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抗戰中編制變化,嫡系雜牌消長

看板MdnCNhistory作者 (lvye)時間14年前 (2010/08/03 09:4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DummyHistory 看板 #1CLlYmDm ] 作者: calebjael (calebjael) 站內: DummyHistory 標題: Re: [空想] 如果抗戰後老蔣能來到現代讀ㄧ年歷史 時間: Tue Aug 3 00:56:14 2010 ※ 引述《wsxl (Wise Xel)》之銘言: : ※ 引述《tomasvon (lvye)》之銘言: : : 六成? 太低估了吧。 : : a.俘虜 4,586,750 : : b.投誠起義改編 1,773,490 : : c.KMT總損失 8,071,350 (以上三個數字為PLA總部 1950.7.31發布的公告) : 這個應該有重復計算的,比如一支軍隊被打散幾次,同一個人會被計算多次 : 甚至合作攻擊,同一支部隊會被合擊的多個部隊分別計算也是有可能的 : 特別是那個時候極其混亂 : : d.撤台的 500,000 (推定) : : e.其他遣散的 1,000,000 (推定) : 我前面在推文提到蔣軍過分擴軍,其中一個印象就來自于抗戰期間大量的 : “無效軍隊” : 抗戰期間好多軍隊同時在多方掛號,比如許多偽軍為日軍維持秩序 : 卻同時領著國軍的軍餉,至于番號更不用說了,新4,8都是正式番號的共軍 : 國府也用大量臨時番號來羈縻敵后部隊(很多是偽軍),番號數量極其膨脹, : 而有了番號,越是雜牌軍頭越是拉人湊數。 : 同時,存在大量的“拉壯丁”人員,這些人一開始沒有什么軍事技能,也沒有足夠的武器 : 僅被當做免費勞役使用,或者被用來吃餉。時間長了應該還是有相當的技能 : 但是傷亡率很大,甚至大量死于非作戰期間,不過起碼飯是要吃的 : 抗戰期間非嫡系部隊被大量裁撤,而這些非嫡系部隊不少都是有精銳核心的 : 計算國軍數字,應該把嫡系,正規非嫡系,羈縻部隊分開計算 : 以當時國府的餉,械,軍官數量來看,我感覺軍官應該是最充足的 : ;而械的問題一直沒怎么解決,除了嫡系部隊,直到抗戰結束 : (因為國軍武器自給率極低,為嫡系外的軍隊購買武器又不甚積極,貪污嚴重) : 共軍則是軍官比例可能強點,餉本來人均就不多,械那是差遠了 : 抗戰期間部隊的擴張,僅僅是合格士兵的擴張,大部分都是不拿餉的 : 基本不離開本鄉的民兵而已,靠當地人守本土。三大戰役是真正的以戰養戰, : 特別是東北,兵員大部分都是當地補充的。在華北, : 敵后經營多年的優勢是極其明顯的。而在東北,雙方都沒怎么進入過 : 國軍以兵員訓練武器補給都優勢的情況下失敗,實在是政治上過于糜爛 : 朝中諸公非主觀性積極資敵的結果。先把偽軍送人,再把嫡系部隊送人 : 被人家滾雪球了。如國府能在敵后積極作為,并且有效控制無效部隊 : 豈能把這些人變成自己的包袱,別人的補品? : 另外一個就是維持低強度的以弱斗強的持續本土作戰讓共軍得到了不少經驗, : 特別是攻城戰和圍殲戰術,否則真是一幫沒打過真正戰斗的軍隊 : 到了東北真的是去找死的。國軍不去找偽軍練功,老是打不過日本人 : ->舍不得到->非打不可傷亡大->減員過多無法積累經驗的惡性循環 : 國府的問題就在于集中發展嫡系,未能有效利用非嫡系和羈縻部隊 : 至于為何不能,應該就是政治上的問題和之前軍閥混戰期間未能積極消滅軍閥的后果 : 我只是憑印象認為羈縻部隊的擴張大大高于嫡系部隊,抗戰期間國軍編制內 : 1嫡系 : 2能打的非嫡系(如共軍) : 3廢材部隊 : 三者的數量變化趨勢希望有大能來給具體數字批駁。 