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三十八集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南無 阿彌陀佛)時間2年前 (2022/05/11 18:5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八集)  2009/12/23  中國山東省海島 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38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與諸 位同學學習到婬戒最後一段經文。經文,佛給我們講,佛有二身,一個是生身,一個是戒 身。生身就是佛這個身體火化之後留下來的舍利,生身舍利,戒身就是佛傳授的戒法,佛 在這段經文講到這些重要的話。   五戒,佛主要對出家比丘講,叫出家眾再去傳給在家眾。因此,我們出家眾不能說這 個是在家五戒,我們就不要學了,我們經文很明顯看到,佛是對比丘講的。在家人受五戒 ,來請教出家眾,像我們現在道場,都有為人家傳授三皈五戒。我們給人家傳授三皈五戒 ,實在講我們就有義務跟責任,把三皈五戒的道理、修學的方法跟大家說明,這是一定需 要的。在過去,我們舉辦三皈五戒也辦了很多年,很多人也受過五戒(受了三皈五戒), 但是對於五戒的內容,就沒有進一步去了解。沒有了解,對於持戒,對於戒律的開遮持犯 ,到底自己有沒有持戒,還是犯了戒,什麼時候要開戒?什麼時候要遮戒、要預防?對這 些都完全不了解。因此受了戒,頂多是一個形式上的,沒有實質上這種意義跟效果。我們 這次有因緣在此地有比較長的時間可以安排來跟同學一起學習,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 為我們道場常常為人傳授三皈五戒。特別出家同學一定要學習,你將來給人家傳授這個戒 ,要給人家說明,最起碼我們也要告訴他,你要看這些相關的書籍、經典,給他指示一個 明確的修學資料,讓他知道從那裡來學習。   我們看看這個五戒,第一條是殺戒,第二條是盜戒,婬戒是在第三條。前面殺戒跟盜 戒,佛還沒有用生身跟戒身來做比喻,但是到婬戒這條,佛就用生身跟戒身來作個比較。 他不是一開頭就以殺戒盜戒來作比較,是以第三條,也就是五戒當中的一條,第三條是當 中的,以這條來做個比較,破壞戒身比破壞佛的生身舍利塔的罪過還要嚴重。破壞佛的舍 利塔,舍利塔多高、多莊嚴?到梵天了,大梵天,我們眼睛都看不到的,這麼偉大莊嚴的 舍利塔破壞了,佛說這個罪還尚可悔,尚且可以懺悔。但是如果虧損了佛的戒身,受罪就 像伊羅龍王。這個意思也就是告訴我們,這個罪報比破塔要嚴重。祖師也給我們講,反過 來講,你持戒的功德大過於造七寶塔的功德,七寶塔造到梵天那麼高,還不如持這個戒的 功德,可見持這條戒,它的功德利益是多麼的殊勝。佛在此地給我們講戒身。   戒身就是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個叫五分法身。我們要恢復我 們的法身,戒是第一個,也就是我們修學一個下手處,非常的重要。我們有了這個戒,我 們修行才有本錢,不管我們學習講經說法,或者你要修行,或者要營福(修福),這個是 基礎,這是本錢。沒有這個基礎,要修那一方面的,障礙都非常多,障礙重重,這是我們 必須要明瞭的。我們現在如果發現我們學習過程當中障礙重重,有很多障礙,煩惱也降伏 不住,貪瞋痴這些煩惱不斷的增長。心不明瞭,心不明瞭就是自己覺得自己很認真在修行 、在用功,但是智慧不開,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修得對不對,也不知道自己對在那裡、錯 在那裡,每一天這種心理狀態都是渾渾噩噩的度過,這個就叫心不明瞭。不知道自己修行 的情況,這個就是戒根還沒有清淨,戒根不清淨,就是過去今生造的惡業沒有懺除乾淨。   