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請問內亞史觀

看板MGL-history作者 (wistful96)時間3年前 (2021/02/06 12:58), 3年前編輯推噓6(6014)
留言20則, 4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最近一年讀過不少內亞史觀的文章 感覺跟小時候歷史課本上的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有很大的落差 所以想問問是否這種內亞民族(包含匈奴,突厥,蒙古等等)文化高於漢人是正確的? 這理論有沒有甚麼缺陷或解釋不了的地方? 以下節錄部分劉仲敬書籍的前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8302 古代中國史,是被內亞秩序主導的歷史   東亞大陸上目前可證的最古老國家,是商周。而商周的出現,是居住在草原邊緣的殷 人部落和居住在周人部落,各自扼住內亞通道、憑藉內亞的軍事技術才有機會崛起,整合 周圍的華夏部落的結果。其中最核心的技術是馬拉戰車(軍事技術)和祭祀(組織技術) 都是來自內亞,經由草原通道而傳播。   作者認為,華夏諸國所在的東亞大陸,一開始是沒有能力產生強大秩序的,其文明開 端就被來自內亞的政治秩序所主導。而這一幕場景,在後面的千年中一次一次上演。一部 東亞大陸的古代史,幾乎等同於內亞主導東亞的歷史。   秦國和趙國的軍國主義,是內亞先進軍事技術輸入使然(胡服騎射)。北魏隋唐,本 質上是來自內亞的鮮卑國家主導了東亞大陸而建立的朝代。即便是最有中國屬性的宋代, 也是建立在晚唐五代內亞武士的殘餘秩序之上。而元帝國和清帝國不用說,則是覆蓋了東 亞和內亞的大型超級帝國。   在劉仲敬看來,東亞古代歷史上存在一個「蠻族替代模型」。隋唐時期的人口,已非 漢魏人口,這個人口替代和政治重建是第一個模型,此後成為東亞古代史常態。時間越來 越快,週期越來越短。可以用該模型解釋的政權有:隋唐、遼金、蒙元、滿清,合計累計 千年之久,佔了中國史一半以上的時間。   其步驟是:一、邊界外組織力量強大的胡人部落,闌入組織力弱、瀕臨崩潰的中國; 二、游牧轉為定居,原有的部落結構變為封建結構,長老和武士自動變成領主。三、用儒 家士大夫的衣缽掩蓋自己的蠻族出身,用官吏管理順民,武士變成官僚體系的一部分。   鮮卑人的北魏隋唐,契丹人和女真人的遼金,蒙古人和滿洲人的元清,都是內亞秩序 進入中國這塊巨大的秩序窪地後而建立的政權。同時也因為巨大窪地的文明腐蝕作用,而 不可避免地費拉化。所謂費拉化,就是皇權專制大一統制度下的臣民散沙,無組織性,無 戰鬥力,技術演化停滯。這些大一統政權一旦封閉鎖國,切斷了內亞的技術輸入通路,就 是其衰落之始,只能再次被內亞新來的秩序所主導。當然到了晚清,新的政治秩序來自海 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4.232.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GL-history/M.1612587497.A.2B7.html