1937年度 抗戰爆發時﹐國軍總兵力為 步師183﹐獨立步旅58﹐獨立步團43﹐ 騎師8﹐獨立騎旅5﹐獨立騎團3﹐ 獨立炮旅2﹐獨立炮團15﹐獨立炮營13﹐獨立工團2﹐交團3﹐通信團2﹐ 憲兵團11﹐憲兵營2。 總兵力202.9萬。 該年度內﹐ 撤消第5師(贛軍)、40師(鄂省民團)、88師(嫡系)、110師(東北軍)、 115師(東北軍)、117師(東北軍)、118師(東北軍)、119師(東北軍)、 120師(東北軍)、129師(東北軍)、131師(川軍鄧錫侯部)、135師(川軍楊森部)、 167師(中央軍非嫡系)、168師(川軍劉湘部)、 新給番號部隊有 115師(中共)、120師(中共)、129師(中共)、149師(川軍劉湘部)、 150師(川軍劉湘部)、161師(川軍劉湘部)、162師(川軍劉湘部)、 163師(川軍劉湘部)、164師(川軍劉湘部)、167師(川軍劉湘部)、 1938年度 本年度國軍進行統一化正規化整編。 國軍兵力共補充與擴編223.8萬﹐包括將原各軍閥獨立旅擴充為師。 另有25個雜牌師經補充嫡系軍官進行了嫡系化。 該年度內﹐撤銷與新建如下(不含改番號﹐均不含騎兵﹐以下所有年度相同) 撤消 107師(東北軍)、128師(川軍鄧錫侯)、138師(川軍劉文輝)、167師(川軍劉湘) 新建 88師(嫡系)、107師(嫡系)、110師(嫡系)、117師(嫡系)、 131師(桂系)、135師(桂系)、138師(桂系)、167師(嫡系)、 178師(川軍鄧錫侯)、179師(西北軍宋哲元)、180師(西北軍宋哲元)、 181師(西北軍石友三)、182師(滇軍)、183師(滇軍)、184師(滇軍)、 185師(嫡系)、186師(粵軍余漢謀)、187師(粵軍余漢謀)、188師(桂系)、 189師(桂系)、190師(嫡系)、191師(嫡系)、192師(湘軍)、193師(嫡系)、 194師(嫡系)、195師(嫡系)、196師(嫡系)、197師(嫡系)、198師(湘軍)、 199師(湘省民團)、200師(嫡系)、榮1師(嫡系)、新6師(冀省民團)、 新10師(滇軍)、新11師(滇軍)、新12師(滇軍)、新13師(川軍劉湘)、 新14師(川軍劉湘)、新15師(川軍劉湘)、新16師(川軍劉湘)、 新17師(川軍劉湘)、新18師(川軍劉湘)、新19師(桂系)、新20師(浙閩民團)、 新21師(川軍劉湘)、新22師(嫡系)、新23師(嫡系)、暫1師(晉系)、 預1師(嫡系)、預2師(嫡系)、預3師(滇軍朱培德)、預4師(嫡系)、 預6師(嫡系)、預8師(嫡系)、預9師(滇軍朱培德)、預10師(嫡系) 1939年度 國軍征丁212萬5千﹐補充兵員100萬1千。 共整訓部隊88個師。 另以10幾個完整師進入敵後發展遊擊戰﹐包括冀察戰區6個師﹐魯蘇戰區7個師﹐ 豫北自衛軍3個師﹐湘鄂贛邊區挺進軍2個師等。 國軍總兵力達到261個師﹐50個獨立旅﹐446萬8千人。 本年度內﹐ 撤銷 48師(中央軍非嫡系) 新建 新3師(蒙古族民團﹐師長為中共黨員脫共)、新4師(西北軍吳化文)、 新24師(嫡系)、新25師(川軍劉湘)、新26師(嫡系)、新27師(嫡系)、 新28師(嫡系)、新29師(嫡系)、新30師(嫡系)、新31師(晉綏傅作義)、 新32師(晉綏傅作義)、新35師(西北軍楊虎城+反正偽軍)、暫3師(冀察民團)、 暫4師(冀察民團)、暫5師(嫡系)、暫6師(嫡系)、預5師(嫡系) 1940年度 本年度國軍征丁243萬7千﹐補充新兵139萬5千﹐ 上半年總兵力增加為277個師﹐35個獨立旅﹐487萬1千人。