戒根不清淨,我們修學過程必然產生這個現象。產生這個現象,疑惑就出現了,到最 後信心就產生危機了。還沒有發現業障的時候,好像也沒什麼事,好像也滿好的,但是一 旦境界現前、業障現前就產生信心危機,疑惑就出現。這一類一定是跟我們業障、戒根不 清淨有關。因此我們出家人,這是第一個要修的。但是現在我們出家人,實在講我們現在 修都不知道要修這個,所修所學可以說跟自己應該要修的不相關,不知道哪是我們主要要 修的,哪些事情是其次的,這個都疏忽掉了。比如說我們現在來做義工、來修福,這是補 助我們修行的,持戒是正修,修福是助修,幫助我們持戒,你有正修,這些來幫助我們正 修,這樣就對了。如果把你應該要學習、要修的拋在一邊,我們來修福,這還是以輪迴心 造輪迴業,修得再好還是得人天福報,頂多得人天福報。人一享福就迷惑顛倒,這是一定 的。幾個人享福的時候,他會清醒過來?都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必定又造業(又造惡業 ),惡業造多了,福報享盡了,就墮三惡道。這些事情,我們在家出家四眾弟子,學佛不 能不明白,一定要清楚明瞭。這是講到戒身的重要性。你修福,你造七寶塔供養佛的舍利 到梵天那麼大,不如持這個戒。佛這段經文給我們很大的一個提示,就是要我們重視戒的 修學,不能只修福,不重視戒。如果你只修福,你塔造得再高、再大,疏忽掉戒,你造塔 的功德也不如持戒這個功德,這是我們必須認識清楚的。   所以佛說這段經文非常非常重要。特別在婬戒這條,這條是最難持的一條戒,因此佛 在這個地方話才講這麼重。意思就是我們能夠持不邪婬這個戒,比你去造七寶塔到梵天供 養佛的舍利,福報還要大。那個福報跟你持這個戒不能相比,為什麼?你修福、造塔可以 得人天福報,但是你持這個戒可以脫離三界六道,當然結果是不一樣的。所以佛才特別用 這個來做比喻,也是告訴我們,持這個戒的功德利益在哪裡。但是這個戒是我們無始劫以 來的習氣,是輪迴的根本,最不好持的,所以特別的提醒。不好持,我們這生學佛了,不 管在家出家,總希望我們能夠了生死出三界,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我們念佛人希望往生 淨土,往生淨土就了生死,我們希望達到這個目標。希望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不能不重 視這條戒的修持,一定要重視。   持這個戒要怎麼持?蕅益祖師講,佛制訂這個戒,他的總關鍵跟修觀是密不可分的, 觀就是觀想。所以蕅益祖師在《寒笳集》也給我們開示,佛規定出家眾五年學戒,一出家 五年專精戒律。專精戒律也不是只要求在表面上的搭衣持缽,也不是只講求表面,不講求 它的內容。不但戒律開遮持犯要明白,而且還要進一步的理解,這個戒是叫我們修什麼, 我們修這個戒要達到什麼目的?這當中祖師就很慈悲給我們說破了,要修四念處,最急的 、最迫切的,就是要修四念處。你四念處觀如果沒有修,光持戒,又變成人天福報。所以 戒定慧三學是連貫的,它是相關的。所以你修這個戒的同時,一方面要修觀。我們持這個 戒來幫助你修觀的,你修觀又回頭來幫助你持戒,它是相輔相成的。在教下講止觀,止觀 也就是禪定。觀就是看破。止觀的原理,觀當中有止,止當中有觀,四念處就叫觀,四念 處觀。如果你這個戒沒有四念處,等於有外表沒有內容。持戒有四念處,蕅益祖師給我們 講,你這生可以證阿羅漢,還可以達到圓教十地菩薩,剋獲不難,可見得四念處觀多重要 。這是祖師在語錄裡面特別特別強調的,特別提醒我們。   比如說我們現在持這條婬戒,我們現在也很想持,但是看到美色當前的時候,雖然這 個身體沒去犯,但是總是會起心動念。你能不起心動念嗎?我們網路上的同學,大家可以 做一個考驗。有的人說,我不會起心動念了,算不算?實在講,那個微細的念在動你自己 不知道,等你發現的時候已經是大動了,你都控制不了。為什麼不知道?因為他平常沒有 提起觀照的功夫,你觀察不到你自己的起心動念,微細的起心動念。所以《太上感應篇》 道家也講,道家要修仙,他對這個戒都要從心源處去戒。