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相機街

看板MLSH3th311作者 ( * ReBeCca *~)時間20年前 (2004/01/27 22:0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台北相機街  台北相機街發展史   葉倫會25546687 (海關博物館館長)   相機的發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從攝影史幾乎就可以看到歷史發展的源流。相機的 功能因為愛好者的普及而推陳出新,新品牌來自不同的國度,領導品牌也隨時更新,激 發相機製造業須以更好的品質和機種確保市場的地位。事實上,看起來舒服的畫面就是 好照片,拍張好照片不一定要靠好器材。拍好相片的訣竅:握穩相機,輕按快門;乾淨 的畫面,避免複雜的背景;凸顯主體,不要貪多;主體在畫面中大一點,背景小些或模 糊些;發揮創意,如有時:逆光可營造透明的感覺;閃光可彌補光線之不足,或消除強 弱對比太大的不協調;充分利用不同鏡頭的特性;養成多觀察 的習慣,把握拍攝的時機。經常拍照,做不同的嘗試、經驗累積有助技術的提昇;多接 觸好作品、好藝術品,增進藝術品味;勤作筆記,照相後,記錄拍這張照片時的背景、 時機及採用的鏡頭、光圈、快門速度等,等沖洗出來後詳加檢討;發揮想像力,沒什麼 是不能入鏡的。早年的許多經典作品,未必用很好的相機,而是看攝影者拍照時是否用 心?   法國畫家Daguerre在山丘作畫,被美麗的風景吸引,認為若能將真實的美景保留下 來,一定是很有趣的事,他將這個構想和也是畫家的好友Niepce提及,兩人共同研究, 1822年,發明透視畫,這種類似幻燈片的畫,曾在歐洲的上流社會風行一時;1826年, 他們發明日光膠版,1839年,發明銀版照相,這個銀版照相器材保留在巴黎。同時,英 國也發明照相技術。   1880年,美國的喬治.伊斯托馬發明感光膠片,並創立柯達公司,1885年,膠片做 成卷狀,放入筒子,照相機的品質因為膠片的改良而快速提升,1888年,使用者只要負 責按下快門的照相機問世,加速相機的流行。發明大王愛迪生看到照相機使用膠卷,促 動他的發明靈感,1891年,將照片連接起來的放映機問世,但只能在暗盒看,1895年, 法國的Lumiere發明了電影,對人類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   1925年,美國萊卡製造35mm膠卷的小型相機,加速照相機的普及,而德國發明的蛇 腹型發條相機,因為價格便宜,而大受歡迎。1935年,柯達公司發明彩色膠卷,距離法 國畫家把真實情景留下來的願望,僅一百年左右。1937年,立可拍相機問世,讓世人馬 上可以獲得前幾秒鐘實景的喜悅。現在人普遍使用的單眼機機,是二次大戰以後的產物 ,1955年後,市場以單眼相機為主。1970年代,自動曝光相機問世,簡化相機的操作方 式,1982年,推出傻瓜相機,更勁爆的是1986年,日本富士膠卷公司推出膠卷與相機合 用的簡化機種,使照相不再是上層社會或攝影專業人士才能享有的好。   電腦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思維與社會發展的脈動,1995年,卡西歐發明數位照相機 ,隨著軟硬體的進步,各種類型的數位相機風起雲湧,提升功能外,價格也普遍化,使 用者可以在電腦即時顯形、放大、縮小或拚圖,擁有相機的人,只要勤於拍攝,或許一 張無心之作,都可能成為見證歷史的文物,並且揚名國際。 