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中觀四百論20 (第91~第95頌)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洞澈光明)時間13年前 (2011/05/31 22:19),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若得便為害,國王無罪者, 盜賊便害他,最初亦非有。91 若於酒等事,舍財非供養, 陣中舍自身,豈認為供養。92 國王護世間,汝全無依怙, 怙者自無助,誰能生歡喜。93 國王命終後,名稱無少德, 無德與屠狗,何無大名稱。94 若時大權勢,由自福德招, 是則不可說,此終無權勢。9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觀四百論廣釋 索達吉勘布作 壬四、(損害仇人是非法): 問曰:國王如果有機會,損惱那些為害自己及 世間的仇人,按世俗典章所說,這並不是非 法。 若得便為害,國王無罪者, 盜賊便害他,最初亦非有。 如果得到便利機會為害強盜等仇人,而國 王無有罪過,那麼盜賊趁機損害他人,他最初 亦應當無有罪過。 國王在統治一個國家時,無疑要遇到一些 令他感到棘手甚至讓他受到損害的人,比如一 些兇悍的強人,具有大勢力的豪強等,在平時 國王也無法處罰他們。但是如果抓住了他們犯 罪的把柄,國王便有機會處罰,甚至可以將仇 人全部殘害至死。而按婆羅門仙人的教典所言 ,這種行為是為了治理國家,保護社會穩定, 是合法的行為,所以沒有罪過。這種說法不能 成立,國王在處罰此等仇人時,是以嗔恨心出 發,借機會報復而已,這種行為若無罪過,那 麼最初強盜損害他人時,也應無有罪過。強盜 最初傷害他人時,也是以貪自嗔他之心借機會 而行事,最後為國王所捕獲而受懲罰時,國王 也是在借機會損害他們,如果國王無罪,那也 不能成立強盜有罪過。二者同樣在以噁心借機 會傷害別人,按理不應一者有罪,一者無罪。 強盜在即生要受罪業報應,為國王所處罰;而 國王以嗔心損惱強盜,也一定會受懲罰,即使 現世無人對他損惱,後世中陰也難逃惡果報應 。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國王,臨死時授權于 大臣,讓他輔助年幼的弟弟(有說為王子)治 理國家。國王死後,大臣將新國王殺害,自己 篡奪了王位,結果使他聲名狼藉,即世中遭受 了種種不悅意違緣,而來世更會有不樂的惡果 。同樣,作為國王雖然能有機會損害別人,別 人也無力反抗,但是這種行為於即生後世都會 帶來惡果。月稱菩薩說:“如作黑業者,不會 生白果,如諸腐種子,不生站巴果。”不管何 等地位的人,作了黑業,絕不會不成罪過而有 善果報,就像腐爛的種子,絕不會生長出站巴 (一種樹名)果一樣。因此,諸人當明瞭無欺 的因果,不為世俗邪說所迷,縱然擁有高位大 權,也應知自己難逃因果束縛,故應斷除我慢 ,而循善法規則行事。 壬五、(臨陣死亡非樂趣因): 問曰:國王差遣戰士進行戰爭,如果戰士 打敗敵人,能得財產功勳;如果為國王而戰死 殺場,也能得到增上生的善果。 若於酒等事,舍財非供養, 陣中舍自身,豈認為供養。 如果為了飲酒等事情而舍財產,這並非是 供養,同樣于戰陣中舍自身命,難道能認為是 供養善行嗎? 許多世間的愚者,盲目聽從一些邪說,認 為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能讓國王高興,即 使戰死也能生天,此類顛倒念極不應理。比如 世間有些酒徒貪圖飲酒,賭徒嗜好賭博,好色 者貪愛美色,他們為了各自目的而毫不吝惜地 舍去錢財。在智者看來,此等舍財行為都是以 貪心癡心而起的惡行,不但不是福德善因,反 而是招感惡果的罪業。同樣,世人因愚癡無知 ,在種種邪說教唆下參加戰爭,在戰陣中,有 的為了獲得功勳、財產,有的為了獲得名譽, 以貪心、嗔心、癡心而戰鬥,在此類心態中戰 死沙場,捨棄生命,那麼這種行為豈能認為是 善趣因的福德善法。