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中觀四百論23(第105頌~110頌)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洞澈光明)時間13年前 (2011/07/01 22:44),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菩薩初發心,勝過大地上, 一切眾生類,轉輪王福德。106 若有建寶塔,高與世間等, 調伏使發心,說福勝於彼。107 師長欲利他,應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為弟子。108 如鬼執雖嗔,醫者不生惱, 能仁觀煩惱,非惑系眾生。109 隨彼何所喜,先應觀彼法, 倘若已失壞,都非正法器。1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觀四百論廣釋 索達吉勘布造 庚二、(發菩提心的福德)分二:一、最初發勝義菩 提心的福德;二、教他發菩提心的福德。 辛一、(最初發勝義菩提心的福德): 問曰:菩薩從何得名為勝義菩薩呢?其勝義發心之福 德如何? 菩薩初發心,勝過大地上, 一切眾生類,轉輪王福德。 菩薩于初地發起勝義菩提心,其福德遠遠勝過大 地上一切眾生類都成為轉輪王的福德。菩提心有世俗 與勝義兩個層次,世俗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最初發心 至加行道之間,為了利益父母眾生而生起取證菩提果 的發心,勝義菩提心是菩薩在一地至十地之間的菩提 心。 菩薩證入初地,發起勝義菩提心,即名勝義菩薩 ,真實成為佛的意子,如《入中論》裏所言:“從此 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生於如來家族中,斷 除一切三種結。”初地菩薩生起勝義菩提心,其福德 不可思議,縱然大地上一切有情眾生,皆成為統領四 洲的轉輪王,其福德總合起來,也無法與初地菩薩發 菩提心的功德相比。得到轉輪王,只是今生暫時的利 益,但是一地菩薩生起勝義菩提心,于所有眾生皆能 施予生生世世的暫時與究竟利益,即使是一刹那菩提 心,也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遠非所有的轉輪王福德 相比。因此,菩薩生起勝義菩提心時,其內心喜樂也 無可言喻。 譬如說,關在監獄裏已被判死刑的人,一旦從死 牢中獲得釋放,得到了自由,其內心安樂定會無法形 容,沒有任何一種能與之相比。同樣,菩薩從凡夫位 登上見道位,便從輪回牢獄中徹底解脫出來,獲得了 自在度生的能力,因此其安樂也非其餘事物所帶來的 安樂可比。 還有譬喻說,國王下命令,指揮臣民眷屬如法地 辦理各種事件,以此國王能獲得豐厚的財產,而這些 財產實際上也是眾生安樂之因。同樣,菩薩依眾生而 發心積聚福德,獲得勝義菩提心登上初地時,其勝義 菩提心也能廣利眾生。月稱論師說:“暫時以菩薩, 發心之福德,若彼有色相,周遍諸眾生,眾生數無窮 ,佛陀智無邊,于彼回向故,福德亦無量!” 辛二、(教他發菩提心的福德): 問曰:自己發菩提心有如是功德,那麼引導他人發菩 提心,功德如何呢? 若有建寶塔,高與世間等, 調伏使發心,說福勝於彼。 若有眾生為了敬仰佛陀而修建七寶佛塔,高與世 間色究竟天相等;而另有人調伏一個眾生使他發菩提 心,佛說此福德勝於建塔者。 教導他人發菩提心,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假若 有人用金銀等七寶修建佛陀舍利塔,而且此塔量等三 千界,高與色究竟天相等,塔體飾以種種稀世珍寶, 塔前不斷以花鬘飲食音樂歌舞等供養,這些善行的福 德當然非常大。但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過:如果有 人能調化一個眾生,使他生起無偽的菩提心,此福德 遠勝於建塔者。 此處發心是指發起世俗菩提心,還是勝義菩提心 呢?如果是指勝義菩提心,那只是登地菩薩的境界, 一般修行人自己尚無法達到此境,要引導他人,更是 無能為力。但許多高僧大德于此作過明確簡別:此處 所說的是世俗菩提心。