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五十四集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南無 阿彌陀佛)時間2年前 (2022/05/27 19:2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四集)  2010/4/14  中國山東省海島 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54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 家學習到五戒第四條戒,妄語戒。妄語戒,蕅益祖師再給我們補充說明,再引用《十善業 道經》,加上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也就是兩舌、惡口、綺語這三條,也包括在妄語 戒這條裡面,妄語戒展開有這四條,這個也是告訴我們,兩舌、惡口、綺語都是犯了妄語 。不妄語的果報我們講過了,上一次我們引用《佛說十善業道經》裡面講不兩舌的果報, 我們也講過了,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不惡口。   根據《十善業道經》講的,永離惡口,離就是遠離。我們把經文念一遍:「若離惡口 ,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 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這一段是《佛說十善業道經 》裡面的經文。在這個經裡面,佛告訴我們,若離惡口就能夠得到、成就八種淨業。淨業 就是清淨之業,也就是清淨的口業。   什麼叫惡口?我們現代人沒有學習傳統倫理道德文化教育,講出來的話,很難避免惡 口這種口業。惡口,凡是講話口氣不好,讓人家聽的不舒服,讓人聽了難受,這個都屬於 惡口。因此有一些人說他沒有惡口、他講話很直,我講話就是這樣。過去我們在台北華藏 圖書館,有一個女眾出家眾,也很年輕來出家的,有好幾個,講話就是很容易得罪人。有 一天我聽她講:我講話就是這樣,我一向講話就是這麼直的。她認為她是很坦率的,我講 話就是有什麼我就說什麼,我講話就是很直。我說:不是,你講話很衝。我說:你有沒有 吃過衝菜?大陸的同學可能不知道什麼叫衝菜,我們台灣有做衝菜,那個衝菜吃下去,你 的眼淚、鼻涕都流出來,那個叫衝菜。所以講話直跟講話衝不一樣,講話衝就屬於惡口。 為什麼?因為你那個言語一出來,人家聽了心裡難受。   所以我們要知道,惡口不是說你講很粗魯的話,講罵人的話、罵詈人的話,那才惡口 ,那個是很嚴重的惡口;凡是講話口氣不好,那就是屬於惡口。犯了惡口會有什麼果報?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給我們講,地藏菩薩為眾生說法,「若遇惡口者,說眷屬 鬥諍報。」地藏菩薩給我們講,遇到造惡口口業的人,他會得到家親眷屬以及外面的這些 人互相鬥爭。大家有聽到兩個人在鬥爭,講的話會很好聽嗎?有沒有?如果有的話,請同 學告訴我,看兩個人在鬥爭,他講的話都是非常溫和的,這個是不可能的。鬥爭講的話就 非常凶惡,用的言詞非常尖銳,大家想是不是這樣?所以那個就叫惡口。所以我們一定要 明白,什麼叫惡口。現在我們看到整個社會,造這種惡口業的人愈來愈多了,而且大家以 為這個很正常的。他為什麼以為正常?因為他沒有接受我們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教育 ,所以他覺得這個是正常的。如果接受我們祖宗這些傳統文化教育,他就會發現,原來自 己講話都講錯了,都犯了惡口業,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是對的,把錯的認為是對的, 這個社會鬥爭就愈來愈激烈。因此地藏菩薩給我們講:「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 自己的家親眷屬都在鬥爭,跟別人更是鬥得不得了,一天到晚就是鬥,出口就是鬥爭,這 個就是惡口。惡口業也會墮地獄的,這個問題也是很嚴重的,我們看看江老師的《地獄變 相圖》,這個也不是在恐嚇人的,真的。佛在經上講的,句句都是事實真相。我們現在造 惡口業造得很痛快,將來受果報,那就不痛快了。   好,我們來看離惡口所得到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這是第一 種淨業,淨業就是清淨的口業。