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淺談古典音樂對楊德昌的影響

看板Movie-Score作者 ( Le rayon vert)時間13年前 (2011/06/05 03:23),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31604386 很高興今年的台北電影節在史柯西斯(Scorsese)所創辦的基金 會努力之下,總算能夠推出四小時的完整數位修復版。恰巧最近又在 回頭在想一些關於歌劇的問題,因此打算乾脆就趁機談談從很久以前 就想寫的這個問題。 作為台灣新浪潮最重要的導演之一楊德昌,在他的創作生涯中不 斷地透露出他對古典音樂的興趣,而和喜愛使用中文老歌的蔡明亮形 成很有趣的對照。有文章談到楊德昌和他的妻子彭鎧立第一次的碰面 過程可以說是無所不談,話題「從巴哈聊到伍迪艾倫」,而值得額外 一提的是,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將古典音樂作為配樂的使用上 ,亦有相當驚人的成就(註1)。以下將分別探討古典音樂對楊德昌所 造成的影響中的幾個側面: 古典音樂作為配樂的使用 對熟悉古典音樂的觀眾來說,不難發現古典音樂常常出現在楊德 昌的作品之中。例如在〈一一〉裡,楊德昌就安排大提琴獨奏會的段 落,並以貝多芬(Beethoven)的大提琴奏鳴曲作為配樂。而對筆者而 言這之中使用得最精妙者,乃是他在〈青梅竹馬〉中以巴哈(Bach) 的大提琴無伴奏第二號之中的前奏曲作為開場。也許巴哈的音樂被一 些愛樂者說是音樂的建築不是沒有道理的,楊德昌使用這段配樂作為 開場,曲中所透露些微的憂鬱感,彷彿是為這部以當時的台北即將又 邁向又一座水泥森林般的都市作為題材的電影揭開了序幕。 除了在他自己的作品外,楊德昌也曾為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 在後製結束前重新配樂,而配樂則為採用維瓦第(Vivaldi)俗稱《四 季》套曲中〈冬〉的第三樂章以及巴哈管弦組曲第三號的Air,而侯導 本人也對於這些配樂的使用感到非常滿意(註2);仔細思考也可以發 現:這一部講述台灣年輕人鄉愁的電影,楊德昌使用古典音樂作為配 樂,竟然用得可以完全沒有違合感,而透過配樂直指主角當下的心境 ,也因此儘管Air大概已經被用得很俗濫了,但楊德昌此處的處理依然 堪稱傑出。 歌劇對楊德昌造成的影響 有資料說楊德昌在高中時聆聽威爾第(Verdi)的《阿伊達》(Aida) 時,受到啟發進而影響到日後編劇的寫作。這段文字筆者在第一時間 聯想到的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男女主角的某一場對話場景(請 見http://youtu.be/PBf-2ESAqdc
),對於一些熟悉《阿伊達》的人而 言,這個場景雖然在音樂上並未直接挪用,但依舊彷彿是在跟最終場 景致敬。 回到問題本身。由於筆者目前手邊並沒有收集到夠多的相關資料 ,所以並不清楚對楊德昌而言,他究竟如何有意識地把威爾第歌劇對 他的啟發用在電影上;但是但就現象本身來談,這兩者仍然有一些可 辨識的可能聯繫。 威爾第在晚期歌劇寫作上,愈來愈能善用重唱在音樂中統整不同 人馬及其進行中的不同事件。他不但受到華格納(Wagner)樂劇概念 的影響,最後在寫作《法斯塔夫》(Falstaff)時音樂完全不中斷, 更進一步地,他更加地講究在舞台中呈現出不同的空間和事件。此一 寫作技巧到了《奧泰羅》(Otello)以及《法斯塔夫》達到顛峰,但 在這之前其實已經能在《卡羅先生》(Don Carlo)、《弄臣》(Rigoletto) 以及《阿伊達》見到端倪(註3)。 在威爾第之前的歌劇寫作上,由於重心更多是放在音樂上,相較 之下比較不能同時構思要如何兼顧音樂和戲劇,也因此在重唱的寫作 上,雖然多有不同角色各自闡述心境的場景,但是在舞台空間的構思 上,多未站在作曲家的立場有所問題意識;到了浪漫時期雖然已有考 慮到音樂和空間的問題,但常見的手法之一多為利用後台演奏,亦即 將真正的空間差異如實呈現出來,而非利用舞台呈現出多個空間。 相較之下威爾第不但在《奧泰羅》首演結束後,出版商有出版《 《奧泰羅》舞台擺設圖示》一書,內容有經過威爾第本人認可外,在 重唱的寫作上他亦有著上述的問題意識。而在寫作《阿伊達》這一部 在《奧泰羅》前一部的作品時,雖然他對此一問題的考慮還不夠全面 ,但在最終幕的場景他已經做出這樣的效果了:讓被活埋在墓中的男 女主角和在地上的歌隊透過音樂被統一起來。 這樣的概念或許多少影響到楊德昌在寫作多線敘事的題材上;有 趣的是,他和伍迪艾倫不但同樣作為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兩人也都曾 經處理過多線敘事的題材。或許有人會反駁:這樣的關聯在邏輯上的 關聯性並不夠強,因為電影並無法做到同一個時間呈現兩件事;但是 這樣的反駁可能並未反思到戲劇和電影根本上的差異,以及這樣的差 異要如何轉換:戲劇雖然不像電影可以透過後製以及分鏡的剪接,以 製造出驚人的效果;但是戲劇舞台上卻能夠透過有限的身體以及空間 ,進行趨近無限的象徵以及空間區隔轉換,而這也在在考驗導演的功 力和巧思。也因此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發現:電影的多線敘事和威爾 第這樣的手法,雖然由於在藝術形式上的差異,以至於在呈現上有所 不同;但對於觀眾而言,這兩者所造成的效果上,都迥異於單線敘事 且彼此較為相近。 (待續) 註1:伍迪艾倫在以古典音樂作為配樂的使用上可以談的太多了,其中 最高的成就之一即為〈愛情決勝點〉,之前已撰寫專文探討之, 意者可以自行點閱: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6378667。 註2:根據侯導在香港浸會大學的講座裡提到,〈風櫃來的人〉原本是 要用李宗盛的歌當配樂的。又侯導並沒有記錯,片中的確有用〈 冬〉當配樂。詳見《侯孝賢電影講座》,p. 117,120,廣西師 範大學出版社。 註3:對於相關概念以及該手法如何用在《奧泰羅》上,可見Peter Ross 著,羅基敏譯的〈由「巧克力計畫」到多層次結構:威爾第的《 奧泰羅》〉一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5.218.231 ※ 編輯: prc 來自: 118.165.218.231 (06/05 03:54)

06/05 09:14, , 1F
推一下專文分享,謝謝。
06/05 09:14, 1F
文章代碼(AID): #1DweOdkL (Movie-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