如堪布阿瓊在注疏中指出:此 處所說應是世俗菩提心,因從月稱菩薩在大疏中引用 的比喻可知,教人發心能使如來種性不斷,而如來種 姓者,並非專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如《入菩薩行》中 云:“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 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引導他人發菩提心為什 麼有如是超勝的福德呢?其原因當然是因菩提心功德 非常巨大,有永不滅盡且不斷增上的功用,如寂天菩 薩所言:“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 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菩提心有如是無盡的福德,那麼促使他人發心者 ,即是建造了無盡福德之菩提心寶塔,這種福德豈是 他法所能相比。譬如說,以前有一戶人家,其家長逝 去,他的兩個朋友,一人為他安葬屍體,一人撫養其 妻子兒女,較二人之福德,後者殊勝。同樣,佛陀涅 槃後,建塔供養其遺體者,如同前者,教導眾生發菩 提心者,能令如來家族種姓不斷,令佛陀的教法流傳 不斷,如同後者,因而引導他人發心者,其福德遠勝 前者。月稱論師說:“以世間究竟,三寶續不斷,為 播續種子,故彼福極大。” 庚三、(修學菩薩行之規則)分五:一、利他的身語 行為;二、意樂之差別;三、悲心微弱之過患;四、 不信菩薩的過患和應修信心的理由;五、能究竟圓滿 菩薩行的理由。 辛一、(利他的身語行為): 問曰:菩薩如何利益有情? 師長欲利他,應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為弟子。 師長想要利益他人,應當以身語諸行隨順弟子的 意樂而承事,因為他們不知如何是有利之事,所以名 為弟子。作為大乘菩薩,其唯一心願即是饒益有情, 令一切有情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樂,為了此目的,菩 薩要恒順眾生的意樂,依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方便 承事弟子,引導弟子。 菩薩作為師長,首先應以佈施愛語之妙索將狂象 一般的弟子拴上,然後用利行同事之巧鉤,將其牽引 至安樂佛法正道。為什麼首先要以佈施愛語承事眾生 呢?因為眾生自無始以來沉溺於迷茫輪回中,為深厚 的無明愚癡所蔽,不明正法,不知取捨,無法辨析如 何行持才會為自他帶來利樂,以此他們名為弟子,其 一切所作皆需要上師善知識教誡。月稱論師言:“上 師為弟子,承事說愛語,其心歡喜已,令發菩提心; 已發勝心後,漸次而修學,廣大與甚深,殊勝之法門 。” 引導弟子的上師,應先以種種佈施愛語承事弟子 ,令彼等生起歡喜與信心,再教予利他的世俗菩提心 妙法,令弟子生起深信,然後漸次引導他們修學更為 甚深廣大的殊勝法門。作為菩薩,應以如是善巧方便 之行利益眾生。譬如說,本師釋迦牟尼佛于金剛座成 就佛果後,首先調化了名稱施主及其眷屬,然後調化 了有髮髻的一千名外道。 其中外道首領單傑迦葉有五百名弟子,呷亞迦葉 有二百五十名弟子,其隆迦葉有二百五十名弟子。當 時單傑迦葉認為自己是大成就者,非常驕傲,本師釋 迦牟尼佛首先以一個普通沙門身份出現在他面前,接 著顯示神變功德,他還認為世尊只是一個有一些神變 功德的沙門;世尊再顯示更為稀有的功德時,單傑迦 葉雖然認為世尊是稀有功德的大尊者,但還是不肯放 棄傲慢,仍然認為世尊比不上他;最後世尊見他已漸 漸轉化,才顯示出大神變功德徹底擊潰其慢心,使他 不得不心服口服,誠心誠意地與弟子一起皈依了世尊 。對剛強難化的無知眾生,菩薩當依循本師所引導的 妙道,以善巧方便之利他身語行為攝受教導。 辛二、(意樂之差別)分五:一、對不知罪的補特伽 羅應悲湣之喻;二、教導弟子的次第;三、對煩惱熾 盛者尤應悲湣;四、隨順根器意樂而作利他之理;五 、悲力增盛所得之果。 壬一、(對不知罪的補特伽羅應悲湣之喻): 問曰:菩薩饒益有情時,若有人不知好壞善惡,以嗔 怒之舉對待,此時菩薩該如何調伏自心呢? 如鬼執雖嗔,醫者不生惱, 能仁觀煩惱,非惑系眾生。 就象為鬼祟迷執的病人,雖然對醫生特別嗔恚, 但醫生不會生煩惱;同樣,能仁會觀察所化眾生的煩 惱,而不會對煩惱所系執的眾生起嗔恚。 