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五十集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南無 阿彌陀佛)時間2年前 (2022/05/23 19:3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集)  2010/3/17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 山寺  檔名:WD11-003-0050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 家講到小乘修行證果的前方便,就是還沒有證得聖果之前所修的,也就是名詞術語講的資 糧位。這個資糧,資是錢財,糧是糧食,在古代旅行,這是出門旅行不可缺少的。用資糧 來比喻我們修行也是要預備資糧,以這個來比喻、來形容,我們講簡單一點,就是修行也 要有本錢。也就是你修行要證果,事前(就是事先)你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這樣才能順 利的達到證得聖果這個目標。   上一次我們講到小乘修學第一個資糧位,第一個資糧位所講的內容就是五停心觀。五 停心觀就是我們開始學習,比如說我們修戒,小乘的戒先從身口戒起,從這個地方先戒, 從這裡開始的。我們現在大家學佛,多少都會修一點戒,多多少少。比如說五戒,有很多 同修起碼,第一條就不殺生了,甚至有很多同學也吃素了。有的同學持的戒就更多,甚至 住在道場,在道場遵守這些規約,這些都屬於戒,都屬於戒身口這兩方面。身口的戒,目 的就是要達到我們心清淨的。我們剛剛學習,或者學習很長時間,身跟口戒了,但是心還 是定不下來,心不能安定,有各方面的業障現前。在小乘裡面,他就是用五停心觀來調整 ,讓不安的心停止下來,所以資糧位就非常重要。五停心觀,實在講,不但佛法,世間法 ,說實在話,也是需要。一個人心極度的不安定、不安穩,你要從事世間的事業也有障礙 ,也不能成就。所以這個是通世出世法。   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五個。第一個,多貪眾生修不淨觀;第二個,多瞋眾生修慈悲觀; 第三個,多散眾生修數息觀;第四個,多痴眾生修因緣觀;第五個,多障眾生作念佛觀。 我們講到念佛。念佛也有大乘小乘不同,在小乘佛法,從小乘來講他念佛就是念本師釋迦 牟尼佛,他不知道有十方諸佛。所以小乘教我們要知道,他念佛是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大 乘教才有講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一點我們要明白。我們中國佛教是大乘佛教的地區, 因此大小乘都有,特別弘揚大乘佛法。因此講到念佛,大部分註解也都會引用大乘經典。 在《四十二章經新疏》,季聖一居士就引用大乘經典。這裡講:「多障作念佛觀。謂業障 深者,如多昏睡,則觀應身三十二相;多惡念,則觀報身無畏智慧;多逆境,則觀法身空 寂無為,自可漸入無礙佳境。」我們上一次就是跟大家學習這一段。這一段,我們在《大 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清朝灌頂大師註解裡面,也有註到這方面的,就是指我們念 佛人。念佛人在念佛功夫還不得力之前,會出現兩種狀況,第一個就是善根發相,就是念 佛身心得到輕安。輕就是很輕鬆;安,心裡非常安穩,晚上睡覺都做好夢、善的夢境,或 者聞到異香,或者見到佛像、見到蓮花,身心很輕鬆安穩,智慧增長。就像《了凡四訓》 講的,遇到很繁雜的事情,「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遇到再困難再繁雜的事情,一接觸 馬上就通達了,智慧增長,煩惱很輕微。念佛如果有這樣的現象,就是屬於善根發相,這 是好相。   另外一種剛好是相反,叫業障發相。業障發相就是此地講,第一個昏沉;第二個多惡 念,惡念就是掉舉,心裡妄念紛飛,惡念特別多,要停停不下來;第三個,見到恐怖的境 界,讓你整個身心陷入極端的恐懼,不得安穩。此地列出這三種,多障就是障礙很多。在 《念佛圓通章疏鈔》裡面,灌頂大師再給我們舉出兩種,第四種是病事障,就是身體突然 就生病了,病得很厲害、很嚴重。第五種是事務牽纏,就是很多人事會來給你干擾,人事 環境、物質環境影響你修行、來干擾,讓你心不得安定。這些現象我們都要明白,我們在 修行過程當中也會有這兩種情況。我們看到很多同修,可能包括自己在內,大部分我們修 行,業障發相的佔大多數,善根發相的就很少數,大部分業障發相的,非常之多,業障發 相不外乎這幾大類。   此地講的昏沉,這個是多昏睡。我們也常遇到很多同修來問這個問題,他不修行、不 念佛,他就精神好得很,一坐下來精神就提不起來,就昏昏沉沉的想睡覺,眼睛怎麼睜也 睜不開。