離惡口,第一個清淨口業是言不乖度,乖就是違背的意思 ,度我們現在的話講叫分寸,這個人講話他很得體,講話有分寸,講話不過分。我們現在 的人也不學習言語,所以我們自己也常常講錯話,有時候講話就沒分寸,甚至沒大沒小, 言語一出來就乖度,就違背分寸了。就是我們自己的身分、地位,跟我們彼此之間談話的 是什麼對象、什麼樣的人,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言語態度,話怎麼講,這個要得體,就是要 有分寸。不能講話沒大沒小的、沒親沒疏的,這樣言語就乖度了。言語乖度,不得體、沒 有分寸,這個跟造惡口的業有關。惡口業還沒有清淨,言就乖度;如果不造惡口業,言就 不會乖度,講話就一定有分寸。   第二,「言皆利益。」這個也非常殊勝,就是他講出來的話對大眾都是有利益、有幫 助的,這個就能夠利益眾生了。講有利益的話,講有意義的話,不會講惡口的話,對大眾 來講就有利益了。第一個利益是什麼?就是讓大家能夠學習,就是自己有一個好樣子。我 小時候到成長,在社會上遇到有很多人都是造惡口業的,我三歲的時候就聽到大人罵三字 經、罵髒話。我三歲小孩,也不懂那個話的意思,我也學會了。有一天我一出口三字經就 出來,三歲的時候,被我媽媽聽到了,被痛打一頓,後來我就再也不敢講出來。因為小孩 子不懂那個話是什麼意思,聽到大人這麼講就學會了,跟著講,給我母親打了一頓。   在我這個年紀,小時候跟現在小孩子是完全不一樣的,小孩子吃飯不能上桌的,不能 跟大人同時坐在桌上吃飯的,小孩子在下面坐矮凳子。如果聽到大人講話,我們小孩子插 嘴就是被罵:小孩只有耳朵沒有嘴巴,不能插嘴,聽就好,不能講。放學回家要掃地,地 要掃得很乾淨,要洗碗,要學煮飯。所以,我們八、九歲就開始練習學煮飯。我母親種菜 ,還要幫忙賣菜;挑水,以前沒有自來水,挑水。學煮飯,也沒有現在瓦斯這麼方便,一 點就著,要燒木柴。剛開始學習,燒木柴不懂方法,火點不著,冒出來都是煙,煙薰得整 個臉眼淚鼻涕,弄了半天火點不著,後來才學會的。所以現在你只要給我三個石頭,給我 一些木柴,我就能夠把火生起來,在野外就可以生火,這個都是小時候練習的。在那個時 代,我們這個家庭就是這樣的。現在我看小孩,福報非常之大。這個是講到言皆利益,就 是講的話對大家都有幫助,對社會大眾都有利益的。為什麼?因為他講的話都是好的,善 的言語。   第三,「言必契理」,這個契就是契合。我們現在講什麼?這個人講話講得很合理, 不會講一些沒道理的話,也不會講一些強詞奪理的話。沒道理要講到有道理,那個叫強詞 奪理。不合理,就是不合乎道理的,特別是在爭論,這個跟鬥爭就有關,就是他講話就要 講到贏,他沒道理也要講到有道理,強詞奪理。這個言語就不合理,不合乎道理了。   第四,「言詞美妙。」離惡口的人,他用的言語、詞,包括文字,我們古人講詩詞, 你的用詞,你講話用的言語、名詞,用的都非常美妙。所以用詞也是很重要的。有的人他 講的言詞就是不美妙,因為他用詞不當,我們常常聽人家講,用詞不當,就是用的言詞不 妥當。這個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自己要細心去體會,我們對人家講話,還有用的言詞要 妥善。   昨天台北傳來一個海報給我看,我看了生煩惱。所以現在印出來,我就叫他們不能貼 出去。因為那個海報的設計,裡面用的言詞不妥,我給它調整一下。這一次的萬人護國息 災三時繫念法會,是桃園縣長提倡的,縣政府提供運動場,小巨蛋,可以容納一萬五千人 ,小型的運動場。老和尚他也非常贊成。他們傳來的海報,我看言詞用的就不美妙。他海 報打:護國息災,冬季萬人;我說:什麼冬季萬人?然後下面就是:三時繫念法會。冬季 萬人?我就給它改一個「護國息災,萬人念佛」,這樣比較清楚明白。你說冬季萬人,冬 天這個季節有一萬個人,這個人家看起來好像不太順。然後就有三行小字的,四個字一句 ,第一句是「萬人發聲」。我說:發什麼聲,發怒吼之聲嗎?那一句我也給它改了,我說 「萬人懺悔」,下面就至心迴向。萬人發聲,至心迴向,發聲迴向什麼?如果他發出來那 個是怒吼之聲怎麼迴向?那不是愈迴向災難就愈嚴重,所以我給它改了。所以我說以後大 型法會,海報做出來要先給我看看。這個就是言詞用的不當,言詞用的跟性質不相應,不 妥當。所以這個言語、用詞你要用的得體,這樣就美妙了;你用的不得體,講的不對,就 不美妙了。這個跟惡口業也有關係,跟惡口有關係;如果離惡口,你對言詞就會謹慎。特 別我們跟人家講話,言詞非常重要,避免一些不善的言詞,不善的言詞我們要避免,這樣 言詞才會美妙。   第五,「言可承領。」