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七十歲阿嬤守護草嶺古道

看板KGSH92-301作者 (暱稱)時間17年前 (2007/08/27 19:19),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記得是高一的時候101一起去爬的吧?? 也算是許多人的回憶 文章有點長 但是看到的時候就想起妳們了 分享給大家 ※ [本文轉錄自 rk16311 信箱] 發信人: hector (怪怪 好立刻), 信區: pchi 標 題: 七十歲阿嬤守護草嶺古道 發信站: 高大原野星辰 (Sun Aug 26 22:54:49 2007), 轉信 七十歲阿嬤守護草嶺古道 報導╱王若攝影╱焦正德 摘自時報周刊 vol.1535, Tue, 24 Jul, 2007 全長八.五公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海,連接台北貢寮與宜蘭頭城的草嶺古道,兩百年 來,靜靜地記錄著台灣東北角的歷史。這條路,清朝的台灣總兵劉明燈走過,無數的百 姓往來過;如今,還有一位七十歲的阿嬤,每天守護著它。    「草嶺古道是我走過最乾淨的山路,上頭的廁所比大飯店還乾淨,感謝阿嬤的辛勞與 奉獻……。」一大早,東北角風景管理處秘書楊永盛來到位在福隆山坡上的一處平房, 拿著一疊厚厚的遊客感謝函,逐封讀給一位七十歲的阿嬤聽。   她叫李玉英,是觀光局東北角風景管理處的僱員,負責草嶺古道的清潔工作。每天 早上九點,李玉英準時從家裡出發,先花四十分鐘走到古道入口「大榕樹」,再沿著石 階,逐步逐階清理,全程走下來,再搭火車回到家,通常已是日落黃昏。   這些信都是寄到東北角風景管理處,李玉英沒上過學,不認識字,管理處的人會一 一唸給她聽。楊永盛說,阿嬤的粉絲很多,每隔幾天就會收到要轉交給她的信。   鑽山路看她好體力   採訪當天早上,萬里無雲,仲夏的陽光已開始展現毒辣的本事。九點鐘一到,李玉 英準備妥當,背著她的「萬用包」,拿著一隻白鐵垃圾夾,開始她一天的工作。   問她背包裡藏著什麼傢俬,李玉英靦腆地說:「哪有什麼傢俬,都是山上會用到的 。」要求阿嬤打開背包,裡面裝著雨衣、衛生紙、礦泉水、垃圾袋,還有一罐小藥丸。   頂著艷陽,一路跟著阿嬤走到草嶺古道入口,才一公里多的路程,已經教我們幾個 都市人汗流浹背,心裡一面佩服阿嬤的好體力,一面開始擔心接下來的八.五公里路該 怎麼走。   草嶺古道剛開始的路,是一段長緩坡,走起來並不吃力,沿途也沒看見垃圾。逐漸 往上走進山中,喘出的熱氣才剛讓眼鏡變得模糊,阿嬤的雙眼卻開始亮了起來。   她看到步道旁的小溪裡,有垃圾卡住石頭間,阿嬤矯健地走下溪澗,不一會兒,又 從小徑另一頭的草叢裡爬上來。阿嬤指著手裡的垃圾袋說,最多的垃圾,是不會腐爛的 塑膠袋和寶特瓶。   其實古道石階上的垃圾並不多,大都是落葉、枯枝,李玉英會把這些可回歸自然變 成肥料的有機垃圾掃到兩旁,繼續它們的生命輪迴。垃圾最多的地方是在兩旁的山溝、 溪澗和草叢裡,丟垃圾的遊客以為這樣不會被發現,卻增添了清掃的難度。   李玉英說,她曾經為了撿一個寶特瓶,爬下路旁一個將近八十度的陡坡;上來時因 為體力不支,卡在半途的大樹上,足足撐了半個多小時才被遊客發現拉她起來。    