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有關吳宓先生的一件往事

看板MdnCNhistory作者 ( )時間15年前 (2008/11/14 22:4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摘自毛彥文的回憶錄-往事- (這篇文章是幾年前幫西尼卡公司的老師照書打的.書本作者也是老師家族長輩. 當時已徵得同意轉於網上.這算是一個發生在民國初年學術界的八卦事件.) 附錄二:有關吳宓先生的一件往事 吳宓先生,字雨僧、或雨生,於民國前一年春間,考取北京的清華學堂(此校以美國退還 我國庚子賠款而設立,原為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年齡大約在十四至十六、七歲之間)。與 吳同時被錄取的有一位朱君毅先生,長吳二歲(朱報名時少報兩歲),吳朱二人在清華同 用一書桌,同學六年之久,直到分發留美時方分手,吳在哈佛大學專攻西洋文學,朱先去 約翰霍浦金斯大學讀二年,後去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專攻教育。 吳、朱二人交情至篤,彼此事事公開。朱三歲喪母,自幼由其祖母扶養長大,有一表妹( 姑母的女兒,小朱四歲)寄住其家。均為祖母所鍾愛,兩人朝夕相依,十分親愛,真是「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當朱肄業清華時,其表妹正上小學,常寫信寄與朱,朱每次閱後 即予吳閱,如此五、六年之久,那女孩從不通的文字漸漸的寫成通順的信,均為吳所閱讀 無遺,因之他對她的印象很深,常私自羨慕朱有這樣一位表妹。後來該女孩取了「海倫」 為英文名。 民國七年初夏,海倫在浙江吳興湖郡女校肄業時,接朱君毅由美來信,內附一封吳君與他 的信,係託朱函請海倫代為相親。 吳在清華求學時,常在清華月刊(是否此名,記不清)發表文章或詩詞,其同學中有陳君 其人,(忘其名,好像陳君留美其間因精神失常去世。)陳君有姊名陳心一,畢業於省立 杭州女子師範本科,陳女士常讀吳的作品,至為欽佩,事為其弟所知,因之向吳介紹其姊 心一,吳自認其貌不揚,不易吸引女性,一旦有女子對其嚮往,不勝沾沾自喜,但一在美 國,一在杭州,從未謀面,於是寫信與朱,要海倫去陳家實地考察,這與海倫出了難題。 是年海倫乘暑假之便,特去杭州訪問陳女士,這是她們初次見面。陳家似乎預知有客來訪 ,招待甚殷,事後海倫把她對心一的印象,函告朱君毅,略謂:「不知吳君選擇對象的條 件為何?陳女士係一舊式女子,做賢妻良母最為合式。皮膚稍黑,但不難看,中文清通, 西文從未學過,性情似很溫柔,倘吳君想取一位能治家的賢內助,陳女士似很適當,如果 想娶善交際、會英語的時髦女子,則應另行選擇。」朱接海倫覆信後即將原信寄與吳,不 久,吳、陳宣告越洋訂婚。 吳君留學美國四年,在他回國那年(大約是民國九、十年之間)夏天,即在上海與陳女士 結婚,他未抵達上海前,吳、陳兩家已忙於籌備喜事,吳抵滬不數日便舉行婚禮。婚後新 夫婦在南京定居,因吳那時應東南大學之聘為該校教授。 吳、陳結婚後,最初幾年似乎尚平靜無事,吳偶爾對夫人有不滿的表示,陳女士卻能多方 忍耐,委曲求全,但逐漸的兩人感情惡化,終於在民國十七年正式仳離。在鬧離婚過程中 ,吳曾函告海倫,海倫極端反對,竭力勸阻,她認為陳女士實為吳的最適當配偶,因吳有 我國舊時文人的習氣,易發不合理的脾氣,陳女士常逆來順受,不與計較,這是新式女子 所做不到的。 吳腦中似乎有一幻想的女子,這個女子要像他一樣中英文俱佳,又要有很深的文學造詣, 能與他唱和詩詞,還要善於詞令,能在他的朋友、同事間週旋,能在他們當中談古說今, 這些都不是陳女士所專長,所以他們的婚姻終於破裂,這是雙方的不幸,可是吳應負全責 ,如果說他們是錯誤的結合,這個錯誤是吳一手造成的。 民國六年春,朱君毅正式向海倫求婚,同時函懇其父向海倫父母提親事,幾經波折,終於 取得兩方家長同意而正式訂婚。