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給過動兒的家長的參考

看板KIDs作者 (maggin)時間15年前 (2009/02/28 21:5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BabyMother 看板] 作者: maggin282000 (maggin) 看板: BabyMother 標題: [其他] 給過動兒的家長參考 時間: Sat Feb 28 21:49:20 2009 以下是引用自一位醫師的部落格文章 覺得還不錯給大家參考 原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8757&prev=-1&next=8749 如果有違板規請告知,會自D,謝謝 過動的成因與治療-----提供父母與家長非藥物之外的參考資料 分類:可以為過動、注意 力不足的朋友做的2009/02/27 19:58談到ADHD,我們最好先瞭解一下何謂ADHD,基本上這 是由四個英文字彙縮寫所組成的: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常 翻譯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若談到ADHD,我們必須瞭解這個疾病如何是診斷出來的:目前 醫療系統的診斷以現象觀察為主,我們可以從精神疾病與診斷手冊的診斷標準來看: 注意力不集中 1.粗心大意,常不注意細節,愛出錯。 2.無法持續(sustaining)注意做事。 3.心不在焉,有聽沒到。 4.無法遵照指示,完成指示(缺乏組織能力)。 5.無法安排工作或散慢,要人提醒才能完成(做事沒有條理)。 6.逃避、排斥須專心的工作,譬如寫功課。 7.常掉東西。 8.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 9.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 過動 1.坐不住。 2.要求坐著時會離席。 3.不該坐立不安的場合,會爬上爬下或跑來跑去。 4.無法安靜的玩或參與。 5.總是動個不停或好像「身上裝了馬達」。 6.話太多。 衝動 1.搶答,別人問題還沒問完就搶著回答。 2.在輪流進行的活動中無法安靜等待。 3.插嘴,打斷別人(譬如打斷別人的談話或遊戲)。 基本上,根據DSM-IV的診斷標準,上述的症狀中吻合六項,症狀時間超過六個月,七歲前 便開始、在兩種以上的場合出現,會影響到當事人的學業、人際關係等等,就可能被診斷 為ADHD了。一般醫院診斷的流程是會先給 家長及 老師所謂的行為評量表(其實是要看當 事人的日常生活是否出現診斷標準的提到的現象),再根據統計出來的分數予以診斷分類 ,方便開立藥物。這其中,不涉及任何的實驗室或者影像學的檢查就能診斷,也因此這樣 的診斷,長久以來遭到許多專業及非專業人士的質疑與挑戰。 我有一位婦產科醫師的同學,他的小孩亦被懷疑有ADHD,之前他曾與負責早療的兒童復健 科醫師討論,隨後建議他帶小孩到兒童心智科看門診並排心理衡鑑作評估。與心理師見面 的那一天,小孩在進行心理衡鑑的房間角落看到一只箱子裝滿玩具,很高興就跑過去把玩 具倒出來玩,想不到這位心理師馬上跟這位婦產科醫師說:「不用評估了,你的小孩就是 標準的ADHD!」針對心理師這般的評估過程,讓這位婦產科醫師氣瘋了:原來ADHD的評估 是這樣子,小孩看到玩具想玩竟然是ADHD?因而,他對於ADHD的評估與診斷有了很大的疑 問?因為這與他長期接受的醫學訓練有很大的衝突,除了不作任何的客觀檢測來確定診斷 外,連小孩看到玩具跑去玩,都直接被貼上ADHD的標籤,那麼後續的治療到底要治療什麼 ? 在精神科的教科書上明確地告知大家:導致ADHD的原因是未知(UNKNOWN)。 雖然最近幾年有一些研究會提出ADHD與大腦額葉的活性過低有關(額葉主管思考、計畫、 專注與持續注意力有關),透過正子斷層掃描(PET)或者單光子放射電腦斷層掃描( SPECT)的結果可以觀察到有些被懷疑有ADHD的人可能會出現這些狀況。在1990年初期也 有些報告發現,有ADHD現象的人,他們額葉區的葡萄糖消耗速率比一般人慢,或者氧氣流 量比較低,經過藥物治療,這些現象會改善。