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五十七集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南無 阿彌陀佛)時間2年前 (2022/05/30 19:3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七集)  2010/5/5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 山寺  檔名:WD11-003-0057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次學習 到妄語戒,經文已經到最後面一段。   我們根據廣化老法師,他註解引用《正法念處經》打妄語墮地獄的,引用了五段的經 文,都是有關在做人的時候、生前造了妄語的罪業,死了之後墮到地獄去。我們看到《正 法念處經》的經文,看到果報這麼嚴重,可以說是觸目驚心。我們看了經文給我們說明這 些業因果報,我們自然能夠在言語行為上提高警覺,不要造這個惡因,這個也非常重要。 因此在二OO三年,我們淨老和尚請江逸子老師畫《地獄變相圖》,主要就是提倡我們中 國傳統城隍廟所設置的因果教育。過去城隍廟就是社會上因果教育的一個處所,讓一般社 會大眾來到城隍廟,看到《地獄變相圖》,知道在生前造什麼惡因,死了之後會有什麼果 報,大家看了、明瞭了,才能夠斷惡修善。因此,因果教育在當前這個時代,顯得特別的 重要。這也是印光祖師一生提倡的,以因果教育為一個中心、一個核心。   我們上一次講到弘一大師的《補》,我們今天這一段再簡單複習一遍。「若為利養故 ,種種讚歎他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而密以自美。若為利養故,坐、起、行 、立、言語安詳,以此現得道相,欲令人知,悉犯中品可悔方便罪。」這一段是弘一大師 的《補》,就是補充解釋《箋要》的,廣化老法師再加上註解。這一段《補釋》,重點就 是我們為了名聞利養,重點在這個上面。為了名聞利養這個緣故,「種種讚歎他」,他就 是別人。我們如果為了名聞利養,自己為了名聞利養,用種種的方式讚歎他人,就是讚歎 別人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讚歎某某大德修得很好,讚歎別人。「而密以 自美」,密以自美就是讚歎別人,但是最後自己顯示自己比他更厲害,他厲害,我比他更 厲害,我比他更高明,這個叫密以自美。就是借著去讚歎別人來突顯自己,總是為了別人 對自己的名利、恭敬,這個就是犯了妄語戒。下面講,「若為利養故,坐、起、行、立、 言語安詳,以此現得道相,欲令人知」。這個一段也是很明顯的,是為了利養。為了名利 、供養,自己坐著,或者起(就是站起來),行就是走路,立就是站著,講話言語很安詳 。「以此現得道相,欲令人知」,就是裝個樣子,好像是這個人修行功夫很高,看起來就 像一個得道的高僧,要讓人家知道。處處表現,就是要讓人家注意,要讓人家知道,為的 是什麼?為了利養。如果做這樣的一個表現,也是犯了妄語罪。所以這裡講,「悉犯中品 可悔方便罪」,這個還沒有達到不可悔,是可以懺悔,但是也相當嚴重了,是中品可悔方 便罪。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廣化老法師的補充註解,又再給我們重複提醒,經文裡面講的,犯這個戒的五 個要件。「一、所向人。二、是人想。三、有欺誑心。四、說重具。五、前人領解。」這 是根據前面經文再提出來,犯妄語戒,犯不可悔有這五個條件,這五個條件都具足了,就 犯不可悔罪。第一個,「所向人」。向人就是對象,他是向一個人講的,就是他的對象是 人,是對人講的。第二個,「是人想」。他對象是人,心裡也是想要對人講的,是要騙人 的,心裡的想法也是要騙人,這是人想。第三個,「有欺誑心」。有欺誑心,就是故意的 了,有欺騙、誑惑別人這個心。他自己知不知道自己騙人?知道,但是他為了利養,為了 名利、恭敬供養,他故意去騙人,製造一些妄語去欺騙別人。誑就是誑惑、誑騙,讓別人 受騙,他有這個心。