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趙匡胤之篡權與立國

看板Liu-tao作者 (賣女孩的小火柴)時間19年前 (2005/09/03 22:0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宋初之強幹弱枝政策 -- 趙匡胤之篡權與立國 公元 960 年 -- 公元 1127 年 趙匡胤的篡權、立宋是通過「陳橋兵變」實現的。趙匡胤係河北 涿郡人,年青時投身於郭威的軍中,及郭威建立後周,乃提升其為東 西班行首,成了禁衛軍軍官。後屢隨周世宗柴榮(九二一 -- 九五九 )南征北戰,功勳卓著,於顯德六年(九五九)被任為檢校太傅、殿 前都點檢,掌管禁軍。同年,周世宗死,子恭帝沖齡位,由符太后臨 朝,又是一個孤兒寡婦的局面。趙匡胤任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兼 領宋州歸德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是年冬,鎮(今河北正 定)、定(今河北定縣)二州奏契丹與北漢合勢入寇,次年正月初一 ,趙匡胤受詔將宿衛諸軍禦之。初三,兵次陳橋驛,軍心浮動,將士 議立趙匡胤為天子,告之其弟匡義及謀士趙普。初四天方黎明,匡義 、趙普入帳中向胤稟白,眾兵把事先準備的黃袍加諸其身,拜於庭下 而三呼萬歲,擁其為天子。於是趙匡胤乃引兵返回開封,迫恭帝禪位 ,奉其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因趙匡胤所領的歸德軍駐在宋州, 所以建國號曰宋(即北宋,公元九六○年 -- 一一二七年),定都於 開封(即汴京、東京)。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據史書記載分析,陳橋兵變乃趙氏一手所導的篡權活劇,實為匡 胤同其弟匡義、趙普合謀策劃。如邊報契丹人等入寇之事大概是假造 的情報,因匡胤一做皇帝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且《 遼史》並無是年南寇之記錄。此外,京師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 」,再加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皆可說明「陳穚兵變 」為趙匡胤所發動,「黃袍加身」係事先之預謀。      宋太祖即位後,首先平定後周將領之反抗。建隆元年(九六○年 )六月,太祖親自擊滅了昭義節度使(治潞州,今山西長治)李荺之 勢力。年底,復平定了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反抗。接著,宋太祖乃著 手進行統一全國之大業。當時中國南北之割據政權尚有荊南、後蜀、 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國,太祖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 略方針,即「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至於和契丹接境之北漢 ,則姑存之以為屏藩。乾德元年(九六三),宋遣慕容延釗、李處耘 等襲江陵,荊南主高繼沖投降。乾德三年(九六五年)命王全斌(九 ○八 -- 九七六)等平蜀,後蜀主孟昶(九一九 -- 九六五)奉表出 降。開寶四年(九七一年)宋兵攻至廣州,降其主劉鋹(九四三 -- 九八○)。江南之南唐原已臣服於宋,後太祖諭其主李煜(九三七 - - 九七八)入朝,煜稱疾辭,宋乃於開寶八年(九七五年)派曹彬( 九三一 -- 九九九)南伐,煜降,被封為「違命侯」。   趙匡胤久隨後周世宗四處征戰,以戰功而封殿前都點檢,手握中 央禁軍大權,又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防守京畿重地。他結納諸將 ,籌謀策劃,故取後周之孤兒寡歸而代之易如反掌。而後周世宗在位 時文治武功均著,曾先後打敗北漢、後蜀、南唐及契丹,從而為北宋 之統一全國奠下基礎,使宋太祖能利用後周較強之國力,滅亡了各自 割據、實力較弱的南方諸國。   不過宋太祖雖可欺負恩主的孤兒寡婦於一時,卻並無好報應,他 自己後來就死得不明不白。趙匡胤死於開寶九年(九七六年)十月, 臨終傳弟而不傳子,其去世及傳位在歷史上乃是一個「千古之謎」。 傳太祖係暴斃,死時僅其弟匡義在場,當時宮人見有燭影,聞有斧聲 ,並聽見太祖說「你好!」旋由匡義出來宣佈皇上駕崩,並繼兄即位 ,是為宋太宗(九七六 -- 九九七)。關於此「燭影搖紅」一案,宋 人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有云,謂「太祖病重,召光義囑以後事 ,令左右俱出不得與聞,時宮外之人遙見宮內燈影下,光義時或離席 ,若有遜避之狀,後太祖引柱斧戮地,大聲曰好自為之!即沒」。唯 《唯史》失載。後世或疑此乃弟弒兄之舉,因無確證,逐成「燭影斧 聲,千古之謎」。   另外太宗繼兄即位之因由,也是一樁歷史疑案。趙匡胤的母親杜 氏共生子五,長匡濟,次匡胤,三子匡義,四子匡美,五子匡贊,長 子、五子早亡。傳匡胤即位後,建隆二年(九六一年)六月,杜太后 在病危時召他與趙普入侍,問匡胤為何能得到天下?太祖不能對,其 母云「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 ?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 之福也!」太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乃命趙普記之,寫下誓書, 於在金匱之中,命宮人嚴密掌管,史稱「金匱之盟」。唯後世史家對 此多表懷疑,蓋匡義、趙普在宋初歷史中均為神秘人物,匡義參與陳 橋兵變、椄掌禁軍、繼兄登位,趙普則參與陳橋兵變、金匱之盟及杯 酒釋兵權等之預謀。匡義為人陰鷙,其兄之暴斃他涉嫌已深,而他登 位之後又用一系列奸酷行徑使「金匱之盟」到自己而止。本來太宗未 即位時為開封尹,及即位乃以其弟光美(改廷美)代為開封尹,封齊 王,封太祖子德昭為武功郡王、德芳為興元尹。但不久太祖諸子及光 美或罷或流而一一死去,後來太宗遂傳位於子。據《宋史》卷二四四 載,「太宗嘗以傳國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 邪!於是廷美遂得罪。」所以宋朝除趙匡胤外,從北宋太宗到南宋高 宗,都是趙匡義的嫡系,至宋高宗斷子絕孫,才傳給宋太祖的七世孫 即南宋孝宗。此事再度證明,人們之間即使親如兄弟,亦多可共患難 、不易共富貴,一遇權位、金錢之爭往往演出一幕幕宮廷政變或殘酷 競爭。   太祖死後,太宗繼續統一全國之事。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年) ,吳越王錢俶獻地於宋,吳越亡。次年,太宗親自督軍征伐北漢,亡 之。至是十國均滅,全國基本上實現了統一。不過北方的燕(今北京 一帶)、雲(今山西大同)十六州在五代後晉時已割讓給契丹,太宋 雖三次征遼(前身即契丹,九四七年改名為遼),連遭敗北,未能收 復失地,西北、西南的部份土地亦為吐蕃、大理所據,安南又乘五代 十國之亂世而獨立,故北宋雖號稱一統,然其版圖不逮盛唐遠甚矣。 取錄自:中國歷代之興治盛衰亂亡 陳佳榮著 -- ﹒﹒☆‧*°∴ 愛恨 轉眼 繁華夢 夢醒 徒 留 一剪紅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30.128.189 ※ 編輯: alicevo 來自: 163.30.128.189 (09/03 22:25)
文章代碼(AID): #136Qnv4S (Liu-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