在智者眼中,這些行為唯 是惡業,是墮落惡趣的罪行,而決非如外道所 言那樣,為國王而貢獻生命是生天趣的因。龍 樹菩薩說過:“貪嗔癡及彼,所生業不善。” 貪嗔癡及由貪嗔癡所生的業都是不善業,因此 以貪嗔癡發心而戰死沙場的不善業怎會是善士 喜歡的供養,怎會是增上生的善法因呢? 譬如說,有位牧人娶了一個妻子,有一次 牧人出遠門,他的妻子與公公不和,出現了一 些矛盾。牧人回來後得知了內情,便責備妻子 ,告訴她:以後對公爹一定要孝順,很難得到 的物品也要供給他,很難做到的事也要為他做 ,否則我就將你趕走。後來,牧人外出到遠方 ,他的妻子記住了丈夫的話,對公爹非常恭敬 ,白天為他供給上好的衣食,到了晚上為他洗 腳擦身,睡覺時也到公爹床上脫下衣服大獻殷 勤,要將身體供養給他,那位公爹見此非常氣 憤地說:“你叫我幹什麼?”隨即遠離了家鄉 。不久,牧人回來了,見自己的父親不在家, 便追問妻子,那位女人原原本本將經過告訴了 丈夫,於是牧人十分悲惱,將愚笨的妻子從家 中趕走,又找到父親接回家中。同樣,愚笨的 人在戰場以身體作供養,其結果得不到任何功 德,智者善士也不會喜歡這種非法供養。月稱 菩薩說:“戰陣中死亡,若定轉天趣,則諸盜 賊死,亦何不生天?”于戰陣中為財利、功勳 而戰死,若能生天趣,則諸為財利而死的盜賊 ,亦應生天,然而這是世間有智者誰也不會承 認的事,由此也就可以徹底推翻為國王臨陣死 亡是樂趣因的邪論,並因此而應明瞭國王非是 應供處,不應以邪說而認為王位是可貪執之境 。 辛四、(對國王應生厭離): 問曰:國王是世間一切人的依怙,所以對 國王應生歡喜。 國王護世間,汝全無依怙, 怙者自無助,誰能生歡喜。 國王你雖然在保護世間,但是你自己卻無 有真正的依怙力量,這種對自己毫無幫助的依 怙者,誰能對其生起歡喜心呢? 如果國王是世間人真實可依靠的依怙者, 那麼他應該以智慧教導人們遠離一切痛苦及苦 因的非理不善行為,行持五戒十善,使人們安 居樂業,享受幸福安寧的生活。可是現在的國 王,其智慧福德根本不足以做世人的依怙,他 只會以愚癡噁心治理國家,使人們流離失所, 過著悲慘的生活。因而國王即生中依靠王位只 有積累罪業,王位實際上是他墮落惡趣的苦因 ,依之全然得不到後世中陰可依怙的善業福德 。而且現在的國王大都傲慢愚癡,因此得不到 智者的保護,除了極少數信奉佛法的國王能得 到一些高僧大德的引導幫助外,其餘那些驕傲 的國王前,沒有人願意忠言教諫他。而作為凡 夫異生,無有可依怙的智者教導,其行為會越 來越不如法,陷入惡業之中,至死亦不能自知 。《教王經》中說過:“國王趨入死亡時,受 用親友不隨身,士夫無論至何處,業如身影緊 隨後。”國王在死亡時,王位的一切權勢受用 眷屬對自己毫無幫助,而只有生前所作的惡業 ,如影隨形般跟著他。因此,在智者看來,國 王的權位于他人無有真正可作依怙的利益,而 對自己今世後世也無有任何幫助,對這種所謂 的世間依怙名位,有智慧者誰會生歡喜呢? 譬如說,無有三學功德的上座僧人,受到 新學比丘的禮敬供養,此時他不起慚愧,反而 心生歡喜,那麼他無疑會耗盡自己的福德,也 會為聖者所呵責。同樣,實無能力作世人依怙 者的國王,其王位只會成為墮落惡趣的苦因, 若他尚以王位而生歡喜心,無疑是顛倒的行為 ,也會受到智者正士呵責。 辛五、(不應貪著王位的威名): 問曰:不能懲治他人,國王就沒有威勢名 望,只有猛厲地治罰他人,國王死後才能得到 大名稱,所以國王應嚴厲地治罰他人。 國王命終後,名稱無少德, 無德與屠狗,何無大名稱。 國王命終之後,其名稱無有少分能滅罪業 的功德,既無功德,則不會有真實的大名稱, 如果無德也能帶來大名稱,那麼屠夫在狗面前 施威,他為何沒有大名稱呢? 國王在世時,如果他具足威勢,能以強力 懲治不服從者,以此而暫時會得到一些威望名 稱,但是這種名稱在他死後一點用處也沒有。 