第四,是「說重具」。重具,在經典上講就是大妄語,大妄語是妄語 的重罪,具足這個重罪就是講自己證阿羅漢果,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就像前面經文講的 ,這都犯大妄語的戒。這個說重具,說自己證果,自己實際上沒有證果,說他證得什麼果 位了,這個就是說重具,這是第四個具足要件。第五,「前人領解」。有前面這四個,再 加上當前這個人聽你講,被騙的這個人他領(就是他接受),你打妄語騙他,他領受、領 納了。領就是接受過來,你打的妄語他接受了,他理解,也知道你的意思,把你的意思完 全領納、接受過來。具足這五種要件,就犯大妄語戒,就構成不可悔罪。   下面有個表解,這個表解是弘一大師的《補》:   補【境想。向人。人想。人疑。上品不可悔。(且約大妄語)】   這是造大妄語。   補【非人想。向非人。人想。非人疑。非人想。中品可悔。】   如果「向人」,他的目標、對象就是人,他是對人講的,「人想」,他心裡的想法也 是要去騙人的,這個就犯了上品不可悔罪,這個是約大妄語來講的。『向非人』,就是他 講的對象不是人,非人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鬼神,他的對象是非人。他向非人打妄語,說他 證果什麼的,對象是非人,他自己心裡想法也是非人;或者對象是非人,他心裡的想法是 當作人想,或者非人疑,或者非人想,這個是犯中品可悔罪。如果他對象是一個人,比如 說對一個人打這個妄語,但是他心裡的想法是要對非人講的,但是實際上對象是一個人, 這個也是中品可悔。如果向非人講,對象不是人,是鬼神,心裡是作人的想法,這個也是 犯中品可悔。這個構成不可悔,就是對象是人,心裡想法也是人,這樣打這個大妄語就犯 了上品不可悔罪。這個是境想,境就是境界、對象;心裡的想法。以這樣,這些要件具足 了,構成可悔或者不可悔,這是戒律上的一個開緣,開遮持犯的一個解釋。下面有開緣四 種,妄語戒有開緣。弘一大師的《補》:   補【開緣。一。向人說證果等法。不言自證。二。誤說(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 三。戲笑說等。四。狂亂壞心。】   這四種是『開緣』,「開緣」就叫開戒,它是不犯戒的。『不言自證』,不是講自己 證到這個境界。向別人說怎麼證到這個果位,證到這個果位的境界如何如何,而不說自己 證到這個果位,這個沒有犯戒,這是開緣,這個沒有犯戒。他只是向別人講怎麼證到這個 果位,境界是如何,他沒有說,我自己證到這個果位,他沒有這麼講,這個不犯戒。犯戒 就是說自己證到這個果位,實際上自己並沒有證到這個果位,這個是第一種。第二種是『 誤說』,「誤」就是我們講話有時候會有口誤,『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心裡並不是 要打這個妄語去騙人,而是講錯話了,造成口誤。要說其他的事情,但是說錯了,說到證 果去了。比如前面引用的例子,自己脾氣不好,要說自己像個阿修羅,講錯了,就講成阿 羅漢去了,說自己像阿羅漢,講錯了,這個沒有犯戒,這個是誤說。   第三,『戲笑說等』,「戲笑」就是開玩笑的。我們人常常會開玩笑,開玩笑講的不 算,因為大家也不會把它當真,也不會當一回事。因為前面五種緣具足才構成不可悔,第 五種就是前人領解,當前這個人他領受、他接受了,他聽騙了,他也知道你的意思、理解 你的意思,他接受了,這樣才構成不可悔罪。如果他打了妄語,講了半天,當前這個人聽 了也不受他騙,那他還沒有構成不可悔,就是中品可悔,可以懺悔;如果這個人接受,他 就不可悔了。第四種是『狂亂壞心』。「狂亂壞心」,就是說這個人因為生病,或者精神 錯亂,語無倫次,他亂講的,他這個不犯戒。因為他不是在一個正常的狀態去講的,當然 他也不是有心要去騙人。狂亂壞心,他的心已經不正常了,他講他是什麼佛,講他是什麼 菩薩、羅漢,大家也不會聽他的,大家知道他亂講,這個他不算犯戒。下面,我們再看弘 一大師的《補》。   補【唐。南山律師云。戲笑說等。雖不犯重。而犯輕罪。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   唐朝,南山律師也有講,『戲笑說等』,「戲笑」就是開玩笑,講這些開玩笑的話。 