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五十二集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南無 阿彌陀佛)時間2年前 (2022/05/25 19:2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二集)  2010/3/31  中國山東省海島 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52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這一集講到 妄語戒。上一次我們講到,打妄語要說自己證阿羅漢,「誤言阿那含者」,就是講錯了, 阿羅漢講成阿那含了,這樣是犯中可悔罪。「餘亦如是犯」,餘就是其他的,比照這個例 子,原來要講的妄語講錯了,是犯中可悔。在蕅益祖師的《箋》給我們講,「未遂本心故 」,就是沒有達到他心裡原來要講的目的。原來他是想騙別人說他是阿羅漢,結果他話講 出來講錯了,講成阿那含,就是沒有達到他原來想要講的這個妄語,這樣是中可悔。其他 也以此類推。   「若優婆塞,人問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箋》給我 們講,「未了了故。」這個是人家問的,你得道了嗎?一般人知道你學佛了,也聽到佛門 裡面一些名詞術語,常常會有人問到這個問題。所以上一次也跟大家提到過,比如我們修 淨土的,一般人沒有學佛、沒有聽經,他聽到我們在講淨土、講西方極樂世界,常常會有 人提出這個問題,第一個他就會問我們,你看到了嗎?你一直說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好,那 你看到了沒有?他會問我們這個問題。這個我都碰到過,可能諸位同學,或許也會碰到別 人向你提出這個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我們要怎麼去答覆才不打妄語?我們的答覆,我 們沒有見到,總不能騙人說我們見到了。如果你沒有見到,你說見到了,這個就犯了妄語 罪,而且這個妄語還是滿嚴重的妄語。我們應該怎麼回答?我們就是依照經典來跟他回答 ,就是經上佛給我們講的,古來祖師大德、在家出家很多人他們修成就了,都有留下這些 記錄,有這些依據讓我們來學習。經上講的都有理論、方法、境界,讓我們去證實這個事 情。不是講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然後也沒有一個具體的理論方法讓我們學習,這個當然 就不可信。佛經所講的都有它的理論方法、它的境界,你只要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如理如法 的去修學,你就可以證實經上講的這個事實。我們這樣來回答,也就不會有過失了。   有一些修行好的,他見到這些境界了,他也不會輕易的去講。舉一個例子,我們中國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他一生就見過四次極樂世界。前面三次見到,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 但是他都沒有對任何人說這個事情。到第四次又見到了,那個時候他往生的時節因緣到了 ,就是在臨終之前,才跟大家公布這個事情,跟大家講完他就往生了,就走了。他說他一 生一共見了三次,這次第四次再見到,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成熟了,他要去淨土了 ,跟大家公布,講完就往生西方了。古來祖師大德,在家、出家修行有成就的,這是一個 佛門的慣例,不輕易對任何人講的。一般我們自己修行有了一些境界,你講的對象只能對 善知識、對自己的老師,向他請教,你見到這個境界到底是真是假、是什麼情況?向善知 識請教,這個可以。如果公開的去講,這個就不對。公開的去講,如果講了就走、就往生 了,這個沒有問題,這個也沒有後續的問題。如果講了又沒走,必有企圖,這個企圖無非 是想得名利,得到別人對他的恭敬供養這個名利心在。所以過去也有人說,他哪一天要往 生了,這個很多年前了,在大陸哪個地方我記不起來了,有一個出家女眾說她要往生了, 到一個寺院去。那個時候聽經的同修很多,大家聽到這個消息,一窩蜂大家就跑到那邊去 看,看她預知時至講哪一天往生,結果很多人就去了,去了之後,念了一個月也沒往生, 到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很多人好奇,跑去看,這個也造成大妄語。這個也不能隨便 講的,你自己還沒有能力說走就走,這個也不能隨便講。你講出來,你真能做到那可以, 那是真的;如果到時候不是這樣,那就是變成妄語了,變成大妄語,這個不能不知道。   