菩薩在行持饒益眾生的行為時,難免會遇到一些 野蠻難化、不知善惡的眾生,他們不但不聽隨教導, 反而生起嗔惡之心,甚至對菩薩進行損害,此時修持 利他行者更應生起悲湣。 此過程就象醫生對待為鬼祟所執的病人一樣,世 間為鬼祟所迷的人,也即通常稱為的著魔瘋狂者,他 們對醫生與護理者特別嗔怒,如現在那些精神病醫院 中的病人,經常會打罵傷害醫生護士。但是,那些熟 知其病症的醫生,對這些病人一點也不會惱怒責怪, 而且會因此更加生起憐憫,對他們加強治療。 同樣,能仁——即已調伏自相續的聖者佛陀或大 菩薩,在調化粗暴橫蠻的眾生時,會觀察其粗惡源自 於煩惱,因而能仁大醫王不會責怪為煩惱魔所執的有 情,而是更加對有情生起悲湣,以善巧方便耐心地予 以療治引導。《入菩薩行‧安忍品》中說:“自惜身 命者,因惑尚自盡,況於他人身,絲毫無傷損?故於 害我者,心應懷慈湣。” 此頌對有情為煩惱系縛而傷害自己、他人,故不 應生嗔怒而應慈湣的道理,分析得非常詳細。作為大 乘修行人,對於佛菩薩留下來的言傳身教尤應重視, 在遇到不知罪惡的野蠻眾生時,應依循這些妙法調伏 自心,對有情生起悲湣。 譬如說,獅子在遇到獵人向它射擊時,它不會象 狗一樣,去追逐箭矢、石頭,而會認識到傷害之來源 是獵人,因此直接向獵人進攻,消滅損害的來源。同 樣,菩薩在遇到眾生的傷害時,應認知傷害之來源乃 有情相續中的煩惱,有情只不過是煩惱魔的工具而已 ,因而不應嗔怒有情,應對煩惱生起勇猛降伏決心。 月稱論師言:“此非眾生過,此乃煩惱過,善察具智 者,于眾不生嗔。”諸修學菩薩行者,面對損害時當 如是調伏自心。 壬二、(教導弟子的次第): 隨彼何所喜,先應觀彼法, 倘若已失壞,都非正法器。 菩薩應隨順弟子所喜愛的法門,先應妥善觀察再 決定傳法次第;倘若不能相應所傳之法而失壞,即非 為正法之器。 菩薩在教導弟子時,應首先妥善觀察其意樂根器 ,而傳相應的妙法。比如說,有喜歡佈施者,即應傳 講佈施法門;喜歡持戒者,即應傳講修持淨戒法門; 喜歡修忍辱者,即應傳忍辱法門……否則,如月稱菩 薩所言,吝嗇者首先不會願意聽佈施法門,放逸者不 會樂意於持戒法,不與其根器意樂相應而傳法,很難 讓弟子受益。 因此,先應觀察弟子的根器意樂,傳與相應的法 門,使弟子順利入道,迅速與正法相應。如果不能如 是合理引導,弟子無法接受所授法門,甚至與法背道 而馳,那麼他不但不能受益,反而損害身心相續,生 起邪見疑惑,使他成為非法器。 譬如說,往昔有美髮菩薩,博通醫術。當時有一 商主於取寶途中死亡,其婦人深生哀痛而致瘋狂,每 天守著屍身不肯埋葬。美髮菩薩首先給她以種種方法 開導治療,都無法奏效,後來菩薩詳加觀察,遂命婦 人身負屍體不放。婦人背負身體經半年之後,發現自 己所深愛的丈夫,實際上是一具腐爛的屍骨架,於是 頓然清醒過來,精神恢復了正常。 同樣,菩薩在調化各種眾生時,必須先隨順其意 樂而說法,才能取得效應,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 論》中說過:“言說種種其他語,羅刹諸眾不滿意, 若說羅刹之語言,則令彼等生歡喜。”因此,諸大乘 修行人當依教奉行,於傳法引導他人時,應如月稱菩 薩所言:“首先於聽者,說佈施語等,了知法器後, 再宣甚深法。” ______________ 之前期末考 考後出國 剛剛回國 貼文中斷了許久 不好意思 這次也對自己的能力進行反思 除了時間問題外 學佛僅三年餘 在教量上也才初初摸出了大致輪廓 要說理利益版友 恐怕還沒有足夠的實力 在證量上 更是不足以作誰的表率 以這次出國為例 不只發了一場大脾氣 坐飛機時也因為懼高 嚇的要死 平常打坐持咒的功夫一點都沒著上力 所以還是希望版友另舉賢能 版主一職 在下是無法接受的 感謝各位的美意 也在此說聲對不起 對不起 -- 散布星辰 北半的綠意 一如紡輪日夜繚繞 新春的色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21.195

07/01 23:17, , 1F
隨喜讀經^^
07/01 23:17, 1F

07/06 11:26, , 2F
07/06 11:26, 2F
文章代碼(AID): #1E3TrRTM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