這是一種業障之相,因為昏睡也是業障比較重,屬於昏沉蓋。應該觀佛的應身三 十二相,就是眼睛常常看莊嚴的佛像。上一次跟大家介紹彩畫的佛像,下一次我再請網路 的同學,把莊嚴的佛像放在網站上,提供給各位同學來作觀像念佛用。你常常看佛像,眼 睛睜開,看到莊嚴的佛像在眼前;眼睛閉著,還是莊嚴的佛像在目前。常常觀三十二相, 能夠幫助我們破除昏沉蓋,這是一個方式,這個就是念佛。另外拜佛也是一個方法,人身 體有在運動就比較不會昏沉,眼睛看莊嚴的佛像,身體禮拜莊嚴的佛像。或者現在我們淨 老教授提倡繞佛,就是一面念佛,一面繞佛,身體有在動就比較好。大部分昏沉蓋是止靜 的時候、坐下來的時候,這個時候昏沉蓋就來了;如果身體在活動就比較不會昏沉。所以 繞佛、拜佛、看佛,這是調整我們昏沉蓋的一個方法。這個可以根據各人的情況,自己做 個調整。   多惡念,跟昏沉剛好是兩種不同的類型業障。惡念、妄念非常多,我們一般講掉舉, 心好像被吊起來、被舉起來,妄念紛飛,坐在那裡全身不對勁。這個就要觀報身佛無畏智 慧,要常常觀想報身佛。報身佛,我們多讀經,特別大家如果讀《無量壽經》,或者讀《 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都是可以幫助我們作觀、觀想的,這裡是舉出 觀報身無畏智慧。大家如果多惡念,就是你把它換一個對象,去念經上講的極樂世界依報 正報的莊嚴。這個在《無量壽經》、在《觀無量壽佛經》、《彌陀經》也都有講到,《無 量壽經》是講的比較詳細。如果你多念四十八願、多念《無量壽經》,對治多惡念會有很 大的幫助。多惡念,根據我個人經驗,大概《大乘無量壽經》你最少要念兩百部以上,惡 念慢慢就會減少了;如果你念到六百部,惡念大概可以減掉一半以上,不會像以前那麼厲 害;如果持續誦個三千部,大概這些惡念可以擺平了。這個是觀報身無畏智慧一個最具體 、最好的方法,讀誦大乘經典,特別是《無量壽經》,或者《觀無量壽經》,如果沒有時 間的,念《彌陀經》也可以。念經,我們精神專一、專注,妄念起來的時候不要理會,不 斷的專注在經文上。念熟悉了,自自然然就轉成觀想經上所說的境界,就轉移過來了。惡 念也不要刻意的去斷,它自然就沒有了。   多逆境,逆就是很多不順,特別是恐懼,或者晚上多做惡夢的。我們白天晚上逆境很 多,很多事情有形的、無形的來干擾,讓我們身心感到恐懼不安。這方面的業障,就必須 觀法身空寂無為。法身空寂無為怎麼觀?用《金剛經》四句偈去觀是比較具體,也比較容 易記得。《金剛經》有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就是把這些逆境、恐懼的境界,都用這個偈,你不斷去觀,不管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 ,所有一切有為法,就像作夢一樣,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常常去作這 樣的觀想,自然可以漸入佳境。   下面講:「或作界地觀,謂一切事物,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而成,亦得 離我及我所有,此最初修行之法也。」界地觀,界就是整個世界,地就是我們整個大地, 所有的精神、物質這些事物。我們整個世界有情無情的,我們看到的這一切,皆由地水火 風空識六大而成。從我們自己身體觀起,從我們自己一身,你再展開到外面、到別人,整 個宇宙都是什麼?地水火風空識而合成的。我們這個身體頭腦骨髓,我們整個身體這個體 積是屬於地大,歸地大,地大就是它是堅固性的,它有體積的。我們身體的血液,我們吐 痰、流鼻涕、眼淚、大小便,都歸水大,水是有潤濕性的,這個都歸水大。第三,火大, 就是我們身體有溫度,溫度就歸火大。第四,風,就是我們呼吸、動作,都屬於風大,歸 風大。第五個是空,空就是虛空,你沒有虛空,怎麼能夠容得下這些萬物?第五個就是虛 空,就是空大。第六個是識大,這個識就是指我們精神的,我們精神部分。前面地水火風 空,我們可以給它說是物質方面的,色這方面,色法,《心經》講色,色就是物質,識就 是精神。色受想行識,色就是地水火風空,這是色法,受想行識叫心法。這個識,我們有 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我們整個身心宇宙,就是這個六 大合成的,每一大都有它的歸屬。   我們常常作界地觀有什麼好處?「亦得離我及我所有」,你常常這樣觀,也可以放下 我執。我就是從我們自己本身這個身見先放下,知道這個身不是我。我們現在迷惑,第一 個就是身見,認為這個身是我,我就是這個身,我們現在的迷惑,這是最粗的一層,認為 這個身是我。我所有就是我們身外之物,我們身體以外的,那是我所有的。我們都會有這 個執著,凡夫都會有這個執著,有一個我,有我所有的。這個身是我,我身體以外的,哪 些東西是我所有的?我的房子、我的汽車、我的錢財、我的家親眷屬,這些都是屬於我所 有。