造成這些額葉活性過低的原因,可能是大腦 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所引發,其中過動症有關的,被提出最多的是多巴胺的不平衡,多巴 胺在人腦中在腦中與注意力、思考、控制心情與動作有關的部位,都會發現多巴胺的存在 。ADHD的人腦中,可能是人體的回收系統作用太活躍而導致多巴胺不足所導致。 讓我們來探討這一部份的科學證據與原本的診斷方式有無任何關連,我們會驚訝地發現: ADHD並不需由PET或者SPECT等等精密檢查就能成立診斷,而且有一定比例的ADHD並未出現 額葉區活動不足,也就是額葉區的效能不彰,不是ADHD的特異性發現,所以追根究底,造 成ADHD現象的原因,以目前的醫療體系的研究仍無法清楚告知大家原因為何。(而且,到 底是什麼原因啟動了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或者過度回收?) 關於藥物治療,也只是試圖達到所謂的症狀控制,目前藥物的分類主要分兩種:一是中樞 神經興奮劑,國內常見的藥物主要有兩種,但成分都一樣是METHYLPHENIDATE,短效的稱 為利他能RITALIN,長效的稱為專司達CONCERTA,這是透過中樞神經興奮劑的藥理作用, 幫助當事人提升專注力,現在一般俗稱的聰明藥就是指這類藥物。 在2004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發表報告:指有51位美國人因為服食ADHD藥物 而死亡。而在香港,亦有零星個案指病童在服食過醫院處方的藥物後出現心臟病的症狀, 而這些病童在服藥前都沒有被診斷出曾有心臟病的病史。百分之2到5%的患者在服用這些 藥物時,會出現出現昆蟲幻覺,例如:看見自己被蟑螂包圍、感覺蠕蟲在自己的皮膚下爬 等等。此外,一般常見的藥物副作用還包含:易怒,沒有胃口,失眠,憂鬱,以及性格改 變,生長遲滯也是常見副作用之一,這其實都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容易發生的副作用。 另一類ADHD的藥物為選擇性的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藥名為思銳(STRATTERA),這雖 然不是中樞神經興奮劑,而且是一天吃一顆即可達到控制效果的長效性藥物,然而這卻是 原本拿來要當成抗憂鬱症的藥物,但經臨床發現並不具抗憂鬱劑的療效,一般抗憂鬱劑引 發的昏睡、頭痛與性功能障礙等等副作用,在臨床試驗上出現的機會不低,而且,針對這 項藥物,FDA也在2005年九月提出這個藥物可能會導致自殺行為危險性的相關警語,其實 早在2004年,FDA針對所有的抗憂鬱劑,都要求原廠必須在說明上加註嚴重的黑框警告, 只可惜國內對於類似的作法未能比照實施。 由於藥物只是試圖達到症狀控制,因此醫師在開立ADHD相關處方時,一般都會要求患者服 用到至少國中畢業,甚至高中畢業,也就是若一個小孩在國小一年級時被診斷有ADHD,如 果要服藥治療,那麼至少得服用九到十二年,很多家長常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我的小孩 是得了哪種病需要吃這麼久的藥物?」 在一片用藥宣導的聲浪中,身為這些ADHD孩童的 家長與 老師,我們在藥物之外能否擁有 進一步穩定資料,方便我們真正幫助他們不靠藥物而過得更好? 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國外的功能性醫學或者營養醫學的領域,多年來已累積很多關於不靠 藥物而真正改善ADHD的實際案例,在此我提出一個麻醉科護理長小孩的例子作說明:這位 麻醉科護理長的小孩,從上幼稚園開始,就被老師視為頭痛人物,除了坐不住、專注力容 易跑掉、還動不動就和其他小朋友吵架,老師也常覺得難以溝通,上了國小完全沒改善, 小三之前,老師不知對媽媽說過多少次,一定要讓小孩服藥,否則小孩很快會變成中輟生 。但身為專業的醫療人員的母親,對藥物治療存有太多疑慮,一直不肯讓他的小孩服藥, 直到另一位專業醫師介紹她的小孩接受功能性醫學檢測,才真正有了轉變的契機。