上一次我們也學習到註解裡面引用《四分律》比丘戒這一段來給我們做一個補充說明 。「比丘對檀越言:數受汝食者是阿羅漢。檀越問之便默然,不了了犯中罪。」這個是比 丘對一個施主來講,常常接受你供養飲食的這個人就是阿羅漢。這個施主就問:你是不是 真的阿羅漢?便默然就是他也沒回答,也沒有說是,也沒有說不是,這樣不了了犯中罪。 「若有檀越問比丘言:大德是阿羅漢者脫僧伽梨衣。比丘即脫,現相不語,犯中罪。」這 是有施主問比丘:大德,如果你是阿羅漢,請你把僧伽梨衣脫下來。比丘就脫了,衣就卸 下來了,表現這個現相,但是他不說話,這樣也是犯中罪。這個就有默認的意思在,這個 犯中罪。「若謂言:是阿羅漢請著衣、或請坐,或言請起、請上閣、請下等等語言,彼比 丘作現相不語者,一切犯中罪。」這是講,如果是阿羅漢的,請你穿衣服,或者請坐(就 坐下來);或者請起來(就站起來),請上閣(就是上樓)就上,請下就下,等等這些語 言,比丘如果作現相,就是有這個動作出來了,但是不說話,他沒說話,這個一切都犯了 中罪,在妄語裡面犯了中罪。   下面註解再給我們講,「《戒疏》云:妄語一戒,本希名利,非言不成;亦有身現, 無疑成重。大妄語者,自說成重;教人稱聖,名利擁彼,於我無潤,故不同犯。」這個是 根據《卍續藏經》裡面,從《戒疏》裡面摘錄出來的,說妄語這條戒,「本希名利,非言 不成」。人為什麼打妄語?他總有個目的,沒有說無緣無故去打妄語的,那個是頭腦有問 題了;頭腦有問題的人,他講了不犯妄語戒。妄語是頭腦清醒的人,清楚,他知不知道他 自己打妄語?知道;他知不知道自己騙人?知道。他為什麼還騙人?「本希名利」,就是 為了要得到名利,他才打這個妄語。打妄語,「非言不成」,就是你沒有講妄語,你怎麼 去騙人?你總要講話,講假話去騙人,這是非言不成。「亦有身現」,亦就是也有用身體 去表現的,做那個樣子給人家看的。他沒有言語,但是他的動作、他的表現,讓人家以為 他真的是證果了。比如說表現的很有威儀,一舉一動合乎威儀、軌則,讓人家對他恭敬供 養,實際上他並沒有證果,其實並沒有,他只是用身體去表現。「無疑成重」,大眾如果 對他沒有懷疑,相信他了,這個就結成重罪。「大妄語者,自說成重」,大妄語就是自己 沒有證果說自己證果了,自己沒有得定說得定了等等,自己說的就成為重罪。「教人稱聖 ,名利擁彼,於我無潤,故不同犯。」教人就是勸別人,勸別人去打妄語說自己證得聖果 了,名利恭敬是屬於別人的,於自己沒有幫助,所以犯的罪就不相同,這個不是犯重罪, 是中罪。   下面註解又引用《十誦律》卷二十五裡面講,「若問:汝得果否?行者爾時手中有庵 婆羅果、瞻婆果、婆羅頭果……因是故言:我得果。得中品罪。」這個是《十誦律》,也 就是比丘戒律裡面講的,若有人問你說,你得果了嗎?意思就是說,你證得道果了嗎?在 小乘佛法方面,講得果就是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你有得到哪一個果位。這個修行 的人他剛好手中有拿個水果,這裡舉出幾個水果,就是拿個水果。「因是故言:我得果」 。剛好他手中拿個水果,問他有沒有得果,他說我得果,這樣是結成中品罪。因為問的人 是問他有沒有證得道果,他回答也就是比較模糊,他手上拿一個水果,他意思就是說我得 到果,水果也是果,阿羅漢果也是果,這樣回答是中品罪。   下面我們再看戒經的經文:   經【乃至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犯中可悔。】   《箋》我們把它念下去:   箋【准《十誦律》。未得外凡。別總相念。妄言已得。戒未清淨。妄言持戒清淨。未 曾讀誦經典。妄言讀誦等。並犯中可悔罪。】   『乃至言』就是當中涵蓋這裡沒有講到的,這個話是一個涵蓋性的,從上面講證阿羅 漢一直到,「乃至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當中就包括很多方面,這個是省略的一個言 詞。「旋風土鬼」,就是一般講的孤魂野鬼等等,來的時候有一陣旋風,其次就是羅剎等 鬼。這個是講旋風土鬼都來到我這裡,其實也沒有,他主要是打妄語去騙人。說旋風土鬼 、羅剎等鬼來到我的處所,這個結罪比較低一點,是犯了中可悔罪。在《箋》裡面講,『 准《十誦律》』,「准」就是依《十誦律》這個標準,『未得外凡,別總相念,妄言已得 』,這個就是還沒有得到外凡。外凡、內凡,這個是根據小乘佛法來講的,此地講的外凡 是以小乘的標準,不是大乘。   在小乘這個外凡,我們上一次跟大家講過了,外凡就是還是凡夫,外面的,有七個階 段,前面三位稱為外凡。就是聲聞乘(就是小乘)修道的階位,在初果以前有七個行位, 七個修行的位次,前面三位稱為外凡,還是凡夫,還是外面一層的凡夫,外面的。這個外 凡,即是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這個是四念處。四 念處,別相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一個一個觀,這個叫別相念, 個別的去觀這個念處。