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神鬼認證》三部曲配樂:John Powell

看板Movie-Score作者 (林紙鶴)時間12年前 (2011/09/03 10:23), 編輯推噓6(601)
留言7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以下,會從《神鬼認證》第一集配樂開始談起: from http://blog.roodo.com/koalalin/archives/16179965.html 好萊塢商業電影上,諜報電影在過去占有相當大的地位。美蘇冷戰時期,甚至在其結束之 後,這類型的電影提供了人們一個想像的空間,一個充滿刺激歷險的半現實世界。這類故 事大都包含了爾虞我詐的陰謀情、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面和主角身邊的美女,這處處都是經 過精心包裝的,所以才會出現屢拍不爽的龐德系列電影,或以中情局探員、國家政府秘密 刺客為題材的種種電影。 顯然地,觀眾已逐漸不太想再繼續看這種一夫當關、如同阿諾舉起M60機槍,殺光眼前敵 人的誇張場面,片商也了解到這點,於是因應潮流推出了一些比較有「人性描寫」的諜報 電影,而不再只是龐德系列般浮誇成傳統。《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2002) 算是此潮流中最著名的系列。 《神鬼認證》改編自Robert Ludlum在1980年代的小說,麥特戴蒙飾演的核心人物傑森伯 恩,則在整個故事的一開始完全喪失記憶,真實名字、職業、身世,幾乎一無所知,但他 仍保有某種異於常人的危機敏銳度,或者攻擊、防衛、邏輯能力,在這種只知道有人想要 殺害他的情況下,伯恩必須竭盡所能尋找過去,而整個故事就隨著他遇上了瑪莉,開始引 人入勝起來。 面對這個題材,作曲家該如何詮釋?導演Doug Liman曾表示,他要拍一部嶄新風格的諜報 電影,利用新元素來包裝它;因此,John Powell將不會讓聽眾進入過去John Barry所創 造的諜報音樂場域,反而以一種節奏強烈的電子音樂來呈現。 John Powell找來一個57人編制的交響樂團,不過,只有弦樂和巴松管,所以這部配樂大 都以電音為主,曾有樂論形容:95%是電腦軟體做出來的,而5%才是真實的樂器。這對一 張40多分鐘的專輯來說,這種配置是一種特別的嘗試,而Powell似乎在這部配樂中,將電 音玩得不亦樂乎。 第一首音樂的確很吸引人,巴松管的獨奏,配以緩緩徐進的弦樂,很有中亞或偏非西歐地 域的神秘氣質,充滿混沌不明的感覺,而此時畫面上的傑森伯恩正在地中海上載浮載沉, 至於是生是死、發生什麼事,無從得知;光這段旋律,就讓人覺得Powel處理這段情節十 分成功。巴松管主題雖讓人滿意,可是卻只出現三次:一次是在第二首〈Bourne Gets Well〉,另一次則是電吉他solo版的〈The Bourne Identity〉。這實在讓人意猶未盡, Powell彷彿用過一兩次出色的主題後,便棄之不用,然後又編出另一段新主題,上一部作 品《變臉》的情形也是一樣。 不過,有一個極具諜報電影風味的主題和絃,幾乎出現在整張專輯任何一處角落,你應該 知道我是在指哪一個吧?這個和絃,不斷用中提琴和低音提琴repeat,雖然簡短,但卻深 富危機意識,每當傑森伯恩在尋找他的真實身分,或者遇到某種危機時,它便會以不同的 面貌或變奏出現。此時,才赫然驚覺,原來《神鬼認證》的註冊商標,正是這個六音階和 絃! 剛剛提到,作品高達九成由電音組成,有趣的是,你在聽到第三軌之前,大部分都還是由 真實樂器所演奏,想說還不會太糟糕,如果對一個厭惡純電子音樂的樂迷來說。