台北市的相機街,位於博愛路以北門和北門郵局為起點,向南延伸至漢口街,以及中華 路與重慶南路間的漢口街一段,這塊T字型基地,約有100家特色商店,是台灣照相器材 行最密集的區域,不論專業的相機、鏡頭及各式各樣的配備,或是專業軟片相紙和相關 的沖印器材、V8攝影機等不同品牌與機種的攝影器材與周邊產品都在這興爭奇鬥艷。 因為競爭激烈,水貨、公司(原廠)貨一應齊全,相機的價格幾乎可說是全世界最便宜 。業者從早忙到晚,店家換手頻率很高,像有30多年歷史的老店榮美,就在2002年收掉 。留存至今的老店寥寥可數,大約有三分之二店家都是近幾年新開的後起之秀。儘管店 家們賣的仍是相機,傳統相機與數位相機的交易量約為1:9。全泰照相修護中心是唯一 的相機維修專門店,老板林文己從小跟大哥學習傳統相機的維修技藝,1978年接手經營 ,數位相機誕生前,店裏有十多個師傅,因數位相機壞掉,民眾只要送回經銷商或代理 商更換零件即可,生意就大不如前,包括他自己,老師傅只剩三人。 博愛路的第一家照相器材行羅來創業於1958年,以專賣德國Rollei大型底片相機 起家,這時候,照相沒有測光表,要靠技術,靠經驗,光圈、速度都是手動,一部一萬 多元的德國萊卡照相機,是銀行經理一年的薪水,不是一般人買得起,且因時代背景的 因素,禁止攝影的地方甚多,調查局等公家機關、大報社是顧客群。1990年左右,老板 自覺年紀大將店收起來。漢口街的宇宙照相器材,與羅來同年開幕,是博愛商圈中,歷 史最久的一家。雖然數位相機大行其道,銷售比例接近九成,但相機街仍有店家僅賣德 國萊卡、瑞典哈書的頂級相機,這批價格從1萬多到7、8萬,他們堅持品質好的作品還 是要靠傳統照相機。   博愛路114號的美而廉西餐廳是博愛路成為相機的幕後功臣,老闆陳雁賓就是攝影的 愛好者,常招待攝影同好喝咖啡,把三樓改裝為藝廊,免費提供郎靜山、單建舟、張才、 李鳴鵰、鄧光南、湯思泮、黃則修...等攝影大師舉辦攝影比賽、展覽、演講、欣賞、 解說、討論的場所,組織台北市攝影學會,由陳雁賓擔任第一屆理事長。在照相器材公 會的資助下,聯誼會推出攝影月展、台北攝影沙龍等,台北攝影沙龍的甄選展維持了十 多年,吸引愛好攝影的民眾,造就了博愛路及周圍商圈成為相機街,由於品牌多、週邊 產品完整,加上店家提供專業解說,成為民眾購買相機的第一目標。1970年代末期,陳 雁賓結束美而廉餐廳移民美國,宣告美而廉時代的終結。 2003年,博愛路、漢口街一帶有40多家相機店,老店占三分之一,這些商店每家都有特 色,他們秉持要生存下去,就要提供優質的服務。除本國的客人外,也有來自歐美、日 本的觀光客,日人到這裏買價格較日本便宜的德國萊卡相機,歐美客人則喜歡選購物美 價廉的數位相機。   買相機不能光比價格,要看品質及售後服務,因消費者無法分辨更換非原廠的電池 或零組件,廠商的信譽就很重要。青少年是購買數位相機的主力客群,他們在意價格, 也注意相機的外表,對相機的構造及功能反而沒那麼在意,跟買傳統相機注意品質的客 人不一樣。 中華商場拆除及中華路拓寬期間,原來在中華商場的有10餘家音響業者陸續遷至漢口街 ,豐富相機街商圈的店家業種,成為消費者購買相機及音響的最佳去處。除了購物便利 ,相機街商圈附近另有北門、中山堂、北門郵局、撫台街洋樓、總統府和新公園等文化 古蹟,以及金生儀鐘錶行、中國眼鏡公司、明星咖啡屋等歷史老店,觀光遊憩資源豐厚 ,倘串連附近的皮鞋街,即阮凌街與城中市場,這兒無疑是台北城內最具特色的消費與 休閒商圈。 徐大轉貼電子報: http://mychannel.epaper.com.tw/channels/p/o/poe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25.64
文章代碼(AID): #105cyzsN (MLSH3th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