承領,承就是承受,領是領納,就是離惡口的人,他所講的言 語都可以得到大眾的承受、領納,我們一般講就是大家對他講的話都能夠接受。這個跟上 面的言不乖度、言皆利益、言必契理、言詞美妙,這四個都是有相關的,有上面那四個, 第五個當然就有。你講話不乖度、有分寸,講的話對大家都有利益,你講的話也合情合理 ,你用的言詞也很美妙,當然這樣的言語誰都能接受,大家聽了都很容易接受,這是言可 承領。   言詞美妙,言可承領,我以前在華藏圖書館的時候,在二十幾年前,大概二十三年前 ,有一次我們淨老教授叫我打電話給台中蓮社,以前做李炳南老師的侍者,鄭勝陽居士, 跟他接洽到美國去的事情。我第一次打電話給他,鄭居士是我第一次聽到講話言詞美妙的 。台中蓮社給李老師教的,講電話的口氣、語氣都非常的溫和,讓你聽到就心裡非常舒服 ,你就很樂意跟他接觸,跟他交談。所以以前台中蓮社李老師的教學,接電話,還有接待 ,「過猶待,百步餘」,這個都活生生在我眼前,我都如是我聞,親自接觸了。現在我們 學《弟子規》的,還沒有達到他那個標準。一個居士來,他就要派學生到巷口去等,然後 帶進來;送就要送到巷口,車子一定要到轉角不見了,他們才回來,這個就是「過猶待, 百步餘」。我們現在有這樣做嗎?李老師往生的時候,我也去參加了,去送葬的人非常多 ,秩序一點不亂。所以這些都是表現在生活上給我們看的。離惡口,所講的言語大家都能 夠接受,這個也是很自然的。   縱然有惡口習氣的人,他也不願意別人講話對他有惡口。不相信大家可以試看看,講 話惡口、常常罵人的人,你去罵他,看他會不會接受?大家可以做一個科學實驗。我看他 會再罵回來。那說明什麼?因為他也不能接受人家給他講的惡口。這樣答案就出來了,就 說明惡口不好,專門用惡口罵人的人,他也不喜歡聽到別人對他惡口,所謂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因此,佛給我們講的就正確了,我們不能造惡口業,要遠離惡口。所以大家現在 講話,我們就要學習溫和的言語,不要有那種粗暴的語氣,這樣的言語沒有人不會接受的 ,大家都會接受的。我們在社會上,你講的話大家都能接受,你說你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 的?就很容易了。如果我們講了半天,人家聽也聽不進去,都不能接受,我們在事業上, 不管從事那個行業都產生障礙。   第六,「言則信用。」這是離惡口第六種淨業。言則信用,大家相信他,他講的話大 家能接受、能夠信任。一個人講的話能夠得到社會大眾的信用、信任,去用他的言語,他 就成功了。縱然他現在什麼都沒有,但是他要做什麼都能成就,因為大家信任他,大家也 會重用他,會信任他。當然他不管做什麼事情,得到大眾的信任、重用,怎麼會不成功? 當然成功。這個是離惡口的第六種淨業。   第七,「言無可譏。」譏就是譏笑,就是受到別人批評,因為你造惡口業,講口氣不 好的話,常常會受到別人的譏笑、笑話、批評,這個也是一定的。因此我們道場接電話的 人選,或者你在公司、一個團體,接電話的一定要離惡口,講話要有禮貌,講話要溫和, 這個是給人一個好的印象,你的事業才會做得成功。如果那個接電話的,就是第一線的, 人家打電話來口氣不好,這個給人印象就不好。乃至我們道場也是一樣,道場接電話的人 ,你要選擇沒有惡口的人。以前我台北這個道場剛成立,有一個義工來發心,他就發心, 不要錢的,我們不要錢的最好了。但是他有惡口業,在電話中常常得罪一堆人,我也不知 道。後來是有二、三個哭哭啼啼跑來給我告狀,我才知道他惡口業嚴重。後來趕快換一個 講話都沒火氣的,就很溫和的,這樣跟大家的關係才改善。所以有惡口的人,後來我就請 他去倉庫搬東西、整理東西,不要接電話,我說電話給你一接,大概全世界的人我都要得 罪光了,人家就批評、譏笑了。   第八,「言盡愛樂。」這是離惡口第八種淨業。盡就是所有的人,離惡口所講的這些 言語,大家都會生歡喜心,很愛聽,很愛聽他講話。愛樂就是喜好,愛聽他講話,為什麼 ?聽沒有惡口的人講話也是一種享受,你聽了心裡感覺很溫暖、很舒服,大家就喜歡聽他 講話了。以上這個八種就是離惡口,就能夠得到、成就這八種淨業,這是清淨的口業。「 是為八」,就是這八種。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這個是迴向無上菩提,把離惡口的善業迴向到 無上菩提。迴向,善業可以迴向,可不能迴向惡業,迴向惡業就墮地獄了。這個善業你迴 向到無上菩提,後來成佛的時候就「具足如來梵音聲相」,梵音就是清淨音。如來講經說 法,眾生一接觸到、一聽到,身心清淨,煩惱就沒有了,聽到這個音聲,你心裡就清淨了 ,得到清涼。