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心得] 苗栗木雕博物館

看板Miaoli作者 (C'est la vie)時間18年前 (2006/02/14 01:0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Tai-travel 看板] 作者: neiknok (N) 看板: Tai-travel 標題: [心得] 苗栗木雕博物館 時間: Sat Nov 5 12:50:32 2005 這篇文章po在這裡不知道對不對 苗栗木雕博物館,一個我覺得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可以說是一個小而美的博館。但這樣的「博物館」, 少了些許我以前參觀博物館所感受的嚴肅莊嚴氣氛, 取代的是親近觀眾的木雕展示品,可以讓人許久佇足觀賞。 我並不是一個木雕專業者,所以也不能對作品有所「獨到」見解, 我只能以我一個外行人的眼光,來感受我對這個讓我驚豔, 而且比起我以前所看過台灣的博物館風格屬性不同的好所在。 由於館內禁止攝影(或許是保護著作財產權吧!), 而我又是守法的好公民,所以,除了建築外觀外, 我一張照片也沒帶回來。 苗栗木雕博物館,位在台13線旁的叉路, 以我往南的方向來說,會先經過三義車站, 再經過一個人行陸橋,再往前一點,就會看到叉路口有明顯標示, 往上走就是了。收門票,但便宜。 進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關於木雕歷史的簡介, 接著就是進入非主題展示區,馬上就讓我見識到鬼斧神工的技藝。 其實,我對於木雕藝術的認同感會特別高的原因, 就是因為我對於木雕技藝神奇的手工感到不可思議所致。 木雕,與其它雕塑作品最大的不同處,就是它只能雕,不能補。 只會有切下來的木頭,不會有黏上去的木頭。 如果有人用「黏」的話,就完全失去了木雕的精神所在了 (不同材質搭配在一起創作除外)。 所以,我就一直很難想像,師傅們是如何在拿到一塊木頭時, 就可以構思出他們所想要的圖象,然後絲毫不差的「去掉」木頭, 慢慢將所要呈現的立體表現出來,途中完全沒有後悔的空間。 其中,包涵了許多令我嘆為觀止的技藝, 例如,挖空的程度,有時到了「倒勾」,或著「內置空間」的情況, 我都無法想像師傅的手是如何「塞」進去的! 或著,有些木雕作品的複雜程度,鬼斧神工,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許多廟宇的門雕, 可以將整個神明系列,都完美的銜接在一起, 我想,除了事先要有非常詳盡的構圖之外, 尺寸比例的拿?,再搭配上極致的手工都是必須的。 上述我所描述的複雜木雕形式, 多半是屬於中國傳統以來的木雕技藝, 時至今日,也有許多包涵更多「藝術」意涵的木雕作品出現。 例如,這次參觀木雕博物館,有幾個比較吸引我的主題展覽, 除了上述我所提到的中國傳統木雕以外(主要是神像、傢俱、飾品), 還有看到類似「朱銘」風格的那種簡約線條, 利用簡單、有力的線條來表達作品的力道和情感, 比較另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描繪一個作戰負傷的軍人。 另外,館內還有兩大主題,都有明顯的獨有風格, 分別是南島系作品,和這次木雕藝術節的主題邀展作品 「大洋洲國際木雕藝術交流展」。 從這兩大主題,真的可以發現,生長在不同區塊的民族, 真的在審美觀上有很大的不同耶! 所謂的南島作品,主要就是展出台灣原住民的木雕。 也就如大家以往所看到的,原住民的木雕都比較偏向「圖騰」的崇拜, 我注意到的有,原住民都習慣把自己雕成「頭大小身體」, 脖子上,頭上都?繞著看似眼鏡蛇的蛇類, 對於他們的想像力,覺得非常有趣。 另外就是大洋洲的參展作品,走到這個主題區, 就好似像進到另外一個世界,原來的精緻細密線條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極致簡約和「抽象」! 真的很符合以往我們在看其它雕塑作品時,國外創作者所喜歡的風格。 就是用一些簡單的線條,來表達一些意象, 多半是抽象的形體,具象作品不多 (跟以前在新竹看玻璃展的感覺一樣, 中國人就是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精密作品,而外國人總是做一些抽象線條)。 所以大洋洲邀展區的作品多半簡單小巧, 單獨成形,看起來也有另一分的舒適,比起中國風的精細、龐大, 也算是另一種選擇。 我還要一提的就是,木雕博物館最吸引我的另一個部份, 其實是博物館的建築本身,我覺得博物館的建築, 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藝術品了,至少以我在台灣看過的建築而言。 空間上的設計非常獨到,利用的多半是直線和直角的元素, 產生空間感,但並非僅是四方形的空間, 而是搭以許多小方塊,有的往東,有的往西發展, 與北美館的筒狀造形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覺得表達更勝北美館, 在許多地方搭配以大片的落地窗,甚至還有天井採光, 營造出整間博物館內明亮的觀賞環境, 或許因為展品是木雕的關係吧,所以自然光源並不被視為傷害, 所以比起一般美術館的密閉空間,和滷素燈照明, 我喜歡這裡多了。而建築的材質,為了乎應展場主題, 在採用水泥之餘,也刻意搭配了一些木材。 總之,我真的很喜歡這棟建築! 最後一提,不曉得是否有很多人跟我一樣, 在過去並不瞭解三義木雕的起源。 本來孤陋寡聞的我還以為,三義木雕是因為有木材的出產才造就的。 參觀過後才知,原來三義木雕是屬於群聚效應。 日據時代,日本人將三義一帶珍貴的「檜木」砍伐殆盡外銷 (說日本人好的可以再思考看看), 所以三義一帶重新大片的改種樟樹。 可是在清除樹根的過程當中,有人發現樹根自然形成一些有趣的造形, 於是加以修飾,這就是三義木雕的起源。 後來,有些木雕前輩就依此在三義佇腳, 開始木雕創作的藝術,慢慢的,這個木雕群聚越來越大, 也就形成現今三義的木雕藝術。 總之,我很推薦大家可以專程或順便去苗栗木雕博物館看看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32.184.36

11/05 13:27,
推一下
11/05 13:27

11/05 22:36,
借轉 Museum 版 謝謝:)
11/05 22:36

02/14 01:02,
借轉Miaoli 版,thanks
02/14 01:0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5.127.34
文章代碼(AID): #13yBkitF (Mia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