走多了總會遇到蛇   走不到一公里,垃圾已經裝滿了兩個小垃圾袋。雖不算重,但一路拿在手上倒也不 輕鬆。垃圾多了,就換成大垃圾袋,李玉英說,她最多曾撿過四大袋的垃圾,尤其週末 假日的垃圾量最多。那時她會在中途的廁所裡,拿出扁擔挑垃圾下山。   問李玉英,每天走那麼長的山路,除了體力負擔外,還有什麼驚險的事。本來靦腆 不多話的她,忽然幽默地開起玩笑來︰「山路走多了,總會遇到蛇。」阿嬤說,有一次 她看見一條手臂粗的百步蛇盤據在步道正中間,不敢過去,和牠整整僵持了半個多小時。 阿嬤笑說,那是因為小時候 曾經被蛇咬過兩次的心理作用。「我每天都會拜土地公,蛇是土地公管的,不會咬我。」   無論颳風下雨,還是艷陽高照,除了颱風天,人事局宣佈不上班不上課外,每天都 是李玉英的上班日。阿嬤說,她最怕颱風過後,那時,步道上佈滿被風雨肆虐的殘枝落 葉,掃三天都掃不完。阿嬤想不出形容詞來形容那種情景,口中直說:「很亂、很亂。 」我猜想大概就是「滿目瘡痍」的意思。   阿嬤一路撿撿拾拾,走到了仙跡巖,她通常會在這裡稍事休息,喝口水,準備再出 發。這裡離入口處才一公里多,我們一行人,托阿嬤的福,終於也可以暫歇一口氣。   這片山是她的驕傲   走著走著,李玉英看見路旁斜坡下有垃圾,又從草叢中撥出一條勉強叫「路」的路 往下走,就像軍隊打仗看見敵人一樣,只要看見垃圾,阿嬤決不放過。   我跟著阿嬤的腳步走下斜坡,這個斜坡一邊與古道相隔著一顆巨石,另一側則是不 知有多深的懸崖,幾顆大樹從下方延伸到斜坡旁,伸手剛好可以摸到樹頂。這樣的路別 說阿嬤,連我這年輕人走起來都有點吃力與害怕。   吃力地爬回古道,轉頭看阿嬤,身手依然矯健,也不讓我們攙扶,一點也不像七十 歲的老人。   氣象報告說,這天氣溫最高達三十五度,天氣熱得連水牛都躲在水裡面避暑,阿嬤 卻依然揮汗走在山林中。而且阿嬤的腳步愈來愈穩健,讓我們這幾個都市人「追」得有 點辛苦。   走到半路,阿嬤指著溪谷對岸右前方的一片稻田說,那裡住著兩個老人家,都是七 十幾歲,他們自己種稻、割稻、曬榖,全部手工自己來。「沒辦法,年輕人都去都市發 展了,誰還願意當農夫。」言談中,也透露著些許感傷。   阿嬤有三個小孩,都已結婚生子,也都在外地打拚。她自己和必須坐輪椅的丈夫, 住在有五、六十年歷史的老平房裡。她驕傲地說:「小孩都很孝順,常回來看我們,有 個孫女還在日本留學。」 阿嬤一輩子都在東北角生活,娘家在山那頭隸屬宜蘭縣的大溪,結婚五十多年,一直住 在山這頭的福隆。對她來說,一生最大的驕傲就是家人,和這片山。   阿嬤說,她把草嶺古道當成自己家的庭園小徑,用整理自己家園的心情來清潔草嶺 古道,就不會覺得累。只是,這條七、八公里的庭園小徑,未免也太長了吧!   感謝函一封又一封   一路上,阿嬤拿著垃圾夾,指著小徑兩旁的花花草草說,這是「◎◎花,這是##樹 。」可惜有些植物的台語實在太拗口,阿嬤說了半天,我還是似懂非懂。   那一瞬間,我好像重回小學的自然課,眼前的山林是黑板,垃圾夾變成了教鞭,而 阿嬤則是那個有教無類的自然老師。   第二度停下腳步休息,眾人早已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阿嬤從背包裡拿出一大包遊 客寄給她的感謝函與合照與我們分享。每封信都寫得密密麻麻,沒有電腦列印,都是遊 客發自內心一字一句寫出來的感謝。我看見其中一句:「謝謝阿嬤無私的奉獻,這是我 走過最乾淨的步道,上過最乾淨的廁所。」   