佛給我們講,我們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是迷惑的,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佛給我們 講出這個事實真相,說這個一切當中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的。佛這個說法,目的就是破 除我們的執著。我們現在問題就是出在執著,如果不執著,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問題出在 執著。執著怎麼來的?就是這個錯誤的見解,見解上的迷惑;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你的 見解,就是你的看法;思想,就是你的想法,迷惑了,錯了。迷惑就生煩惱,生煩惱就造 業,造業就感受苦的果報,惑業苦就這麼來的。   人為什麼會自私自利?因為執著我,以及我所有的,私心就起來了。私心起來,就為 了自私自利,他就不管別人了,所作所為都是不合理的、錯誤的這些行為,因此就造成不 好的果報。這些不好的果報,就是我們現在常講的災難。受災殃,受苦難,原因就是這麼 來的,這是根本的原因。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看破,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之後,把執 著放下。我們修行無非就是這樣而已,破執著而已。我們現在為什麼堅固的執著、放不下 ?因為對這個事實真相,真的我們迷的太久了,一下子醒悟不過來。所以必須要修行,要 有一段長時間的修行,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我們才能慢慢的醒悟過來。這是給 我們講,或者作界地觀,我們常常這樣觀想。這個在《大方廣圓覺經》裡面,也有講到這 個修行方法,就是觀想我們這個身體都是歸四大。你常常這樣想,自自然然你的身見就放 下了,我們修行要在這個地方用功,要明理,這個非常重要。   破身見第一個要明理,如果不明理,你修的都叫無謂的苦行、無益的苦行,就是你修 那個苦行得不到利益,這個佛不贊成,不贊成修這種無益的苦行。佛教我們,你修苦行要 以苦為師去修苦行,這個苦行對你是有幫助的,能幫助你看破放下的,幫助你斷煩惱的, 這個苦行佛就讚歎。如果沒有利益的苦行,佛就不讚歎,佛不贊成。所以我們佛門裡面, 大家也都聽說過燃香、燃指、燃臂(燃手臂),這些我們都要明白它真正的含義。不然我 們就照這樣去燃,你就能證果嗎?你就沒有煩惱了嗎?你就得解脫了嗎?如果不明道理, 印光祖師在《文鈔》給我們講,他說你整個身體都燒成灰了,也沒有用。為什麼沒有用? 他那個執著還是在,這個身體燒成灰了,再換一個身體繼續執著,問題不能解決,沒用。 所以作觀,在我們佛法修學是最關鍵的一個課程。上面提出五停心觀就是小乘,實在講我 們修大乘,如果不是像六祖那種上上根的,這些也都用得上。特別我們念佛法門,如果我 們懂得五停心觀的修學,對我們念佛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一定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現 在念佛人,功夫為什麼不得力?最重要還是不懂得去轉變自己的錯誤觀念;或者聽經他沒 有聽的圓融,就是把這些話聽死了,所謂聽死了就是死在言下。聽講經說法,法師講的言 語,死在言語之下,所謂死在言語之下就是不懂得活用、不會活用,他聽的是死的,這就 有障礙了。   昨天上午,四川有兩位女居士來找我,大概也六十出頭。其中有一位,她的先生去年 剛過世,六十三歲往生的,肝癌轉骨癌,去年往生的;往生的時候也是很苦,往生的時候 他們有幫他助念。昨天她給我講,她說她常常夢到他先生。她提出七個問題問我,其中有 一個問題她問我,她先生是不是往生了。我說,往生是肯定往生,毫無疑問的,每一個人 都會往生。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人不會死,不是死了,是往生,這裡死了,又往其他地 方去生了。往生大家都會往生,問題是你往生到哪裡。所以我就給他講,我說你問這個問 題,應該是問我,是不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你後面沒有寫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目的 ,只有寫往生。一般如果要問問題,應該要怎麼問?要問你這個家親眷屬現在不知道他往 生到哪裡,這樣問就比較清楚。如果問是不是往生,肯定往生的,大家都會往生,這個還 有疑問嗎?這個就沒有問題了,一定都會往生的。問題是往生到哪裡去,這個就是大問題 了,他現在去了哪裡。   