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全球化的趨勢

看板Monotheism作者 (有情有義流浪漢)時間18年前 (2006/05/11 01:56),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catholic.org.tw/cirpcu/Article/Art59.htm . 單國璽 .   編者按:「浩然基金會」殷琪董事長邀請單樞機主教與聖嚴法師在二○○三年九月廿一日下午三至五時,於桃園縣龍潭「渴望園區」,向參加「浩然二○○三台灣」全球化系列討論會者做一交談。下文乃單樞機主教先就主題發表的開場白。   「浩然基金會」邀請聖嚴法師及我,和大家談談「全球化趨勢下的宗教信仰價值觀與教育」。這是基金會為「浩然二○○三台灣」全球化系列研討會所擬訂的題目之一。現在我先將主題分作三部分,向各位說明:我對一、全球化的趨勢,二、宗教信仰的價值觀,三、宗教教育的看法,然後請各位提出問題,我們共同討論。 一、「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趨勢   現在的世界,因了媒體傳播的快速,時空好像縮短了很多,例如九一一紐約雙子星世貿大樓被恐怖分子用飛機當炸彈摧毀時,在台灣的我們從電視中幾乎和在紐約的市民同時觀看到了這場悲劇。現在的廣播、電視、電腦、網路等媒體無遠弗屆,猶如巨大的洪流,沖毀了國與國之間的藩籬,打破了種族間的隔閡,闖進了世界每個角落,連神聖不可侵犯的家庭內室也都能暢行無阻。   因了現代交通工具的快速便捷,地球好似也縮小了許多。哥倫布用了數月之久,纔橫渡大西洋,到了新大陸。現代的飛機只需數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因了現代媒體傳播的快速、交通工具的便捷,國際之間交往頻繁,世界好像成了一個「地球村」(global VILLAGE),也就是所謂的「全球化」的效應,地球上一處發生一件重大事件,定會影響整個世界。   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倫理道德,甚至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全球化」的衝擊和影響,而有所改變。   一九六四年加拿大學者馬克魯漢 (MARSHALL McLUHAN),在其所著《認識媒體》(”KNOW THE MEDIA”)一書中,首次將上述現象稱為「全球化」(globalization),並稱在此現象下的世界為「地球村」(global VILLAGE)。「全球化」將普世各民族、各邦國之多彩多姿、多元化的傳統、文化、宗教、政治、經濟、生活及思維方式等鎔為一爐,「地球村」的村民猶如再造,成了一個新的人類。   「全球化」有其積極貢獻的一面,例如:打破以往狹隘的國家主義,而強調區域的合作、互惠,如「歐洲共同市場」現已改為「歐洲協會」(EUROPEAN UNION),用共同貨幣“EURO”,歐洲公民不需簽證,可以身分證或護照去歐協各國旅遊購物。北美之墨西哥、美國、加拿大也有類似的互惠合作,「東南亞國協」南美洲及非洲現在都有一些合作互惠的組織。「全球化」更強調多元統合,謀求整個世界及全人類的福祉及和平,例如「聯合國」及其屬下的各種組織。   「全球化」也有消極不利的一面,例如富強的國家有意或無意之間地強迫貧弱的國家接受他們的政治意識型態及價值觀;強勢的跨國公司依仗高科技及雄厚財富以剝削貧弱落後的國家或地區,致使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此外劣質文化,傷風敗俗和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很快就傳遍世界各地,特別容易引起青少年的興趣及摹仿,例如飆車、吸毒、色情泛濫等歪風。 二、宗教信仰的價值觀       全球宗教眾多,因了教義的不同,雖然有不同的信仰價值觀,但是一切正信宗教也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例如都關心下列幾個問題:(一)如何解救人?(二)如何倡導衛護倫理道德?(三)如何重視精神生活?(四)如何發揮慈悲及愛心?(五)如何促進世界和平? (一)救人的價值觀   每一正信宗教都有一完整的救人教義及方法,並且也都努力實踐救人的信仰。例如:佛教倡導大慈大悲普渡眾生;信仰天主基督的人倡導大愛、以服務犧牲拯救眾人。 (二)倫理道德的價值觀   每一正信宗教都有自己倡導倫理道德的教義基礎,以及應該遵守的戒律和修身律己、待人接物的規範。 (三)精神生活的價值觀   每一正信宗教都相信除了世上的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的生活及來世的生命。