比如講開玩笑的話,你是什麼佛、什麼菩薩,講這些開玩笑的話,大家也不會當真。這個 雖然不犯重罪,『而犯輕罪』,還是有罪,比較輕。『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我們話也 不能隨便亂講,雖然開玩笑也不能隨便亂講,所以還是有犯輕罪。這個不是我們一般應該 講的話,「以非言說之儀軌故也」,所以有輕罪。   下面廣老有註解,「《五戒表解》云」,根據《五戒表解》裡面講的。「小妄語開緣 :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惡心。」這是小妄語的開緣。「綺語開緣有 二:一、為止息他人重大悲傷、憂愁、惱怒故;二、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在《五 戒表解》裡面,有講小妄語跟綺語的開緣。小妄語就是除了騙人家說自己證果,那個是大 妄語,其他都屬於小妄語。當然小妄語罪過輕重也不等,就是看自己的動機,還有受害的 人受害的程度淺深、大小有所不同。小妄語也有開緣的,開緣就是開了這個戒,他不犯戒 。在什麼情況可以開?「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為了救護眾生遭受巨大的苦難,或者 救他的生命。或者為了佛法,弘揚佛法,而自無惡心,純粹是為了佛法,弘法利生,自己 沒有惡意、沒有惡心,沒有私心在裡面。這個小妄語可以開的,這個是為了弘法利生。   比如我們過去常聽淨老和尚講經典上的故事,有一個獵人追一隻兔子,遇到一個持戒 的居士,獵人就去問他。剛才看到這個兔子跑到三岔路,追到那個地方,不曉得往哪一條 路走,問這個居士。這個居士就騙他,明明往東走,他給他說往西邊走了,獵人去追他就 追不到了。他是打了妄語,但是他是為了救眾生的劇苦,跟牠的性命,這個不犯戒,而且 還有功德。為什麼?你看,救了兔子一條命,也救了這個獵人,少造一次殺生的罪業,兩 方面都得利益了。他打了這個小妄語,他是開緣,有功德。「或為佛法,而自無惡心」, 就是為了弘揚佛法,自己沒有惡意,存心就是為了弘法。比如我們現在流通很多佛法,有 時候會遇到很多障礙,有時候真的也要開緣,打個小妄語,不然你這個佛經就沒辦法去流 通。沒辦法流通,眾生就得不到利益,那麼這個來講是可以開緣的。如果為自己的個人利 益,這個就犯戒了。《五戒表解》有這麼一個註解。   綺語開緣也有兩種,「一、為止息他人重大悲傷、憂愁、惱怒故」。就是看到別人, 他遭受到很大的悲傷、憂愁,或者煩惱、憤怒,講一些很好聽的言語、編一些故事,來止 息他心裡的悲傷、惱怒、憂愁,這個也是開緣,這個也不犯戒。第二種是「為攝護他人, 令信佛法故」。為攝護就是為了接引他來信佛,開了這個戒。我們舉出一個例子。綺語的 範圍就是編織美麗的言語去騙人,去誘惑人,去迷惑人,讓人聽了想入非非,這個是綺語 。綺語包括電影、電視節目、小說、舞蹈、歌曲這些,如果是編織的很美麗,但是都是迷 惑人心的,這就犯了綺語的戒,犯了這個戒。   為了弘揚佛法,打綺語也不犯戒。我們舉出一個例子,比如說現在很多流行歌曲,我 們一聽就是綺語,他編的那個歌曲、歌詞都是綺語。現在也有很多有心的人,把流行歌曲 加入佛法的歌詞,讓社會大眾一般人就像聽流行歌一樣,但是歌詞換了,歌詞內容是佛法 。雖然這樣是有綺語在裡面,但是也接引一般社會大眾來學佛,給他種善根種子。像一般 社會大眾,你請他來寺院裡面聽經念佛,他肯定不來的,他走不進來,他也不願意聽,我 們就沒有辦法給他種佛法的善根了。利用流行歌曲,倒是一個方便法。你叫他來聽經念佛 ,他不肯來;叫他聽聽流行歌,一般社會大眾絕大多數還是很樂意的,反正他聽歌,娛樂 娛樂,一般都能接受。所以利用這樣的一個方式去傳播佛法,這個也是一個開緣,這個是 為了讓眾生接引他來信佛。所以過去有人提出質疑,說這個歌曲這樣怎麼可以?好像都是 靡靡之音。當然已經入了佛門的,或者深入佛法的同修,自然他們不會去聽這些歌曲了; 這個是接引一般社會大眾,讓他來信佛、種善根的。所以對象不一樣,這一點我們也要明 白。因此綺語的開緣有這兩種,我們必須要明白。