我們在《感應篇》看到老子兩句 話,這兩句話含義太深了,我們粗心大意看過去,好像感覺沒什麼,但是你仔細去揣摩, 很深的道理。他是從你起心,微微動一個念頭,那個時候你就要觀察到了。這個時候就要 把這個念頭給它排除掉,這個叫從根本修。如果你沒有觀照的功夫,自己起心你自己也沒 發覺,等到很明顯的時候,已經是到相當的一個程度了,發展到相當一個程度了。所以太 上講「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見就是你眼睛、眼根一接觸一看到,微微的念頭一動就要 馬上發覺到。但是你念頭微微一動,鬼神就已經記錄罪過了,不要你身體去犯、嘴巴去講 ,念頭一動,你看太上就記過了,可見得這個觀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持戒要持的好,觀不 能不講求。   我們上一集跟同學學習到婬戒,廣化老法師舉出幾個歷史公案給我們大家做參考,就 是守這個戒,它的福報實在是意想不到的殊勝;反過來講,不持這個戒,也有意想不到的 災禍。但是要持這個戒很難,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因此廣化老法師勸我們依《法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至心念觀世音菩薩,求佛力加持,上一次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 接下來,廣化老法師也舉出「四覺觀」,這就講到觀想。我們一方面求菩薩加持,一方面 自己提醒自己,觀就是提醒自己,常常做這個觀想。下面就是要給我們講這個觀,我們看 這個文。「四覺觀」,一二三四的四,就是有四方面讓我們去觀察,讓我們在觀察當中覺 悟。「此觀成時,深知彼我同具陋質,是為隨境除貪方便門」。四覺觀這個觀想成就的時 候,你就深深的知道彼我,彼就是別人,我就是我自己,同具陋質,陋質就是我們這個身 體都是很醜陋的、不清淨的。這個是為隨境除貪方便門,這就是隨這個境界,我們常常去 這樣觀想、觀照,排除貪欲的方便法門。看到這個觀,我們可不能疏忽。過去我自己修學 ,很早就看過,但是就是粗心大意的看過,沒有細心深入的去作這個觀想,因此功夫也就 不得力,遇到境界還是起心動念,還是不行。你一起心動念,太上給我們講,鬼神就記過 了。   我們接著看下面這個文。「凡夫婬欲念,世世常遷徙。宿生為女時,見男便歡喜;今 世得為男,又愛女人體。隨在覺其污,愛從何處起?」凡夫婬欲念,凡是凡夫就有婬欲的 念頭。《圓覺經》佛給我們講,不管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裡面的眾生,都以 婬欲而正性命。我們六道眾生,這四種生命的形成,主要的因就是從婬欲所生的。我們這 個身體怎麼來的?也是婬欲來的。我們在學習《沙彌律儀》,學習到這條戒,也看到弘贊 律師的註解,我們這個身體怎麼來的?看到父母在交媾,自己動了婬念,就入胞胎了,自 己控制不住。所以婬欲念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是這麼來的。你有生,就一定有死。其 實我們人一出生,就被判死刑了,因為有生就有滅,無生就無滅。我們自己本來的面目是 不生的,我們的法身是常住的,它本來就存在的,本來無生,當然它不會滅。我們現在看 到有生滅是怎麼一回事?是緣生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為什麼會有緣聚緣散?你起心 動念了,在不生不滅當中妄見生滅。起心動念,婬欲念是最主要的一個因素,你這個身體 就這麼來的。你現在再看看你的子孫,你的兒子孫子,不都是從婬欲生的嗎?這個叫緣, 從這個緣生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緣?