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爾自然】──禪的宇宙觀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小海帶)時間12年前 (2012/08/16 20:00),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資料來源:《佛教與生態學》,《凡活著的盡皆幸福》   香光資訊網【解脫自在園十年】 亞洲文化學者經常指出,美學價值的優先性是傳統日本佛教的特色。在《禪與日本文化》 的最後一章〈自然之愛〉,鈴木大拙強調:華嚴哲學中一與多的平衡,自己與他人的融合 ,對自然美學的理解是絕對必要的。 禪宗提議尊敬自然、珍愛自然,過自然本身的生活;禪宗視人類的自然與客體的自然為一 體。因此,自然住在我們之中,我們住在自然之中。禪宗倡導單純、簡樸、清貧、覺醒的 生活方式,不試圖將自然用作自私的目的。 道元禪師將《涅槃經》經文「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重讀為:一切即眾生,悉有即佛性。 多數人只能覺察表層的聲色,無法體驗到「心就是山河大地」。他以大自然為現成公案而 指出:從自身的視角觀看萬法為迷,從天地萬法的視角觀看自身為悟。 南傳佛教「以自然為法」的修行傳統,使他們深信,整個宇宙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合作體。 佛使比丘在《解脫自在園十年》中說:夜晚的心靈最清醒,因為白天幾乎全心在生活瑣事 上打轉,無法深入安住於寧靜中;到了夜晚,一切俗事已了,生機再現,心靈也比白天更 清醒,因此內心充滿著能看清事物的光明,也喚起了活力。 觀照生命的軌跡,就是修行。被譽為「韓國梭羅」的法頂禪師,常在法會開示結束時說: 我的話已經說完,剩下的請你們去外面,向毅然挺立的樹木傾聽。 山居生活也讓禪師對於「無心」與「無事」,有獨特的慧解:把心放空,叫做無心;空無 之心即是根本之心。要全然放空,才會有迴響。有了迴響,生命才會鮮活。無事之人絕非 終日遊手好閒,而是勤勞任事,卻不沉迷於工作的人,也就是能經由工作釋放自己的人。 所以,無事之人就是幸福之人。 ◎ 延伸閱讀:【雜華莊嚴】——森林的法音 ◇資料來源:《尋找善知識》,《禪與悟》,《禪鑰》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在娑羅雙樹間入涅槃。樹——象徵著證悟的契機。泰國高僧阿姜查 曾說:我像森林裡的一棵樹,充滿了葉子、花和果實。鳥兒來覓食、築巢,動物在樹蔭下 棲息,然而樹並不知道自己是樹,只是順著自己的天性。 善財童子第八參——毘目瞿沙仙人,他和他的徒眾身心清淨而無所求,順著心性正念生活 、修道。他們像美麗的樹木一樣,散發平靜、清新的氣息,讓萬物都想親近,讓親近他們 的人變得安詳、快樂。 善觀樹的覺悟者發現,一般人常讚賞大樹的繁花盛開與結實累累,卻忽略隱藏於大地之下 的樹根,才真正攸關一棵樹的成長與生滅。故《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特別強調:眾生是 諸佛如來的菩提樹根,以大悲心隨順眾生,即是供養、莊嚴自己的菩提樹,亦是菩薩道的 圓滿。 尚未調伏的凡夫心很粗蠻、很散亂,運作的效能不高;第十一參的善知識善見比丘,則為 善財童子示現林中經行、寂而常照的動中禪。 當心不浮沉、不疾不徐,專注品味每一個細微的動作,覺照力會變得很敏銳,外在的舉止 會顯得更安定。善見比丘心境一如,念念與佛相應,行走於森林,猶如參訪諸佛國土,於 一念中遍觀一切處,於一切時轉大法輪,普度樹林間一切世界的無量眾生。 聖嚴法師說:修行者的心若不動,就能夠體驗到相似的空間無限。我們的身心與世界是分 割不開的,局部是全體的局部,正像樹木是森林的局部一樣。即使是一粒細砂、一粒微塵 ,也跟全宇宙不能分離。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無一點不是十方諸佛落腳說法之點。空間的 大小實在只出於人的心量,當你放下自我中心時,佛國淨土既在他方世界,也在自己的心 中。 引用自:http://www.ddc.com.tw/reading/2012/issue/20120816.htm 願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5.183.234

08/21 09:36, , 1F
阿彌陀佛
08/21 09:36, 1F
文章代碼(AID): #1GBE3kVW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