議內容: 第一天 100年10月28日(五) 【專題演講】 神林恆道 (亞洲藝術學會會長)〈楊英風的造型─近代與傳統之間〉 【論文發表】 ◎金伊順(韓國弘益大學美術研究院藝術企劃系副教授)〈楊英風時代的韓國雕塑發展〉 ◎蔡明哲(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英風的「豐年時代」(1951-1962) ─台灣鄉村現代性的社會雕塑〉 ◎潘示番(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副教授)〈楊英風藝術表現與其風土觀〉 ◎蔣伯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反思現代性─楊英風對當代物質性與空間觀的省思〉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地方再現、藝術展演與市民參加〉 ◎黃健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公共藝術的先行者—楊英風〉 ◎柯秀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碩士)〈公共藝術─一種藝術的移植醫學?〉 ◎藍敏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館員)〈公共藝術的存活率—淺談台灣社會對於公共藝術的需求與轉變,從楊英風以後〉 【多媒體展示】 許倍銜∕王靖雅(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數位文化保存之三度空間模擬製作流程─以楊英風先生建築景觀設計為例〉 【茶敘/記者會】(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 《楊英風全集》及作品史料精華展開幕茶敘暨記者會 第二天 100年10月29日(六) 【專題演講】 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戰後台灣美術史中的楊英風〉 【論文發表】 ◎廖新田(澳洲雪梨大學客座教授)〈楊英風創作中的社會美學觀〉 ◎林素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楊英風與豐年雜誌〉 ◎潘安儀(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系副教授)〈中國、佛教與現代─楊英風的東方思惟〉 ◎胡懿勳(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副教授)〈滬京兩地楊英風城市雕塑的解讀與敘事轉換〉 ◎龔詩文(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楊英風的景觀雕塑及其風景表現—以太魯閣系列與不鏽鋼系列為中心〉 ◎賴明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農村化」的鄉土藝術─楊英風《豐年》時期的版畫創作〉 ◎邱琳婷(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博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楊英風作品中的台灣圖像:以「山水系列」景觀雕塑為例〉 ◎陳履生(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楊英風—時代的呦呦之聲和鳳凰之舞〉 ◎丁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楊英風雕塑理論芻議〉 五、參與對象:歡迎一般大眾、各界愛好藝文人士踴躍報名參加(歡迎教師帶領學生參與) 六、報名事項︰ 1.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網址 http://registrano.com/events/cd818f 2.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月23日止 3.依報名先後順序錄取,限額200名 4.錄取者將另行以電子郵件通知,並於10月25日起公告於本研討會網站 http://play.md.chihlee.edu.tw/ykchen/Yang/index.html,請自行確認 5.聯絡方式:電話:0919-085546 江宜錦 E-mail:2011Yang.seminar@gmail.com 七、其他事項: 1.參加本研討會可取得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認證時數,每日以6小時認證 2.本研討會論文集於現場領取,請務作報名動作,現場報名者恕無法提供,會後不再補寄 3.議程語言設定:研討會進行以中文為主,部份場次將聘專人同步翻譯 4.本研討會提供免費茶點與中餐,全程參與者將另可領取6件組之楊英風專屬L夾紀念品 5.活動網站:http://play.md.chihlee.edu.tw/ykchen/Yang/index.html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承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國立交通大學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楊英風美術館、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藝術家出版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4.3.155
文章代碼(AID): #1ETjeCWu (Museum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