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新聞] 學者:接觸批判教育 首重本土化

看板LP_Daily作者 (吃鞋)時間18年前 (2006/06/12 23:3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Education 看板] 作者: honkwun (反皮草 拒絕血腥時尚) 看板: Education 標題: 學者:接觸批判教育 首重本土化 時間: Mon May 22 04:31:52 2006 台灣立報 學者:接觸批判教育 首重本土化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對於新聘教師,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這個學校的每個學生, 我是說,『每個』學生,都有被『愛』的權利,不論他們多麼頑劣。」 這是美國批判教育學代表人物之一的Peter Mclaren(1998)在《學校生活:批判教育學 導論》一書中所談到的真實經驗,當時Mclaren到多倫多貧民窟內城應徵教師,那裡的學 生相當頑劣,成天在高樓層對底下的教師吐口水、無法溝通、沒有秩序。 然而,那位校長卻對Mclaren要求「無差別的愛」。 「在台灣,若一位校長對面試教師這麼說,我想多半的人表面一定微笑稱是,心裡卻想著 『怎麼可能。』」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宋文里說:「那些孩子的惡行是我們所無法 想像,甚至超過台灣。」然而這些孩子的錯誤,並非源於本身,而是周遭環境的影響,長 期處在惡劣環境的孩子,身邊都是相同的人,根本沒有能力發現自己「錯」了。 教師不棄守 學生有希望 宋文里說,這是所有弱勢學生的問題。而教師在這種工作場域的重要性,在於教師相對於 學生或家長,是較有「能力」及「敏銳度」發現學生問題的人。「台灣人對愛這個字相當 陌生。」宋文里說:「但是,教師不能這樣就退出。」他強調,我們不能有一個「學生頑 劣」、「老師頑冥、麻木」的社會。 批判教育學質疑傳統教育將教育視為價值中立,但實質上只是掩飾國家機器對教育掌控的 事實,並且因為強調價值中立,教育往往被侷限在瑣碎技術、工具的傳遞。 教育不是馴化 而是解放 從批判教育的觀點來看,教育不但不可能價值中立,而且「應該」並且「原本」就是政治 的。批判教育學者吉魯斯(Herry Giroux)即主張,民主與社會正義能否完成,端視學校 是否能扮演民主開放的公共議題的論述場。Paulo Freire清楚地指出,教育若不是用來「 馴化」人民,便是用來「解放」人民。 批判教育學在台灣仍是相當晚熟的理論,宋文里表示,提到主體的「解放」,許多人都會 與「造反」聯想在一起。但他強調,這與「造反」並不相同,批判教育學在提供個人省思 的空間,也就是對於「主體」的認識。而這並非擺置於真空狀態下理解,必須有「主體」 與「客體」的存在,更進一步地說,是幫助受教者經由「批判意識」的覺醒完成主體性的 「解放」與「展開」,而受教者的身份,是學生,也可以是老師。 宋文里在清華大學與教授林安梧、謝小芩開設教育學程,他們不承認「教育概論」是進入 教育學的門檻知識狀態。另一名批判教育學者Sara Light-foot在書中《The Good High School》為「好學校」做了定義,宋文里即要求修課學生,找出「好學校」,他自己同時 也必須完成這項作業。 找出好學校 批判求進步 宋文里以過去身為竹中人(新竹中學)的經驗說明,他就讀竹中時,是1967至1970年, 1974年進入竹中任教,當時的校長是辛志平。辛志平創立「動員月會」,也就是一種由全 體師生參與的每月例會,做生活總檢討。學生可以上台發言,指陳、批評校務的各種問題 。 有一次動員月會,學生一上台就以毫不修飾的語言炮轟校務,學生發言完畢後,主席請校 長對各種問題提出說明。然而那次學生質疑的是:「校長說要訓練我們的民主經驗,自己 卻在旁邊打瞌睡!」辛志平的回應是:「你們小海雞(小孩子)不懂…」他繼續說,「我 已經是60歲的老人了,開會時難免會打瞌睡,可是你們講的話我都聽到了,不信?你們就 聽聽看…」 宋文里認為,辛志平的幽默與包容值得每個人謹記。他指出,Sara Lightfoot所說的「好 學校」,是一種可維繫、可顯現的意識型態立場,護衛學生不受多變社會的侵擾、給學生 與教師自主表達的機會、學生被成人用無畏與同情的關注所對待…。雖然台灣與美國的文 化差異大得難以言喻,但這樣的精神必須被內化、傳承。 他進一步表示竹中「副科」老師對自己專業的自信與堅持,音樂老師蘇森墉指導的合唱團 ,連續12年奪得全省冠軍,「他教學生以德語唱舒伯特。」蘇森墉不僅只對合唱團學生如 此,而是「每一個」學生,他都這樣要求。「他讓我反省,為什麼讀樂譜不能是一種基本 能力?」宋文里認為,也許教育所缺的就是依據學生的性向分別定義主、副學習的辦法而 已。 孩子感受善意 得到滿足 宋文里指出,「教師對待學生的方式是『fearless』的。」他認為辛志平是一位守護神, 讓一些青少年得到踏實的成長經驗,讓他們知道有一些長者同意他們的學習權利,也給予 學習的機會。他以精神分析學家溫尼可的話解釋:孩子需先有個「善」意為孩子「好」處 著想的環境,不必然要好到極點,只要他的成長需求可獲得適度滿足,然後孩子就能長成 一個相信「善」和「好」的成人。 然而宋文里也承認,台灣目前存在許多結構性的問題,「所以當務之急就是本土化。」他 認為美國能這樣做,也許基於基督教的宗教情懷,然而更重要的是,與學校的小班制有關 ,目前台灣法定一班35名學生,未來將會更少,台灣的教師應開始接觸教育批判學,理解 新的觀點。 「這是一個恰當的時機。」他說,政府在師資培訓的過程中,都應學習這個學科,讓「解 放」的概念引領學生與教師找到對話與互相學習的空間,教師也應多自我揭露,與同事分 享教學現場的窘困,透過討論尋得解決空間,透過對話內化尊重的概念,「我們需要辯論 。」才可能有踏實的成長經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91.79.156

05/22 04:33,
其實我覺得這篇 記者寫得不好......
05/22 04:33

05/22 09:51,
其實整篇下來有點不知所云 是我程度不夠嗎?
05/22 09:5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5.0.1
文章代碼(AID): #14ZOZfJ- (LP_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