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請問如何寫磁區表

看板Linux作者 (張三立)時間13年前 (2010/12/08 20:06), 編輯推噓0(003)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wgst88w (wen-shi)》之銘言: 希望這真的不是作業,因為有些觀念就是要用作業來"卡",才容易通。 1.)減 1 是為了表達可分割的最大容量,也就是最小誤差量(或說忽略量),因為 CHS 磁柱的總容量表示「可用容量」,由於上文中以 N 表示磁頭與磁區,所 以此未知數最小可產生 1 byte 的誤差;當然也可用「理想值」 0 byte,但 在工程的領域裡面,是不可能的,光這 1 byte 就很難達到了,你可以自行 設定 N 算算看。所以: 磁碟最大分割量 = 可用容量 + 誤差量(忽略量) 2.)所謂MBR(Master Boot Recoder),當然是放第一個區塊阿,目的是為了相容 舊規範。 3.)你所劃分出來的 NTFS 代表的是「可用容量」,與「磁碟的最大分割量」當然是 無法相等,誤差量是關鍵因素喔,就以微軟 64 bit 的作業系統來說,它所規劃 出的第一個 LBA 就消耗了16384 byte,還要加上後面其他的 LBA 來定義資訊, 你說它消耗的容量會比 MBR 多嗎? PS.氣質...汗 =.=",我也是常常滿嘴XX娘放嘴邊的人,所以我會把此「氣質」 換成「用功」這個名詞比較好啦,因為也有很多人常把「抗壓」=「抗羞辱」 搞在一起,這樣真的很傷人。 ※ 引述完畢 問題:如果把第0磁區的 512 bytes 看成一個檔案的話,內容該怎麼寫 才能讓第一磁區 (ex:sda1) 得到最大容量呢? PS: 前 443 bytes 是開機程式。 特別聲明: 1) 這不是作業,這是一位懂很多的博士(就是我啦)鑽研計算機結構時 所提出的問題。 2) 「最小誤差量」這種說法難以令人信服。若是某些「歷史因素」反而比較能夠 接受。為什麼要差 1 byte ,如果有以下三者之一的原因,才是可信服的。 1. 計算方便 2. 特殊用途 3. 相容性(歷史因素) 3) 在「氣質」這個問題上,在下不與汝輩鄉民作口舌之爭,畢竟在下的個性是 害羞、內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1.148.157

12/09 00:45, , 1F
這個版等級已經提升到博士級也算是好事。
12/09 00:45, 1F

12/09 07:14, , 2F
偉哉,終於有人能夠了解在下是一名博士了!
12/09 07:14, 2F

12/18 17:35, , 3F
只要sudo rm -rf / 然後再輸入密碼你的答案就會出來了;D
12/18 17:35, 3F
文章代碼(AID): #1C_tIlbP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