總相念就是觀任何一觀都包括其他三觀,這個叫總相,比如說觀身 不淨,觀受也不淨,觀心也不淨,觀法也不淨;觀受是苦,觀身也是苦,觀心也是苦,觀 法也是苦;觀心無常,觀身也無常,觀受也無常,觀法也無常;觀法無我,觀身也無我, 觀受也無我,觀心也無我,這個叫總相念。這個有別相念、總相念,再加上五停心觀:多 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多痴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 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這三個位次叫外凡,小乘修行的外凡。外凡就是還在門 外的,還沒有進門,在門外,還沒有進門,這個是外凡。內凡位就是四個位次,暖、頂、 忍、世第一法,這個是內凡。外凡三個位次皆出世必須之基本資糧,故名資糧位,又稱為 三賢位,就是這三個位次是賢人所修的,出世必須具備的資糧。   這個雖然是小乘法,但是我們也要明白。我們現在修淨土是大乘法,但是大家一定要 知道,大乘一定包括小乘,小乘不一定包括大乘,也可以通大乘,也可以停留在小乘這個 階段。但是我們學佛,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大家一定要知道。學佛,第一個目的就是要了 生死。在家、出家學了佛,就是想要解決六道輪迴生死這樁事情,出離這個六道。出離六 道就叫出世,就是出世間法,你出離六道生死輪迴這個方法,這個叫出世間法。凡是沒有 出離六道生死輪迴,所有的一切法都叫世間法,善法、惡法統統是世間法,因為它不能出 離六道。所以世間跟出世間,它的區別就在這個地方。我們現在同學大家都修淨土,修淨 土也是為了要了生死,了生死就有出世間法。我們是大乘的,但是大乘,你也是為了要了 生死。我們現在為什麼念佛人很多,但是真正往生西方的人不多?嘴巴講要去極樂世界, 心裡根本就不想去,為什麼?這裡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沒有資糧,也就是說你沒本錢 ,你沒有出離世間的資糧、本錢。   所以我們學佛,在家、出家修了一輩子,修了半天,所修的是什麼?都是世間法。修 得比較好的,將來得人天福報,出離不了六道;修念佛法門的人,往生不了淨土,為什麼 ?就是沒資糧,沒有這個資糧。所以,雖然念佛,他沒有信願,他去不了。他不願意到西 方去,為什麼不願意去西方?留戀這個世界,貪戀這個世界。我們淨老教授常講:放不下 ,對世間的一切放不下;縱然出家了也是一樣,道場放不下,道場的信徒放不下。信徒就 是眷屬,在家有自己的家屬、眷屬,出家之後有道場、有信徒,信徒就是眷屬,這個放不 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所以他就不願意到西方去了。為什麼放不下?沒有這個 資糧。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一個念處也沒有。所以這個 世間我們就很自然、你很習慣的就放不下,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就是放不下。這一生我們 如果不在資糧位下功夫,念佛還是去不了,你不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蕅益祖師給我們 講,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它的總機關就是在四念處,如果有四念處,你修任 何一個法門都能成就。我們現在念佛人,不能忽略了四念處的修學,這個非常重要。   在小乘的修學、大乘的修學,這三個資糧位還是外面的,還在門外的。但是資糧位, 外凡這三個位,我們只要有這個資糧,我們帶業往生就沒問題了,帶業往生;你沒有修到 斷見思煩惱,可以帶業往生,橫超三界。這個是小乘的修學,大乘也是一樣的,你要超三 界,你用大乘的方法來修還是要斷煩惱。用大乘佛法修學,有頓根的人他頓悟頓證,有頓 悟漸修的,有漸悟漸修的,有漸修頓悟的,這個根機不等,但是總歸一句,你就是要斷煩 惱。煩惱你一下子放下、斷了,那就成就了。但是這個也不是多數人能做到的,大乘、小 乘都是這個標準。只有淨土這個法門,你上上根的也可以,下下根的也可以。但是不管上 上根、下下根,要往生淨土就是三個條件:信、願、行。你信,不懷疑,不懷疑淨土經上 講的事實,相信佛的聖言量;願,就是你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對這 個世間毫無留戀,這樣你雖然煩惱沒斷,可以帶業往生。   所以帶業往生,它也不是說完全沒條件的,就是信願行這個條件。願就是願離娑婆, 願意離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願意離開娑婆,願意往生淨土,也不是嘴巴說一 說就算了。