阿嬤的廁所到底有多乾淨?即使急著想親眼見證也無可奈何,阿嬤指著遠方說:「 快了,過這個山頭就到了!」聽了,不禁又讓人覺得一陣腿軟。   愈往深山走,兩旁的蟲鳴鳥叫愈是悅耳,加上林木森郁遮蔽了太陽,天氣不那麼熱 ,總算稍微有心情體會大自然的魅力。這段路,腳程落後的我,維持著大概三十公尺的距 離,跟著阿嬤的步履前進。她走過的路,始終乾乾淨淨,沒有半點垃圾。   阿嬤每天早上九點出門,一直要到傍晚才回到家。夏天天氣熱,我問阿嬤為什麼不 早點出門避開烈日,阿嬤說,太早出門沒有遊客,就沒有垃圾,「我是來撿垃圾的,不 是來旅遊的。」   掏腰包買遊客所需   除了撿垃圾、掃落葉,古道上的兩間廁所,也是阿嬤的管區。走了兩個多小時,我 們終於來到了第一間廁所。阿嬤從背包裡拿出簡易雨衣、衛生紙、衛生棉、礦泉水和藥 ,她把這些東西放在廁所的儲藏室裡,以供遊客不時之需。   這時我才知道,原來阿嬤背包裡的傢俬,是給遊客用的。   阿嬤每天檢查,確保這些物品充足。而這些東西,都是每個月薪水只有一萬八千元的 她,自掏腰包買的。   走進阿嬤的管區──廁所,裡面果真一塵不染,甚至比許多百貨公司的廁所還乾淨, 而裡頭的芳香劑也是阿嬤自費提供。   李玉英的經濟狀況雖不算貧窮,但也談不上富裕,每月卻還能從微薄的薪水中,挪 出一兩千元買這些物資提供給遊客。她說,她和丈夫的生活很簡單,花不到什麼錢,能 夠幫助出門在外臨時不方便的遊客,是做好事、積好德。   說完,阿嬤低下頭,仔細地刷著男廁的地板。離開廁所,阿嬤將一路撿來的垃圾裝 進兩個大大的黑色垃圾袋裡,用扁擔挑著走,繼續下一段路。   我在後頭看著阿嬤的背影,兩隻大大的黑垃圾袋懸在扁擔兩端,將阿嬤的身軀壓得 有點佝僂。趕上前去,自告奮勇要幫她挑,阿嬤卻會回絕︰「什麼人做什麼事,你是讀 書人,可以做更多的大事;這種粗工是我們不識字的人做的。」   剎那間,我感到無比羞愧,我這個阿嬤口中的「讀書人」,到底做過了什麼「大事」 呢?阿嬤雖然沒上過學,但她從山林之間領悟到的,卻是大學、研究所學不到的道理。   看著山跟天的邊際,覺得台灣真是個很美的地方。只是美歸美,如果沒有像阿嬤這 樣的人默默維護著,滿山滿谷的垃圾,可就一點也不美了。   知足樂謝天又謝地   一路上偶有遊客迎面而過,親切地跟阿嬤打招呼。純樸知足的阿嬤說,遊客都對她 很好,甚至還有人每週六來爬山時,會多帶一個便當給她吃。通常阿嬤會準備比較簡單 的食物或麵包當午餐,不過有時天氣熱或垃圾多,她也就沒時間吃。   阿嬤的辛勞感動了不少遊客,也無形中讓遊客多了些環保觀念。阿嬤工作這七年 來,草嶺古道的遊客增加了好幾倍,垃圾量卻愈來愈少。那些在議會上或教室裡大聲疾 呼環保的民代、學者,也許永遠想不到,一個撿垃圾的阿嬤,竟然對台灣的環境保護有 如此大的影響力。   到了風景最美的「啞口」,阿嬤再度停了下來。她走向路邊的眺望台,指著前方山下 的海洋說:「那是龜山島,我每天不看它一回,就覺得不自在。」   說完,阿嬤轉過身,點起香,虔誠地朝小土地公廟的福德正神拜了拜,又轉身朝天 拜了拜。這讓我想起《無米樂》裡的昆濱伯,雖然一南一北,但他們同樣的拜土地公, 同樣的知足,同樣的謝天。   離開啞口後,阿嬤的工作算是完成了三分之二。接下來的下坡,是約四米寬的石子 路,路比較好走,垃圾也比較少。而山下的廁所目前正在整建中,沒有遊客使用,阿嬤 也輕鬆了不少。   