另外還有個意思,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也屬於 梵音。就是每一個族類的眾生他聽到都能理解,都能得到清淨心,這個音聲叫做梵音聲相 ,他的音聲是清淨的,沒有煩惱的。因此我們唱念,佛門的梵唄叫梵音,就是音聲讓人聽 了心裡能得到清淨,這個才是梵音。我們學習唱念,或者講經說法,要得到這種梵音聲相 ,要知道修因,修因就是要離惡口,要遠離惡口。我們有惡口的習慣要不斷的遠離,愈來 愈少,到最後就完全沒有惡口,這個就叫修行,修離惡口的業。好,離惡口得到八種淨業 這個果報,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講離綺語。「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 、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這個是講若離綺語,就能夠得 到三種決定,這個決定就是沒有疑惑的。什麼叫綺語?綺這個字是綺麗的意思,綺就是絲 織品,編織的非常美麗,這個叫綺。用這個來形容我們一個人講話,他講的非常好聽、非 常美麗,但是不是真的。我們世間人也常常講,編織美麗的謊言,他言語編的非常美麗, 就是非常綺麗,就像絲織品,編織的非常美麗一樣,他講的話非常動聽,但是不是真的。 綺語這一類的言語,跟離惡口是不一樣的,這個不能搞錯了。綺語聽起來很美麗,但是它 是綺語。綺語最明顯的,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上看到這些像愛情小說這一類,談情說愛的。 綺語最主要就是迷惑人的,讓人聽了之後、看了之後動了感情,喪失掉理智,迷惑顛倒。 所以有很多人,沉迷在這種愛情小說,這些故事當中。   另外就是電影、電視的連續劇,包括歌曲、跳舞這些方面,現在社會上大多數都是綺 語,編的很美麗,但是不是真的。這些綺語會喪人心志,讓一個人的心志迷失了,迷惑顛 倒了。現在社會上很多人也受了綺語的影響,所以他的思想、言行都有很嚴重的偏差,這 個主要是受了綺語的影響。特別現在的電視劇,這些電影、小說、雜誌,這方面就特別多 ,讓人想入非非。因此,學戲劇的,要造這個業就比較容易了。過去我們淨老教授早期在 台灣辦大專佛學講座,講到綺語果報就非常不好,有一些學生專門學戲劇、藝術的,聽了 就很害怕。那怎麼辦?我們淨老教授給他們講,你這個可以去誤導社會大眾,你是用在負 面的,誤導社會大眾;如果你能夠用在正面的,演忠孝節義的,這就能夠利益社會大眾。 所以古時候的戲劇、歌曲,它的內容、它的性質都是屬於忠孝節義,不像現在都是綺語, 都是教人不忠不孝。所以這個是你用在正面,還是在負面的。如果用在正面,這些戲劇、 歌曲,真的對於教化社會大眾,幫助的效果也是非常非常之大,影響也非常的深遠。常常 造綺語,我們淨老教授也常講,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演藝人員, 到死的時候果報都不好,有的自殺的,能夠善終的不多。這說明他得到名、得到利,賺了 錢,但是造了綺語的罪業。雖然得到名利,但是果報太可怕了,那個也是要墮地獄的,真 的是得不償失。所以佛勸我們要離綺語。   「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定就是決定,智 人就是有智慧的人,他所喜愛。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是喜愛不綺語的人,沒有智慧的人才 會喜歡綺語。所以喜歡綺語,我們就知道這個人沒智慧,有智慧的人,他絕對不會去喜愛 綺語。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這個也是決定,決定能夠以智慧如實答問,如實就是如 事實真相來回答別人,或者向別人請問。這個是決定能夠以智慧如理如法、如事實真相來 回答,或者請問,問也是問的得體,回答也答的如實。這個是離綺語第二種決定。   「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第三個決定是決定於人天,不但我們人間, 乃至在天上、天道,威德是最殊勝,無有虛妄,因為他不綺語。威德,這個威是從德來的 ,一個人有德行,他表現出來的威叫威德,是他的德行自然流露出來,那個叫威德。如果 沒有德行,有威,比如說威嚴,他有威勢,或者耀武揚威,那個缺德,那個沒有德,只有 威,沒有德。只有威沒有德就不能服人,表面上他現在勢力很大,他官做的很大,大家表 面上怕他,不能不服他,但是心不然,心裡並不以為然。