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遠見雜誌:這裡沒有悔恨卻充滿溫暖與生存

看板Lo-Sheng作者 (匡國軍節度使)時間11年前 (2013/05/03 18:3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2903.html 2013年5月號《遠見雜誌》 建築裡的奮鬥〉新莊‧樂生療養院 這裡沒有悔恨卻充滿溫暖與生存的鬥志 樂生療養院不是漢生病(痲瘋病)人住的地方?捷運蓋機廠不是已經拆了嗎?還有什麼好 參觀的呢?在樂生療養院的站牌下車之後,入目所及,不是櫛比鱗次的公寓華廈,就是大 片捷運工地,內心不禁感到猶疑。 循著地圖,從迴龍醫院行經樂生橋,不過7分多鐘的步程,即踏入舊院區,隆隆作響 的施工聲,漸漸拋在腦後,榕樹參天,蟲吟鳥鳴,緩坡小路蜿蜒而上,黑瓦平房錯落其中 ,有如一座小型的日式村落,靜謐安穩,讓人差點以為走進不同的時空。 「台灣許多日式老房子都是單獨一棟,只有樂生整片山坡都是黑瓦房舍,我第一次 來建築測繪,真的嚇到,像個小京都,」此行協助講解建築的中原建築系研究助理、文化 部文化資產小組專案研究助理凌宗魁形容。 不過,等我們進一步了解樂生院的歷史會發現,這座小京都可不是什麼浪漫的姊妹 城計畫,但其背後的故事,可能跟古都一樣來得深刻動人。 漢生病,俗稱痲瘋病或苔疙病,患者四肢經常因病菌侵蝕而扭曲或截肢。雖然醫界 早在19世紀末證明該病傳染力和發病力極弱,也有藥物治療,1929年,日本政府基於恐懼 與淨化民族的口號,仍採取強制隔離措施,在沒有主要交通幹線通過的農業區、新莊偏壤 ,規劃醫療與住宅結合的「台灣總督府癩病療養所、樂生院」。 從隔離政策到「以院為家」的生活寫照 凌宗魁解釋,「日本政府因為文明優越感把這群人藏起來,但建築可不是隨便蓋蓋 ,王字棟門面與拱廊等仍承襲大正時期西方古典建築的語彙,加強磚造堅固而且工法講究 ,格局也比照最先進的醫療概念。」 當時,無論症狀輕重,一旦被發現,患者一律長期監禁隔絕,從此與原生家庭及社 會脫節。 例如,樂生院的「才子」湯祥明某天從建中返家,還未踏入家門即被抓,大好前程 及青梅竹馬的婚約從此斷送,也無投票與生育權。即便1954年解除隔離,大部分的院民仍 長期承受大眾誤解。 【全文未完。遠見雜誌訂戶可瀏覽全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4.14

05/31 14:32, , 1F
:(
05/31 14:32, 1F
文章代碼(AID): #1HWv96sR (Lo-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