下午三點半,我們走到山下的玉裡車站,等著南下的火車接阿嬤回家。阿嬤擦擦頭 上的汗,喝完寶特瓶裡的最後一口水,開心地說:「今天比較輕鬆,三點半就到車站了 。」   在月台上,揮手目送阿嬤矯健卻略帶佝僂的身影上火車,心情相當複雜。台灣這個 美麗島,正因為有這些默默市付出的人,才變得有活力。 阿嬤的一天   *09:00/從家裡出發。   *10:00/抵達草嶺古道登山入口︰「大樹下」。   *11:00/第一個休息點︰「仙跡巖」。   *12:00/打掃第一個廁所,簽到後,將垃圾綁在扁擔上再出發。   *13:00/抵達「啞口」,在土地公廟拜拜,並稍事休息及午餐。   *15:00/打掃第二個廁所。(整修中,暫不需打掃)   *16:00/至大裡遊客中心回報山上狀況。   *16:30/至大裡火車站等火車回福隆。   打開阿嬤的背包   李玉英每天早上一定會先檢查背包,像上課點名似的,每一種東西都沒遺漏了才能 安心出門工作。   背包裡裝著幾件簡易雨衣、幾包衛生紙、衛生棉、幾瓶礦泉水、垃圾袋,還有幾瓶 可以治療中暑和拉肚子的藥。   這幾樣東西都是給遊客用的,阿嬤從不會遺忘,倒是常常忘了帶自己的午餐上山。   東北角管理處:要幫阿嬤加薪   每天行走山路8.5公里,賣力地打掃、清潔,李玉英的月薪卻只有18,000元。東北角 風景管理處處長陳梅岡表示,前幾年因為預算編列的問題,清潔僱員的薪資的確偏低, 今年已增加預算編列,阿嬤可望明年可以加薪5,000元。   陳梅岡也對阿嬤的工作態度感到讚許,「有她在,草嶺古道就像多了一位活菩薩。」 不過,看到管理處所轄如桃源谷等幾條步道,很難找到清潔僱員的現象,他也擔心,過 幾年李玉英退休後,會找不到接替者。   採訪後記   面對鏡頭時,阿嬤顯得有點不自然,好像有許多話都緊張得說不出口。於是隔了一 個星期,我再度探訪草嶺古道探訪阿嬤,不帶相機,純粹以一個遊客和朋友的身份, 陪她再走一遭。   這一回,阿嬤告訴我更多故事。她說,來草嶺古道以前,她是負責東北角某一段海 岸的清潔工作,7年前,山上缺人,她才調到古道來擔任清潔工作。   「都是撿垃圾,沒什麼好報導的。」這時我才發現,眼前這個滿臉縐紋的阿嬤,守 護的不僅是草嶺古道,更是整個東北角。   草嶺古道5年遊客增3倍   ▓91年度/94,257人   ▓92年度/115,744人   ▓93年度/166,210人   ▓94年度/282,532人   ▓95年度/342,489人 -- ※ 來源:高大原野星辰 bbs.nuk.edu.tw.From:210.242.241.75 -- ※ 轉寄:高大原野星辰 bbs.nuk.edu.tw.From:203-70-142-160.adsl.dynamic.s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9.91 ※ 編輯: rk16311 來自: 59.104.9.91 (08/27 19:24)

08/27 22:54, , 1F
鼻子酸酸的感動 阿嬤真偉大
08/27 22:54, 1F

09/03 17:52, , 2F
下次同學會去爬山? (這樣會有人來嗎?)
09/03 17:52, 2F
文章代碼(AID): #16qhCuBB (KGSH9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