但從第三 首〈Treadstone Assassins〉開始,就會發現Powell除去先前編織的迷霧,露出真相玩電 音了!厚重的低音電貝斯,以及強勁的電子鼓,正式揭開《神鬼認證》音樂的真實面!某 些厭惡電子音樂的國外樂評,想必從這首開始對此張專輯開砲了。不過,我倒是很喜歡這 首音樂的調調,因為它真的很酷!音樂在電影內,緊密呼應美國中情局秘密暗殺組織「 Treadstone」運籌帷幄,召喚駐紮在歐洲的頂尖殺手,影音力量十足。 激烈動作的場面描寫上,Powell利用大量低音貝斯、取樣鼓點,以及華麗緊湊的電子聲效 ,打造出令人屏息的電音動作配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Escape From Embassy〉、 〈The Apartment〉以及〈At The Farmhouse〉這三首精采曲目。 〈Escape From Embassy〉一開始彷彿帶出中國功夫片的氛圍 (顯然是來自〈At The Bank 〉末段的動作描寫),緊接著是動感十足的電子樂風,其中又出現一段中亞風味的旋律。 〈The Apartment〉也極富動感,但更殺氣騰騰,彷彿欲置人於死地。而〈At The Farmhouse〉是影片和音樂兩者中最為精采的雪地對決段落,六音階和絃就如同畫面中躲 在森林中,拿著狙擊槍的可怕殺手,Powell在這不斷堆砌出不安的凝重情緒,後段則出現 精采的鼓樂,高速節奏讓人喘息不定,是整張專輯最優秀的追逐音樂! 除了上述那幾段不太像Zimmer工作室的制式動作樂風之外,Powell另外還寫了幾段富有機 動與偵察氣息的曲目,讓人眼睛一亮,例如〈Hotel Regina〉、〈The Investigation〉 以及〈On Bridge Number 9〉,都相當的不錯,其中又以〈On Bridge Number 9〉最為出 色,個人相當喜愛這段曲目弦樂的反覆和絃,讓人想再溫習《變臉》第五首〈This Ridiculous Chin〉的音韻。此外,像〈The Drive To Paris〉這一首簡短的曲目,當中 的迷幻人聲,以及些許哀傷的弦樂運用,短暫的色彩也是很迷人。 至少,從這些地方可以發現《神鬼認證》一點也不無聊,它有一些不錯的主題和旋律,只 是在專輯編輯上有瑕疵,讓人聽完這張作品後覺得它重點失焦,大量電子音效讓配樂失去 該有的方向,最後一首還玩起drum & bass的曲風。另外,《神鬼認證》遺憾就是管絃樂 編到後來都消失不見了,感覺只有〈Main Titles〉有比較多的份量。 http://blog.roodo.com/koalalin/archives/16359569.html 在一堆轟隆隆作響的動作片配樂中,有些專輯是放越久、越香醇的,偶爾還會突然從腦海 中意識到它的存在,然後趕緊把音樂放出來,好好再次品茗。作為《神鬼認證》續集電影 的《神鬼疑雲》(The Bourne Supremacy, 2004),不僅導演換了,John Powell的音樂同 時也「換」了,但這不是說他把音樂整個改寫或重置;也許,「進化」、「升級」才是最 貼切的動詞。 電影上,我很喜歡續集導演Paul Greengrass對於鏡頭的操作,一種極度搖晃、即時性的 仿擬寫實現場,若重回第一集Doug Liman拍攝的版本,會覺得他還是拍靜靜的文戲比較妥 當,不過我還是滿喜歡Liman處理雪地對決的場景。另外,Joan Allen加入飾演美國中情 局的任務主管官員,也是我對Greengrass版本喜愛的因素之一,但這無關導演,而是演員 問題。 第一集John Powell被嫌到臭頭,主要是因為投入過多實驗電子音響,到了第二集他做了 大幅度的修正,提高交響樂器的編制份量 (事實上也只是多增加法國號、小號與伸縮號) ,並在音響上提升真實樂器與電子效果的平衡比例。