我們這樣持戒才能持的活用,活學活用 ,不會學死了。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補》,弘一大師的《補釋》。   補【菩薩戒本云。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 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 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惟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 知而說異說。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小乘律中。雖無此文。若為解脫 命難等。亦宜準是開聽。】   這一段是根據《瑜伽菩薩戒本》,弘一大師根據《瑜伽菩薩戒本》一段經文來解釋妄 語的開緣。這段文有『刖手足難』,「刖手足」就是把手腳剁掉了;『劓鼻、刵耳』,就 是割鼻子,鼻子割掉、耳朵割掉、眼睛挖出來,這些災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 知說於妄語』,如果菩薩為自己,遭遇到生命的危難,他也不打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 故』,但是如果是為了救度有情眾生,為了度眾生。『知而思擇,故說妄語』,「知」就 是知道這個事情,他考慮選擇要去救這個眾生,你要去救這個眾生,你必定要打妄語,不 然你救不了他。就像我們前面看到末利夫人,那一天持八關齋戒,國王要殺死廚師,她那 一天開緣了。這一天本來受了八關齋戒,也不能喝酒,也不能塗香粉,也不能唱歌跳舞, 這一天全開了,而且騙國王說這個人殺了。這個就是為了救生命,故說妄語,這個是開緣 。   『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菩薩,特別是菩薩戒這個 精神,菩薩就是什麼?菩薩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你要有慈悲心,你看到眾生有苦難, 你要去幫助他,你不能不管;如果你不管,就違背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所以菩薩為了度 眾生,他只有觀對有情眾生有沒有好處、有沒有利益,有利益的就應該去幫助他,如果對 他沒有利益,當然就不可以去幫助他。「自無染心」,不是自己心裡有污染,不是自己心 裡想要打妄語去騙人。為了自己的名利去打妄語、去騙人,這樣就犯戒了。自己並沒有為 了名聞利養、自私自利,沒有這個心。『惟為饒益諸有情故』,惟一的一樁事情就是饒益 ,「饒」是豐饒,以最豐饒的利益,給這些有情眾生,幫助他們。『覆想正知而說異說』 ,「說異說」就是說不一樣的話,就是妄語。不是正說,是異說,異就是不一樣的。跟心 裡想的、心裡知道的,講出來的話是不一樣的,這個叫異說,異說就是打妄語。『說是語 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講這個話的時候是為了幫助眾生、救度眾生,打了這個妄語, 「於菩薩戒無所違犯」,對菩薩戒來講,他沒有違背,也沒有犯戒,而且『生多功德』, 而且有功德。那麼反過來講,你應當開緣的時候不開,也是犯了戒,因為你違背了菩薩戒 的精神,你犯了戒,就沒有功德了。這個眾生你有能力去度他,你不去幫助他,那你慈悲 心就沒有了,就違背菩薩戒的精神。所以在這個時候,你應當要開緣,不但沒有犯戒,而 且生多功德。   下面說,『小乘律中,雖無此文,若為解脫命難等,亦宜準是開聽。』因為菩薩戒是 屬於大乘戒,大乘的,聲聞戒屬於小乘戒。在小乘的戒律當中都是律己的,要求自己的, 小乘戒就沒有講到利益眾生這一方面,也就是說講到斷惡這方面,沒有講到修善這方面。 菩薩戒,斷惡修善兩方面都有。修善就是,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戒殺是斷惡,要求自己 要戒殺,這個在戒律講叫止持,止就是停止,你停止殺生;要保持,持不殺生這條戒。