這個問題,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看到光目女、婆羅門女,婆羅門女問覺華定 自在王如來,她母親現在往生到哪裡去、到哪個世界去,她很想知道她現在在哪裡,現在 情況怎麼樣。光目女問阿羅漢也是這樣的,她母親在生都是造惡業、不信三寶,不相信佛 法,不知道她現在往生到什麼地方去了,現在情況不知道怎麼樣,很想知道她母親的下落 。所以,阿羅漢才入定去幫她找,結果發現她母親墮在地獄,受極大苦。所以往生這個事 情,六道都是往生的地方,六道以外四聖法界,四聖法界以外一真法界,十方諸佛都有世 界,到底往生到哪一個世界。她常常夢到她先生,問我這些問題。我說,這個問題,你大 概是要問你先生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我說,這個我也不知道,但是根據你常常夢到他的 這個情況,肯定他不是往生到西方,往生到西方,你不會再夢到他。在六道裡面,也不是 往生到人天善道,如果往生到人天善道,你也不會夢到他,他肯定在鬼道的成分比較多, 在惡道。我就建議她,這個方面你要多了解,一定要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為這方面 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最清楚。《地藏菩薩本願經》,你想要見你的家親眷屬落在 哪一道,也有這個修行方法,你一定要學這個經,才能滿你的願。   她就給我講,現在都是聽同修講,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還要念《地藏經》幹什麼 ?我說沒錯,如果你沒有問題,一句佛號就好了,你現在給我問了七個問題。其中你要問 你的家人去哪裡,《無量壽經》也沒有講這方面的,《觀無量壽經》也沒有講這方面的, 《彌陀經》也沒有講這方面的,只有《地藏菩薩本願經》有講這個問題,你不讀這個經, 那怎麼辦?我再給他進一步說明,我說,修念佛法門要具足三個條件,信願行。你如果只 有念佛,信心不夠,你願不切,念佛不能往生,跟阿彌陀佛結結緣。我們現在看到大多數 念佛的人,你問他幾個人想往生?我看幾乎都不想去西方的。為什麼不想去西方?一生病 他就不想去了。沒有生病的時候,嘴裡都說要去西方;一生病就怕死了,就不想死了,要 趕快找醫生治好,希望多活幾年,希望活個二、三百歲。他這個世間還放不下,你說他發 的那個願,是真的想去西方嗎?   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給我們解釋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 你有沒有真信切願。沒有真信切願,祖師也講了,你這個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 如銀牆銅壁一樣,也沒有得生的道理。為什麼?你不願意去,你沒有意願要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那個手二十四小時在那邊等著,他很歡迎,我們不願意去,他也沒辦法,就這 麼簡單。你真想去,真願意去,你就相應了,雖然現在這個身體壽命還有,還沒有往生, 你時時刻刻就在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在那邊遊覽了。如果那個願沒有發起來,為什麼發 不起來?牽掛這個世間,貪戀這個世間,放不下。我就給她講,我說,如果你真的信願行 具足,一句佛號就夠了,甚至一部《彌陀經》都不需要。你真信切願就要去淨土了,你一 句佛號,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真的其他統統可以不用,放下了,一句佛號 成佛有餘。如果你沒有具足信願行,只是嘴巴念佛,我就給她講,弘一大師勸我們,淨宗 道侶要兼持誦《地藏經》,《地藏經》就很重要了。因為你沒有信願,要去極樂世界你去 不了,去不了就還在六道;在六道,地藏菩薩就很重要,你可不能不要,不要就墮三惡道 。   所以現在我們淨宗很多同修,聽淨老和尚講經,他聽的不開竅。我們自己反省反省, 我們是不是信願行都具足了,真的老實念佛了,真的這個世界都放下了?你都絲毫沒有留 戀牽掛了,那可以,你就不需要了,不需要夾雜。如果還牽掛這個、牽掛那個,像昨天那 個居士,問了七個問題,你說她需不需要?她需要,因為她問題沒解決,她心裡有疑惑。 淨土的修行,祕訣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還有懷疑,還有夾雜,還有間斷,你這 個不能說不要,這是真的。所以我們現在跟大家講這些開示,都要看對象的,也要看時機 的,講話也是活用的,也不是死板的,要因人、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你這樣才能對症 下藥。