這樣的操作下,讓整張專輯相當讓人 耳目一新,也讓續集配樂無庸置疑地改頭換面,畢竟要搞爛續集作品是不費吹灰之事,像 這年頭最著名例子,《變形金剛2:復仇之戰》絕對跑不掉。 開場〈Goa〉凝重壓迫,堪稱「黑暗伯恩」的加強版,耳熟能詳的巴松管主題也緩緩現身 ,不過曲風隨即一轉,帶入Powell的新旋律,並配合印度場景加入大量的民族打擊樂器, 而新旋律部份,可以稱作是「記憶」的主題,它在〈New Memories〉有更劇情片式的演繹 ,包含巴松管獨奏與慢板弦樂的細膩調配,引領聽者進入角色的思緒。 在第一集「記憶」的重點,是放在追溯傑森伯恩為何許人也,以及他如何擺脫殺手這個身 份,並逃逸到世界遠端過著平靜日子,所以片尾伯恩和女友瑪莉在希臘團聚。第二集開場 ,場景轉到了印度果哈,一個嘻皮信徒的聖地,表示說他們跑到更遠的角落,想擺脫發生 在歐洲的不好回憶,而「記憶」則變成充滿悲傷與悔恨的命題,因為它讓伯恩回溯一段黑 暗的過去,也就是他所背負的兩條無辜人命,一個破碎家庭。專輯最後所呈現的〈 Atonement〉,同樣以這段旋律進行演繹,確切標示著伯恩與「記憶」的關係,而整部電 影也因瑪莉之死,讓伯恩踏上贖罪之旅。 在DVD收錄的簡要訪談中,Powell表示他很重視新旋律的發展,因為它不僅暗示第一集與 第二集的敘事之間,對於伯恩這個角色所產生的心理變化,同時也帶出整個故事的悲劇性 質,包括瑪莉的死亡、伯恩的孤獨。對作曲家來說,新旋律是他寄予角色的同情與不捨, 而它在〈Goa〉的使用,則可以很順利地不靠對白,讓觀眾瞭解伯恩現況。 第二首〈The Drop〉描述德國柏林的幹員被殺事件,延續第一集的標籤和弦,並加入不少 低頻厚實的打擊樂器,弦樂編輯上也玩弄一些小花俏;樂曲末端的撞擊點處理,相當貼切 而傑出。事實上,Powell為《神鬼認證》系列調製出來的標籤和弦,在第二集內玩得更是 激烈,這是當初聆聽第一集所無法預料到的效果,而且是一個絕佳的音響效果,〈The Drop〉充其量只是先暖身,運用在〈Gathering Data〉也僅算是結合低頻電音的小品,因 為精彩的地方都散見於專輯中後段,各式追緝、跟蹤、逃亡的動作情節。 第五首〈Nach Deutschland〉讓人回顧第一集曾經使用的樂段,當然Powell在這做了不少 強化,除了舊有弦樂的迴旋、鋼琴,還放入〈Gathering Data〉式的低頻電音,而這些樂 段和附屬動機,便出現在第一集的〈Bourne On Land〉,並作於伯恩穿越國境的旅程配樂 。 第一集用來描述殺手全員出勤的〈Treadstone Assassins〉,變成第二集伯恩個人專屬的 「出擊」配樂。我個人很喜愛〈To the Roof〉的編曲安排,從一開始沿用〈Treadstone Assassins〉的節奏振幅,穿插進入第一集〈Hotel Regina〉式的偵察樂音,爾後再進入 標籤和弦並逐漸強化,整首音樂緊湊又充滿娛樂性,音響效果上Powell也把弦樂、打擊樂 器與電子音樂做出適當的平衡,完整而貼切地敘述伯恩對一狗票中情局探員進行的反跟蹤 行動。 正如其名,〈Berlin Foot Chase〉就是伯恩遭到跟蹤、追緝的徒步逃亡過程,也是標籤 和弦「大興土木」的開始,基本上就是第一集瑞士銀行與美國大使館,那兩段動作配樂的 強化版,下一段〈Alexander Platz/Abbotts Confesses〉同樣屬於標籤和弦的轉化,但 顯得較為黑暗詭譎,卻為接下來的〈Moscow Wind Up〉與〈Bim Bam Smash〉,作電影最 後莫斯科高潮戲的鋪陳力道。 〈Moscow Wind Up〉前段變奏自〈Nach Deutschland〉,還放入巴松管的主題,但在中段 則繼續開始動作配樂的緊繃場面,猶如〈Berlin Foot Chase〉的延續,標籤和弦當然也 不斷時而進入、時而退出。