有威德的人就不一樣,有威德的 人,大家對他是心服口服,打從心裡就能夠接受他,那個是威德。所以這個威德,他自己 不要去裝模作勢,要很凶,讓人家都怕他,這個是威勢,不是威德。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 定要辨別清楚。這個威是從德來的,從德行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威,就是讓人見到有敬畏 之心,對他尊敬,這個才是威德,這個是從離綺語來的。如果一個人離了綺語,永遠不綺 語,不會講一些美麗的謊言去騙人,他就能得到這個果報。無有虛妄,就是絕對是真實的 。「是為三」,這個是離綺語成就三種決定。   「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最 後面這一段就是迴向無上菩提。迴向無上菩提,後來成佛的時候就能得到如來諸所授記, 皆不唐捐。唐捐就是白費的意思,不唐捐就是不會白費的,不白費就是不是虛妄的,是真 實的。授記就是事先給他預記。如來授記,在經上也常提到。比如現在同學大家可能都讀 過《大乘無量壽經》,《大乘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講到最後面,都給我們大家授記了。 我們現在遇到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往生西方之後,到十方 世界去作佛度眾生,統統叫妙音如來,這個就是佛給我們大家授記了。佛沒有綺語,所以 他給我們授記的這些話,在經上講的這些話都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能夠把離綺語這個善業 迴向到無上菩提,後來成佛的時候,就能得到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我們也可以跟諸 佛如來一樣,給別人授記也都是真實的,絕對不是虛妄的。   我們引用《佛說十善業道經》,再補充蕅益祖師的《箋》。妄語這條戒,《箋要》裡 面給我們註解,「更有兩舌、惡口、綺語,並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非謂無性罪 也。」我們就是用《十善業道經》這個經文,來補充註解祖師此地的《箋要》。《箋要》 給我們講,犯了兩舌、惡口、綺語,也都有罪,但是沒有失掉戒體,是可以懺悔。雖然可 以懺悔,但是並不是沒有性罪。性罪就是你沒有受戒、有受戒,你只要造了這個業統統有 罪,這個叫性罪。沒有受戒的人他造了,他只有性罪,因為它本身的性質就是罪過、惡業 ,你沒受戒一樣有罪。受了戒的人,除了性罪之外又加了一層犯戒罪,加了一層。兩舌、 惡口、綺語,犯了這個戒是可以懺悔的,它不是不可悔,它可以懺悔。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文:   經【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犯下可悔。】   箋【遠方便也。】   經【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   箋【或誤說。或說不了了。僅名近方便罪也。】   經【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犯不可悔。】   這一段是給我們講,『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犯下可悔』。「發心」就是發起這個 心想要打妄語,有這個動機了,但是還沒有講,有這個念頭沒有講,這個是犯了下可悔, 是下罪,可以懺悔。這是遠方便。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一段沒講完,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 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197.23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arn_Buddha/M.1653650531.A.FCD.html
文章代碼(AID): #1YaBHZ_D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