比如說一個惡王,生前他以殘暴的手段殺害一 切反對者,使全世界的人都聞其名而變色,這 種威勢名聲也算夠大了,然而惡王死後,不管 其名聲如何大,對其惡業無有任何減少作用, 威望名稱實際無有絲毫功德,不能減輕他的任 何痛苦果報。無有絲毫功德意義的威望,其實 與那些殺狗的屠夫一樣,屠夫在所屠殺的狗等 旁生前,其威勢也可算是到了極點,狗等旁生 一見到就會嚇得簌簌發抖,而不管屠夫如何威 風,他都不會有任何令人稱羨的名稱,這種威 勢也只有罪業,而沒有功德。同樣,一個國王 為了威望而殘害眾生,只是愚癡的作為,在他 死後,這些作為不但無有功德,而且也不可能 留下什麼大名稱,就像歷史上那些臭名昭彰的 惡王一樣,死後只有一個為世人所鄙夷唾駡的 臭名,與長久墮入惡趣的苦果。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富人的女兒死了,富 人為她舉行極為隆重的葬禮,用了大量金銀財 寶陪葬。當時有一名貧女看見後非常羡慕,她 想:這位女人死後能夠得到如此隆重禮遇,也 能得到許多財寶,我也應該死去,以求得到這 些。於是她立即自殺。國王為了後世名望而懲 罰很多人,其實與此愚昧的貧女自殺一樣,不 可能得到任何所願的結果。因此,國王不應以 自己有權利懲治他人而驕傲,這種權威不會有 任何利益,月稱菩薩說:“如諸惡國王,因名 起傲慢,則諸惡盜賊,為何不起慢?”諸以權 勢而傲慢者應當思維,自己若因無有少分功德 的權勢威名而傲慢,那麼諸兇悍的盜賊、屠夫 等人,也可生起傲慢,而這無論如何也不應理 ,自己當認識我慢過失而徹底斷除驕傲。 庚二、(破由種姓而驕傲)分三:一、破 由恃王子而生驕慢;二、破由王種姓而起驕慢 ;三、破由作保護眾生的事即當為王種。 辛一、(破由恃王子而生驕慢): 問曰:具足刹帝利種姓的王子,當紹王位 ,因此王子應當驕傲。 若時大權勢,由自福德招, 是則不可說,此終無權勢。 若現時的大權勢,是由自己往昔所作福德 業感召,如是則不能說,別人始終無有這種權 勢。 得王位權勢並非因種姓家族而致,而是以 自己在昔日所作的福業感召,因此每一個眾生 都有同等機緣獲得王位,現在當得王位者並不 是他個人所特有的不共福緣,不值得以此而驕 慢。按無欺因果規律,每一個得王位權勢者, 皆是因其昔日的福德善業成熟而致,本師釋迦 牟尼佛說過:頂禮一次佛塔,將獲得自己身下 所壓面積直至金剛大地以上所有微塵數量之轉 輪王位,然其功德之邊尚不可盡。以前有一位 窮人見到德護如來,生起歡喜心而以七粒豌豆 供養,後來得到金輪王、四天王主尊等果報。 而每一個有情在無數劫的輪回中,無疑都做過 一些善業,現在和未來也都會做一些善業,雖 然這些善業成熟果報日期有先有後,但是無論 如何,如《百業經》中所言:“眾生之諸業, 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每 一個有善業的眾生,都一定會有得到權勢果報 的機緣。因此國王的權位並非稀有難得,現在 得王位者,只不過是自己的善業成熟而已,如 果以此而目空一切,認為自己得到了別人得不 到的福報,顯然是目光短淺的愚者。 譬如說,工巧明處是具足智慧者皆可學習 的,每一個人都有精通擁有這些明處的機會。 同樣,國王的權位,是每一個能造善業者都可 得到的果位,每一個人都平等地擁有這種機會 。因此現時得位者不應驕慢,暫時沒有得位者 也不應嫉妒,月稱菩薩說:“此世諸王位,皆 依自福德,故他升王位,不應生嫉妒。” -- 散布星辰 北半的綠意 一如紡輪日夜繚繞 新春的色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17.116.53

05/31 22:20, , 1F
隨喜讀經︿︿
05/31 22:20, 1F

06/03 01:03, , 2F
推 中觀
06/03 01:03, 2F

06/05 06:56, , 3F
^^
06/05 06:56, 3F
文章代碼(AID): #1DvFZlBB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