音響內,有一個尖銳的金屬聲效 (如3分52秒處),宛如一個信 號或手勢,讓追逐音樂開始漸漸出場,同樣的聽覺印象亦發生於印度果哈的第一場追逐情 節,我的解讀是Powell在這邊做了一個呼應,因為伯恩面對同一個殺手的二度追殺。 〈Bim Bam Smash〉用於莫斯科汽車追逐戲,第一集有Paul Oakenfold的電音助陣,但這 一集Powell必須自己來,所以開場他就來了一段結合搖滾節拍、電子舞曲式的合成器、電 吉他與低頻大鼓的奔騰配樂,教人搖頭晃腦的嗨歌基因絕對不輸Paul Oakenfold的電子音 樂,而且它的撞擊點跟電影配合得相當精準,如1分14秒處的大鼓撞擊,剛好就是伯恩駕 駛的小黃,被大貨車衝撞的時間點。 樂曲隨後拋下嗨歌的外衣,2分30秒短暫休兵的過場鋪陳,是為了呼應伯恩與殺手的眼神 交會,然後接著再回到Powell於第一集所使用過的動作子題,包括〈The Apartment〉的 電子動機,銅管此時也進入音場的振幅,並隨著兩人於隧道內的對決逼近落幕,讓標籤和 弦的動勢更顯狂放與威迫。也因為Powell這首帶來的高潮,穿插〈Atonement〉的慢板與 Moby的《神鬼認證》系列主題歌曲〈Extreme Ways〉,整張作品在聆聽上彷彿形式更加完 整且穩固,不過Moby那首好像也真的莫名奇妙地變成電影主題歌了。 最後,必須談一下這首〈Funeral Pyre〉。瑪莉死後,伯恩強忍住悲傷,保持理智地抹除 一切關於瑪莉的紀錄,如護照、相片,不過他還是把一張合照留在身上 (CD內頁的彩色劇 照),此刻開始他又是孑然一人,除了瑪莉再也沒有人能知道他的痛苦。這一段戲Paul Greengrass沒有參入任何對白,完全仰賴Powell這首音樂來推行,因此〈Funeral Pyre〉 相當地哀傷,破碎的鋼琴揉合弦樂的情緒力;但它也不是純然哀傷的流瀉,因為Powell很 神奇地在音符裡面注入某種內斂的忿怒因子,尤其曲末帶入厚實的打擊樂器,讓伯恩立馬 離開果哈、前赴歐洲的復仇行動變得極為連貫。在訪談內,Powell顯然很滿意這一段影音 巧思。 莫斯科對決完之後,伯恩幾乎讓那個殺手不死也剩半條命,彼時耳邊又傳來〈Funeral Pyre〉的弦樂聲響,彷彿伯恩此時又想起了瑪莉,而伯恩選擇不朝殺手的腦袋補上一槍, 恐怕也是想到瑪莉死前那一句話:「你還是有選擇 (不殺人的)」。整部高潮迭起、緊湊 繁複的《神鬼疑雲》,或許就屬這首配樂最讓人感動。 http://blog.roodo.com/koalalin/archives/16396245.html 第二集配樂的成功,難免會讓樂迷想要看看第三集是否能依舊亮眼。前兩集CD由Varèse Sarabande公司發行,但到了第三集《神鬼認證:最後通牒》(The Bourne Ultimatum, 2007) 卻換成Decca公司,這是否也暗示唱片商本身的現實利潤考量?因為Decca就是電影 發行商Universal的旗下公司,或許Universal看準了第三集CD在市場表現上會很不錯。 然而,已連任三屆「傑森伯恩代言人」的John Powell,在這一集卻讓我感到失望,整張 作品給我的感覺,不如第二集充滿閃亮亮的光芒,它依舊具有相當程度的聆聽娛樂性,但 這些娛樂性是建立在第二集之上,也就是說,第三集頂多是第二集同樣的東西再略施加碼 ,如此而已。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第三集缺乏第二集的完整性,在第二集John Powell讓每段曲目都有 一股特別的獨立聆賞價值,就像小說的篇章,它是一章一章分段的排序與鋪陳,例如記憶 的主題、德國柏林與莫斯科的徒步追逐、救贖等等,所以聆聽《神鬼疑雲》是會讓人感到 它是具有完整敘事性的,是具有起承轉合的,而非零散的片段,但《最後通牒》卻不然, 聆聽過程中我不知道哪時候它哪時候會結束,因為Powell並未在音樂內作出編輯上的暗示 ,因此唯有到Moby那一首主題曲〈Extreme Ways〉,我才知道「噢!