因為有這個念頭,你動了這個念頭發展出來的。凡夫 都有婬欲念,如果哪一個凡夫說沒有婬欲念,你不要聽他講,他自己有他自己不知道。除 非他證得阿羅漢果了,他說他沒有婬欲念,這個我們可以相信。阿羅漢以下的他說沒有, 只是輕重不同,一定有。這點我們要先認識清楚。   有婬欲念就世世常遷徙,被這個婬欲念,為什麼叫遷徙?就是要六道輪迴。六道輪迴 有時候做女的,有時候做男的,這個身就不一定了。這生投胎做男的,可能來生就變成女 的;這生女的,來生又變成男的,六道輪迴改頭換面,這個相千變萬化、改頭換面,但是 那個性是從來就沒變的,從來就沒動過。但是那個相千變萬化,就像我們看電視螢幕,電 視螢光幕沒動也沒變,但是裡面那些現相,那些景象可多了,但是再怎麼變,螢幕還是沒 變,我們本性就像螢幕一樣。所以,宿生為女時,見男便歡喜,宿生做女的時候,看到男 的會生歡喜心。今世得為男,又愛女人體,今生做男的,看到女的又喜歡了。這是兩性很 自然的一個反應,根源都是從婬欲心來的。隨在覺其污,愛從何處起?這個愛就是貪愛, 跟仁愛、慈愛,意思不一樣,字一樣,意思不一樣,這裡講的愛是貪愛。為什麼會貪愛? 因為不知道那是不清淨的,沒有去觀察那個不清淨的,只是看到好看的一面,這樣去動念 頭。如果我們常常知道那個是污穢不淨,貪愛心就不會再生起來。這也是告訴我們,為什 麼你會貪愛。   下面四覺觀就是一個方便法。「睡起生覺第一」,就是睡覺起來,你看到這個現象就 要覺悟,這個第一條。「默想清晨睡起,兩眼朦朧,未經盥漱,此時滿口粘膩,舌黃堆積 ,甚是污穢。當念絕世嬌姿,縱具櫻桃美口,而脂粉未傅之先,其態亦當爾爾。」就剛睡 覺起來還沒有打扮,還沒有盥洗,這個時候就沒那麼好看,這個是睡起生覺第一。   第二個,「醉後生覺第二:默想飲酒過度,五內翻騰,明晨忽然大嘔,盡吐腹中未消 之物,餓犬嗅之,搖尾而退。當念佳人細酌,玉女輕飧,而杯盤狼藉之時,腹內亦當爾爾 。」這是講喝酒醉之後,酒醉,吐。以前我在家的時候,也曾經喝過酒,酒量不好,有一 次也吐了。我們也看到別人喝酒吐了,喝酒吐出來,你說那個味道好聞嗎?你看了都很噁 心。這是告訴我們,美女如果喝了酒,醉了吐出來,那個東西也是很髒的,你聞都不敢聞 的。這是觀想喝酒醉的時候生起覺悟,第二個。   第三,「病時生覺第三:默想臥病以後,面目黧黑,形容枯槁,又或瘡癰腐潰,膿血 交流,臭不可近。當念國色芳容,縱或年華少艾,而疾苦纏身之日,形狀亦當爾爾。」這 是第三個觀想。講到這段,我想起二十年前,大概二十二年前,我出家第三年,在華藏圖 書館。第一年、第二年住在佛陀教育基金會,第三年就到華藏圖書館。圖書館當時有一個 居士,這個居士現在也往生了,姓周的女眾(周千鈴居士),已經也往生好幾年。她一個 女兒就非常漂亮,她的女兒在台北市木柵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現在改為世新大學,就是 學新聞、廣播媒體這個科系的。當時讀大學大概二十出頭,在當時學校也被稱為校花,校 花就是說在學校裡面算是很漂亮的女同學,當然追求的人也很多。後來畢業之後,在台北 市有一個男眾,不是學佛的,我聽說他家好像在幫人家調整脊椎,骨折、斷的,他們有祖 傳的方法,凡是治不好的他們都能治的,骨斷了或者骨頭碎了不需要開刀。當然他們有這 種祖傳的技術,家庭經濟上也算相當不錯,就認識了周居士的女兒,雙方面也都訂婚了, 還沒有結婚,訂婚了。   訂婚之後,有一次周居士的女兒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檢查發現子宮癌。子宮癌發現之 後,他們就想去開刀,把整個子宮拿掉。但是對他未婚夫這方面,她自己覺得說沒有為他 生兒女,她也覺得很不好,她想嘗試用一些中藥祕方治這個病。但是這個病到最後也無法 治療,癌症就不斷的擴散。擴散到最後,人一生病,就像這裡講的面目黧黑,但是也沒有 說黑到怎麼黑,就是病苦纏身,他未婚夫的父母就不要了。他們還沒有結婚就搬到他們家 去住,訂婚就搬到他們家住,還沒有結婚就搬到他們家住。