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2011夏中東行 曠野中的玫瑰 佩特拉

看板Middle_East作者 (日劇旅行王)時間13年前 (2011/07/20 07:53),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39773503 佩特拉(Petra), 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納巴泰人的建築奇蹟, 古老的羅馬城, 綻放著玫瑰色的光芒,在約旦的第二天, 我利用僅有的完整一天, 花了七個小時走遍這個玫瑰之城: 佩特拉 西元前三世紀, 生活在今天約旦南部的納巴泰人(Nabataeans)在約旦南部的佩特拉修築一個新的城市城市, 建立了城邦, 從西元前三世紀開始到西元一世紀, 納巴泰人的勢力延伸到整個約旦, 直到西元106年納巴泰人被羅馬人所征服為止. 另人好奇的是, 約旦的南部是一大片的沙漠, 納巴泰人如何能在如此一個寸草不生的地方建立一個城市, 要瞭解這個問題, 就必須從佩特拉的建築來研究, 佩特拉基本上是一個希臘羅馬式但融合納巴泰人建築特色的城市, 希臘羅馬的建築特色其中之一, 就是將逝者的墓安排在城外, 同樣的特點在敘利亞的Palmyra也可以見到, 在佩特拉, 要進城之前, 必須先在城外走一長段路, 在這段路上就可以見到幾座墓. 佩特拉的建築特色也受到了鄰近國家的建築特色影響, 最明顯的是鄰國埃及, 在西元前三世紀, 埃及是由希臘化的托勒密王朝統治, 埃及的建築方尖碑也被傳進佩特拉, 底下這張圖片就是在佩特拉城外的方尖碑, 功能也是當做墓葬之用 佩特拉的所在地是一片沙漠, 水源對於城市的建立十分重要, 因此, 納巴泰人將河流截斷形成儲水處, 如下圖 接下來在石頭上鑿出一條水道, 將城外的水引進城內, 底下這個就是幾張水道的照片 為了便於城市的防禦, 納巴泰人在城市的選址下了一番苦功, 佩特拉是建立在一個封閉的谷地上, 納巴泰人在圍繞這塊谷地的一個方向的石頭上, 挖出一條非常窄且十分蜿蜒的通道, 稱為蛇道(Siq). 挾窄且蜿蜒的蛇道, 使得佩特拉成為一個易守難攻的城市 在蛇道上, 除了剛剛提到兩側的引水道之外, 納巴泰人也在周圍的石頭上雕刻, 像底下這兩張照片, 中間被風化之前都是神或是有名的人的雕塑 在蛇道的末段, 突然道路就豁然開朗, 此刻映入眼簾的, 就是佩特拉的Treasury Treasury的最頂端有兩隻老鷹, 象徵著雄性崇拜. 第二層的三座神像, 中間那一座是納巴泰人的生育之神: El-Uzza 最下層有左右多尊神像, 這些是受希臘文化影響安排的希臘神話中的人物, 包括宙斯兒子, Pollux等等 佩特拉裡的建築主要有包括三種, 分別是早期亞述式建築, 中期希臘化建築, 晚期納巴泰式建築., 這些建築風格, 可以在城外的墓中見到 亞述式建築是建築本體上方的山牆是一個一個的階梯, 階梯數很少, 不同的階梯是分開的, 下面這張佩特拉看到的墓葬便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中期希臘化的建築是: 只有"兩"個多階梯的山牆在建築本體的上方, 這也可以另一個佩特拉的墓中見到. 最後是晚期的納巴泰式的建築, 關於這種建築?階梯的部份已經消失, 改以斜的梯形來取代, 納巴泰式建築也引入希臘羅馬的特色, 就是有美麗的柱飾, 這部份可以在Treasury見到 進城之前可以看到另一個羅馬對於納巴泰人的影響, 就是佩特拉也具有一個羅馬城市必備的元素, 就是羅馬劇場, 在見過很多的羅馬劇場後, 這個保存不甚完整的劇場已經不大能引起我很大的興趣了 面對路的前方, 若羅馬劇場在左手邊的話, 右手邊就是佩特拉的皇家墓園 佩特拉的皇家墓園主要分成四大部份, 左邊第一個是Palace Tomb, 如此命名是因為這座墓是這四座皇家墓園裡規模最大, 建築最完整的墓園 由左往右的第二個墓園是科林斯式的墓園(Corithian Tomb), 這個墓園的柱飾都是科林斯式的建築方式, 