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Re: [問題] 請問有人知道廟口小吃為甚麼 …

看板Ju-88作者 (堅定一個目標)時間16年前 (2007/11/20 01:3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Keelung 看板] 作者: Hongda (I will find my w@y. ) 看板: Keelung 標題: Re: [問題] 請問有人知道廟口小吃為甚麼那麼有名嗎? 時間: Tue Nov 20 01:32:04 2007 ※ 引述《evilLeisure (遺忘。)》之銘言: : 每次跟同學講到基隆, : 大家第一個想法就是:基隆廟口。 : 很想知道廟口小吃最初是怎麼發展的? : 版上有人知道嗎?@@ : 謝謝^^

11/20 00:12,
潮 漳 械鬥完肚子餓...我亂入
11/20 00:12

11/20 00:44,
泉 漳 才對 我在打什麼= =
11/20 00:44

11/20 00:49,
從一句台語俗諺來想,你會有點概念 [基隆無城 呷飽就行]
11/20 00:49

11/20 00:52,
吃 的這種文化..比廟裡拜拜更容易推廣~~~
11/20 00:52

11/20 01:02,
可是吃每個城市都有,為什麼基隆廟口特別有名?
11/20 01:02

11/20 01:03,
H大的意思是,廟口最初是為了吃飽才形成的商圈?
11/20 01:03
睡覺前來發篇短篇文~ 主要是由我一些片段記憶,與網路資料拼貼出來的內容 我舊家有一本基隆廟口發展 120年的紀念輯 (官方發行版本) 等我有空翻出來再整理摘要較正式的官方說法給大家看囉~ 記得,常看基隆版,也可以長知識喔~ (^^;) ============================================================ 飲食文化,在一個「食飯皇帝大」的社會裡,是很受重視的 而出門寒暄,最常掛在嘴邊的問候,經常多是「食飽未?」 寺廟,一向是地方人群最聚集的流動據點 來到陌生的城,只要親近廟宇,就不會太孤單 台灣各地著名的鄉土小吃,大都是伴隨廟宇、市集而發展出來的 基隆,因其港埠的特性,讓寺廟的流通比其他城市更廣 奠祭宮前的仁三路,隨著港埠市街的發展 漸漸發展成一條各類飲食物品俱備的小吃街 所以,基隆廟口小吃的形成,便和奠濟宮的發展息息相關 奠濟宮始建於清同治十二年 (西元1873年) 是福建漳州先民為紀念來台開墾的先祖而建 奉祀的主神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因此又稱為「聖王公廟」 自創建以來香火鼎盛,尤其是每到農曆二月十五日的開漳聖王生日 盛大的祭典和遶境拜廟的活動更是人潮洶湧,廟前的小吃便因應而生 廟口小吃的起源雖不可考,但根據攤販的口述 在日據時代的晚期,奠濟宮廟埕兩旁的房子,已經有固定的小吃攤 除了賣麵、飯、粥和小菜,也有賣紅豆湯、刨冰等甜食 以及肉粽、米糕之類的小吃 另外也有一些手推車的流動攤販經常性的來此擺攤 仁三路上的六十幾個固定攤位,是「老廟口」 這是因奠濟宮而延伸形成的空間地標,也是著名的台灣飲食街道 早年的先民,曾在這裡寫下無數為生計賺食的辛酸血淚史 基隆的廟口文化,幾乎就是基隆的歷史縮影 一九七○年後,「廟口」的固定攤販從仁三路 延伸到愛四路、仁二路、仁一路,這些路旁的小巷道 也齊聚了無數的流動攤販,廟口的規模,比早期大好幾倍 基隆港區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喪失了昔日的繁華富麗 基隆廟口卻因交通的便捷及傳統小吃的號召,從此聲名遠播 成為以美食取勝的觀光區,成為現代人吃宵夜及休閒的好去處 因應港區而生的廟口,從早期的勞工生活補給站 搖身變成寸土寸金的美食街,日夜不停的過境人潮 帶著錢潮,是基隆僅存的閃亮希望 夜晚的街市,強光早已凌駕了港口的昏黃燈光 古云:基隆無城,食飽就行。 真的,穿梭在基隆廟口區的,過客遠多過歸人 -- Hongda.I will find my way! http://www.wretch.cc/blog/Hongd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1.9.169

11/20 01:34,
真是佩服H大大..臨睡之前寫的這麼大篇 固耐~~
11/20 01:34
-- 當你懂的越多 知道的越多 就越凸顯自己的無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9.154.211
文章代碼(AID): #17GScaMX (Ju-88)