原來CD已經快聽完了 」。我想,這是第三集配樂最讓人疑惑的重點,但無論如何,它還是比第一集好聽多了。 主題建立上,《最後通牒》還是有弄出一些新的小東西,像是第一首〈Six Weeks Ago〉1 分5秒開始的部分,新的銅管旋律線結合標籤主題和弦,但不怎麼讓人有深刻印象。在下 一首〈Tangiers〉(片中關於西班牙的追逐場面),以及第四首〈Assets and Targets〉, 算是整部作品關於動作追逐、緊湊跟蹤音樂的菁華重點,連第一集被電音化的舊梗 (如第 四首末段),在此也復活上場;管弦聲響上,Powell不僅為弦樂作了一些新的變奏處理 ( 因為前兩集都沒有聽過),他在銅管上也作出不少強化。翻查CD內頁標示的樂團人員清單 ,銅管部門比第二集的編制還多,於是可以猜測Powell於第三集的企圖是很明顯的,他想 要將這一集帶出某種氣勢結尾,若《神鬼認證》系列到此為止的話。 第五首〈Faces Without Names〉在傑森伯恩三部曲中,算是一個頗特殊的旋律點,它很 黑暗、悲傷,並帶有憤怒與疑惑的複雜情緒,在一系列電音追逐、動作管弦中,它的旋律 可以說很突兀,很像某種劇情片的張力操作,但Powell並未強化旋律的印象深度,於是, 當我聆聽到後面,雖然似乎可以感受到它在〈Coming Home〉與〈Jason Is Reborn〉變奏 延伸上的存在感,可我依舊不怎麼印象深刻。 如果傑森伯恩的身世查到最後,還是一樣要讓人撲朔迷離,那麼,Powell這段新音樂就真 的成功反映出這種迷離感了。突然我意識到,第二集的新主題是對「記憶」的描述,而伯 恩的記憶在女友不離不棄下慢慢拾回,所以音樂會有一種迷人的情感,但第三集新主題是 關於「身份的覺醒」,一種「重生」式的覺醒,因此音樂不再迷人或溫暖,而是以冷酷、 黑暗的大量弦樂來呈現不怎麼動聽的旋律,或者,不怎麼動人的「音樂結局」。 第一集:3.00 / 5.00 第二集:4.80 / 5.00 第三集:3.20 / 5.00 -- http://blog.roodo.com/koalalin Snow Cockroach Soundtrack Personal Reviews Once I take on a project, I make it a point of doing the absolute best job that I can. -------Christopher Youn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7.115

09/03 13:46, , 1F
大推! 非常喜歡醬爆配保羅綠草的組合 高潮的Big Bam Smash
09/03 13:46, 1F

09/03 13:47, , 2F
也是影音效果完美結合的經典範本
09/03 13:47, 2F

09/03 16:26, , 3F
我很愛"Tangiers"
09/03 16:26, 3F

09/03 22:31, , 4F
大推這系列!第二集可以得紙鶴4.8分是真的名符其實
09/03 22:31, 4F

09/05 13:27, , 5F
第二集最好聽,第三集感覺CD少了一些電影有的精彩配樂
09/05 13:27, 5F

09/06 01:36, , 6F
Tangiers在摩洛哥喔,我也喜歡這一首. 電影和原聲帶都愛!
09/06 01:36, 6F

09/13 19:50, , 7F
這系列 配樂真的很棒
09/13 19:50, 7F
文章代碼(AID): #1EOO-SoF (Movie-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