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跟聖司有點像喔~~聯合報的新聞~~

看板MZ26th304作者 (流浪者的宿命)時間18年前 (2006/02/03 18:46),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IYAZAKI 看板] 作者: eillenwang (ok) 看板: MIYAZAKI 標題: [新聞]跟聖司有點像喔~~聯合報的新聞~~ 時間: Thu Feb 2 23:40:50 2006 [本報記者羅嘉薇] 藏身巷底公寓四樓兩三坪大的房間,小提琴工匠許文仁廿三年來, 著魔般地把沉默的木頭雕琢成跳躍的音符,工作桌上躺著他即將完 成的第一百零一把琴。 製琴在台灣是冷門的行業,近年才有人獲得美國提琴協會國際提琴 製作比賽工藝獎的殊榮,但早在一九九二年,許文仁就得過這項比 賽的音質獎,他相信提琴的價值決定在聲音。 五十六歲的許文仁一輩子只做過兩樣工作,都以獻身的姿態投入。 十六歲時懷著一腔熱血投考軍校,卅四歲時以少校官階退伍,前途 茫茫,無一技之長,兒子還在襁褓中,他竟決心「沉迷下去做琴」。 許文仁沒拜師學過小提琴,他說,小學六年級那年,班上有同學去學 琴,每回上課,他總隔著竹籬笆偷看著日式房屋裡師生的動靜。那時 家裡窮,「學小提琴?就像是沙漠裡的東西,只能放在心上。」 直到退伍前一年,許文仁才在陸官同學的慫恿下,花五百塊買了生平 第一把琴,自己拉拉玩玩。琴故障了要送修,許文仁因此結識名製琴 師蘇丁選,一窺製琴技藝的堂奧,也看到台灣在這領域仍處於萌芽階 段,他計畫退伍後再造事業,就從這裡開始。 「那時真是千夫所指,」許文仁回憶,當年妻子不能理解,爸爸罵他 神經病,「但我就是很想做。」 那是民國七十二年,製琴的材料、工具和資料在台灣都很難找,他自 修起義大利文,託做義大利商品貿易的弟弟出差時幫他帶書、帶材料 回來;又走遍大街小巷去找琴行、樂器公司和小提琴老師,看哪裡有 琴要修,「請他們給我工作做。」 自學幾年之後,許文仁想去義大利製琴重鎮克里蒙納(Cremona)拜師 ,但因為收入不穩定,他到八十一年才成行,投入大師G.B.Morassi門 下。當年他便奪得美國提琴協會製琴賽的音質獎,迄今已六度獲國際比 賽肯定。 脫下戎裝換穿圍裙,扛刺刀的手改拿起雕刻刀,許文仁的第一把琴以五 千塊賣出,但接下來他又熬過近十年「沒有定數,一味往前衝」的日子 ,首度獲獎後,名號才算闖開,如今他的琴有卅萬身價。 「做琴需要不斷研究,音色的區別,就在兩片木板的厚薄分布和外型尺 寸之間。」琴音如何突破,許文仁廿多年來魂牽夢繫,早年經常想到失 眠,「好像永遠停不下來,這把琴做好,就想著下一把怎樣更好。」 美國有科學家用電腦照相分析名琴在演奏時的共鳴,但許文仁說,運用 高科技輔助,他們仍做不出好琴,因為製琴是一種藝術,終究要回歸經 驗、第六感和人文層次。 有些朋友覺得做小提琴是優雅的行業,想跟他學藝,卻少有人撐得下去 。「做琴很辛苦,夏天就算開著冷氣還是一身汗,鉋木頭手會鉋起泡, 市場又很難打開,碰這行,要有苦十年的決心。」 許文仁說,台灣這些年陸續有人到義大利學製琴,但回國後大部分轉入 提琴買賣,畢竟買賣利潤高,容易嘗到甜頭。台南藝術大學教授陳國華 去年開了國內第一堂製琴課,讓這門技藝開始傳承,許文仁很雀躍,他 希望台灣哪天也有製琴系,證明小提琴也能"Made in Taiwan"。 【2006/02/02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5.42.116 ※ 編輯: eillenwang 來自: 59.105.42.116 (02/02 23:42) ※ 編輯: eillenwang 來自: 59.105.42.116 (02/02 23:43)

02/03 10:28,
真的很像....@@
02/03 10:2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5.33.14

02/03 18:47, , 1F
轉錄這一篇因為覺得很有趣^^
02/03 18:47, 1F
文章代碼(AID): #13upHkjG (MZ26th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