就是有明顯的雕花和草 接下來第三個墓園是The silk Tomb, 有像絲一般的名字是因為納巴泰人用來建築佩特拉的材料, 是易於腐蝕的紅砂岩, 然而, 當紅沙岩府蝕後, 石頭底下的黃, 灰, 粉紅及棕色就會顯現出來, 多樣性的顏色就像一條絲帶一樣, 所以被稱為The silk Tomb 最邊緣的那座墓稱為Urn Tomb Arches, 不同於前面三個皇家墓園的墓, 這座墓像一座塔一樣, 內部同時有很多墓穴 前面提到希臘羅馬的建築風格: 將墓園(Necropolis)和人居住的地方(Acropolis)用圍牆或花園隔開, 這個建築風格也應用到納巴泰的佩特拉, 這許多的墓園當中, 只有上面提到的四座墓是在地勢較高的地方, 用花園與城市隔開, 鳥瞰整個城市, 地勢極佳, 因此考古學家才推測這四座墓的主人擁有不同於一般的地位, 判斷這四座墓是皇家墓園 進到佩特拉的城市中後, 首先可以看到右側有一個噴水池的遺蹟(Nymphaeum), 前面提到由城外引入的水源便是被引到此處 接著左手邊有大小兩個市集, 不過現在只剩下幾塊石頭構成的遺蹟, 值得一看的是市集前, 有幾根殘存的石柱, 這些石柱據判斷是羅馬式的建築風格之一: 列柱大道 經過市集之後左手邊還有一個城市的信仰中心: Great Temple, 羅馬式建築的廟宇特色, 是有一層外牆, 中心獨立的有一棟用來獻祭牲畜的地方, 成為Cella, 佩特拉Great Temple的Cella已經損壞, 只剩下外層的幾根柱子, 柱飾卻以動物為主, 令人意外 接著就正式進入佩特拉城, 城門上石柱的柱飾不同於科林斯式建築的花草, 這裡大門的柱飾主要是以動物為主, 因為這個門是通往廟宇或是祭典的儀式中心, Temenos指得是Holy Place. 所以這個門被稱為Temenos Gate. 佩特拉城市內部保存最完整的建築, 是下面這張照片的主角: Qasr el-blint el-Faroun. 這個名字中文的意思是法老王的女兒, 功能是是用作敬拜當時的多神信仰的神祇 佩特拉這座城市除了在城市內部的神廟和市集, 城市外面的墓園外, 仍有其他部份的建築, 其中最著名的是Monastery. 要前往Monastery必需要走大約四十分鐘, 八百多階梯的路途, 十分遙遠, 因此在佩特拉的驢子小販有提供騎驢上Monastery的服務, 雖然路程遙遠, 但當見到Monastery那一刻, 真的是很值得 Monastery的建築特色是晚期納巴泰人的建築, 可以發現一階一階的階梯已經消失, 改已平滑的梯形替代, 另外, 因為這座建築的內部據說曾有許多基督徒來訪所留下的痕跡, 因此功能被猜測是與Monastery有關 在納巴泰人之後, 羅馬帝國和東羅馬的拜占廷帝國都有統治過這個地方, 羅馬帝國使得其中的羅馬式建築更為完善, 拜占廷帝國則是在山的另一側蓋了一個有馬賽克拼貼的教堂, 之後被伊斯蘭教徒佔領, 但又被十字軍東征時的耶路撒冷王國取得, 為了防衛東方的伊斯 蘭國家(像是阿拉伯帝國), 十字軍在附近的山上蓋了十字軍城堡 在十字軍完全被阿拉伯帝國趕出中東地區後, 佩特拉的軍事地位不再重要, 因此, 佩特拉逐漸被荒廢, 直到Indiana Jones這部電影再度引起大家注意, 才開始興起一股風潮, 一起來參觀這個玫瑰色的城市: 佩特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6.195.20.131

07/23 10:35, , 1F
看完後好像自己也去過了一樣 推~~~
07/23 10:35, 1F

07/25 06:58, , 2F
謝謝你的支持啊!
07/25 06:58, 2F

07/27 11:31, , 3F
07/27 11:31, 3F

07/27 12:31, , 4F
感謝大家支持,最近幾天比較忙,今天忙完了又可以開始po遊記
07/27 12:31, 4F
文章代碼(AID): #1E9XaNv7 (Middle_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