02/06 21:09, 3年前 , 1F
從劉仲敬的前言來看,他並沒有說匈奴突厥的文化高於中原
02/06 21:09, 1F

02/06 21:16, 3年前 , 2F
在軍事技術上,當時西方的確是比較先進,所以外族吸收到
02/06 21:16, 2F

02/06 21:17, 3年前 , 3F
比較先進的軍事技術也是很正常,何況殷商確實得益於馬拉戰車
02/06 21:17, 3F

02/06 21:17, 3年前 , 4F
技術這點無庸置疑
02/06 21:17, 4F

02/06 23:10, 3年前 , 5F
阿姨好像是前陣子某次訪談說的,我也覺得軍事技術有比較
02/06 23:10, 5F

02/06 23:10, 3年前 , 6F
高,其他方面就很難說了,我再找找是哪次訪談
02/06 23:10, 6F
找到了 https://vocus.cc/article/5dd8945bfd89780001f35244 劉仲敬訪談 057 @ 20191002 論費拉資本主義 [34:47]....孔子就是殷商被征服者的後裔。那麼,也許孔子被蒙蔽了,殷商應該是我們的自己人了。 但是按照現代的遺傳基因方面的考察來講的話,應該說殷商是雅利安伊朗人和西伯利亞蒙 古人的混合物,他們無論是從山西還是從什麼地方南下,征服了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 養豬和吃水稻的居民。 [36:09]我們要注意,大概六千年以前,沒有文明的河南一帶的原始居民是吃水稻的,他 們並不吃小米,後來他們變成了吃小米的人。所謂的賈湖人,照他們吃水稻的方式來講, 他們跟印度人和百越人是很相似的。按照現在我推測的最合理解釋就是,原始的、沒有政 治文明的人出非洲以後,他們種植的熱帶作物很可能是從跟東非氣候相似的地方產生的。 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氣候條件跟東非的某些地方是很相似的,跟上尼羅河很多地方的沼地 是很相似的,跟印度和百越水稻種植區的情況是很相似的。椰棗和水稻對應的是同一個氣 候帶。很可能原始的水稻是在印度的某個地方產生出來的,後來經過改良。這就是一個民 族發明學的題目了:水稻是誰先發明的?是吳越人首先發明的還是印度人首先發明的?這 個不重要,因為水稻不是只有一種。就像小麥有自己的原版一樣,小米的原版就是狗尾巴 草。就看你把時間定在哪裡了,認為到底哪一種版本算是真正的水稻,而在以前只算是原 始水稻。如果把這些民族發明學的論題撇到一邊去的話,那麼我認為,相當於狗尾巴草一 樣的祖先是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或者印度河河口地帶。比較合格的、能夠合理地不叫 狗尾巴草而叫小麥、不叫前熱帶作物而可以稱之為水稻的作物大概是產生於印度,後來傳 到東南亞和長江流域,最後傳到黃河中下游。這些人是沒有文明,只有小部落的。 [37:50]然後,內亞征服者,擁有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式的、伊朗式的政治國家的少數文 明人群體,沿著內亞通道分兩路東下。一路穿過松潘草地,沿著岷江河谷進入四川盆地, 然後進入滇緬;一路東向沿著陰山山脈,進入太行山高地,南下進入中原。進入中原的這 撥就是殷商的先祖,他們的血脈顯然是西亞人和南西伯利亞人的混合。他們進入中原以後 就大規模地吃起人肉來了,同時老百姓的食物也由水稻變成了小米。合理的推論就是,東 亞的最初土著是東南亞土著的一個分支,是印度-馬來人種的一個分支,然後被西亞人、 內亞人和南西伯利亞人征服以後產生了混合的殷商政體。殷商的貴族和上層階級大體上是 殖民者,底層的那些包括很多被吃的人大概是沒有什麼文明、也沒有什麼先進武器的土著 。他們被殖民以後連水稻技術也喪失了,水稻技術是漢武帝時期從閩越人那裡重新拿回來 的。中原是一個兩可地帶。古代的氣溫比現代高。也就是說,如果硬要種水稻是可以的; 不種水稻,種小米也是可以的。殷商來了、建立了第一中國以後,他們不再種水稻了。而 長江流域的百越人仍然是像司馬遷所說的那樣,是吃水稻和吃魚的部族。 [39:23]既然東亞自古以來都是被殖民地,那麼認誰作為正統的問題顯然就不太重要了。 ※ 編輯: wistful96 (123.204.232.13 臺灣), 02/07/2021 09:50:14

02/07 14:23, 3年前 , 7F
謝謝你提供的資料
02/07 14:23, 7F

02/07 14:24, 3年前 , 8F
看起來劉仲敬的歷史推理都還滿符合邏輯的,但這些都幾乎無法
02/07 14:24, 8F

02/07 14:27, 3年前 , 9F
驗證。水稻的歷史我不熟,難以置評。至於中原當時的文化程度
02/07 14:27, 9F

02/07 14:28, 3年前 , 10F
看起來跟郭靜云教授主張的較相似,也就是中原當時是處於文化
02/07 14:28, 10F

02/07 14:29, 3年前 , 11F
文明區的邊緣,郭教授認為長江中游文明程度高於河洛地區
02/07 14:29, 11F

02/07 14:30, 3年前 , 12F
而殷商有豐富文字,而當時河洛只有極少文字,顯見殷商文明也
02/07 14:30, 12F

02/07 14:30, 3年前 , 13F
是處於較高文明的狀態
02/07 14:30, 13F

02/07 21:15, 3年前 , 14F
殷商來自東方,還有水稻沒有在中原的遺跡,感覺有人信口
02/07 21:15, 14F

02/07 21:15, 3年前 , 15F
雌黃,內亞勝過中原應該還是契丹以後,隋唐也是中原發跡
02/07 21:15, 15F

02/08 00:06, 3年前 , 16F
聲明一下:上面單純是劉的原始訪談紀錄
02/08 00:06, 16F

02/09 12:38, 3年前 , 17F
再說清征服準噶爾也是中原勝過內亞
02/09 12:38, 17F
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6/11/blog-post_22.html 漠北、漠西用兵在窮荒絕域,為遊牧民族騎射手所擅勝場,自然不必申論; ----------------------- 如果參考Nomic的貼文,看來滿蒙的八旗兵這時候還出力不少,恐怕你的主張有疑慮的 ※ 編輯: wistful96 (49.218.8.207 臺灣), 02/09/2021 14:02:55

02/10 18:31, 3年前 , 18F
清可以代表中原???怪不得皇漢這麼愛繼承大清
02/10 18:31, 18F

02/11 10:29, 3年前 , 19F
滿清有紅衣大砲,內亞的準格爾沒有
02/11 10:29, 19F

02/19 15:56, 3年前 , 20F
清在東北就是火器帝國了,不要告訴我關外也算中原
02/19 15:56, 20F
文章代碼(AID): #1W7Y7fAt (MGL-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