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陳樂融影評14

看板LeRung作者 ( 小夫 ○(* ̄︶ ̄*)○)時間15年前 (2009/03/02 16:51), 編輯推噓3(301)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陳樂融影評14 http://fc.ktchiu.com/gallery/albums/album102/h_U_I_s.jpg
「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影評讚譽有加,奧斯卡八項大獎,甚至有人認為是美國開始尊重世界多元觀點的良心之作 ,我卻一路相當難受。編劇、演出、音樂、美術、攝影、剪接通通沒有問題,但仍然是精 緻地「奇觀化」第三世界和最底層階級的「片場風」而非「寫實風」作品,是如假包換的 通俗愛情勵志商業片,決不是什麼政治社會藝術道德片。 影片中描繪的益智節目和一夕成功,是標準的美國夢,跟麥當勞外銷到全世界一樣證明「 世界是平的」,但骨子裡和多元世界觀點毫無關係。不是說些印度話,就代表影片傳達了 任何較深刻的亞洲文化或印度教思想。 影片成功後引發的後續新聞,暴露貧民窟的窮人童星家庭要求更多酬勞、政府作秀要提供 主角童星住家和教育(還揚言派保鑣監控兩位童星按照安排上學)、其他童星窮人配角們 吃醋不平受到冷落、甚至貧民起鬨反對片名中「流浪狗」一詞(藝術創作失去了造詞的權 利了嗎?),都只是讓整件事更加不堪。 或許電影公司本意並非要剝削這本小說,這位小說家也不是要剝削他的窮苦同胞,但事情 還是這麼發生了。成功絕對是引來人性的貪婪和偽善,而心軟的觀眾可能還認為自己參與 了一種「公益」活動呢。 片尾導演直接「抄襲」了印度片載歌載舞的慣例,讓男女主角率一堆臨演在車站如歌舞片 般翩翩起舞,之前苦難的童星,也立刻扭擺如幸福的美國小孩,這個處理讓我立刻想到二 十年前林強「向前走」MV在台北車站大廳率領眾人跳舞的場面。 直到這幕,我才確定了我一直嗅到的某個訊息是對的,不是我在杯弓蛇影,那就是導演沒 有故作知識份子,他表態得再清楚不過:這徹頭徹尾只是個戲劇性強烈、技術精準的好看 電影,而並非如伊朗眾多貧苦兒童片(如「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天堂的孩子」),帶 有真正悲憫的敘事氣質。他透過片尾的歌舞,拆穿了,坦承了,解套了。 但沒想到(或者其實電影公司早想到?)觀眾卻自動對號入座,不少人在連續劇般的快速 橋段中,被推移著為主角的遭遇感動莫名,有人開始關懷「遠方的貧窮」,有網友多情地 檢討「自己過得是否太幸福了」,通俗片產生如此誤打誤撞的廉價煽情,這也才是讓我坐 立難安的主因。 2006年拿下奧斯卡外語片的「黑幫暴徒」,描繪南非首府龐大達200萬人的貧民區的悲慘 故事,請問,怎麼沒有引來這麼熱情的迴響?因為,片中沒人得到一夕登天的巨額獎金, 也沒有報得美人歸,擺明了天下普羅大眾,看個電影要的不是關懷,而是造夢;不是真相 ,而是成功。 而作品報導了貧窮,並不會自動解決貧窮。印度政府即便花了小錢,給這兩戶人家房子, 作點國際和國內公關,但全國剩下的貧民窟百千萬位流浪狗、黑幫、妓女和虐兒犯罪集團 ,還不是依然運轉下去?影片熱潮一過,窮人不想被說狗,卻還是只能繼續在爛泥與屎坑 裡求生。 所謂寫實藝術、藝術寫實,暴露再多,面對結構性的共業困境,局中人還是只能無語問天 。這些難解的習題,已經無關這部片本身的好壞,我也許也就別再吹毛求疵、自尋煩惱吧 。 只是,真的,別再吹捧本片是什麼偉大的愛心電影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一, 三月 2nd, 2009 at 1:09 am http://fc.ktchiu.com/wordpress/?p=974#more-974 -- 你知道每年全球有多少人死於飢餓嗎?美國的「The Hunger site」http://0rz.tw/ad31L 網站上只要網友每天上網按一次,他們就會聯合世界企業家,捐給世界各地饑民一碗食物 ,光是去年一整年,「The Hunger site」就送出了4,800萬碗食物給世界各地需要的饑民 。現在馬上點選連結,每天擊點一次就可以幫助一個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218.197.84

03/03 21:10, , 1F
借轉 movie版 謝謝
03/03 21:10, 1F
mauricew:轉錄至看板 movie 03/03 21:10

03/03 21:13, , 2F
這麼好的心得 分享出去 XDDD
03/03 21:13, 2F

03/04 02:48, , 3F
算是非常的負評。 ( ̄y▽ ̄)╭
03/04 02:48, 3F

03/04 10:46, , 4F
哈哈 負評就負評 哪有每一部電影都正評 XDDD
03/04 10:46, 4F
※ 編輯: frutiva23 來自: 124.218.201.16 (03/17 22:36)
文章代碼(AID): #19gvugpj (LeR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