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 選領隊小論文-登山安全推廣的責任

看板MountainClub作者 (緩慢)時間8年前 (2016/03/23 12:04), 8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登山安全推廣的責任-開大眾活動隊 一、前言: 登山安全的重要性總是在山難發生後,因媒體的報導及輿論的正反討論而浮上檯面,我們 才試著解釋山社山防運作的種種,試圖化解大眾對登山的誤解。但由於山社身為社團,有 別於一般登山團體的登山型態,山社具有經驗傳承和人力凝聚的特殊性,使得山社山防系 統趨於複雜,也因此一般大眾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山社山防運作的原則,亦更難體會到登 山活動背後所需的嚴謹。而與其事後亡羊補牢,我們應在事件發生前肩負起做登山安全推 廣的責任。以筆者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推廣給大眾的重點不是「山」,而是在於「安全的 登山活動」[註1]。倘若能夠帶一般人體認到何謂「安全的登山活動」,將有助於提升大 眾未來從事其他登山活動時的基本安全觀念。 註1:安全的定義會因認知而有差異,在此指人身不受到傷害、在預定時間內下山。 二、動機 在遭難山山難事件發生後,筆者有試圖製作一份懶人包,但製作後自知山社山防系統的特 殊性難以讓一般人理解[註2]。而過於教條式的課程、文宣或是行前影片,對於抱持付錢 參加旅行團心態的登山客來說更是無心吸收,並體認到一般人可以理解「安全」,卻無法 理解「如何使自己安全」。希望達到有效的推廣,對於習慣於跟團而非開隊的一般人而言 ,重點應不在於登山技能的提升,而是對於登山安全可能性的認知。 一兩次的經驗可能無法讓人有效學習到登山「技能」,但是可以對登山「安全」有一定的 概念。而對於一般大學生要如何認知到登山安全的基本概念,教育部所舉辦的大專學生登 山安全訓練只侷限於登山社成員參加,排擠掉一般想學習登山的大學生,且參與資訊多只 流通於教官室和登山社之間。筆者認為在山野活動逐漸普及的今日,擁有相關資源和吸引 力的登山社,應該是在大學生之間推廣登山安全的不二人選。 註2:自製懶人包〈一定要知道的山防機制〉https://goo.gl/SavZ0N 三、山社的任務 然而近年來山社活動有趨於封閉的傾向,除了以吸納新生為目的的迎新、初嚮、溯訓等活 動外,幾乎沒有其他對社外宣傳的公開活動。我們會習慣將此歸咎於山社人力減少,筆者 不否認此為重要原因,但亦認為有另一重要原因應被拿出來討論,就是——2006年刪除領 隊開大眾活動隊的義務[註3][註4]。進一步回顧山難防治細則2010修訂版中[註5],第一 章第二條講述山難部任務的部分,第四點有一句話「宣傳正確登山觀念、建立登山道德、 發揮登山運動精神。」更明確點出了山難部肩負了登山安全「推廣」的責任。對照領隊往 昔的義務,可推測當初社團明確將對社外推廣的主導權委託於山難部。 再回頭來看現今山社的現況,一般迎新隊通常會委任新生代社員負責開隊,而新生代社員 多會將開隊機會集中在累積勘查或高山資歷,幹部亦會希望多給予潛力新生出隊機會,進 而使社上開大眾活動隊的次數越來越少,社外能接觸到登山活動的機會減少。而真正有足 夠隊伍統御能力來開設大眾活動隊,且沒有累積資歷壓力的山社成員,就是山難部的領隊 們。此小論文目的並不是要將此義務強行回歸於每一位領隊身上,鑒於現在山社面臨到的 人力問題,筆者想提案將大眾活動隊重新納為山難部的義務,列為每一學期或一學年一次 的大活動。 註3:詳見社版〈領隊會議細則 (2006/5/23修訂) 〉https://goo.gl/vHXKuX 註4:承註3,以往對大眾活動隊的定義如下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為大眾活動隊):    (1) 寒暑假對全校宣傳之A,B級活動。    (2) 學期中領隊所開十五人以上之A,B級活動得請求三長認定為大眾活動隊。 註5:最新版山難防治細則為2016修訂版,但在查詢下,此話在2010修訂版仍存在,但是到    2011年修訂版未註明刪除就直接消失,筆者認為應是修訂時誤刪。 四、執行面 1.隊伍操作: 由較有經驗的山難部進行主導規劃及人力召集,並任隊伍總副召集人,而嚮導部進行人力 支援。並可提供免車費或隊費等優惠,增加班底參與的意願。此外亦可利用此機會增進中 生代社員隊伍統御及照顧學員的能力。此外可參考比照相似社團規模的操作模式,像是陽 明山社舉辦期末大山:(1) 以三至四天的傳統路行程為主。[註6] (2) 招收人數約20到 30人不等。 (3) 人員裝備可直接向外租借。 另建議可分成以六至九人為單位的小隊,老新比掌握在一比一到二比一之間。並指派嚮導 部擔任小隊長負責行前、諮詢、體訓監督、職位分配和隊伍控管等工作,而出隊時各隊配 備一支無線電,各隊距離時間差掌握在約五至十分鐘,此外隊伍總召集人及副召集人擔任 機動小組,亦額外配有一支無線電,以便資源調度。 2.