(不包括遊擊部隊與地方民團) 下半年資料不詳。 本年度國軍共傷亡66萬4千。 本年度內﹐ 撤銷 33師(嫡系﹐黃橋戰役被中共擊潰散﹐年內重建)、 196師(晉系新組建﹐與嫡系重復﹐年內撤銷)、 新24師(嫡系﹐被中共擊潰散) 新建 33師(嫡系)、新1師(嫡系)、新24師(嫡系﹐97軍被中共擊潰散後殘部縮編)、 新33師(嫡系)、新34師(嫡系)、新36師(中央軍非嫡系﹐山東民團+反正偽軍)、 新37師(中央軍半嫡系﹐本年川軍劉文輝侄子被收買投蔣﹐與胡宗南部合編)、 暫7師(粵軍余漢謀)、暫8師(粵軍余漢謀)、暫9師(寧馬馬鴻逵)、 暫10師(晉綏傅作義)、暫11師(晉綏傅作義)、暫12師(中央軍非嫡系﹐反正偽軍)、 暫13師(嫡系)、暫14師(嫡系)、暫15師(嫡系)、暫16師(嫡系)、 暫18師(滇軍)、暫19師(滇軍)、暫20師(滇軍)、暫21師(滇軍)、 暫22師(滇軍)、暫23師(滇軍)、暫24師(嫡系)、暫25師(嫡系)、 暫26師(嫡系)、預7師(嫡系)、預11師(嫡系) 1941年度 本年度國軍對已整訓部隊進行再一次整理﹐提高政工人員地位與編制。 整理80萬遊擊部隊﹐收編16萬4千反正偽軍。 本年度內﹐ 撤銷 34師(陝軍﹐晉南會戰公秉藩被俘投日﹐國軍後來以新14師改此番號) 新建 新38師(嫡系)、新39師(嫡系)、暫17師(晉綏傅作義)、暫28師(西北軍石友三)、 暫29師(西北軍高樹勛)、暫30師(中央軍非嫡系﹐冀察民團)、 暫31師(寧馬馬鴻逵)、暫32師(嫡系)、暫33師(嫡系)、暫34師(嫡系)、 暫35師(嫡系)、暫36師(西北軍劉汝明)、暫37師(晉系)、暫38師(晉系)、 暫39師(晉系)、暫40師(晉系)、暫41師(晉系)、暫42師(晉系)、 暫43師(晉系)、暫44師(晉系)、暫45師(晉系)、暫46師(晉系)、 暫47師(晉系)、暫48師(晉系)、暫49師(晉系)、暫50師(晉系)、 暫51師(嫡系)、暫52師(嫡系)、暫53師(西北軍宋哲元)、 暫54師(中央軍非嫡系﹐贛省遊擊﹐師長原中共﹐叛共)、暫55師(嫡系)、 暫56師(嫡系)、暫57師(嫡系)、暫58師(嫡系)、暫59師(嫡系) 1942年度 本年度﹐國軍繼續整理部隊。 整理了198個師﹐撤銷298個補充團﹐裁撤14萬5千敵後部隊(國府控制的敵後部隊 總數下降為35萬6千)。 累計抗戰至本年度﹐征丁1100多萬﹐補充兵員800多萬﹐傷亡257萬﹐ 逃丁200多萬﹐總兵力500多萬。(見陳誠kmt五屆十中報告) 本年度 撤銷 111師(東北軍﹐投共)、128師(陝軍楊虎城部﹐被日軍擊潰散)、 新3師(蒙族民團﹐脫共附國的中央軍非嫡系)、新29師(嫡系﹐緬甸潰散)、 新30師(嫡系)、暫55師(嫡系﹐緬甸潰散) 新建 新5師(嫡系)、新14師(陝軍楊虎城)、新29師(嫡系)、 暫27師(中央軍非嫡系﹐反正偽軍﹐前身為投日國軍) 1943年度 本年度﹐國軍繼續整理部隊。 原計劃本年度內裝備美械60個師﹐因入緬作戰失敗而中止。 本年度上半年﹐敵後戰場形勢延續上年度的嚴峻﹐共軍縮小為47萬人﹐ 敵後兵力投日甚多﹐偽軍增加為80萬。 國軍對敵後兵力進行整頓﹐共裁撤103個敵後單位。 國軍本年度建成115個軍管區﹐117個師管區﹐31個征兵事務所或補訓處。 由各軍在管區內自行征兵。預定征兵200萬。 