後來男方的父母看到她得到這 個病,他就不要了,要退婚,叫她回家,好讓他兒子另外找對象,叫她回家。周居士這方 面說,已經訂婚就算你們的人了,人也住到你們家去了,她也不要。男方女方看到這個女 兒病了,大家不要了。兩邊都不要,最後就來找我們,就找到我了,他們都不要,送給道 場好了。後來我們說,還是要醫院看看,不然她那麼痛苦,癌症一發作痛得受不了,總是 給她打嗎啡止痛止痛。就送在景美綜合醫院,離我們道場沒多遠一個醫院,就住在那個醫 院,我們想在這裡比較近,要助念方便一點。   後來我去看她,真的是就像這段講的,才二十幾歲得到這個病,被這個病折磨得不成 人形,當年那種美貌、花容月貌都不見了。他的未婚夫,當時就是拼死拼活的要追求,這 時候有病他不要了,這個時候愛心也就沒有了。後來她母親就找我們去助念,所以我們就 去助念了。往生之前非常痛苦,受的那個病苦折磨,讓人看到真是肝腸寸裂,真的那種痛 苦慘叫聲,實在是慘不忍睹,二十幾歲這樣就往生了。所以講到這段,我是親自看到這麼 一次的一個經驗。這個當然也非常多,如果大家要看,多去醫院走走看看就不難發現,人 一病的時候,整個情況就不一樣。此地這個觀想就是教我們,你想一個人病的時候,他那 個病態,你貪愛的心就起不來了。常常這樣觀想,會降伏我們貪愛之心;如果你不作這個 觀想,那個貪愛心、無始劫的習氣控制不住。這是病時生覺第三。   下面我們再看,「見廁生覺第四:默想通衢大廁,屎尿停積,白蠟青蠅,處處繚繞。 當念千嬌百媚之姿,任彼香湯浴體,龍麝熏身,而飲食消融之後,所化亦當爾爾。」這段 是看到廁所,廁所我們每一天都要上的,甚至一天要上好幾次。但是現在這個廁所都很衛 生,你也看不到什麼白蠟青蠅。通衢就是一條大水溝,這個在大陸現在還很多,在台灣, 鄉下可能還有。但是我們小時候,一上廁所就是白蠟青蠅,蒼蠅就飛到身上來了,有大便 的地方蒼蠅最多,這是我們小時候也習慣了。我們現在都用那種西洋式的馬桶,一上廁所 上完,水一沖,你看不到什麼白蠟青蠅,你都看不到。所以你要作這個觀想,上廁所不要 去馬桶,去找最不衛生的地方,你一看,這個觀想就比較容易想的起來。現在大陸上還很 多,特別在鄉下,我都去過好幾次。有的地方,連你站的地方都沒有的,你要上個大號要 高空作業,沒辦法蹲的,蹲都沒辦法蹲的。你去看那個,這一觀就比較容易修了。觀想就 是,你再美麗的人吃下去,她排出來還是臭的,不會變成香的,這個要觀。這就是說你再 灑什麼香水,你外面香水怎麼灑,但是大小便排出來還是臭的。   以上這個四覺觀,就是讓我們從這個方便的法門修,對治我們貪欲之心。要修這條戒 ,要很多種方法同時並進的。特別是年輕人,體力好、精神好,不要吃太好,最好吃一些 蘿蔔乾,比較不是很營養的,不要吃營養很高的。如果營養比較高的,像我現在年紀是需 要,比較老了;年輕人不需要,不要吃那麼好。一天最好吃一餐,量也不要吃太多,保持 肚子常常有一點餓餓的,比較沒有心情去想那些。如果你吃得好又睡得好,就是要吃不好 、睡的少、努力的工作,這樣就沒有時間打妄想,這條戒就能夠持的好。這個配套的措施 也要做,就是不要吃太營養的。因為我們現在很多居士不知道,特別是出家的男眾,供養 他很多好的東西。如果像供養我這年紀比較大的、五六十的,比較有需要;年輕、二三十 歲,你給他吃那麼好,他一天到晚在打妄想,那你不是愛護他,你是在害他。所以有一些 要供養年輕人吃好的、營養的,我建議折合現金,可以提供我們來印經迴向給他,這個功 德還比較大一點。不然你給他吃那麼好、睡那麼好、用那麼好,你說他能修行嗎?佛教我 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所以要吃差一點。最理想的就是吃一個菜,就是一些鹹菜,不太 營養,這個年輕人他就沒有那種,生理上就比較平和他那種性衝動。現在為什麼年輕人控 制不住?吃太好了。所以早上起來,我建議喝粥,蘿蔔乾、豆腐乳,你不要吃什麼cheese ,還要講那些營養的,害死他了,更不要買什麼維他命、營養品,那更不要吃。吃的很清 淡,人在這樣情況之下就不會作怪,為什麼不作怪?沒那個體力。