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搶救1949文獻展」暨座談會 12月起在清大推出

看板MdnCNhistory作者 (天天鍛鍊)時間14年前 (2009/12/02 23:1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搶救1949文獻展」暨座談會 12月起在清大推出 2009/11/30 記者房佳申/新竹報導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二十年來收集大批1949年前後珍貴史料與文物,12月1日 起在校內推出「誰的1949-搶救1949文獻展」暨座談會,多項展出的史料與信札,呈現當 年國共戰爭期間,高階將領調派部隊物資並痛責他人低能、底層平民「能平安活著就是不 幸中的大幸」諸多無奈。    楊儒賓教授指出,台灣歷史有三個重要轉折:第一個是1661年鄭成功來台,第二個是1895 年被割讓給日本,第三個就是1949年,這是兩岸幾百年才有一次的大遷徙,可與東晉的永 嘉之亂、南宋的靖康之亂相比擬。歷史上雖然不乏戰爭動亂造成人口遷移,但能夠在大量 人口遷徙的過程中同時創造出新文化,只有東晉的永嘉、南宋的靖康及1949年。 他說,目前兩岸看待1949年的歷史觀點相當不同,對中國而言,是共產中國崛起的「新中 國史觀」,對台灣而言,則是腐敗的國民黨撤退來台的「台灣災難史觀」。他不否認其中 部分有道理,但這兩種史觀均屬「政治史觀」,他主張以跳脫二者、全新的文化史觀來看 待這個重大歷史轉折。 楊儒賓教授表示,新中國史觀無法解釋為何當年的自由主義學者如胡適、梁實秋以及文化 傳統主義學者如錢穆、牟宗三等人不願意留在中國。現在看來這些人當時的選擇是有道理 的,共產黨在民主政治以及文化生活兩方面,六十年的實踐很有問題。新中國史觀有些負 面因素,也有其侷限性。 他也不諱言,1949年國民黨政府來台,以其大中國的格局,造成排擠,如對台灣士紳的打 壓及白色恐怖等均為事實,但自結構面來看,1949年國府傾力帶來大量的資源,中央政府 與中研院、故宮一併播遷,大量重要文物隨之來台,加上錢穆、胡適、于右任、溥心畬、 印順等人,影響及於新儒學、藝術、文化、人間佛教等,讓台灣在歷經清朝、日據時期累 積一定的文化力量之後,產生結構性的改變,現在台灣在人文、藝術及民主政治都已經生 根,奠定值得驕傲的基礎。 楊儒賓教授表示,從1949國府遷台迄今,歷經六十年的安定後,當時隨國府來台的人士及 各類資源,已經形成台灣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當前兩岸政經形勢轉變之際,以這 樣的文化史觀與中共談判,更有助於台灣的主體性。尤其現在的台灣已經明顯有別於舊中 國與舊台灣,新台灣在政治文化展現開放多元面貌,足以成為全球華人漢文化的代表。    文獻展展品近三十件,其中包括1949年5月間國共在上海戰役最吃緊期間,已下野的蔣介 石與時任京滬杭警備司令湯恩伯密集聯繫的五件親筆函,蔣介石在信中不耐遲來的戰報而 痛責參謀人員及組織低能,並隱身幕後下指導棋,調派相關軍備部隊,如:要求湯保留中 央銀行黃金二萬兩銀洋一百萬元之外,其他可移至船艦上,及劉安祺部隊撤退來台的船隻 安排等。    還有台灣省議會議長黃朝琴以第一銀行董事長身分,於1950年間為三名先後失蹤的員工親 自寫信向蔣經國尋求協助;台灣民主先驅郭雨新與多位友人往返信件;調查二二八事件的 監委楊亮功任職安徽大學校長期間,為物價飛漲以致學生獎學金助學金不敷使用向上級調 經費簡函;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訓練部翻印的「敵軍防禦部屬、工事及岸灘情況圖」 ,以一比一萬比例鉅細靡遺的標註馬祖於國共對峙期間的軍事部屬;身著中共軍裝的男女 圖像搭配簡明扼要的文字「一定要解放台灣」。    另有標明「白崇禧」的長方形袋,為曾任國防部長白崇禧親自使用的公文袋,一個藍色布 面公文夾,為陳誠時期公務機構使用的公文夾。    座談會邀請李家同、楊祖珺、沈宗瑞、林桶法諸先生與會探討1949年對兩岸的歷史意義, 歡迎各界人士參加。 網頁連結 http://www.nthu.edu.tw/allnews/news_content.htm?ID=5044 活動網站 http://www.lib.nthu.edu.tw/guide/exhibits_and_events/1949/about.htm 「誰的1949-搶救1949文獻展」座談會 主持人:楊儒賓教授 與談人:李家同教授、楊祖珺教授、     沈宗瑞教授 時間:2009年12月3日19:00─21:00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蘇格貓底咖啡屋 為推廣、分享1949史料之目的,本座談會將徵求與談人之同意後,全程錄影錄音及轉製逐 字稿,置於網路上並進行相關學術利用,供各界參考。 明天晚上就有座談會,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參考看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169.170
文章代碼(AID): #1B5eLT7u (MdnC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