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文章] 洪蘭 -- 有時間觀察,才有能力創造

看板MDscience6th作者 (^++++++++++++++^)時間18年前 (2005/10/27 19:5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share 看板] 作者: iceiceblue (蝴蝶養貓。) 看板: share 標題: [文章] 洪蘭 -- 有時間觀察,才有能力創造 時間: Wed Oct 5 11:28:21 2005 有時間觀察,才有能力創造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報載李遠哲說美國的教改學到臺灣的缺點,過分重視考試,學生越來越沒有創意,只 會考,不會想。有學生問他為何在這種制度之下也會拿到諾貝爾獎,李院長把它歸功於他 小時候有自由自在的成長,使他的思想不被教條所束縛。     李遠哲說,他對小學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山躲警報的那兩年,那些日子很少上課,但是 在山上生活反而收穫最多,學會了尊重大自然及刻苦耐勞,這對他以後作人做事的影響遠 大於學校的教育。     他的話使我想起最近看的劉興欽傳,他也是把他的創造發明力歸功於小時候的自由生 活。他說他最快活的日子也是在山上逃警報的日子,他家窮,所種的米自己不能吃,都得 上繳,日本人很凶惡,如果發現臺灣人吃白米會被打和抓去關,因此,他只好上山找日本 人不知道的東西填飽肚子。     他說芒草心、野漿果都可以吃,他甚至會找蜂蜜吃:如果看到蜜蜂的腿變粗,上面沾 滿金黃色的花粉時,就是採好了蜜要回巢了,他就跟蹤牠,回到窩前,用鼻子用力聞。確 定地點後,把手洗乾淨,免得蜜蜂聞到汗味會螫人,再慢慢把手伸進去,摸到溼溼黏黏的 摘一點出來吃,在沒有糖吃的時候,這真是人間美味。     那個時候的小孩子都訓練出一套野地求生的本領,這個本領使他們腦筋靈活,會因地 制宜的想出替代方法,這就是創造力,更重要的是這使他們有信心,知道自己有活下去的 本事。     劉興欽還說了另一個很有創意的故事:當時臺灣人養的豬也要上繳,如果偷養豬沒有 報備會遭受毒打,甚至抓去關。一個不合理的制度,老百姓會反抗,還是會偷養。     劉興欽說,有一天,他看到日本警察來檢查了,他家正好有一隻偷養的小豬,他媽媽 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劉興欽一把把背妹妹的背帶拿來,將小豬背到背上,當作妹妹 (日本人知道一家有幾頭豬,卻不知道一家有幾個人,在殖民地時代,真是人不如豬)。 小豬背在背上太舒服就睡著了,警察來時,小豬竟然開始打呼,劉興欽情急之下便放聲大 哭,用哭聲來蓋過小豬的鼾聲。警察大怒說:「還沒有打你,你哭什麼?」他母親急忙賠 不是:「小孩子沒有見過大人天威,真對不起。」然後喝斥他說:「還不快滾出去!」劉 興欽逃出房子,躲過一場災難。     他在書中也一直說,在山上的時光是最快樂的,環境的需求逼迫他們動腦筋以求生, 成習慣以後,碰到問題會很自然的去想解決的方式,而不是先想逃避的方式。山上的孩子 觀察力敏銳,因為只有平日多觀察、多留意,要用時才知道去哪裡找材料。     觀察力是創造力的先決條件,沒有觀察如何會有創造?觀察力固然可以訓練,但是現 代的孩子被課業壓得這麼重,哪有時間去培養觀察力?這就難怪我們在創造上遜人一籌。     看到李遠哲的話,再想到劉興欽親身的體驗,真覺得現代教育與社會需求背道而馳。 一個有點子的人比一個會做事的人更有價值,因為有了點子可以去找別人來完成他的設計 ,而一個只有技術不會動腦的人永遠只能替別人加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63.98

10/05 15:39,
PUSH
10/05 15:39

10/05 15:45,
推洪蘭^^
10/05 15:45

10/05 18:28,
hikki9910@yahoo.com.tw
10/05 18:28

10/05 20:28,
推洪蘭 我愛她^^
10/05 20:28

10/05 21:48,
好文章 借轉
10/05 21:48

10/05 21:59,
劉興欽的故事是不是有畫成漫畫...在'兒童的雜誌'上連載...
10/05 21:59

10/06 01:05,
推樓上 我也看過耶~~ 當然也推這篇文章︿︿
10/06 01:05

10/07 19:39,
10/07 19:39

10/07 20:57,
好文借轉
10/07 20:5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 █ █ █ █ ◥██◤ 我又灌了一篇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203.59
文章代碼(AID): #13OC2hCF (MDscience6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