是年夏,朱赴美留學,於民國十二年夏間回國,與吳同在 南京東南大學執教。 海倫於民九年春考取北京女子高級師範學校,夏間由杭州北上路過南京時,方第一次與吳 見面(那時北上必須在下關渡江乘津浦路火車)。迨朱回國後,海倫由北京女高師轉學至 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民國十三年六月初,朱因移情別戀忽向海倫提出解除婚約的要求,當 時南京教育界為之譁然。吳對朱此舉大不以為然,曾一度試行調解失敗。 上文曾提及吳心目中有一不可捉摸的理想女子,不幸他離婚後將這種理想錯放在海倫身上 ,想係他往時看過太多海倫少時與朱君毅的信以致發生憧憬。其實吳並不了解海倫,他們 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海倫平凡而有個性,對於中英文學一無根基,且嚐過失戀苦果,對 於男人失去信心,縱令吳與海倫勉強結合,也許不會幸福,說不定會再鬧仳離,海倫決不 能和陳女士那樣對吳百般順從,故自吳、陳離婚以來,海倫不斷的設法勸兩方復合,因海 倫始終認為祇有陳心一能容忍吳的任性取鬧,惜終未成功。 自海倫與朱解除婚約後,她想盡辦法,避免與朱有關的事或人接觸,這是心理上一種無法 解說的情緒。吳為朱之摯友,如何能令海倫接受他的追求?尤其令海倫不能忍受的,是吳 幾乎每次致海倫信中都要敘述自某年起,從朱處讀到他的信及漸萌幻想等等,這不是更令 海倫發生反感嗎? 吳君是一位文人學者,心地善良,為人拘謹,有正義感,有濃厚的書生氣質而兼有幾分浪 漫氣息,他離婚後對於前妻仍備加關切,不僅負擔她及他們女兒的生活費及教育費,傳聞 有時還去探望陳女士,他決不是一個薄情者,不幸身陷共黨魔手統治下的中國大陸,近二 十餘年來定被中共多方折磨。十餘年前海倫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從事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時 ,曾看到一本由香港美國領事館翻譯成英文的大陸雜誌(忘其名),登載許多在大陸有名 學者的坦白書。內有吳的一篇,大意說:他教沙士比亞戲劇,一向用純文學的觀點教,現 在知道是錯了,應該用馬克斯觀點教才正確。當時海倫氣得為之髮指!人間何世,文人竟 被侮辱一至如此!吳君的痛苦,可想而知。 傳聞吳君已於數年前逝世,一代學者,默默以沒,悲夫! 彥文(海倫)寫於台灣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 民國五十七年十月號的傳記文學雜誌內有蕭公權先生一篇文章,其文曰: 雨僧早年由「父母之命」跟他的表妹陳女士結婚。她是賢妻良母型的舊式婦女,而且知書 識字,無愧大家閨秀。但雨僧傾心於一位留學於美國的「海倫」女士,斷然與髮妻決裂, 獨居清華園「工字廳」後進的教員宿舍。(這便是「吳宓詩集」中所提到的「空軒」。) 他不滿意於陳女士的理由是「彼此的不相了解,便不能有真純的愛情。繼續同居,等於繼 續侮慢雙方的人格。」我曾婉言勸解,他始終堅持他的「立場」。 關於吳宓先生追求我的事,不知內情的人都責我寡情,而且不了解為何吳君對我如此熱情 而我無動於衷,半世紀以來,備受責罵與誤解。 蕭公權先生係我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研究中國問題時的同事,但他的瞭解與一般人所知道 的一樣,並非實情,因之寫此文詳告真相。蕭覆信(原信附後)問我可否將此文寄與傳記 文學發表,我未同意。 彥文 誌 民國六十年五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5.224.179
文章代碼(AID): #197O-yPB (MdnC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