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人生:為芬恩行經的廣裘荒原選樂

看板Movie-Score作者 (林紙鶴)時間3年前 (2021/04/06 10:4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影季重磅《游牧人生》(Nomadland,2020),因緣際會下成了年初我很期待的片。金馬 影展特映前,它奪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接著又拿下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還 包下奧斯卡五項提名。導演趙婷(Chloé Zhao),瞬間成了歐美備受矚目的電影工作者 ,特別是她亞裔、女性、獨立製作身份。不過,在她抱走重要大獎前,我就看過她的名字 出現於「漫威」(Marvel)未來階段計畫裡。該說他們眼光獨到嗎?因為她於2018年早就 被邀請,執導超級英雄電影《永恆族》。如此龐大商業案約,完全異於她導片以來的路線 。 《游牧人生》最吸引我的,是那些關於美國銀髮遊牧族的打工遷徙故事,其原著文本《游 牧人生:21世紀如何在美國生存》(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來自美國作家潔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親炙現場的觀察 、體驗與紀實,非杜撰虛構小說。著作出版不到四年,電影就拍出來了,速度之快、議題 之新,可見趙婷多想讓美國這波真實情態,投射至大銀幕上。游牧族,絕大多數是2008年 全球金融海嘯受災戶,他們被迫以車為家、擺脫房貸或房租壓力,並四處打工餬口,賺取 微薄薪資。他們努力保持生活尊嚴、拒絕憐憫,自稱只是「無房可住」(houseless), 而非「無家可歸」(homeless);他們大都上了年紀,早該享受退休生活,有的在跨國企 業打滾過,當白領階級。如今,他們是異鄉漂泊客。 露營車或休旅車搭載活動屋舍,外觀看起來像一般外出度假旅遊的中產階級,差別只在於 他們得載著全部身家,一旦遇上寒冬,也得咬牙窩在車內。細讀這些故事之後,拿過兩座 奧斯卡的女演員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決定要演出這齣戲,於是買下拍 攝權,邀約她在多倫多影展(TIFF)相中的趙婷參與企劃,即便她只是影壇新人,僅製作 兩部獨立電影。除了導戲,趙婷還身兼編劇,將潔西卡布魯德的詳實資料,整頓成觀眾能 欣賞的情節影像;她刪改絕大部分潛藏或直接的批判報導,從政府與外包廠商的推諉,到 「亞馬遜」(Amazon)的血汗勞動方案。她沈著地將鏡頭目光,直接對準麥朵曼飾演的芬 恩(Fern),與她選擇漂泊遊蕩的壓抑動機,例如懷念深愛的亡夫、尋覓療癒創傷的另種 可能。若照書中談論惡劣景氣、經濟瓦解的方式,一點也不浪漫的「錢是最大考量」,顯 然不是趙婷最想關注的遊牧族現實。 芬恩是虛構角色,但她與亡夫待的「帝國鎮」(Empire),卻存在於美國內華達州地表上 。它就像臺灣的九份,曾因礦產而繁榮,亦因經濟而衰退,唯一差別是,帝國鎮的工人眷 屬必須搬遷,郵政區號連同礦業生產、石膏公司徹底消失。趙婷由這個真實背景出發,讓 芬恩帶著破碎靈魂,在遍地白雪、冷冽孤寂的片頭序幕,驅車離開這個已變成《魔山》鬼 城的傷心處。下一幕,是她在亞馬遜倉儲的勞動,共事的琳達梅伊(Linda May)建議她 ,一塊去沙漠參加游牧族聚會;此刻,傳來一陣令人動容、如漣漪般的優美琴聲,為芬恩 行經的廣裘荒原作樂,也為她接下來的公路旅程禱告。不過,這並非芬恩專曲或《游牧人 生》原創音樂,它其實是義大利當代古典作曲家魯多維科伊諾第(Ludovico Einaudi)的 作品〈Oltremare〉,摘自他的個人創作專輯《演變》(Divenire,2006),整首長達11 分鐘,而電影只用了前面一分多鐘的主旋律。 趙婷一開始就沒打算找作曲家來編寫配樂,因為她很早就鎖定了魯多維科伊諾第。她認為 ,芬恩在游牧過程裡,與大自然真誠相會,就像精神領袖鮑勃威爾斯(Bob Wells)在聚 會中跟芬恩講的,透過自然環境療癒自己。於是,趙婷開始在網路上尋找合適曲子,特別 是被大自然啟發的,直到她聽見伊諾第的創作《散策七日》(Seven Days Walking,2019 )。此部作品有七張專輯,是作曲家在義大利阿爾卑斯山行旅時寫下的靈感,他沿著同一 條路徑走了七天,並讓自己感受每天不同的變化,例如日照溫度、天氣狀態與沿途所見的 野生動植物。