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淨空法師:你誦經,拜懺,修福都是在造業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幸福要懂得耕耘)時間11年前 (2013/04/19 23:17),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ppt.cc/ymiX 懺悔不是讓你老唸著:這個事我作錯,那個又作錯了天天在後悔。那不是懺悔,那是繼續 再造罪業。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你還怕造的不夠多嗎?所以過去作的錯事,知道就 好,下一次再不造過錯,這是真正的懺悔。真實的懺悔,圓滿的懺悔,究竟的懺悔,徹底 的懺悔。給諸位說,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 不間斷。這是無上的懺 悔法門,無論什麼樣的罪業,五逆十惡的罪業,都能徹底懺除,他怎麼不清涼、不自在? 學佛的同修都知道我們業障很重,用什麼方法去消業障?用什麼方法懺除業障?唸經行不 行?拜懺行不行?修福行不行?說實在話,唸經、拜懺、修福都是好事,未必能消除業障 。為什麼?你先要曉得什麼叫做業,什麼叫做障,你總得要把這些搞清楚。障是什麼?障 礙了自性。自性有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我們今天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了,這裡頭有 障礙;如果沒有障礙,當然現前,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現在有障礙,障礙是什麼?障礙是業。什麼是業?業是造作。正在造做的時候叫事,造作 完了叫做業。你們在學校唸書,發給你這個本子叫作業本,在作業;作業圓滿了,就畢業 。那個業,就是障礙。所以你誦經、拜懺、修福,都是在造業,造業如何能消得了業障? 消不掉。只有不造業,業障才能消掉。哪有造業能消業障?不過你誦經、拜懺、修福,你 造的是善業,不是惡業。善業在三善道享福,這是果報;惡業在三惡道受苦。善惡統統是 業,統統障礙自性,這叫業障。    因此,你唸經,你拜懺,想一想你的心是不是清淨,你的妄念是不是少了?假如妄念煩惱 減少了,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個月少,你這個業障逐漸逐漸在消除。如果你的妄想雜 念還是一樣的多,甚至於一天比一天多;換句話說,你所修的與消業完全不相干,這一點 要知道。我們明了這個事實,你就曉得什麼是真正的懺除業障; 心清淨了,心平等了, 業障就消除了。 我們還舉前面「誦經消業障」的例子來說,會唸經的人消業障,不會唸經的人造善業,不 但不能消,他在造善業。怎麼叫會念、怎麼叫不會念?會念的人,唸經是修清淨心,是修 平等心,這個人就會念了。怎麼個修法?經本展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 直唸下去,不打一個妄想,不起一個雜念,豈不是念這一部經的 時候在修定,在修清淨 心。經文一個字沒唸錯,一個字沒唸漏掉,這個叫消業障。如果一面唸經,一面想裡面的 意思,業障就消不掉,那就造業了。所以不能想意思,是用讀經的方法修定,修一心不亂 。    讀經跟念佛同樣一個道理,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就能消業障。拜懺也是如此,全 心全神聚會在懺儀上,依照這個儀規來做,哪個地方是拜、哪個地方是念、哪 個地方是 觀想,也不雜妄想,這個拜懺收的效果就大了,他在修行。修什麼行?修清淨心、修平等 心、修覺正淨,這個能消業障。 修福要三輪體空,不著相。不要做了一點好事,經常掛在心裡,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去 年做多少好事,今年做多少好事,那叫造善業。好事做完之後,忘得乾乾淨淨,心地清淨 ,一塵不染,這個修福是消業障,這個要知道。    譬 如我們印經,把自己的名字印在後面,這個是我印送的;如果你真有這個念頭,你著 相了,你是在修善業,不是在消業;自己確實沒有這個念頭,後面這樣寫著,是寫的給別 人看,希望他們來倣傚,這個意思可以,這是對他的,不是對自己。對自己是三輪體空, 對別人是故意標榜,讓別人去行。因為世間人名利心很重,這個好 事情,我也留個名, 好吧,讓他也去做一點善事,這是鼓勵人做善事的。如果自己真有這個意思的時候,你也 是在做善事,你不能消業障。所以消業障就是心地清 淨,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才能 消除業障。由此可知,佛法教學絕對沒有迷信,你仔細去想,非常的合情合理合法。 ====================================================== 頂禮善知識 遠離「掉悔與惡作」,不落入「善」「惡」兩邊, 行於中道,即能見實相。 -- ■七種不花錢的布施,施比受更有福..^^ 一、和顏施:和顏悅色的待人。 二、言施:言語鼓勵他人。 三、心施:以同理心待人。 四、眼施:慈愛和善視人。 五、身施:身體力行助人。 六、座施:讓座給老弱婦孺。 七、察施:察覺他人所需並幫助他。 ----轉載自--http://ppt.cc/kM,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233.184.132

04/20 08:53, , 1F
南無阿彌陀佛
04/20 08:53, 1F

04/20 09:55, , 2F
南無阿彌陀佛。
04/20 09:55, 2F
文章代碼(AID): #1HSM03GY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