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研究所推雙聯學位

看板Master_D作者 (小妹)時間13年前 (2010/10/31 08:4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小中大 放大照片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10/30 17:03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30日電)第10屆研究所博覽會今天登場,總共有42校參加,主辦單位頒發新台幣100萬獎學金給100名學生。各研究所為了搶學生,紛紛主打獎學金及雙聯學位,盼能獲得考生青睞。 由大碩青年關懷基金會和台灣知識庫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10屆研究所博覽會」今天在台灣大學體育館登場,主辦單位也提供iPhone4、EeePC、Nikon數位相機等獎品摸彩。 各研究所為了要吸睛,祭出獎學金招生。正修科技大學碩士班學生,只要大學畢業成績前10名,可以獲得筆記型電腦1部;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將募集約500萬元的「傳愛還願助學金」;朝陽科技大學則提供約50萬元獎學金。 特別的是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每年吸引100多名考生報考,含僑生、外籍生僅錄取15名,這些研究生不用繳學費外,每學期每名學生最少可以申請到3萬元獎助學金,最高可到6萬元。 除了獎學金,各研究所也喊出國際化。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餐旅管理研究所、餐旅教育研究所與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簽約,設立雙聯學位。 大同大學全校的研究所和美國史蒂文森工學院簽約,設立雙聯學位;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也提供學生到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學校交流機會外,此外,機械所與日本早稻田大學、資管所和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等有雙聯學位。991030 我在研究所學到的事(未畢業) 一開始,覺得很難得有一個這麼棒的部落格可以讓許多像我這種想求學但總不知有甚麼方法可以讓自己再前進的學生的一個溝通和討論的管道,「研究生2.0」真的帶給我不少的學習經驗,謝謝。 目前,我是在台中就讀商管領域的碩二學生,現在最緊鑼密鼓不外乎就是眼前碩論撰寫的壓力,而以下就針對目前當了一年多的研究生提供一點點關於所學、所看、所聽的一些想法建議: 1.學校資源: (1) 其實不管是在哪一間學校,學校的圖書館其實一定都會在一開學開始的近2、3個月裡舉辦許多的研習活動,像是:各種資料庫使用的研習營、論文寫作工具使用的研習營、論文方向指引的研習營…等。個人建議一有機會就多去嘗試與見習,雖然很有可能一開始總覺得對自己沒有甚麼直接的幫助(像我一開始總這樣覺得),但是往往在未來自己就會發現其實有需要運用的機會。 所以到後來,像我自己就想到了一種方法,那就是”錄音”以及索取”名片”,因為我常在聽演講的當下會因為個人因素的關係而不太會場場都很認真聽,甚至還會不小心打瞌睡,所以錄音就成為日後需要用到或者想要聽的時候的最佳工具,當然直接向演講者索取名片,在日後有任何問題直接MAIL聯絡也是個很好的方式,也供大家參考囉。 (2)再來就是也多善用圖書館的紙本資源。特別想要強調紙本資源的原因,其實任何學生應該都會對學校的電子資源運用都有一定的瞭解與操作,但也往往忽略學校的紙本資源。就以我自己來說:在商管領域的人或許都知道AMJ、SMJ等期刊的重要性,而我自己在過去的情況是在知道學校電子資源其實可以觀看全文後,其實反而因為這樣會更沒有機會給自己壓力多讀這些重要的期刊;但是在後來一次的認真搜尋學校購買的紙本期刊後,發現其實學校其實也有買這些紙本期刊時,反而在一旦有空進去了圖書館就會自動地去翻了一下這些期刊來看看,然後會想要逼自己尋找一下是否 有與自己研究領域符合的相關題目,所以紙本資源的使用或許也可以讓大家多去嘗試體驗看看。 還有就是,像是中部的大專院校會有跨校聯盟辦理借書的使用,這種方式也提升我不少搜尋書籍的效率,或許在非中部念書的學生也可以試著尋找是否有類似的聯盟活動,當然「全國文獻傳遞服務NDDS」也是很好的方式,也供大家參考。 2.所上資源: (1) 不知各位是否完全知道自己所上擁有那些資源呢?就我來說,我也是到後來才曉得自己所上其實購買不少軟、硬體的資源;當然,所上不會有人主動跟你說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和共享,那些都是要自己去摸索或者慢慢問出來的,所以有機會各位也可以探索看看囉,或許你正身在寶屋中呢! (2) 當然,所上每位老師都有其自身的利害專長之處,或許每位學生在進研究所一段時間之後,對於一些所上老師可能無法完全認同或者接受之處,也千萬不要太直接表態或者到處四處宣傳,畢竟在尚未安全畢業之前,結果是怎樣都還不知,所以強烈建議不要直接表態出對任何老師的喜悅反應,其實同學與同學之間的耳語相傳,那是一件相當引起誤會的事。 3.與指導老師相處 (1)有許多領域在尚未開學的時候,就開始出現尋找指導老師的情形;而學生剛好卻不用這麼急得要如此之早確定,所以若是有其他同學們跟我一樣是都還可以有一段時間思考來決定尋找指導老師的話,或許可以聽聽我的想法喔: A)大家總一開始都會想要探聽學長姐們的經驗來當作重要的參考,這看來正常也似乎覺得沒有錯誤;但重要的一點一定要記住,「這是你自己與指導老師的相處」而不是別人與老師的相處,所以最終還是要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如果你都有修到你有意願的老師課程,那為何還要以他人的意見為重要依據?你上課時就是在跟老師相處!更可以沒有害怕的直接去與老師多談,然後聽聽你自己心裡的真實聲音,你的需求是甚麼?你想要學到甚麼?以及你希望與老師的相處中會有甚麼結果?當然,「你在挑指導老師,老師也會挑指導學生」。 B) 就我自己親身經歷來說,其實當初在尋找自己適合的指導老師時,我沒有過多的猶豫,完全聽的就是只有自己的聲音。當然,周遭總會有耳語說各種老師的好壞…但我聽的是自己的聲音,所以在決定指導老師後,老師給的各種壓力和學習,我都甘之如飴。哪管似乎是所有指導老師中壓力最大,哪管是所有指導老師中最不輕鬆… 就如曾經在一本關於選指導老師書中所看到的「你喜歡餵魚還是釣魚?聽你自己的聲音」 (2)我知道每個研究所裡面似乎難免或多或少都有著本本的厚黑學,但是對我來說,研究所是一個學習的路程,我也不太想要簡簡單單就這樣過完曾經努力這麼久才考上的碩士生涯,所以每一條看似艱辛的路,都是一種學習。 那些可能的不公平,那些可能的不愉快也常常降臨在我身上,但最終還是跟自己說:請相信自己,我們辦的到,而且我們要做的比他人再好一點。學習路唯有付出才可能會有收穫,唯有多比他人在更多努力一點,也才有被瞧見的機會。我也常常在不順的時候,心理痛罵自己指導老師的不好、不體諒;但總在最後也還是最相信、最挺指導老師的那個學生;想說的就還是那句「請相信自己那些付出過心的決定」。 以上,一點點想法與大家分享 若有任何交流歡迎來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31.2.30 ※ 編輯: wrltertnna 來自: 125.31.2.30 (10/31 08:53) ※ 編輯: wrltertnna 來自: 125.31.2.30 (10/31 08:53)
文章代碼(AID): #1CpBmzZG (Master_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