伊諾第為這七天情感,各自創作一張專輯,並從「第一日」到「第七日」, 以極簡配器勾勒體驗到的自然情狀。除了《散策七日》,趙婷也選用伊諾第其它專輯曲子 ,為電影帶來符合角色心境的聲音。 音樂出場時機很節制,以〈Oltremare〉來說,電影開始廿分鐘後, 才隨著芬恩驅車的鏡 頭奏起;在此之前,只有演員對白、環境收音,與幾近沉默的壓抑氣氛。到了結尾,當她 重返帝國鎮,領著觀眾看到她曾待過的家園及窗外荒野,相同的曲子又再次浮現,讓旋律 彼此遙應,芬恩的車、她下一個生活,也將繼續上路。第二軌〈Golden Butterflies〉節 錄自《散策七日:第一日》,它和跟拍芬恩的長鏡頭,於晚霞夕照下信步而行,旁側盡是 游牧群停放的各式露營車;鋼琴靜謐輕柔,且語調帶著盎然希望,想必芬恩在這個新生活 裡,亦逐漸如此感受。 摘自「第三日」的〈Low Mist〉,有著哀傷別離的氛圍,尤其中段之後,鋼琴及弦樂不斷 迴旋交織的四連音。樂曲搭配的蒙太奇,有個動人片段:性格同樣堅毅的史汪奇( Swankie),曾對芬恩分享一個滿坑鳥巢、蛋殼漂浮水面的旅行經驗,她想在離開人世前 ,再親眼看看那片讓她難忘的奇觀。她說,若能在這種美景下離開,死而無憾。後來,抱 病獨旅的史汪奇,真的走到了,她心滿意足地將影片傳給芬恩,也暗示著告別。至於芬恩 被史汪奇啟發後,嘗試獨自遊走遍野森林、擁抱小溪水波的〈Petricor〉,則來自伊諾第 另一張關於生活冥想的專輯《元素》(Elements,2015),它先從鋼琴單音開始,漸漸遞 加弦樂、貝斯與更多樂器的裝飾,是一種由靜入動、情感愈來愈濃的編曲手法。書籍封面 、電影宣傳主視覺的孤燈獨影,便來自這首曲子所搭配的某幕鏡位;它的色溫、光線,皆 真實捕捉,並未人工打光或後製。 攝影指導喬書亞詹姆斯理查茲(Joshua James Richards)將這種使用自然光源來捕捉角 色與環境的技巧,稱為「能兼顧當代感的古典攝影」,特別是常被攝影玩家暱稱「魔幻時 刻」(magic hour)的天空光影:「這是上帝最好的光芒,是最能呈現人們臉孔、最真實 一面的時刻」。他還特別提到德裔美國風景畫家比斯塔特(Albert Bierstadt, 1830-1902),其繪畫影響了鏡頭語言:「畫中的地平線,總會有個夕照或暮光,那正是 芬恩的心境,另一種生活的新契機」。 趙婷還另外選擇冰島音樂家歐拉夫亞諾茲(Ólafur Arnalds)的單曲創作〈Epilogue〉 ,為芬恩和戴夫(Dave)一家人會合的旅程襯樂。編曲配器、旋律質感,都近似伊諾第的 抒情色彩;亞諾茲在推特上寫道:「八年前,我完成這首曲子,放在網路上,我想應該沒 什麼人知道,但現在它終於有了好的歸屬,與《游牧人生》同在」。或許趙婷當初在這首 短曲裡,感受到人性關懷的暖流。戴夫喜歡芬恩的感性與堅韌,不只一次表示照顧她的心 意,而建立友誼、幫助彼此、分享與贈予,是支持每個游牧成員能繼續上路的社群力量。 專輯裡,便原音收錄以戴夫之名、與兒子四手聯彈的鋼琴曲〈Dave’s Song〉,這讓我想 起了《非法正義》,因為同樣有著溫馨的父子彈琴片段,只不過《游牧人生》的「父子」 ,戲裡戲外都是真的。 飾演戴夫的大衛史崔森(David Strathairn),兒子叫泰史崔森(Tay Strathairn),是 搖滾樂團鍵盤手。趙婷不僅安排史崔森父子共戲彈琴,就連片中的琳達、史汪奇、鮑勃威 爾斯,都是貨真價實的游牧族,並唸出潔西卡布魯德寫過的文字;尤其琳達,她更是陪伴 布魯德完成報導工作的主線。在這種兼具「共君方異路,山伴與誰同」的詩意體裁上,她 以重編劇本打散了紀錄實訪跟戲劇表演,且模糊真實和虛構邊界,穿插游牧社群時而共生 ,與寡婦時而離群的療傷歷程。若影史上誰用這種方式拍過片,或許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Italy Neorealism)吧?然而,趙婷平實緩慢的溫柔敘述、麥朵曼刻意抑制的神色面容 、靜謐卻點出芬恩內心世界的鋼琴弦樂,似乎正是疫情禍及全球經濟下,人們最想安靜聆 聽的生命故事跟聲音。 https://tinyurl.com/485987s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3.245.18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Score/M.1617676878.A.297.html
文章代碼(AID): #1WQyfEAN (Movie-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