所以這個居士這個時候,她就是需要《地藏經》這部經,來解除她的疑惑、她的問 題。她說:聽人家講,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我說:是,那你現在就去念到底,你就不 用來問我這些問題。大家想是不是這樣?你還要問這些問題,表示你有這些疑惑在,你這 個問題沒有解決。沒有解決,你要找解決你現前這些疑問的理論方法,幫助你排解掉。你 這個問題排解之後,你再去老實念佛,就沒障礙了。是不是這樣?   所以,過去蓮池大師講,在一個豐年的時候,粗糙的五穀雜糧沒人要。豐年,大家都 吃得很豐富,吃得非常好,很粗糙的五穀雜糧,人家就看不起眼了。如果在一個饑年,就 是鬧饑荒的時候,五穀雜糧可重要了,維持生命的,沒有那個你命就沒有了。所以蓮池大 師在《地藏經》的序文講,把《地藏經》比喻作荒年的五穀雜糧。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 是荒年,荒年都沒得吃,你有五穀雜糧趕快填飽肚子,先把肚子填飽了,先讓生命維持下 來,你才能做其他的事情。如果你肚子沒填飽,都快餓死了,手裡抱著一個金鋼鑽,抱著 那個金鋼鑽就活活餓死。就好像我們抱著大乘經教、大乘佛法,就像金鋼鑽一樣,但是肚 子空空的,餓的都快死了,五穀雜糧你不要,就是抱著金鋼鑽活活餓死,得不到受用,這 個我們要懂。所以我們修行,這個觀很重要。五停心它也是有單修的、有複修的,有順序 修的、選擇修的,這些都要明白。我們不要說別的,我們一個人,你早上起來的心情跟中 午就不一樣,中午的心情跟下午又不一樣,下午的心情跟晚上又不一樣,你不調行嗎?你 不調就有障礙;障礙,你心就定不下來,定不下來,你就功夫不能成就。我在此地跟大家 講這些,都是經驗談。   好,五停心觀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裡。下面再簡單介紹資糧位第二種:「別相念處, 即緣苦諦境,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也。」這個是別相,別就是各 別的。這個念處是什麼?就是四念處,就是緣苦諦境,苦諦境就是我們這個環境是苦的。 緣就是根據我們這個苦的環境,來起這個觀想、觀照。第一個觀身不淨,第二個是觀受是 苦,第三觀心無常,第四個觀法無我,這個叫別相念處。   第三,「總相念處,即緣苦諦境,觀身不淨,則受心法三者,亦皆不淨;乃至觀法無 我,則身受心三者,亦皆無我是也。」這個是總相念處。總相也是根據苦諦境。觀身不淨 ,觀受也是不淨,觀心也是不淨,觀法也是不淨。你觀受是苦,觀身也是苦,觀心也是苦 ,觀法也是苦。你觀心無常,觀身也是無常,觀受也是無常,觀法也是無常。觀法無我, 觀心也無我,觀受也是無我,觀身也是無我,這個叫總相處念。   下面一段我們把它念完:「前之五停心觀,要在降伏五種煩惱,故可謂止。此之總別 相念處,要在啟發根本智慧,故可謂觀。以上三位,皆出世必須之資本糧食,故名資糧也 。又名三賢位者,謂此三位是賢人之所修也。」這個是給我們講,五停心觀主要在降伏我 們五種煩惱,就是貪、瞋、痴、散亂、多障這五種煩惱,這個是五停心觀的作用。總相念 處跟別相念處,是在啟發我們根本的智慧,是啟發智慧。所以總別相念處可以說是觀,五 停心也可以作止。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止觀的原理,我們淨老教授在講《還源觀》也講得 很清楚,常常講:即止之觀,即觀之止,止當中有觀,觀當中有止。我們這樣來學習,你 才會活學活用。不然止就是止,觀就是觀,不懂得它們之間互相的關係。其實止當中也有 觀,觀當中也有止,只是說我們下手的時候先從哪一方面下手,這個各人根器也是不一樣 ,所以這個都是要調的。因此佛有十種通號,其中有一個叫調御丈夫,我們修行沒有別的 ,就是調御,御是降伏,調是調整,我們隨時要調整、要降伏,這樣我們修行才會有所成 就。如果不懂得這些原理,修了很久的時間,功夫都用上去了,但是沒效果,得不到效果 ,這個就變成無益的苦行,這佛就不讚歎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因為講到這個經文,有關這些佛學的名詞術語,也是簡單跟大家 提出一個報告,讓我們對這些基本的佛學名詞術語,它的名相,它的道理,以及我們修行 的方法,有個概念,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 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212.1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arn_Buddha/M.1653305445.A.713.html
文章代碼(AID): #1YYt1bSJ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