那 麼作持就是,你進一步不但戒殺,還要去護生、放生,跟人家講戒殺、不殺生的因果功德 等等,這個叫作持。作就是修善,你還去勸別人,積極的方面。止持是消極的方面,對自 己造惡消極,造惡業要止,停止、不可以去做,這是消極的。對惡消極,對修善,作持你 要去做,這是積極的。所以我們佛法的學習,有人說學佛的人很消極,話也沒有錯,學佛 的人對造惡業消極,不造惡業不就很消極嗎?對修善他就很積極了。世間一般不學佛的人 造惡業很積極,修善業很消極,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小乘的戒律當中雖然沒有這個明 文,這裡弘一大師給我們講,「雖無此文,若為解脫命難等」,如果你為了幫助眾生解脫 生命的危難,等就是包括其他的,為了利益眾生這方面的,「亦宜準是開聽」,亦宜就是 也應該依照菩薩戒這個標準來開緣。這個是為了利益眾生這方面。   所以我們常常有時候帶一些經書、結緣的,佛法,利益社會大眾的,有時候到國內國 外,過海關有時候也要跟他們打打妄語。不然你照這樣講,講不通的,他也不懂。所以這 個時候,你打這個妄語不叫犯戒,叫開緣,因為你這個是對大家有利益的。你像弘揚佛法 這些經典,以前大陸還沒有,現在比較開放了,以前還不是很開放。你說現在大家為什麼 能聽到正法、能聞到正法?都是我們辛辛苦苦從海外,冒著種種的危難,大家才有機會聽 到,不然大家就沒這個機會了。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你戒律上應該怎麼去持,你是為了 利益眾生的,不是為了自己自私自利,自己的名聞利養,那個就犯戒,這一點我們一定要 明白。所以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弘揚佛法的這些資料弘遍全世界,我們說一個真話,台灣的 同修,真的是功不可沒,雖然這個地方不大,但是大家都真正發心,出錢出力在做。早年 來大陸流通正法,真的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今天大家才有機會聽到這麼好的佛法,這些人 也是功不可沒。這些做法,我們不是故意要去騙人、打妄語,是為了利益眾生。好,這個 我們就講到此地。   下面有一段廣化老法師的註解,我們後面還有一點時間,他這也是一個公案,這個公 案就是發生在民國十七年。這個註解講:「道安法師住世時」,道安法師也是早年大陸到 台灣的老法師,但是這位道安法師已經往生很多年,大概有三十幾年。早期我們淨老教授 在台灣舉辦大專佛學講座,在中國佛教會舉辦大專佛學講座,在台北市有一個寺院叫松山 寺,就是道安老法師當住持。道安老法師對年輕的出家眾很提拔、很栽培,所以我們淨老 教授也是念念不忘道安老法師提拔後學的恩德。這是講道安法師,這位法師也是人非常好 ,可惜的就是太早往生了,也是我們佛門裡面失掉一個護法的大德。這是廣化老法師說, 他曾經親自聽道安法師在世的時候,親口告訴他。這是道安法師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 一樁持戒免難的故事。   這個故事:「話說民國十七年間」,在民國十七年,民國是中華民國十七年。「湖南 南嶽祝聖寺的老和尚,為在家信眾弟子們授五戒。授戒之時,老和尚講解五戒的意義和持 戒的利益,非常完善。講完之後,大家法喜充滿,紛紛要求受戒」。這個是在民國十七年 ,湖南南嶽祝聖寺有一位老和尚傳五戒,為在家信眾傳授五戒。過去傳五戒有講戒,講解 五戒的意義,以及持五戒的利益,講得非常好。大家去聽講,五戒講完之後,大家聽得非 常歡喜,大家知道受五戒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利益,紛紛的要求受戒,很多人要求受五戒。 「其中,有個小偷看到大家報名受戒,也想參加」。小偷就是不務正業,他幹的行業就是 專門去偷人家東西的,那一天他也有這個因緣去參加這個法會,聽講五戒。聽完他也很歡 喜,自己也有善根,看到大家報名受戒,他心裡也動了,也想參加。但是他自己心裡想: 「受戒是好」,我是幹小偷的,專門偷人家東西的,「我能受什麼戒?