本年度 撤銷 106師(西北軍龐炳勛﹐投日﹐隨後國軍收集殘部重建)、 新4師(西北軍吳化文﹐投日)、暫3師(孫殿英﹐投日)、暫4師(孫殿英﹐投日)、 預8師(嫡系﹐敵後投日﹐隨後殘部重建) 新建 128師(嫡系)、榮2師(嫡系)、新30師(嫡系)、新40師(西北軍馬法五)、 新41師(嫡系)、暫55師(嫡系) 1944年度 本年度國軍繼續整理部隊﹐改進60個軍。 總兵力增至300余師。 駐印軍、遠征軍、昆明行營共11個軍換美械。 進一步裁撤敵後部隊﹐國軍控制的敵後部隊減至27萬3千。 本年度補充兵員101萬4千。 本年度﹐ 撤銷 第3師(嫡系﹐衡陽投日﹐戰後重建)、42師(陝軍楊虎城﹐奉命撤銷)、 97師(嫡系﹐豫中會戰損失過大)、131師(桂系﹐桂林城破全軍覆沒)、 190師(嫡系﹐衡陽投日)、新29師(嫡系﹐豫中會戰覆沒﹐戰後重建)、 暫54師(中央軍非嫡系﹐衡陽投日)、預10師(嫡系﹐衡陽投日﹐戰後重建) 新建 新4師(嫡系)、新42師(嫡系)、新43師(嫡系)、新44師(嫡系)、 新45師(嫡系)、新46師(嫡系)、暫3師(嫡系)、暫4師(嫡系)、 暫54師(嫡系)、暫60師(寧馬馬鴻賓)、暫61師(青馬馬步芳)、暫62師(嫡系) 1945年度 本年度國軍於西南編組中國陸軍總司令部﹐準備對日反攻。 至抗戰結束前夕﹐國軍共有14個軍裝備美械。 截至1945年5月﹐國軍共征丁1355萬8千﹐補充兵員1169萬1千﹐傷亡309萬。 本年度國軍開始整頓復員﹐正規軍總兵力由650萬裁撤為571萬。 本年度國軍對敵後可控制兵力及親kmt的地方民團進行整編﹐裁撤50萬。 至抗戰結束前夕﹐敵後兵力減少為20萬。 本年度﹐ 撤銷 31師(西北軍孫連仲)、48師(嫡系)、49師(嫡系)、55師(嫡系)、 82師(嫡系)、95師(嫡系)、123師(川軍孫震)、135師(桂系)、 144師(川軍劉湘)、149師(川軍劉湘)、155師(粵系余漢謀)、170師(桂系)、 179師(西北軍宋哲元)、196師(嫡系)、197師(嫡系)、新3師(蒙族民團)、 新5師(嫡系)、新8師(嫡系)、新14師(陝軍楊虎城)、新20師(川軍楊森)、 新23師(嫡系)、新24師(嫡系)、新28師(嫡系)、新33師(嫡系)、 新39師(嫡系)、暫5師(嫡系)、暫6師(嫡系)、暫13師(嫡系)、 暫16師(嫡系)、暫24師(嫡系)、暫25師(嫡系)、暫26師(嫡系)、 暫32師(嫡系)、暫34師(嫡系)、暫35師(嫡系)、暫51師(嫡系)、 暫53師(西北軍宋哲元)、暫54師(嫡系)、暫56師(嫡系)、 暫65師(嫡系﹐剛組建)、預4師(嫡系)、預10師(嫡系)、預11師(嫡系) 新建 95師(粵系余漢謀)、131師(粵系余漢謀)、190師(嫡系)、201師(嫡系)、 202師(嫡系)、203師(嫡系)、204師(嫡系)、205師(嫡系)、206師(嫡系)、 207師(嫡系)、208師(嫡系)、209師(嫡系)、暫64師(嫡系)、暫65師(嫡系)、 暫66師(嫡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248.138.85

08/03 01:09,
詳細推! 請問出處是?
08/03 01:09

08/03 01:17,
Zerg...
08/03 01:17

08/03 09:43,
大推。出處可能是姜克夫《民國軍事史略稿》卷三……
08/03 09: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7.136.16.65
文章代碼(AID): #1CLtHgV2 (MdnC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