我們念佛的人,一天到晚「願生西方淨土中」,一天到晚在念,願不願意去? 講到要往生就嚇得要命,就怕死了,說明平常在念的願生西方是假的,不是真的。對這個 世間留戀、牽掛,牽腸掛肚的事情都放不下,那個願是假的。真願意往生的人,他對這個 世間統統放下了,都不放在心上。這個世間好也好、不好也好,反正他要往生淨土,這個 世間的一切跟他都不相關了,他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真放下了。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就 是沒有四念處,沒有修五停心、四念處,你沒有修這個。四念處,如果有一觀你修成了, 那你就放下了。四念處是幫助我們放下的,就是看破放下的。五停心觀也可以說是修止觀 ,就是你的煩惱貪瞋痴業障很重、很散亂,你這個五種方面要調。五停心觀就是調停、調 整,讓你煩惱的波浪、大浪,給它停息下來,給它停止下來,用這五種原則來調,來停止 我們這個粗重的煩惱現行。你調了之後,心這個時候就止了,調好心就靜止了,這個時候 你來修觀才觀得起來。   這個也離不開止觀的原理,現在我們淨老和尚講《華嚴》的五止六觀,《還源觀》裡 面講,大乘小乘修行離不開止跟觀,止當中有觀,觀當中有止,這個我們也一定要知道。 我們學了佛法就要派上用場,不是我們現在學一學,實際上對治我們身心的煩惱、業障也 沒幫助。懂得很多,甚至講得天花亂墜,佛學名詞記得很多,但是煩惱一大堆,這樣的學 佛就變成佛學了。佛學跟學佛它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佛學就是懂得很多,佛法懂得很多 ,很會講,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對於自己身心的調整修正,也就是對我們的思想言語、見 解行為,沒有任何的改變,這樣就變成佛學了。學佛跟這個是剛好反過來,學佛,我學了 真有用,真的是煩惱輕智慧長,這個叫學佛。如果愈學煩惱愈多,不但沒有減少,愈來愈 多,那個叫佛學。所以佛學跟學佛,區別在這個地方。所以學了我們要去修,你修就是在 生活當中一點一滴的落實、去修正,這樣學了佛法就能夠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   我們學了五停心觀,這個方面,我們學戒還要包括觀。所以,蕅益祖師在《寒笳集》 裡面講,「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木叉就是戒律,你不懂得這種修觀的理論方法, 特別是四念處,你戒律讀得再多都徒然,一定要明白戒律是什麼作用。戒就是斷惡修善, 幫助我們得定的;定幫助我們開智慧。定是止,慧是觀。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來學習。這裡 講到的有關這些佛學名詞術語,我們學習一定要回歸、落實到我們現在修行生活上來,這 樣才有用。不然我們學了很多,這些佛學名詞懂得很多,但是對我們實際上修學並沒有幫 助,這樣就錯了。我們還沒有修之前,當然對這些佛學的名詞術語第一步要先了解,第二 步就是根據這些原理原則,我們來學習。   此地講到未得外凡,依《十誦律》的標準,你還沒有得到外凡,別總相念,妄言已得 ,就是你還沒有得到,沒有得到就是說你還沒有修成就。我們看,這個是外凡。「內凡, 即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個是內凡。內凡就是說,他從門外進入到門內了,雖然還 沒有證得初果須陀洹,但是他已經接近了。內凡,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個我們簡單 說明一下。「一曰暖」,第一個叫暖,就是暖氣的暖,「行四正勤,以十六行相,觀四諦 境,得相似解,如熏暖氣。」這個是從四念處進一步修四正勤,以十六行相,觀四諦境, 得相似解,好像愈來愈接近、靠近暖氣,有熏到、感受到這個氣氛、這個暖氣,這個叫暖 ,這個是比喻形容。第二個是頂,「修四如意,觀同前境,相似更勝,如登山頂。」這個 觀想如同前面的,觀四聖諦境,它的相似就更殊勝,就是更上一層,好像你爬到山頂上了 。「三曰忍,即修五根」,信進念定慧,「於四諦堪忍樂欲,如植物之生根然」,好像植 物生了根。這個修五根,在四諦堪忍樂欲的理論基礎上,他的學習已經有根了,這就是第 三個叫忍;堪忍就是他能夠忍可,能接受了。第四是世第一,「即修五力,於四諦無間, 必發無漏,如植物之發芽然。」在四聖諦苦集滅道當中修學沒有間斷,就是五根;有了根 ,再繼續修,就有力量了,五力,這樣修必定發無漏智慧,如同植物有根,它一定長出芽 。「以上四位,均世間法,至此更進,即出世間矣!」上面,暖、頂、忍、世第一,這四 個位次還是世間法,還在世間,但是這四個位次稱為內凡。在這四個位次再進一步提升就 出世間,出世間就是證得見道位。修見道位就要修七菩提分,又稱為七覺支。「如實覺知 四諦,用八忍八智,頓斷三界八十八使之見惑。