凡是會作怪就是體力過 剩,他又不幹活。如果要幹活也好,從早做到晚做得累乎乎的,他也不會打妄想。你說吃 的好、住的好、又睡的好,又不幹活,他不作怪,誰才會作怪?   我們下面再看「九想觀」,前面是「四覺觀」。「九想觀」是從《安士全書》節錄出 來,廣化老法師從《安士全書》節錄出來。我們看這個文:「九想觀,此觀成時,方悟身 後無量淒慘,是為返終絕愛方便門。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愚人若聞此,愁眉嘆不祥 。究竟百年後,同入燼燬場。菩薩九想觀,苦海大津梁。」這個觀,你要觀成了才算,如 果我們要觀沒有觀成就,還不及格。我們修這個觀成就的時候,方悟身後無量淒慘,悟就 是覺悟,覺悟你這個身死了以後很淒慘的。是為返終絕愛方便門,返終,因為人都有一個 階段性的終點站,人總要死的,你想到這個地方,貪愛心就生不起來了。所以人想死亡日 ,欲火頓清涼,一個人如果常常想到,我現在就要死了,你貪欲那個火頓然就清涼,就起 不來了。為什麼?沒有那個心情了,你都要死了,你還有心情去想那些貪欲的事嗎?   我昨天聽開明說,我們這個新的往生堂,已經有一個年輕人來使用了,聽說是二十幾 歲的一個年輕人,二十幾還是三十幾,三十四。昨天我去看的那個尼師往生,這個年輕人 聽說還沒往生,這邊是金山寺的事情。福報算很大,這個往生堂剛剛蓋好就來使用,也是 福報相當的殊勝。但是進到往生堂,就是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我們從往生堂經過, 去看看,你就要想到,我們如果要死了,你還想這些嗎?這樣常常觀想,貪欲的火就能夠 降低下來。但是如果你一忘記,沒有起這個觀想,欲火又生起來了。所以要時時刻刻提高 警覺,作這個觀想。現在這個年輕人助念,對我們也很大的幫助,特別我們年輕的出家男 眾,要去多助念。你去助念就想到這句,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他都快死了,你去問 問,他還會想這個嗎?肯定他沒有這個心情。這是教我們作這個觀想。   愚人若聞此,愁眉嘆不祥。愚人就是愚痴的人、沒有智慧的人,聽到這麼說他就愁眉 苦臉,他說這個很不好,為什麼要去想那些?為什麼不想好的?要想那些幹什麼?就愁眉 嘆不祥。但是你不想,事實還是這樣。究竟百年後,同入燼燬場。給你活到一百歲,百年 以後,活到一百二,同樣都要死的。所以下面講,菩薩九想觀,苦海大津梁!菩薩教我們 修這九個觀想,這是我們生死苦海的大津梁!大津梁就是我們超越苦海最大的一個工具。   第一個教我們想,「新死想第一:靜觀初死之人,正直仰臥,寒氣徹骨,一無所知。 當念我貪財戀色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當念我貪財戀色之身,將來也是一 樣。你靜觀,去看看剛死的人,他就躺在那裡,正直仰臥,寒氣徹骨,全身冰冷,一無所 知,看到別人就要想到自己,我自己將來也是跟這個一樣。所以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 矣!人常常想到我自己有死的一天,常想到這個問題,婬心自然就淡化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九想觀先學習到第一觀。下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跟大家 學習。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171.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earn_Buddha/M.1652266617.A.998.html
文章代碼(AID): #1YUvPvcO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