隊伍行前訓:  a.班底行前會議    召集各小隊長及社上參與人員一併說明活動流程,及應注意的事項,如各小隊的行    進順序安排、新生狀況的應對、無線電回報的運用…等。  b.新生行前訓    召集所有新生及小隊長參與行前訓,配合地圖來說明行程,製作有裝備表和注意事    項的行前單,並逐項帶領新生了解。再請各小隊長另約跑步和行前裝檢的時間。 3.隊伍審核: 由於隊伍較為龐大,希望隊伍設有第一留守及第二留守,以確保山下能夠有多一名人力協 助應變。而隊伍審核時第一第二留守皆應出席,此外隊伍人員部分,隊伍正副召集人、各 小隊長亦需出席,以針對隊伍各狀況處理做相關約定,並確保各小隊長知悉整體隊伍狀況 及應變措施和約定。審核細節應視隊伍路線行程安排及隊伍結構做彈性調整,相關應變措 施和約定,也應視不同隊伍情形做判斷。 註6:此指天數安排為三至四天,但實際上可能是一般安排二至三天的路線。 五、應傳達的重點 筆者了解登山安全觀念的傳達和建立並不是那麼一蹴可幾,其中有諸多環節和經驗的累積 及能力有關,但在此主要希望透過大眾活動隊傳達出一些在校外的商業隊或一般自組隊較 容易忽略的部分,因此筆者列出幾點較為重要、較好傳達的基本觀念。 1.事前資料準備 一般商業隊或社會隊的參與者不一定會有事前查詢資料的習慣,而此也是諸多迷途發生的 根本原因,因此建議在幫活動隊參與者行前時,也應給予紀錄和地圖,並視時間和能力帶 領導讀,此外一定要要求須將紀錄和地圖攜帶上山。 2.留守人 時常有山難發生卻不知人在何處的窘境,便是因為沒有設留守人,或是留守人並未掌握實 際隊伍資訊。所以在行前時應確實告知參與者應透過留守人做山上山下的通聯,並強調留 守人的重要性,以及其為山難處理時的資訊樞紐,以確保資訊的正確和暢通。 3.隊伍約定 隊伍事前的自我能力評估和設限是能有效避免山難的一環,和山難部約定的撤退點或是相 關應撤退或通聯的情形,皆應明確告知參與者,並說明原因,讓參與者了解衡量山上情況 的那把尺,是我們應從山下帶到山上,而非是在山上才臨時決定的。 六、未來的困難和效益 1.困難 前面已提到山社目前人力較為缺乏,更進一步來看,尤以經驗最豐的山難部最為嚴重,然 筆者之意在於我們不應忽視推廣的責任,而是否有能力舉辦招收20至30人的隊伍,可再進 一步討論,抑或退一步從郊山大眾活動隊做起,或是招收人數從較少的10人開始,整體活 動編制就不需耗費那麼多人力。此外,現今社員大多沒有舉辦大型隊伍的經驗,因此相關 流程及隊伍掌控及統御的能力,更需要透過山下多加演練及討論來彌補不足。 2.效益 除了較為顯見的開源及招生效益外,對學校師生開放參與登山活動,能增進學校對山社的 支持和認同[註7],並化解諸多錯誤的想像和不信任。在未來遇到需要學校支援的情況下, 也能有較好的默契及互信來處理和溝通。除此之外,開大眾活動隊亦能打破近年趨於封閉 的山社文化,增進外界對山社的了解,同時也增進山社對一般鄉民的了解。 註7:參考2014年由陳俊強舉辦給課活組的黃金稜線(原為玉山)。 七、總結 開大眾活動隊的目的不在招生而在推廣,而推廣的重點不在知識教條而在體驗。雖然說目 前社內已有非常多活動需要投注人力,更不用說人力緊繃的山難部,操作面上肯定有很多 麻煩或是惹人厭之處,但更積極一點看待,這其實是擁有諸多資源的我們所應肩負起的社 會責任。 八、參考資料: Hiking版〈參加山友登山團的不愉快經驗。〉系列 https://goo.gl/uvH6nU 教育部103年度大專學生登山安全訓練實施計畫:https://goo.gl/9aoieQ 陽明登山社2015期末大山-北大武行前PPT:https://goo.gl/kkEIdE 社版〈台政聯合隊伍〉系列 https://goo.gl/0owyxn 高郁函 選領隊小論文 https://goo.gl/OoF7Q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末感謝: 感謝游旨价百忙中抽空幫忙修訂山防懶人包,感謝陳俊強、徐嘉鴻回答大型隊伍經驗的相 關問題,以及陽明許文晧的期末大山經驗分享。 最後感謝在登山路上遇見的每一個老大,從保育社開始接觸登山到進山社後學習將觀念完 善,許多人都願意耐心回答我的疑問,指引我一條前進的方向。也感謝被我帶過的新生們 ,如果不是有你們的回饋,我也不會知道自己做得有用還是沒用。 如果不是經歷過在保育社爬山的日子,我不會這麼深刻體會山社所擁有的豐沛資源,由衷 地感謝山社學長姐一步步建立和支撐起的山防機制,讓我們可以無憂無慮地在山林悠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170.19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untainClub/M.1458705892.A.7D5.html ※ 編輯: apieceofslow (36.225.170.199), 03/23/2016 12:25:47
文章代碼(AID): #1MyXNaVL (Mountain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