斷見惑,如碎石然。一斷一切斷,即得須 陀洹,或云初果。」以上這個就是證得初果以上。好,這個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這是 講,「未得外凡,別總相念,妄言已得」,雖然是外凡,還沒有修成就,不能打妄語騙人 ,我已經修成就了。   「戒未清淨,妄言持戒清淨」,你戒律還沒有持清淨,你就打妄語,說自己得到戒律 清淨了,這個也要結罪的。所以現在我們去受戒,很容易犯了妄語罪。在戒場裡面,如果 沒有像弘一大師這樣跟大家說明,那在傳戒的戒師、受戒的,統統犯了妄語罪,自己不知 道。自己犯戒了,還以為我戒律持得很清淨,你說這樣能證果嗎?也會證果,證到三惡道 的果報,會證這種果,不是證阿羅漢果。所以我們學習《律學大意》,弘一大師去三壇大 戒戒場,跟這些出家、在家大眾說得很清楚。所以弘一大師沒有騙人,他沒有打妄語,他 說真話。但是現在戒場都不把弘一大師這篇演講拿出來講。你們去受戒,有沒有講弘一大 師這一篇?沒有就在騙人,就犯了這條戒。戒沒有清淨,妄言持戒清淨,這是蕅益大師講 的,傳戒的人就在騙人,你自己都沒有得到戒,你傳什麼戒給人?如果你不像弘一大師這 樣給大家說明,就打這個妄語了。「未曾讀誦經典,妄言讀誦等」,等就是包括其他的, 其他包括持咒,或者是你修行有什麼成就;包括我們念佛,你還沒有一心不亂說一心不亂 ,等就是包括其他的。「並犯中可悔罪」,結罪是犯了中可悔,是中罪,但是可以接受懺 悔的。接著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經【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實見而言不見。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等妄語 皆犯可悔。】   我們接著看《箋》:   箋【更有兩舌。惡口。綺語。並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非謂無性罪也。】   『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就是實際上你有聽到,你騙人說我沒聽到;實際上有 見到,說我沒看到。『疑有而言無』,有說沒有,沒有他說有。有這個事情,他說沒有這 個事情;沒有這個事情,他說有。『如是等妄語皆犯可悔』,這個都屬於妄語,這個妄語 是屬於一般的妄語。   下面《箋》再給我們補充說明,說『更有兩舌、惡口、綺語,並皆犯罪』。因為我們 看戒經,只有講到妄語;我們學習《沙彌律儀》,這條戒在戒條裡面只有妄語;八關齋戒 ,也是只有一條妄語。我們看《十善業道經》,它有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十善業道經》講了四種。祖師在這裡給我們補充說明,就是妄語這段的經文,它這個妄 語是涵蓋兩舌、惡口、綺語,都包括在這個裡面的。所以,我們不能看到這個經只有講妄 語這條戒,打妄語騙人不行,兩舌去挑撥是非,弄得大家感情破裂,去挑撥離間,這樣大 概就不犯戒了。惡口,講話去傷人,粗魯;綺語就是編一些美麗的言語,去騙人。祖師給 我們講,這些「並皆犯罪」,這個是涵蓋在妄語這條戒裡面的。我們就不能以為,戒經上 只有講不妄語,其他兩舌、惡口、綺語大概就不犯罪;其實它包括在妄語這條戒裡面。這 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瞭,並皆犯罪,都犯這個罪,都屬於犯妄語罪。這個蓮池大師在《沙彌 律儀要略》也給我們舉出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就是犯了這個罪,但是不 會失掉戒體,因為它這個不是大妄語,是小妄語,所以講可以懺悔。『非謂無性罪也』, 雖然沒有失戒體,但是並不是沒有性罪。性罪就是本來它就有罪的,它的性質就是有罪過 的,你不受戒、受戒,都有這個罪,不是不受戒就沒有這個罪,還是有這個罪。下面一段 經文講:   經【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犯下可悔。】   箋【遠方便也。】   這一段我們還沒有講完,兩舌、惡口、綺語,我們根據《十善業道經》,下一次再補 充跟大家說明。今天我們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 續來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197.23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arn_Buddha/M.1653478090.A.486.html
文章代碼(AID): #1YZXBAI6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