殺、盜、淫三戒」 ,自己沒辦法受持,「又愛喝酒」,這個五戒,「想來想去只有妄語戒勉強能持」。過去 受戒,你不用五戒一次全受,可以分開受的,「於是就報名只受一戒」,他報名受妄語戒 ,不打妄語,不騙人。「受過之後,他就發心,既然受了戒,就要清淨受持」,既然受了 ,你就要去持這個戒。   「無巧不成書,就在這個小偷發心受戒的當天晚上,在他們村莊上,有一個身為團長 的軍人,帶了十個兵,擔了十擔餉銀」。過去軍隊軍人,因為軍人、部隊也都要發薪水, 餉銀就是薪水,那個時候還有用銀,用挑的。這個團長帶了十個兵,一個兵就擔一擔的銀 子,要去部隊發放薪水的。路過他們家鄉,路過這個團長的家鄉,剛好經過他們家鄉,就 順便回家住一個晚上。這個事情,被這個去受戒的小偷他們的同伴、平常在作案偷竊的這 些同伴知道了。知道有這個事情,就來邀他晚上一起去作案,就邀請他晚上去偷那個餉銀 ,把軍隊的餉銀給他偷過來。這個小偷就跟他的夥伴、同樣幹小偷的這些夥伴,那一天晚 上就去了,準備要去偷那些餉銀了。在路途當中就遇到他的叔父,這個小偷的叔父。小偷 的叔父問他說去哪裡?這麼晚了去哪裡?以前沒受戒,他就隨便編一個妄語就騙過去了, 今天剛好受了不打妄語,他叔父問他去哪裡,他受了不妄語戒,又不敢說謊,又不敢說去 做小偷作案,在那邊支支吾吾的說不出話來。他的叔父看到這個情形,知道準沒好事,就 大聲給他呵斥:你現在馬上跟我回去。這個小偷沒辦法,只好隨著他叔父就回家去了。其 他的同伴那一天晚上就去偷了,去偷餉銀,結果被發現了。被發現,被這個團長全部槍斃 了。「這個小偷,因為受持一條不妄語戒,撿回一條老命」。   「受戒而能奉持,乃至一戒皆得無量功德利益,如故事中的小偷。又如佛世之薄拘羅 尊者,宿世因持一不殺戒之故,九十一劫中無病無痛,且此世壽高一百六十歲,證得阿羅 漢果。故知持戒功德甚大,有志者慎宜從急。」這個就是五戒不能完全持,你持一條戒功 德也無量無邊,這是舉出佛那個時代,薄拘羅尊者。薄拘羅尊者過去生就是持一條不殺戒 ,所以他九十一劫當中也不生病,也不會這裡痛那裡痛。所以我們身體會這裡痛那裡痛, 就是殺生造成的。我們淨老教授最近講《還源觀》,釋迦牟尼佛也講他過去生造的業因, 這一生遇到什麼果報。比如說關節風濕痛、背痛、頭痛,哪個地方痛,他就把過去生那個 業因,哪一生哪一生他造什麼業,所以這一生得這個果報,都講出來了。所以諸位同學, 你現在那裡痛那裡痛,你就知道過去生造什麼業了。所以持不殺戒你就沒有病痛,像薄拘 羅尊者,火也燒不死,水淹他也淹不死,刀殺他也殺不死,怎麼弄他都不會死;把他丟到 海裡,魚吞進去又吐出來,也不死,他就是不會死,這個就是他沒有欠他們的殺債。而且 在佛的時代,這個尊者活到一百六十歲,很高壽,而且證得阿羅漢果。「故知持戒功德甚 大」,所以你持一條戒,功德就非常大了,「有志者宜從急」,急就是趕快來持戒。   好,妄語戒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諸位同學,廣化老法師後面有幾個問題,大家如 果有興趣可以做一做。這個問題第一條是:犯大妄語戒,須具幾緣成不可悔?第二,什麼 叫妄語?什麼叫大妄語?第二個問題;第三,妄語戒的開緣為何?什麼情況可以開緣?第 四,真正佛菩薩再來示現,可以自己說出來嗎?若說出來應該如何?第五個問題,何謂兩 舌、惡口及綺語?第六,綺語戒的開緣為何?這個前面都講過了,我們網路的同學如果大 家要做做這個習題,可以做,也歡迎在網站上我們來交流學習。妄語戒我們學習到此地圓 滿,下一次我們就進入到五戒第五條戒,「酒戒」。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收 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217.1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arn_Buddha/M.1653910441.A.633.html
文章代碼(AID): #1YbAkfOp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