為此特別強調精神的價值,重視精神及來世生活。 (四)慈悲及愛心的價值觀   每一正信宗教的教主都以慈悲博愛為懷,他們以言以行以及整個的生活宣導慈悲及博愛的價值,也都鼓勵信徒以實際行動發揮慈悲及愛心,為此創辦了許多社會慈善事業。 (五)正義與和平的價值觀   倡導正義及促進和平在每一正信宗教的經典中都有明文規定。只有一些激進的基要派教徒,以衛護正義及保衛其基本信仰為藉口,而使用暴力甚至發動戰爭。其實這並不是正信宗教創始人的原意。請參考KAREN ARMSTRONG所著《THE BATTLE OF GOD》王國璋所譯《為神而戰》一書。   上述的各大正信宗教所有的共同價值觀,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也受到許多挑戰,例如妄用人權、民主、自由等美名,而將原本相反自然律的行為合法化,使人們對倫理道德的觀念混亂。又如宗教偏激分子,以保衛宗教信仰之名,使用暴力甚至發動戰爭等偏差的信仰價值觀,都急待宗教之正確的教化予以改正。 三、宗教信仰教育    關於「在全球化趨勢下的宗教信仰教育」,有許多層面可以談,對於一般社會大眾的教化而言,宗教界應對一般大眾在物質與精神生活方面的整合、闡明倫理道德的永恆價值、宗教與人生的關係、人與人之間共生共存的重要性、社會與人類整體福祉、天人關係、環保與人生等重大問題施以教化。對於宗教信徒的教育方面,更有許多工作要做,例如教義新釋、信仰生活之提昇、禮規之改革、宣道之新途徑、宗教與社會之新關係、各宗教之間關係的改善等,都應該有適當的教育,以適應全球化的需要。今天因了時間限制,我只談談如何教育教徒改善各宗教之間的關係。(一) 如何推行宗教交談與合作?(二) 如何預防宗教戰爭? (一) 推行宗教對話(INTERRELIGIOUS DIALOGUE)及合作教育   宗教本身都具有排他性,因此已往有不少的宗教衝突甚至戰爭,例如基督宗教與回教的戰爭「十字軍東征」有兩百年之久;印度教與佛教的衝突;回教在中亞一帶消滅佛教的殘酷事實;在我國因了帝王的愛惡,佛、道二教也有過衝突的歷史。近世以來因了唯物無神政權迫害宗教,宗教界有識之士在二十世紀初,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力推動宗教對話及合作的教育。   「宗教對話」是兩個或多個不同宗教的交談,彼此誠心誠意願意了解對方的教義,也願意將自己的信仰介紹給對方。成功的「宗教交談」必須要有誠心善意,彼此尊重,彼此接納等條件。   各正信宗教雖然在教義、禮規、組織、制度等各方面有許多差別,但在價值觀及精神生活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大家可以存異求同,在許多有關倫理道德、精神價值、教育文化、社會慈善等工作方面可以合作,例如最近在修改「優生保健法」第三章第九條第六款之濫殺無辜胎兒的條款方面,各正信宗教都有共識及一致的立場,並聯名要求立法院及衛生署修法。 (二) 教育信徒預防新的宗教戰爭     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在政治、經濟、交通等方面已經打通了,人們也不再有強烈的國家主義。然而,宗教的偏激分子視同一宗教信徒所受的不公不義是自己的整個宗教信仰所受的恥辱,必須要發動「聖戰」加以報復,例如全世界的回教偏激分子認為巴來斯坦人受以色列人壓迫,有義務解救他們;西方國家偏袒以色列,因此也一致懷恨西方,尤其是美國。九一一紐約雙子星世貿大樓之慘劇就是這樣發生的。現代回教世界和西方基督宗教世界之對立已經形成。野心的政客如利用宗教狂熱,就很容易發動一場宗教戰爭。KAREN ARMSTRONG在其所著《為神而戰》(”THE BATTLE OF GOD”)一書中預言:將來的世界大戰,不是國與國之間,而是宗教與宗教之間的戰爭。   為這個緣故,宗教領袖應未雨綢繆,要教育信徒們學習「宗教對話」,設法認識了解其他的宗教,雖然不認同其他宗教的教義信仰,但要尊重其他宗教人士的良心及信仰,同時也要設法存異求同,在能夠合作的事務上盡量誠心善意地合作,以推行社會正義,保障人權,衛護法治及民主自由,尊重生命,推行四海一家的精神,促進世界和平。 ( 刊載於 2003 年10月12日《 教友生活周刊 》) -- http://blog.webs-tv.net/dearev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59.237.151.104

05/13 03:13, , 1F
單大主教果然幫天主教的普世教會說話
05/13 03:13, 1F

05/13 03:33, , 2F
不然要幫誰說話呢XDD
05/13 03:33, 2F
文章代碼(AID): #14OYbGMg (Monoth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