原來真 正元兇是父親,由於父親是機師,常從國外帶全世界僅次於人奶最好喝的駱駝奶與巧克力 ,這個小朋友把牛奶當水喝,同時,也常吃巧克力當他的零食,而檢測出來,他的慢性食 物過敏原檢測結果,牛奶呈現非常嚴重的過敏。在停了所有含牛奶的食物後,這個小孩除 了原本身上嚴重的異位性皮膚改善八成以外,他的個性完全改變,專注力及穩定性完全轉 變,如同媽媽說的:老天爺幫我換了一個孩子,功能性醫學檢測救了他。現在的他就讀高 中的資優班,長得高眺帥氣,成績也很優秀,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供我們參考。 其實細心觀察,被懷疑為ADHD的小朋友,大部分合併有過敏的問題,一般人認知的過敏症 狀,比較熟知的如氣喘,蕁麻疹或過敏性鼻炎等狀況,但是像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失眠 、中耳炎、脾氣暴躁、發育遲緩等等症狀,往往由過敏所引發,尤其是慢性食物過敏。以 國外大規模的研究發現,七成以上都與過敏有關,而在一般熟知的急性過敏原外(比率不 高,約1.5%左右),其實大部分仍是由慢性食物過敏反應導致,透過過敏原檢測,找出過 敏原加以隔離,實行寡抗原飲食一段時間,快則一個月左右,改善率甚至高達九成。以筆 者門診的檢測結果配合寡抗原飲食調整,反應效果也接近國外的統計值。本土研究其實也 有些學者做出類似結果:在二○○七年,在台灣舉辦的亞洲營養學會聯盟大會中,台大微 生物生化所與中研院生醫所學者發表「國小學童的低營養狀況、過敏現象與注意力缺陷過 動症之關係」的研究,台大微生物生化所博士符明伶等人針對台北地區六到十二歲國小學 童進行調查,抽血檢驗過敏指數與營養狀況,共篩選出兩百一十六名ADHD病童與兩百 一十六名條件相似的非病童,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常吃低營養性食品、過 敏體質或營養狀況差與ADHD有顯著相關,研究中的低營養食物包括,油炸類、冰淇淋 、高油零食、速食麵、甜飲料、冰棒、糖果等十五項食物(這也是國外學者及筆者在檢測 結果中發現最易導致ADHD的食物)。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小兒風濕過敏免疫科主任 楊 曜 旭表示,台大已準備針對ADHD的病童進行介入性研究,以進一步確認其與過敏、飲食 是否有因果關係。符明伶表示,若未來能確認過敏與飲食的角色,將可從父母的營養教育 著手,以降低兒童罹患ADHD的風險。 此外在毒物科醫師的臨床觀察及文獻中常發現,重金屬過量(尤其是鉛、汞、鋁或鎘等等 ),容易造成孩童ADHD的現象,而耳鼻喉科醫師目前推動的孩童聽力檢測,也與此有關, 因為有些孩童是因為聽力障礙導致ADHD的症狀;也有眼科醫師發現孩童視力有問題未矯正 ,導致當事人根本無法看清老師寫在黑板的內容而無法專心上課。耳鼻喉科醫師也常發現 在改善有些小朋友的過敏性鼻炎後,他們原本的ADHD也不藥而癒。國外甚至也有因腸阻塞 的小孩表現出ADHD的症狀,但以手術處理好個案的身體狀況,ADHD亦不復存在的案例。 我建議大家把ADHD的治療與到底要不要用藥的關係,看成是一個選擇題,也就是對於不想 藉由藥物控制的父母來說,他們還是有適當的解決方案,否則,只是被逼得沒辦法而去服 藥,對我而言這是令人非常惋惜的說法,因為真的有藥物之外的方法可以讓超過九成以上 的ADHD的孩子獲得明顯改善。提醒 家長與 老師,當小孩被懷疑有ADHD時,第一步應先讓 小朋友接受完整的相關身體檢測,如果我們可以透過相關的身體檢測結果來幫助身體調整 ,改善ADHD,配合運動與耐心引導,筆者觀察到很多小孩其實可以不靠藥物,真正快樂成 長與學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61.95 ※ 編輯: maggin282000 來自: 59.115.161.95 (02/28 21:4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61.95
文章代碼(AID): #19gK62X9 (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