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蒼涼而美麗的嘆息--我看青塚前的對話 (second edition)

看板MayClass作者 (奇奇)時間17年前 (2007/02/26 12:29),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台北的天空飄著細雨,斜斜的織著。這樣的雨絲像從未停止的嘆息,從亙古流傳至今。 半圓形的現代劇場,舞台上打著淡淡的燈光,右上方懸著一輪明月,故事是這樣開始 的,藉著漁婦的夢境為兩個反向相行,因著時空擦身而過的女子相遇。令人納悶的是為什麼是漁婦扮演牽引的角色?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文人筆下的昭君多由男性塑造,他們要昭君是深情的:「反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黃昏」他們說昭君是清白守貞的:「還珮空歸月夜魂」。在他們的筆下,完美的昭君是為國犧牲,為守漢節而壯烈自盡,但這真是一個女子真實的心聲嗎?若要尋找一個翻案的角色,「漁父」當然在中國文學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屈原做《漁父》,莊子漁父,白樸《沉醉東風-漁夫》,張志和的這首《漁父》,在這ꠊゼ硉濚丑A作者賦予漁父靈性,以及超然世事之外的一份恬然,甚至是寄託於這樣的角色。若將此角色稍微一轉成了「漁婦」,不但多了身為女人惺惺相惜之感,說白話點,就是為自己同胞發聲,理應當之無愧。可惜的是,若少了前文學史上的「前情提要」,「漁婦」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目不識丁、穿梭於蓮葉中採蓮藕的農家婦女,若戲中能在此轉換上為漁婦點上更多具靈性的色彩,在詮釋上才不會顯的突兀。 這齣戲另一個值得玩味的地方是以夢的方式讓兩位女子王昭君以及蔡文姬相遇。回到文學史上,許多隱晦或象徵性的手法都以夢來呈現。例如:《牡丹庭》的杜麗娘,成語「南柯一夢」…等。 在戲中兩位女子互相羨慕對方,昭君羨慕文姬能用五彩筆寫自己的一生,文姬羨慕昭君有文人騷客為她引針,勾勒出這麼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兩位女子就像在對鏡一般,照出彼此的人生,使她們不得不嘆:世事都是一場空。忽然,話鋒一轉,兩個女孩開始冷嘲熱諷對方,他們戳破文人加諸在對方身上的頌揚,對話中也完全顛覆中國的標準倫理。 這一幕的強烈對比,若從兩位女子的角度來看,在開始的惺惺相惜的對話中,都是我們熟悉的形象,哀怨、淒美、可憐,可是後面的針鋒相見,卻使的他們活生生的擁有自己的生命,他們形象不再是藉由文人的塑造,那一刻,王昭君以及蔡文姬這兩個名字是真實的可以代表自己。從整齣戲的佈局來看,其實相當具戲劇性,而這也點出了歷史的客觀與否。到底我們認識歷史,都是透過文人筆下的刻畫,在許多文字堆砌下的人物到底要如何認識?我想,整齣戲最寶貴的地方就是在於因著能夠感同身受對方的苦,使得兩個不同時代的靈魂能夠超越時空對起話來。所以,當要認識一 個人物時,從閱讀他的作品去感受他的喜與悲。若是人物並未留下任何出於自己的文字,只由其他史家為他撰寫,那在涉獵許多關於那位人物作品的時候,「認同」也是另一種對話方式,我想這時候關於事實的真假已不需再多談。 我相當喜歡這齣戲,由於從未接觸這方面的表演,一開始怕自己是對牛彈琴的那隻牛,但到了現場,發現他們的台詞是改編許多我們熟悉的詩詞,例如琵琶行。在散場的時候,坐在前方的一位女士,憤怒起身,罵道:「什麼東西,不倫不類,我不喜歡。」很多人常說年輕的這一代對傳統戲曲沒興趣,我想應該不是沒興趣而是在面對傳統的生疏感,畢竟在我們的教育中,這方面接觸的機會不多。經典仍是經典,改變不一定是壞事,至少這齣戲在添入許多素材後的演出,深深的感動我。 舞台上水滴滑落在水缸中,激起細碎的聲響,驚動湖邊的燈火。棚外的細雨已經停了,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即使台上上演著悲歡離合,當我們驀然回首,但願也無風雨也無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92.104

09/22 13:02, , 1F
有些錯字和亂碼希望能更正,以利閱讀.
09/22 13:02, 1F
文章代碼(AID): #15uc8XUd (May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